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TES研究与我国经济增长方式的转变*,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我国经济论文,增长方式论文,STES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内容提要 本文认为,经济增长方式转变的目的是为了促进经济的持续增长,而经济的持续增长又与科学技术的进步和社会生态环境密切相关,所以我国经济增长方式的转变应以STES研究为基础,调整技术进步和产业结构的发展方向,实行STES协调发展战略。
关键词 STES研究 经济增长方式
目前,我国经济发展正面临着实现“两个转变”的重大任务,这就要求我们在经济体制转变的同时,加速经济增长方式从粗放型向集约型的转变。但是,这种转变应该以STES研究为基础,实行STES协调发展战略。
经济增长方式是指促进一个国家或地区经济总量提高的形式,而促进经济总量提高则意味着经济发展。为了促进经济发展,世界上各国一般采取了两种不同模式:即粗放型经济增长方式和集约型经济增长方式。人们一般认为,经济增长方式主要取决于经济体制和工业化过程。如有些人认为:有什么样的经济体制就有什么样的经济增长方式,粗放型的增长方式是传统计划经济的产物,集约型的经济增长方式是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必然要求,因此,我国经济体制从计划经济向市场经济的转变,必然伴随着经济增长方式从粗放型向集约型的转变。还有些人认为:不同的工业化过程要求不同的经济增长方式,处于工业化初期的发展中国家通常采取粗放型经济增长方式,即依靠生产要素量的扩张来实现经济增长;而处于工业化后期或已完成工业化的发达国家则一般采取集约型经济增长方式,即依靠科技进步来实现经济增长。我国目前正处于工业化初期向中期的过渡阶段,经济发展的主要矛盾已从总量规模不足转化为结构调整优化,因此,从粗放型向集约型经济增长方式的转变也是加快我国工业化进程的客观需要。
上述观点无疑是正确的。但与此同时,我们还应注意到另一个问题,即转变经济增长方式的目的是为了促进经济的持续增长,而经济的持续增长又与科学技术的进步和社会生态环境密切相关。所以我国经济增长方式的转变,仅从经济体制和工业化进程来研究是不够的,仅研究从粗放型向集约型的转化也是不够的。因为即便是在市场经济体制下采取集约型经济增长方式的发达国家,仍然存在是否具有经济长期持续发展能力的问题。因此,为了我国经济的全面振兴和持续发展,我们还必须进行深入的“科技、经济与社会”研究,即STES研究。也就是说,我国经济增长方式的转变应以STES研究为基础,实行STES协调发展战略。
STES研究是一门运用自然科学和社会科学相结合的研究方法,对科技、经济及社会相互关系进行综合研究的新型交叉学科,它于本世纪60年代末产生于美国、欧洲及日本等西方发达国家。STES研究的出现绝非偶然。战后20多年间,在美国等发达国家出现了两种相互关联的重大现象:一是科学技术的进步促进了经济水平的提高和社会文明的发展,二是科技和经济的发展所造成的资源短缺、环境污染和生态破坏等一系列严重的社会问题。这两种现象交织成一股汹涌的潮流,强烈地冲击了西方社会,并引起了一些专家学者的反思。人们开始认识到,科技、经济与社会并非是简单的静态孤立现象,它们之间是一个复杂的动态互动系统,因此要保持经济的持续增长,并解决科技经济发展所造成的环境和生态问题,就必须采取STES的研究方法,寻求一条科技、经济与社会协调持续发展的战略。因此,他们采取了一种多学科、综合性的研究组织,定性与定量相结合的研究方法,产、管、学相结合的研究方式,来探讨科技、经济与社会协调发展的问题。
在STES研究中,罗马俱乐部是一个比较典型的代表。1968年,罗马俱乐部的创始人佩西博士曾邀请美国麻省理工学院的丹尼斯·梅多斯教授在林西研究院组织了几十位科学家、经济学家、人文社会学家、企业家及政府官员,运用福雷斯特的“系统动力学”理论,研究世界的工业发展、资源消耗、环境污染、人口及粮食生产等五大要素指数增长的特点以及它们之间的变动联系,写出了震惊世界的《增长的极限》研究报告,告诫各国政府应慎重对待目前的经济增长,并提出了一系列修改经济增长方式的建议措施。与罗马俱乐部的增长极限或有限增长的主张相反,美国的未来学家西蒙教授则在《最后的资源》一书中提出了没有极限的增长理论。
上述经济增长方式的悲观派与乐观派都在经济发展方面收集了大量资料,进行了深入细致的研究,提出了许多令人深省的问题。当然他们也有各自缺陷和不足,但无论怎样,最近几十年的实践证明,STES的研究对促进发达国家的经济持续增长确实起到了有益的作用。
他山之石,可以攻玉。借鉴国外的经验对研究我国经济增长方式的转变,改进我国科技、经济与社会发展的良性循环是十分必要的。
我国地大物博,资源丰富,是发展中的科技大国,工业基础比较雄厚,经济也比较发达。但过去由于受计划经济体制的影响,长期追求粗放型的科技、经济增长方式,使我国的科技、经济与社会之间出现了极不协调的现象,与科技、经济发展相伴随的是自然资源的过量消耗。如今,土地资源锐减,水资源紧张,矿物资源枯竭,能源严重短缺,经济学上的命题“资源的稀缺性是永恒的”已在我国的经济发展中得到验证。中国已从地大物博、物产丰富的过去走向了“地大人更多,物博人均少”的现实。据调查,现在我国土地资源人均耕地仅1.25亩,不及世界人均水平的三分之一,水土流失面积已由建国初期的110 万平方公里增加到150万平方公里,约占全国土地面积的六分之一, 而由于大规模的经济建设,耕地面积却以每年数百万亩的速度减少,目前已减少近5 亿亩。水资源也严重不足,虽淡水资源居世界第六位,但人均占有量只及世界水平的四分之一,列第88位。现在全国有300 多个大中城市严重缺水,日缺水量达1600万立方米,仅辽宁省就年缺水15亿立方米,预计本世纪末全省缺水将达26亿立方米。我国是能源大国,在能源的储存、生产和消费总量上都位居世界前列,但人均能源储量却只相当于世界人均值的百分之五十,人均能源消费水平也不及世界人均值二分之一,总量可观而人均占有量过少是中国能源状况的基本国情,而且到本世纪末,随着我国经济总量的增长,能源消费量也将翻番,达到20亿吨标准煤,而届时能源产量只有12亿吨左右,缺口达百分之四十,能源供应将更加短缺。我国矿产资源种类齐全,总量丰富,但人均拥有量却相当贫乏。如我国的铁矿储量世界第一,但人均拥有量却只有46吨,仅为世界人均值的二分之一;我国的铝、锡、锌、钨等20多种主要矿产的人均拥有量,也都比世界人均水平低三分之一,这不仅与我国能源大国的称谓极不相称,而且也难以满足经济建设的长远需求。另外,中国作为工业大国,每年工业生产的废水、废气和废渣等“三废”排放量十分巨大,已造成了全国范围内大气和水资源等生态环境的严重污染。再有,我国生产力布局不合理,基础设施建设滞后,城市供水、供气不足,市内交通拥挤和社会基础建设落后等现象已成为制约中国经济持续增长的严重障碍,对此我们必须有清醒的认识。
目前,我国正处在“四化”建设的关键时期,因此,为了实现中国的振兴,我们应认真回顾自己的发展历程,用STES的发展观来重新审视我国的科技、经济与社会行为,探索新的可持续发展战略,即STES协调发展战略,以促进经济增长方式的转变。
为了实现经济增长方式的转变,实施STES协调发展战略,在科技方面我们首先应调整技术进步的发展方向。自工业革命以来,技术发展的方向一直是“更大、更多、更快”,即大型化、大批量和高速化。但是要实现“大、多、快”的技术目标,却是以自然界的能源和材料的大量消耗为代价的。随着70年代爆发的石油危机,战后的石油文明逐渐衰落,能源和资源危机日益明显,“自然资源有限论”终于使技术发展的方向发生了变化,技术进步的主流已从大型化、大批量和高速化转变到多样化、信息化和节省资源化的方向上来。一些专家学者甚至发出了“小是美好的”感叹。因此为了适应技术进步新的需要,许多国家的技术开发都在向“三省”(省资源、省能源、省空间)的方向发展,技术产品出现了“轻、薄、短、小”化的趋势,日本就是一个很好的例证。从1971年到1991年,日本各种产业的“轻、薄、短、小”化系数不断下降,其中下降速度比较大的家用电器及电子计算机产业,由于适应了时代潮流,所以在国内外的竞争能力明显增强,而“轻、薄、短、小”化系数下降较慢的产业,其发展受到了严重影响。有鉴于此,我国技术进步的目标和方向也应根据现实需要和未来发展,在保持大型化、大批量和高速化的同时,逐渐向多样化、信息化和节省资源化的方向转变,并在某些产品的开发上加快“轻、薄、短、小”化的速度,以适应市场的需求和经济增长方式转变的现实需要。
第二,实施STES协调发展战略,转变经济增长方式,在经济方面我们还必须调整产业发展方向,主导产业从“耗能型产业”逐渐向“脱能型产业”转变。国外在解决经济持续增长与能源短缺相互矛盾的问题时,一是采取开发新能源的“阳光计划”,即除了发展水电和火电外,还积极开发太阳能,并和平利用原子能。二是制订了节约能源的“月光计划”。所谓月光计划,主要是指大力发展“脱能型产业”。如日本的制铝业,由于能耗较高,直接受能源危机的冲击,为了从能源的因惑中解脱出来,他们一方面进行节约能源的技术开发,另一方面则争先恐后地染指于脱能型产业,其他象钢铁、造纸、水泥等耗能型产业也在向这两个方面发展。实际上日本的家用电子工业能在当今各产业的发展中独占鳌头,这与它属于“脱能型产业”也有直接的关系,因为电子产业连年下降的能源消耗适应了经济可持续发展的要求,所以其发展受到了时代潮流的推动。与此形成鲜明对照的是,日本某些“耗能型产业”却受到了能源制约,其发展始终步履蹒跚。因此,借鉴日本的经验,为了经济持续增长的需要,我国的产业结构也必须从大量消耗资源、能源的“耗能型产业”转向技术先进、高效低耗的“脱能型产业”上来,我们应严格限制并逐渐淘汰能耗高、污染大的传统产业,积极扶持新兴的科技产业、信息产业、环保产业、绿色产业等等,在国民经济总体结构中实现“更新换代”。
最后,为了实施STES协调发展战略,促进经济增长方式的转变,我们还应在全社会加强科技宣传和舆论导向,并利用相应的指标体系对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计划进行可持续发展评估,不断强化“科技、经济与社会协调发展”的主题,提高领导和公众的环境与生态意识,使转变增长方式,实行可持续发展的战略深入人心,付诸实践,为子孙后代既留下坚实的科技经济基础,也留下丰富的资源生态环境,使他们能够世代安居乐业,经济持续发展。
总之,只要我们借助于STES的研究,通过科技进步促进经济水平的提高,并使之与资源和生态等社会环境协调发展,中国的经济增长方式就一定会彻底转变,我国就一定会在21世纪实现科技、经济与社会的全面振兴和持续发展,重振华夏文明古国的雄风。
* STES研究是“科学、技术、经济与社会”研究的英文缩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