价值观层次与思想政治教育的发展与改革_道德教育论文

价值观层次与思想政治教育的发展与改革_道德教育论文

价值观的层次性与思想政治教育发展与变革,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价值观论文,思想政治教育论文,层次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中图分类号:D64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7-5194(2015)02-0160-04

       价值是一种反映主客体需求关系的概念,价值观是对价值问题的基本看法和主要观点。由于价值主体需求的多样性复杂性,人们在价值观方面存在着多样性,多样性是价值观的基本表现形态,也是价值观发展的内在动力和源泉。多样性并不意味着价值观的无序性,事实上在价值观上是存在着层次性和“等差性”的,特别是在涉及政治思想方面,价值观的层次性和“等差性”的特点表现更为充分。政治价值观的层次性既为政治发展提供了价值判断依据,同时也指明了政治发展的方向,而用高层次的政治价值观代替低层次价值观是价值观念发展的一般规律。

       1 价值观的层次性为思想政治教育提供科学基础

       区分价值观的层次性是教育活动的前提和基础,价值观的层次性不仅为教育活动提供了可能,而且提供了科学化的路径。思想政治教育活动也一样,在思想政治教育活动中,教育者总是把社会认可的最有价值的观念传递给受教育者,使他们形成符合社会占主导地位的价值观念。正是由于教育者所拥有的价值观念与受教育者价值观念存在着“位差”,才使得价值观念教育与引导成为可能。

       1.1 价值观的层次性为教育活动提供了可能

       教育的本质在于教育者把自己认为最有价值的思想观念传递给正在成长的一代。在教育者心目中蕴含着层次性的目标,教育者总是把自己认为值得教育的内容传授给下一代,而不会把自己认为不值得传递的内容传递给下一代。区分价值观念的层次性,为教育活动的开展提供了可能。不仅如此,价值观念的层次性区分,还为教育的科学化奠定了基础。在西方教育史上第一个倡导教育科学化研究的是拉特克,他在1612年向法兰克福诸侯呈交的学校改革的奏书中,自称“教学论者”,称自己的新的教学技术为“教学论”,他认为教育是人生来俱有的一种天赋权利。要保障每一个人享有这一权利,使一切国民共享同一语言、同一的学问、同一的文化就需要开展教育活动。捷克教育家夸美纽斯进一步发展了拉特克的思想,他确立了按年级、班级授课的教学基本制度;即把不同年龄、不同文化知识准备的学生,按照受教育程度和个体发展的层次性区别进行教育,这就奠定了现代教育科学的基础。德国教育家赫尔巴特更为精致地细分了教育的层次性,并按照教育内容的层次性和个体心理发展的层次性,系统对教育活动进行了系统设计,使教育活动建立在科学基础上,从而开展了一场轰轰烈烈的教育科学化运动,使得教育活动在科学的基础上展开。可以说,正是区分不同年龄个体教育内容的层次性,催生了教育科学,建立了现代意义的教育制度和体系,使科学教育活动成为可能。

       1.2 区分价值观的层次性提升思想政治教育的科学性

       区分价值观的层次性不仅催生了教育科学,而且提升了教育的科学性。现代意义道德教育、价值教育的科学化运动正是从区分道德发展的层次性开始的。在西方教育发展历史上,曾产生过与我国思想政治教育相类似的道德教育科学化运动,这个运动就是以道德教育层次性划分作为起点的。传统的道德教育带有浓厚权威主义、强制、灌输、说教等特点,美国教育哲学家威廉·弗兰克纳在《道德教育哲学考察》一文中作过归纳:“根据传统的观点,各种道德规则和价值和由此而来的品性应通过教育的而非法律的途径灌输给个人,那些教育途径不仅诉诸说理,也求助于培养习惯、运用奖贬褒贬手段、采用规劝、榜样和问答教学等不同形式的灌输性方法。”[1]14而道德教育科学化运动正是以区分个体道德发展层次性作为起点。瑞士心理学家皮亚杰在探讨儿童认知发展的过程中,提出了个体道德发展的阶段性,他以他律和自律两个阶段对个体道德的发展进行了层次性区分。皮亚杰的方法吸引了美国学者劳伦斯·柯尔伯格,在皮亚杰的基础上,柯尔伯格提出层次划分更为精致合理的道德认知发展阶段理论,他把人的道德发展分为三个水平六个阶段,即前习俗道德水平、习俗水平和后习俗水平,每个发展水平又划分成两个不同发展阶段,构成六个不同发展阶段。正是在这种区分个体道德判断发展阶段的基础上,柯尔伯格提出用高一个层次的道德观念对个体进行道德发展引导最为有效,这样使得道德教育奠定在科学研究的基础上,为道德教育提供了一条科学化的路径。

       1.3 价值观层次性的淡化是当前思想政治教育存在的主要问题

       在现实生活中,由于网络等现代信息传播工具的兴起,各种各样的信息和价值观念都无等差地呈现在人们面前,消融着价值观念教育乃至一切教育的基础。在这种环境下,有学者甚至惊呼“儿童消失”“学校消失”教育已经不可能。在这种情况下,价值观念的相对主义成为社会上一种比较有影响的思潮,对价值观念教育构成冲击。

       价值观层次性的淡化、价值无等差现象的出现,还导致一种错误教育价值观念的生长,即道德相对主义的产生。道德相对主义,否定道德绝对价值,而主张任何道德观念只具有相对价值,每种价值观都具有存在的合理性,在道德观念上不存在着等差性。道德相对主义在道德教育中最典型的代表是价值澄清理论,这种理论认为,在纷繁复杂的社会里,并不存在一套公认的正确的价值。道德教育的主要任务不在于也不应该把教师的价值观念“教”给学生,而在于帮助学生澄清和发展他们自己的价值观。这种道德教育理论虽然在实践中帮助学生澄清自己价值观念发挥重要作用,但是它缺乏对学生道德水平的提升,也没有解决学生道德发展中的问题。因而缺乏道德教育的价值,正如柯尔伯格所批评的:“将道德教育限于价值澄清就不能适当地解决道德教育中的各种问题。它不仅没有解决道德教育中的各种问题,而且因为它严格地限于澄清价值从而实际上是在教伦理相对性是真的这一信条,并且导致一种由两个多德提倡的‘反复灌输式的’教学。”[2]29

       在这种情况下,客观认识价值观的层次性,区分价值观的层次性,确立不同的价值观的层次性就显得格外重要,用先进的价值观念代替落后的价值观念,用核心价值观念来代替非核心价值观念就成为我们进行价值观念培育的基础和前提。思想政治教育的根本任务在于使受教育者沿着教育者提供的社会价值观念的层次性目标进行攀升。从这个意义上讲,没有层次性的教育是没有目标的教育;没有层次性的教育也是没有针对性的盲目的教育。价值观的层次性问题的提出,为思想政治教育活动奠定了科学基础。

       2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是价值观层次性发展的必然结果

       价值观念的层次性区分势必提出核心价值和非核心价值的问题,核心价值观是对社会更为重要的价值观念,是全社会最大范围共识的基础。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是社会主义社会最广泛共识的基础,在整个社会中居于价值等级最高的地位。

       2.1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是一种高等级的价值观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提出是价值观层次性的必然结果,既然政治价值观上存在着层次性差异,势必提出社会主义价值观、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问题。社会主义是人类社会发展到一定阶段的产物,是在资本主义制度基础上,通过扬弃资本主义制度的合理成分,吸收人类社会一切文明成果基础上形成的新型的社会制度,是人类目前为止最为先进的社会制度,从这个意义上说,社会主义价值观念代表着人类社会发展的先进价值观念。用社会主义价值观代替其他价值观,这是人类社会发展的总体趋势。

       当然,社会主义价值观代替人类其他社会价值观的过程,并不是一种简单的取代的过程。因为在社会主义价值观中合理地包含着人类社会已经形成的一切文明成果。社会主义价值观作为一种政治价值观,也并不能泛化到价值观念的其他领域,比如在日常生活领域、文化领域、艺术领域等的价值观念,虽然也受社会主义价值观的影响,但这些价值观也与个人需求、文化素养和审美情趣有极大关系。在这些领域,也很难用社会主义价值观来进行划分。但是,在总体上,这些领域的价值观也会受到社会主义价值观的影响,反过来,这些领域的价值观也会影响到社会主义价值观。这就为我们提出了社会主义价值观的问题。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是代表社会主义属性、体现社会主义最本质、最根本的追求的价值观念。这是在社会主义条件下,任何一个公民、社会组织和国家机构的最基本的价值观,是任何公民、社会组织和国家机关都不能逾越的底线,是一个社会主义国家最普遍、最广泛的价值共识,是国家社会发展的根基。一切公民、社会组织和国家机关都必须遵循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

       2.2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内部也存在着层次性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本身也具有层次性,比如我们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凝练就从国家、社会和个人三个层面进行凝练,形成了“富强、民主、文明、和谐;自由、平等、公正、法治;爱国、敬业、诚信、友善”三组不同层次的价值观,这三组不同层面的价值观的层次性并不是绝对的,但它体现了核心价值观在不同层面的要求。

       富强、民主、文明、和谐作为国家层面的价值观,反映了中华人民共和国的共同理想和追求,它根植于中国共产党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伟大强国的理想,也是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的价值追求,反映了中华人民共和国要建立一个什么样的国家、呈现出什么样的国家发展状态以及国家发展的内在目标追求。自由、平等、公正、法治是社会主义社会发展的一种内在本质的规定性,也是社会主义社会区别于其他社会的根本特性。虽然其他阶级和意识形态也使用自由、平等、公正、法治等词汇,但作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自由、平等、公正、法治,与其他各种阶级和意识形态的理解具有本质的区别。爱国、敬业、诚信、友善是对社会主义国家公民的基本要求,它最早集中出现在《公民道德实施纲要》之中,是社会主义社会公民道德基本要求的凝练和提升。

       2.3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存在着发展的层次性

       不同的国家,处在不同的社会主义发展阶段,历史文化传统不同,也可能在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凝练方面存在着不同的表述。因此,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凝练也不是一成不变的,而是需要随着实践的发展和对社会主义的认识深化,不断进行提升。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中的每一组价值观,都存在着细化的问题,每一组价值观念中的每一个核心价值,也存在着深化和细化的问题。比如爱国这一核心价值,每一个个体在爱国的程度上是存在着差异的,在对待爱国的观念上也存在着差异,有朴素的爱国主义观、民族主义爱国主义观和社会主义爱国主义观的区别。区分爱国的层次性,既为爱国观念发展指明了方向,也可以衡量每一个人在爱国的维度上的表现,这就更好地体现了核心价值观的导引和规范作用。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层次性不仅要在国家、社会和个人三个层面进行深化和具体化,还应该在日常生活的各个领域具体化。比如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我们还可以从内涵、发展、性质等三个维度对核心价值观进行深化:一是从内涵上分成价值观、核心价值观、社会主义价值观、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共产主义价值观等层次;二是从发展维度上分为传统价值观、当代中国核心价值、未来社会发展价值观等层次;三是从性质上分为资本主义社会以前的价值观、资本主义价值观、社会主义价值观、共产主义价值观等层次等等。通过进一步深化和细化社会主义价值观,有助于人们在日常生活中形成价值观念发展网络,更加具体地指引人们的日常生活。

       3 在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中实现思想政治教育发展

       思想政治教育是社会或社会群体用先进的思想观念、政治观点、道德规范,对其成员施加有目的、有计划、有组织的影响,使他们形成符合社会所要求的思想政治观念和行为的社会实践活动。因此,从这个意义上说,用社会先进价值观念来武装教育对象,使教育对象形成与社会先进价值观相适应的价值观念,涉及思想政治教育过程的实质。中国共产党的第十八次代表大会以后,培育和弘扬核心价值观被提升到国家治理战略层面,有效整合社会意识是社会系统得以正常运转、社会秩序得以维护的重要途径,也是国家治理体系治理能力的重要方面。同时也成为思想政治教育的主要任务。

       3.1 传统思想政治教育的局限

       传统思想政治教育对价值问题处理从总体的模式来看,主要采取自上而下的发动方式;从处理问题的手段来看,主要采取政治、行政手段;从处理问题的主体来看,主要通过专职人员为主来进行;处理问题的话语体系来看,主要以意识形态和以政治话语体系来进行;从处理问题的方式主要采取显性、直接、理论、正面、阵地战等方式;从处理价值问题的原则来看,主要采取划清界限、批判错误;从具体方法来看,主要采取说理教育方法。从而形成权威主义的思想政治教育模式,这种模式在相对封闭的情况下,在社会主义价值观具有绝对优势的条件下,在处理价值问题上是有效的。但是,在当前社会价值观念多样化、选择性、变化性大的条件下,在当前多元、开放的复杂环境下,传统思想政治教育在处理价值问题上就受到了严峻挑战。

       3.2 思想政治教育模式变迁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提出,为思想政治教育模式变迁提供了新的发展路径,思想政治教育应在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念中发挥重要作用,实现思想政治教育模式的变迁。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培育和践行的发动模式上,要把自上而下的发动与自下而上的发动结合起来,既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培育和践行活动上升到国家层面,从国家宏观战略层面进行推动,使国家制度彰显核心价值,同时也要使每一个个人在日常生活中体现和展示核心价值,做到自上而下与自下而上相结合;从处理问题的主体来看,既通过提升思想政治教育专业化、思想政治教育专业人员职业化、科学化来处理核心价值问题,也要通过专兼结合的方式,充分发挥每一个人的主体作用,使核心价值观的培育和践行成为每个公民的一种生活自觉活动;从处理问题的话语体系来看,要尽可能通过学术话语体系,通过思想文化的话语方式,来深入细致具体讨论国家、社会和个人发展的价值问题;从处理价值问题的方式来看,除了采取显性、直接、理论、正面、阵地战的方式以外,也应多采取一些隐性、间接、活动、迂回、游击战的方式,做到显性与隐性、直接与间接、理论与活动、正面与迂回、阵地战与游击战等相结合的方式,使思想政治教育方式更加多样、双向和互动;从处理价值问题的原则来看,除了坚持划清界限、批判错误以外,也需要尊重多样、包容差异,引领思潮、凝结共识;在思想政治教育具体方法方面,在继续用好说理教育的方法的同时,也应采取人文关怀和心理疏导等多样化的方法,形成处理价值问题的基本方法。

       3.3 思想政治教育的发展趋向

       思想政治教育在开展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念培育和践行的过程中,其自身也会发生重大变化,比如实现思想政治教育从单一到多元的发展,传统思想政治教育较为关注思想、政治、道德和意识形态方面的教育,甚至以政治教育代替思想教育、道德教育、心理教育,教育内容局限于相对单一领域,应实现教育多样化发展。从单向到双向的发展,传统思想政治教育强调教育者的作用和地位,往往采取居高临下方式,具有强烈的权威主义色彩,因而应充分发挥教育对象主体作用,形成双向互动的教育模式。从显性到隐性的发展,传统思想政治比较注重显性思想政治教育,有时甚至使思想政治教育发展成为硬性思想政治教育活动,应使思想政治教育增加弹性,更多采取隐性方式进行。从理论到实际的发展趋向,传统思想政治教育相对比较注重理论性、理想性或说理性,存在着把理论变成抽象道理、把理想变成空洞的目标、把说理变成说教的问题,应加强实践性、实际性与体验性等,做到理论与实际的结合。从被动应对到主动出击的发展,传统思想政治教育以被动应付居多,往往出现问题以后再解决,而缺乏主动开展的能力,应加强思想政治教育的主动性。从经验到科学的发展,传统思想政治教育相对以经验为本,伴随着马克思主义理论一级学科的建立,思想政治教育学科的完善,应提升思想政治教育的科学化水平,促进思想政治教育的革命性变化。

       收稿日期:2014-12-21

标签:;  ;  ;  ;  ;  ;  ;  ;  ;  ;  

价值观层次与思想政治教育的发展与改革_道德教育论文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