长沙东协盛医院 湖南长沙 410000
摘要:目的 探讨慢性充血性心力衰竭患者肝功能指标与C反应蛋白的相关性。方法 以89例慢性充血性心力衰竭患者作为研究对象,并根据心衰程度分为观察A组(38例)、观察组B组(51例),另选54同期进行健康体检者作为对照组进行研究,检测三组肝功能指标和C反应蛋白水平,并将其进行比较研究。结果 观察组A组、观察B组肝功能指标和C反应蛋白水平均高于对照组(p<0.05);观察组B组肝功能指标和C反应蛋白水平均高于观察A组,差异显著(p<0.05)结论 肝功能指标和C反应蛋白水平能够反映慢性充血性心力衰竭患者病情严重程度、心衰情况等,可为临床治疗和评估预后提供依据,临床应给予关注。
关键词:慢性充血性心力衰竭;肝功能指标;C反应蛋白
慢性充血性心力衰竭系心血管内科常见疾病之一,是各种心血管疾病发展的最后阶段,具有发病率高、病死率高的特点,已经成为危害人类健康的主要疾病之一。目前对于该病的研究逐渐增多,大量研究表明,在慢性充血性心力衰竭的发生、发展过程中,炎性因子细胞在其中起着十分重要的作用,与其他因素共同作用导致心力衰竭的加重[1]。有学者通过研究表明,多数慢性充血性心力衰竭患者其C反应蛋白水平显著增高;同时也有学者指出,心衰患者其肝功能指标也有明显变化[2]。鉴于此,笔者以89例心衰患者和54例健康者作为研究对象,探讨肝功能指标和C反应蛋白与心衰的相关性,现报告如下。
1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
选取2013年1月~2015年1月我院收治的89例慢性充血性心力衰竭患者作为研究对象,根据心衰程度分为观察A组(38例)、观察组B组(51例),另选54同期进行健康体检者作为对照组进行研究。观察组A组心功能分级为II级,男性23例,女性15例,年龄为42~76岁,平均年龄(53.2±3.5)岁,冠心病15例,心肌病17例,瓣膜病6例;观察B组为心功能分级III、IV者,男性28例,女性23例,年龄为43~72岁,平均年龄(52.2±4.2)岁,冠心病21例,心肌病22例,瓣膜病8例;对照组男性29例,女性25例,年龄42~71岁,平均年龄(51.2±2.9)岁。上述研究对象一般资料经统计学分析,p>0.05,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1.2病例选取标准
患者均符合慢性充血性心力衰竭的相关诊断标准[3],排除感染、恶性肿瘤、肝肾功能严重疾病者。入选患者均自愿参与本次研究。
1.3检测方式
抽取慢性充血性心力衰竭患者和健康者的空腹静脉血5ml,要求空腹,将其缓慢注入标准玻璃管中,进行离心操作后分离血清。采用免疫比浊法测定三组C反应蛋白水平;剩余血清采用全自动生化分析仪检测TBIL、DBIL、IBIL、AST、ALT等各项肝功能指标。
1.4观察指标
观察对照组、观察组A组、观察B组肝功能指标,包括TBIL(总胆红素)、DBIL(直接胆红素)、IBIL(间接胆红素)、AST(天门冬氨酸转氨酶)、ALT(丙氨酸转肝酶)及CRP(C反应蛋白)水平,将其详细记录并进行统计分析。
1.5统计学处理
本次研究数据采用SPSS17.0软件包进行数据处理计量资料以(χ±s)表示,采用t检验,P<0.05表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结果
2.1三组肝功能指标和C反应蛋白水平比较
观察组A组、观察B组肝功能指标和C反应蛋白水平均高于对照组(p<0.05);观察组B组肝功能指标和C反应蛋白水平均高于观察A组,差异显著(p<0.05)。详见表1。
3结论
近年来,由于人们生活方式和生活习惯发生了很大的变化,人口老年化加剧、环境改变、生物因素等,各种心血管疾病的发生率呈现不断上升的趋势,慢性充血性心力衰竭作为各种心血管疾病的最后阶段,其发生率也呈现不断上升的趋势,成为危害人类健康的主要疾病之一。
研究表明,慢性充血性心力衰竭患者其肝功能发生异常的机率比较高,究其原因可能是由于,机体状态下肝脏受双重血液的供应,患者发生心力衰竭后,可对肝功能产生一定的影响,并且与其他器官存在一定差异。血流动力紊乱及低血压发生时氨基转移酶水平可升高,左心力衰竭时一般发生肝脏的低灌注。同时临床研究也证实,当患者发生全心力衰竭后可引起胆红素、转氨酶水平的升高[4]。本组研究以89例慢性充血性心力衰竭患者作为研究对象,并以健康者进行对照组研究,结果发现:慢性充血性心力衰竭患者TBIL、DBIL、IBIL、AST、ALT等各项肝功能指标均高于健康对照组,且观察B组患者各项肝功能指标水平高于观察组A组,差异显著(p<0.05)。由此可以看出,患者心功能分级与其肝功能检测结果呈正相关。通过对细胞因子的深入研究发现,慢性充血性心力衰竭的发生、发展可能与白细胞介素-1、肿瘤坏死因子、C反应蛋白等存在十分密切的关系,主要表现为上述三者水平显著升高。这可能是由于C反应蛋白是在组织损伤和炎性反应时肝脏所分泌的一种反应性蛋白,其合成与炎性细胞因子之间存在十分密切的关系,能在一定程度上反应细胞因子的水平等[5]。本组研究发现,慢性充血性心力衰竭患者C反应蛋白水平高于健康对照组,且观察组B组患者C反应蛋白水平高于观察A组(p<0.05)。由此可以看出,患者心功能分级与C反应蛋白水平呈正相关。本次研究与杨晓霞[6]等学者的研究结果基本一致。
综上所述,肝功能指标和C反应蛋白水平能够反映慢性充血性心力衰竭患者病情严重程度、心衰情况等,可为临床治疗和评估预后提供依据,临床应给予关注。
参考文献:
[1]钱伟莉,杨新春,张娟等.同型半胱氨酸和高敏C反应蛋白与慢性充血性心力衰竭关系的临床研究[J].中国医药,2014,9(7):963-967.
[2]刘利宏,曹华,高大中等.慢性充血性心力衰竭患者血清ACT-A水平[J].当代医学,2011,17(11):92-93.
[3]邱雅慧,薛凌,高月等.老年慢性充血性心力衰竭患者160例血尿酸水平[J].中国老年学杂志,2012,32(8):1689-1690.
[4]陈燕芬,丁玉琴,张录平等.阿托伐他汀对慢性充血性心力衰竭患者超敏C反应蛋白和B型脑钠肽的影响[J].中国实用医药,2014,13(26):38-39.
[5]华毅,陈子卿,程毓芳等.洛伐他汀对慢性充血性心力衰竭患者血清C-反应蛋白变化研究[J].中国现代医生,2010,48(34):43-44.
[6]杨晓霞,杨衍涛,马莉等.BNP、CRP、TNF-α、IL-6与慢性充血性心力衰竭的诊断和心功能分级相关性[J].兰州大学学报(医学版),2012,38(2):40-42,46.
论文作者:朱小霞
论文发表刊物:《健康世界》2015年21期
论文发表时间:2016/3/9
标签:心力衰竭论文; 肝功能论文; 患者论文; 蛋白论文; 水平论文; 充血性论文; 指标论文; 《健康世界》2015年21期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