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态旅游市场培育研究,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旅游市场论文,生态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生态旅游已成为当今世界旅游发展的潮流,给全球带来了至少200亿美元的年产值,几乎占所有国际旅游的20%。据世界旅游组织预测,到2010年全球旅游人数将超过30亿人,其中5亿人要到森林等原始环境中进行生态旅游[1]。目前,我国开放的生态旅游区主要有森林公园、自然保护区等。到2001年底,我国有各类自然保护区1551个(其中国家级自然保护区171个),面积约1.45亿,占我国国土总面积的14.44%左右。据不完全统计,我国自然保护区年总旅游人数约2500万人,年旅游收入约5.2亿元人民币[2],森林生态旅游的年游客量从20世纪80年代初的100多万人上升到目前的3000多万人次。
但是,生态旅游在蓬勃发展的同时也存在很多问题。如果只是从市场需求角度考虑,将生态旅游作为纯粹的旅游方式,或只将生态旅游作为一种普通的产品来开发,不考虑长远利益,就会引起对生态旅游资源和对环境的破坏、旅游地价值降低等问题。为解决这些问题,开发生态旅游市场时应考虑其可持续性[3],寻求良好的途径,从旅游者、旅游经营者等几个方面来培育生态旅游市场体系,缓解环境压力,保持旅游景观资源和文化的完整性,在保护环境的同时加强旅游地的吸引力,实现旅游资源的可持续利用。
1 生态旅游与生态旅游市场
1.1 生态旅游的内涵
生态旅游(ecotourism)一词由1983年世界自然保护联盟(IVCN)特别顾问H·Ceballos Lascurain首先在文献中使用[4]。目前为止,生态旅游的概念很多,归纳起来可以分为三个层次:①从市场需求即旅游者的角度出发,将生态旅游看作一种旅游活动。生态旅游是“到具有优美自然景色和丰厚历史文化遗存以及相对未受干扰的自然地区,了解和欣赏目的地的自然和社会文化的一种非消费性、教育性和浪漫的旅游形式”[5]。②从市场供给即旅游开发者的角度出发,生态旅游是一种旅游产品,这种产品是“以自然风光及其地方特色的风土民情为主要吸引物的专项自然旅游产品”[6]。③从可持续发展角度出发,生态旅游作为可持续旅游的一种形式,是“以生态资源(包括自然生态资源和人文生态资源等)为依托,以生态思想为指导,以科学文化知识为内涵,旅游者和旅游经营者都具有明确的生态环境意识,参与性强,品位高雅,能为地方生态环境和社会经济发展做贡献的旅游体系”[7]。
1.2 生态旅游市场
市场包括供给和需求两个相互联系、相互制约的方面,是一个统一体。生态旅游作为一种特殊的旅游方式,其完整的市场体系也是由生态旅游供给和需求两方面组成,涉及到旅游者、旅游经营者、旅游管理部门、旅游地居民等各个方面。有关对生态旅游者的研究较多,如怀特(Weight)、伊格尔斯(Eagles)等认为生态旅游者比一般旅游者年龄大、男女比重相当、受教育程度比一般旅游者高,家庭构成中最容易产生生态旅游者的是没有小孩的夫妇和单身男女家庭;生态旅游者一般收入较高,旅游花费大,绝大多数生态旅游者希望旅游时间在一周以上,旅游动机主要是亲近大自然,去那些野性的、受人类干扰较小的原生自然区域参观体验[8,9]。
生态旅游经营与管理者应将实现旅游可持续发展作为长期的发展目标,依托生态旅游现代技术和方法,加强对旅游者、生态环境、旅游设施与设备的生态管理,促进生态旅游系统的良性循环。同时,旅游地居民的参与和其利益是生态旅游稳步发展的保证。旅游地居民应有权参与生态旅游地各项政策和规划的制订和实施,分享因开展生态旅游所产生的收益,这将有利于取得居民对旅游活动的支持和配合,促进当地社区的可持续发展。
2 生态旅游市场中存在的问题
真正意义上的生态旅游应当把生态保护作为既定的前提,把环境教育和自然知识普及作为核心内容,是一种求知的高层次旅游活动,而不应当把生态消费放在首位,不惜以生态资源的消耗为代价来满足旅游者的需要和获得经济收益[2]。如果只将其作为一种普通的旅游活动或招牌,以生态旅游的名义来获取经济效益,那将会带来一场环境灾难,因为生态旅游目的地大多是生态环境比较脆弱的热带雨林、山区、草原、海岸及岛屿。
2.1 对生态旅游认识不足,环境受到影响
生态旅游是缓解环境压力,实现旅游资源可持续利用的一条好途径。真正的生态旅游是一种学习自然、保护自然的高层次的旅游活动和教育活动,要求生态旅游者有较高的环境意识,旅游经营者有长远的发展规划并真正实施。与其它旅游形式一样,不少生态旅游区在有限的空间里容纳了超过正常环境容量的生态旅游者,需要为旅游者提供交通、住宿、娱乐、饮食等多种服务,对旅游地的环境资源造成了巨大的压力。同时,游客爆满、乱扔垃圾等对旅游区造成侵蚀,对野生动植物造成干扰和破坏,给环境带来多种影响(表1)。
表1 生态旅游可能带来的环境问题
生态旅游生态旅游生态环境
环境破坏环境退化不协调
破坏动植物
动植物生长
建筑设施与生态旅游不协调
种群结构环境恶化
破坏地表
人类生活环
“三废”与生态旅游环境不协调
境质量下降
破坏自然
旅游气氛环
旅游地域城市化、商业化与生态旅游环境
资源
境恶化
不协调
破坏社会经
旅游者行为与生态旅游环境不协调,人造
济环境
景观与生态环境不协调,旅游灯光等
配置与生态旅游环境不协调
注:根据参考文献[11]整理。
目前,我国建立的生态旅游区主要是自然保护区、森林公园、自然旅游点、风景名胜区、天然湿地等,其中自然保护区集中了我国自然生态系统和自然景观中最精华的区域,走向自然保护区的“生态旅游热”正在全国兴起。然而,由于对生态旅游的内涵理解不够深刻,这种旅游热存在着巨大的隐患。
1998年初,中国人与生物圈国家委员会对全国29个省市的100个省级以上自然保护区进行问卷调查发现,100个保护区中已有82个正式开办旅游,年旅游人次在10万人以上的保护区达12个。在已经开展旅游的82个保护区中,63个是从1990年以后才开始的,比起发达国家已有上百年旅游历史的国家公园,我国还处于开展旅游的起步阶段,没有形成系统、成型的管理体系,距生态旅游的要求差距很大。大多数保护区根据对生态旅游的字面理解实行经营和管理,也有的是缘于经济驱动力或服从于形式。尽管有58.5%的自然保护区在调查问卷中认为自己开展了“生态旅游”,但实地调查表明,其中44%的自然保护区存在垃圾公害;59%的自然保护区用汽车接送游客,产生噪音和空气污染;22%的自然保护区由于开展旅游造成保护对象受到损害,11%的出现资源退化;61%存在建筑设施和景观环境不协调的现象,真正达到生态旅游要求的自然保护区寥寥无几[2],说明人们对生态旅游还缺乏准确全面的认识和理解。
2.2 对旅游地居民重视不够
居民往往是社会上的弱势群体,他们的合法权益常常因某种原因而被忽略。生态旅游地往往是一些生态环境脆弱、经济不发达的地区,一些贫困地区为了通过发展旅游业带动经济发展,廉价出让黄金地段的土地或转让旅游经营权等,常忽视了当地居民的经济利益、监督权利等,旅游的发展也给当地居民的生活方式、价值观、生活环境带来了很大的影响,有可能产生旅游者与当地居民的隔离和冲突,不利于生态旅游的发展。
2.3 潜在市场大而实际规模小
参加生态旅游是世界上很多人的愿望,生态旅游市场潜力巨大。据调查,希望参加自然风光旅游的人至少占旅游者总数的70%,北京市旅游局1995年对市民的一次抽样调查显示,99.09%的人都愿意到京郊参加自然风光旅游[12]。但大多数旅游者只喜欢自然风光,缺少较强的环境保护意识,在近期内较难形成高素质的生态旅游群体,束缚了生态旅游市场的进一步发展。从这个意义上说,生态旅游市场实际规模并不是很大。
3 生态旅游市场培育措施
生态旅游市场的培育首先要选定目标市场,并对其进行培育与建设,然后通过对旅游者、旅游经营者等进行培育和监督,完善整个市场体系(图1),促进旅游活动带来更大的经济效益、环境效益和社会效益。
图1 生态旅游市场的培育
3.1 目标市场的确定与建设
确定目标市场是培育生态旅游市场的前提。根据对生态旅游市场的分析,可以将目标市场定位为以下几种:①经济收入高而且身体健康的中老年人。这些人经常有机会参加旅游,乐于追寻原始、自然的旅游,随着人口的老龄化,该人群将成为生态旅游者的主体。②中产阶级中的中年人。这部分人经受了20世纪80年代环保热潮的熏陶,有着较高的环境意识。③发达国家的年轻人。他们对环境问题很关心,并且有较长的假期,在寻找一种能够使他们从繁杂、压抑的生活中获得解脱的旅游方式[13]。这些人消费支出大,停留时间长,可以减少对环境和社会的影响,又可以使生态旅游经营者获得较大的经济效益。
3.2 成立生态旅游管理机构,规范旅游秩序
政府部门与生态旅游地应适应生态旅游的发展需求,成立如生态旅游管理委员会等机构,制定和实施对生态旅游地资源环境有利的旅游法规、经济政策和生态旅游发展规划;运用GIS等技术对空间信息采集、存储、管理、查询、分析、显示和制图等进行处理,对生态旅游资源进行普查和科学评价,实现生态旅游资源地理信息的高效管理,为决策、开发和保护提供快捷的基础资料和分析结果;在旅游地建立永久性监测点,对旅游地环境进行监测和保护,制定一些保护生态旅游环境的生态旅游标准,开展生态旅游区环境质量调研评析,取缔不符合环境标准的项目;对旅游者、旅游开发者及当地居民等进行培育和管理,处理旅游地的日常工作和重大突发事件等。
3.3 生态旅游者的培育
生态旅游地得以可持续发展的关键之一是旅游者生态环境意识的加强。戴维·贝拉米教授认为,未来的旅游者不但是花钱买享受的人,而且也是做了十分重要的保护工作的人[14]。生态旅游者不仅要认识大自然、热爱大自然,而且要具有很高的环境保护意识和文化知识素养,同时还应用实际行动履行保护与改善环境的义务,这种旅游者被称为“负责任的旅游者”[2]。加强对旅游者环保知识的教育,使其从单纯的观光客转为向往大自然的同时又能做自觉保护大自然的人。
在开展生态旅游时,要宣传生态旅游应注意的事项,认识到自然界是包括人在内的一个有机整体,人们必须尊从自然规律,有目的地控制自身行为,达到人与自然的共同发展。可以利用旅游手册、导游图、路牌、宣传标语、游人教育中心、生态博物馆等多渠道、多途径地对生态旅游者进行旅游教育,制作并使用生态旅游科学解说系统,直接对游客进行有关生态旅游环境保护技术的宣传指导,使他们为保护人类共同的家园而承担起自己的责任。
3.4 加强对生态旅游从业人员的管理
成功的生态旅游有赖于高素质的从业人员,来自于有效的培训和良好的教育背景。要培养生态旅游管理和研究人才,加强与国际生态旅游机构的交流与合作,吸收和消化外国生态旅游开发管理中的成功经验,吸取他们的教训,建立既和国际接轨又符合中国国情的生态旅游管理的模式和规范,促进管理的专业化、科学化。在旅游院校、科研机构和重点生态旅游地区建立旅游研究和培训中心,深入研究生态旅游学,培养生态旅游的管理和研究人才。
培育一批既懂旅游又懂环保的高素质的开发商和经营商,是培育生态旅游市场的重要条件之一。对生态旅游开发者的开发方案要经过严格全面的审核,鼓励采用“生态技术”进行开发建设,避免对生态环境的破坏。生态旅游开发与经营需要借助保护区良好的生态环境来获取一定的经济效益,同时要以经济效益来巩固生态环境质量的稳定与提高,形成互惠互利良性循环的发展模式。开发经营讲究科学性,落实“在保护的前提下开发、在利用中保护”的原则,在经济利益与环境保护之间出现矛盾时,应以长远眼光看问题,将环境保护放在第一位。
3.5 加强生态旅游目的地的建设,争取居民的理解和支持
能否使当地社区的居民从旅游中获得利益,直接关系到旅游能否得到他们的支持而持续地发展下去。对当地居民进行生态环境保护教育,为当地居民创造就业机会,如吸收当地居民从事导游、餐饮、护林、防火等工作,提高他们的物质和文化生活水平,支持他们参与相关政策的制定和实施,使他们能够自觉地维护当地的生态环境。美国Cond'e Nest Travel杂志社调查分析了全美上百个生态旅游活动项目,提出了7条生态旅游评价标准:①把商业性的旅游业与旅游地生态旅游计划结合起来,帮助旅游地居民认识生态环境的价值,并有意识地组织起来去保护它。②为建立国家公园和自然保护区以及这些公园和保护区的管理与运作提供支持和实质性赞助。③通过购买当地土特产和服务以支持当地经济发展。④积极促进旅游者与旅游地居民进行直接的、有意义的接触和交流。⑤支持和赞助生态环境研究。⑥保护并支持发展有地方特色的旅游文化设施,维系自然环境的和谐统一。⑦协助恢复被损害的自然生态环境。这7条标准中特别关注生态旅游地居民的利益。
3.6 建立健全监督机制
环境保护部门可以协助生态旅游地检测点对生态旅游的环境影响等进行评估,包括对大气、水、土壤、噪声、生物的影响等;媒体、社会公众等可以对生态旅游管理机构的工作和游客的行为等进行监督,几方面相互配合,建立起完善的生态旅游市场监督体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