我国区域产业结构调整中存在的问题及对策探讨_产业结构理论论文

我国区域产业结构调整中存在的问题及对策探讨_产业结构理论论文

我国地区产业结构调整中的问题及对策探讨,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产业结构调整论文,对策论文,我国论文,地区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中图分类号:F127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4— 972X(1999)12—0014—04

一、产业结构及其调整分析

产业结构从一般意义上讲是指国民经济中各个产业之间的相互结合和构成的关系。产业结构反映了一个国家或地区各个产业之间的比例关系及其变化的趋势。伴随着经济的发展,各个产业的规模并非同时扩大,一些产业相对增长较快,一些产业增长相对较为缓慢,甚至个别产业出现萎缩。发展迅速的产业如高科技产业,被称为“朝阳产业”,发展停滞甚至萎缩的产业,如某些传统工业,被称为“夕阳产业”。这种结构变化是产业与需求升级相适应的体现,被人们称为产业结构高级化。产业结构是动态的、发展的,产业结构向以高效益为特征的高级化方向发展,不仅是经济发展的结果,而且也是经济发展的条件。经济发展水平的提高必将伴随产业结构的高级化,产业结构的高级化也必将推动经济的进一步发展。

从产业结构存在的状况看,一个国家或地区的经济都是一个合理或相对合理或相对不合理的问题。合理或相对合理的产业结构是社会及其经济高速和高效发展的必要条件。合理的产业结构是在一定历史、社会经济条件下,经济发展到一定阶段的产物。世界经济的发展表明,每当产业结构国际性大调整之际,就会引起国家间经济实力此消彼长的对比关系变化。产业结构转换能力高低,往往是国家在经济实力较量中胜败的关键,一个地区也是如此。

从各地区的产业结构转换来看,较强的产业结构转换能力主要有三个基本特征:(1 )产业结构本身不因为资源和要素供给的制约或其他经济和社会原因,造成过强的产业结构转换刚性,在调整和转换上具有一定的弹性;(2 )经济体制内部存在着产业结构转换中资源再配置和要素流动所必要的经济机制;(3 )政府具备适时推进产业结构转换的经济调控能力。其中,政府正确制定和有效实施产业政策为核心的经济调控能力是非常必要的,没有国家、各级政府的有效干预,没有产业结构政策,仅靠市场机制实现产业结构的高级化是难以做到的。

各国的经济发展证明,伴随着经济的发展和国民收入水平的提高,产业结构将发生相应的变化,这种变化具有明显的规律性,即具有由低级平衡向高级平衡有序的阶段性演变特征。

二、地区产业结构调整中存在的问题分析

从理论上说,地区经济对整体产业结构的合理化具有积极和消极两个方面的影响。其积极影响一般表现为:(1 )可以发挥区域间的资源比较优势,扬长避短,择优发展。(2 )可以发挥区域经济的协同作用,将资源开发与加工、生产基地建设和消费市场开拓有机地结合起来,提高社会资源配置效率。(3 )可以发挥发达地区对不发达地区的辐射和连锁效应。其消极影响主要表现在,由于地区之间具有相对独立的利益要求,各自都把追求区域利益最大化作为其发展目标,往往会造成区域结构的趋同化,在求得公平过程中牺牲整体资源的配置效率。由于地区的自然资源、社会环境、经济环境的不同,不同地区的经济往往有较大的区别,地区产业结构也应有较大的差异,即应充分发挥地区的优势,使地区产业结构具有特色。但在地区产业结构调整过程中,往往存在以下问题:

(一)缺乏有效的宏观调控和政策管理。在我国市场化改革的进程中,中央计划控制能力在不断削弱的同时,没有建立相应有力的宏观约束机制,特别是各种经济手段对经济活动的调节作用没有得以有效发挥。因此,也就没有真正做到计划管理弱化与经济手段调节强化的真正衔接。而随着地方自主权的扩大和地方利益强化,地方行政力量成为地方经济发展的主要推动力,在利益驱动下,各地往往不顾自身条件,大力发展价高利大的加工工业,从而具有造成经济发展力量分散、地区产业结构趋同等潜在危险。

(二)地区产业结构调整分析方法上的失误。现在不少地方在分析地区产业结构时,往往采用三次产业结构比重的分析方法。在采用这种分析方法时,可以与国际的三次产业结构、国内的三次产业结构进行比较、分析,以期得到产业结构的存在问题。但使用该方法分析时,很难找到产业结构不合理和进行产业结构调整的依据。这是因为,一些地区在第二产业出现衰落的同时,在某种程度上也影响了第三产业的发展,从而影响了整个地区经济发展的缘故。如再分析第二产业,可能会发现第二产业的结构是比较合理的。这是因为,虽然一些地区第二产业出现衰落,但是由于地区内的工业特别是一些老工业基地、资源枯竭型产业比较集中的地区重工业的基础较好,仍有一定生产能力的缘故。所以,通过正常的产业结构分析方法是很难发现一些地区的结构性问题的。为此,建议采用地区产业聚合质量的分析方法。

地区产业结构分析所采用的产业聚合质量分析方法是指:产业结构是否合理,关键在于地区产业间是否具有较高的聚合质量,而这种聚合质量来自于产业间的协调。按照这种理解,产业结构就是地区产业之间内在的有机联系形式。在这种联系形式中,产业之间的相互作用会产生一种不同于各产业能力之和的整体能力,即产生“系统整体功能大于部分功能之和”的效果,这就是产业结构的聚合质量。产业之间的相互联系越协调,产业的聚合质量就越高,产业结构就越合理;反之,产业关系不协调,聚合质量就低,产业结构就不合理。

按着产业聚合质量的观点分析,一些地区的经济可以明显地显示出其主要缺陷,即虽然现有的部分企业还有一定的市场,具有一定的竞争能力,但作为一个地区,从经济角度分析,由于企业、产业之间缺少相互关联的特性,就显得其综合实力较弱。为此,在比较短的时间内,迅速形成支柱产业的替代产业,即发展新的主导产业来代替和加强原来的支柱产业,是这一地区经济迅速得到稳定和发展的重要保证。

(三)地区优势难以得到发挥。由于地区的自然资源、社会发展水平等不同,客观上存在着不同的区位优势,显然,产业结构的发展模式是不同的。一些地区在确定自己的产业发展问题时,往往突出地区产业结构上的求全,即特别强调地区的三次产业结构分配上的合理性。作为一个国家这样做是非常必要的,但作为一个地区,这样不仅造成地区优势难以得到发挥,经济难以得到发展,而且也会导致地区产业结构的趋同,带来新一轮的投资竞赛,造成社会资源的浪费,导致地区经济的停滞甚至衰退。

(四)地区产业结构调整往往只注重适应性调整。产业结构调整有两种类型,一种是适应性调整,另一种是战略性调整。时至今日,我国的不少地区所进行的产业结构调整基本上属于第一种类型。这种类型调整的主要内容是,基于对产业结构转换的进程及所处阶段的判断,侧重于如何使产业结构从劳动密集型为主向资金、技术密集型为主转变;侧重于如何加快第三产业的发展,以使三次产业发展之间的关系合理化;侧重于如何发展基础设施及基础产业,以缓解“瓶颈”产业的制约等等。其着眼点是如何维持产业间的合理的比例关系,因此是一种适应性调整。其局限性在于:(1)它是一种封闭性调整, 是着眼于产业自成体系的调整。它根据“先验”的所谓产业间的比例关系安排产业的发展。其缺陷是只注重生产领域产业间的经济联系,而在很大程度上忽略市场需求对产业发展的制约。这种思路实际上是生产创造消费、消费必须适应生产的调整思路。(2)它是一种静态滞后调整。 由于这种调整总是在经济总量发生严重失衡、产业结构矛盾突出时才着手进行,因此,这种调整很难适应不断变动的产业结构关系。为此,地区产业结构应从适应性调整向战略性调整转变,以提高地区乃至整个国民经济的竞争能力。

(五)地区产业结构调整缺少战略性。部分地区由于缺少产业结构调整的战略性,导致地区出现经济的停滞、甚至衰落。这与多方面的因素有关,但与地区缺乏一个指导全局的、稳定的发展战略有着直接的关系,其主要表现有以下几个方面:(1)受计划经济体制的影响, 地区缺少一个真正的地区发展战略,导致地区出现衰落甚至衰退。主要表现在,地区虽有规划、计划,但具有很强的易变性。直接导致的后果是:地区产业选择的多样性、易变性,单个产业、行业可能还具有一定的竞争能力,但作为一个地区的经济来看,缺乏整体的关联性,地区的整体综合实力较弱。(2)地区发展战略的选择不能发挥地区的优势。 一些地区虽然也有地区的经济发展战略,但由于没能按市场经济规律选择地区的优势产业作为地区的发展重点,在地区之间竞争过程中,所选择的战略产业失去了竞争的优势。主要表现在地区过分追求门类齐全、高科技等,导致各地区主导产业趋同或不符合更大区域经济发展需要等方面。最终导致地区陷入地区衰落——制定战略——投资——战略失误——新的地区发展战略——投资——投资失误——地区更加衰落的恶性循环。解决这一问题的惟一办法,就是在充分分析地区经济发展的优势、劣势的基础上,制定出具有约束力的、符合地区经济发展实际的地区经济发展战略。(3)战略执行上的形式性。 地区经济发展战略只有通过一系列的产业发展政策做保证才能有效实施,才能为地区的经济发展服务。一些地区虽然也有地区的经济发展战略,但由于没能形成具体的产业发展政策,导致减弱、甚至消除了地区经济发展战略的作用。主要表现在,地区经济发展计划直接对应企业、产品项目,而不是对应产业,这样也就等于缺少了地区发展的产业发展政策,不仅使整个地区继续衰落,而且还导致地区内企业具有依赖思想,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失去竞争优势时,把责任全部推向政府。

三、地区产业结构的比较选择

在市场经济条件下,虽然市场机制可以起到资源配置的基础作用,但是,由于目前我国正处于由计划经济体制向市场经济体制转轨的阶段,市场发育还不很成熟,竞争行为还不规范,因此,产业结构调整完全由市场来取舍还存在着一定的困难,甚至可能会产生大量的“蛛网理论”的牺牲者,造成资源的浪费。为弥补市场机制在资源配置方面的固有缺陷,中央政府以降低社会成本或增加社会收益为准则,依靠产业政策进行主动干预是必不可少的。同时在地区产业结构调整过程中,也应充分发挥地区的产业发展战略、产业发展政策的作用。为此,各地区在产业结构调整过程中需要处理好以下几个方面的问题:

(一)地区产业结构的调整应突出地区的产业发展战略。地区的产业结构调整问题不仅涉及地区的经济发展问题,同样也涉及产业发展方向问题,它既要兼顾地区的发展优势,又要考虑地区经济发展的现实。为此,对地区的产业结构调整应上升到战略角度进行分析和论证,这种论证既需要进行必要的可行性论证,同样也需要必要的竞争性论证。只有地区的产业发展战略制定得切合地区发展实际,才能从根本上达到地区经济发展、国民经济实力提高的目的。

(二)地区产业结构调整必须以调整存量、引进软件为主。由于不少地区现在已经具有一定的依托地区优势而发展起来的产业,为此,在地区的经济发展问题上,在产业结构的调整上,不应一谈到产业结构的调整就是上多少新项目,引入多少投资。而应当充分发挥现有企业,特别是国有经济在产业结构组合中的主导作用。因此,在当前地区产业结构的调整中,应当以国有产业的结构调整为重点和先导,坚持调整存量资产,优化资本结构,通过引进软件达到促进国有资产由低回报领域向高回报领域转移,以壮大和发展国有经济。

(三)地区产业发展战略必须转化为地区的产业发展政策,并应立足于地区现实。由于地区的人口、土地资源、矿产资源等所构成的经济发展硬环境不同,经济发展的总体目标,经济发展所处的阶段,所面临的国内、国际环境也不同,因此,地区的产业发展战略也应有所不同。地区不仅需要改变直接对应企业、项目的做法,更应制定地区的产业发展战略,并使之细化成为指导地区经济的产业发展政策。只有地区的产业发展战略、政策反映地区优势,并注重协调作用,形成经济发展特色,地区经济才有进一步发展的可能。

(四)地区产业发展政策必须由高质量的政策主体来制定和实施。产业政策是一个综合的政策体系,包括产业发展政策、产业组织政策、产业技术政策和产业开放政策等,其所使用的政策工具包括价格、税收、外汇、利率、计划等多方面。政策的综合性决定了产业政策必须由一个具有相当权限又能对各级政府及有关部门有一定影响力的政策主体来实施。

(五)应通过一定的方法,调动企业的积极性。由于产业政策作用的客体是企业,产业结构调整政策的作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企业的反应能力,为此,地区产业结构的调整必须与地区的企业家队伍建设、产权制度改革、组织制度改革、管理制度改革紧密地结合起来,充分调动企业的生产经营积极性和反应能力。如果政策客体对产业政策不能作出快速的、符合规则的反应,那么产业政策不但不能有效实施,反而可能产生与政策初衷相反的结果。

(六)产业政策必须具有一定的权威性。在市场经济条件下,产业政策多具有指导性,但是,一些关键的产业政策的实施必须具有强制性,否则,产业政策只能流于形式,失去应有的作用。

收稿日期:1999—09—20

标签:;  ;  ;  ;  ;  ;  ;  

我国区域产业结构调整中存在的问题及对策探讨_产业结构理论论文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