电力与经济协调发展——我国电力工业可持续发展研究

电力与经济协调发展——我国电力工业可持续发展研究

盖兆军[1]2015年在《基于低碳经济的我国电力行业可持续发展研究》文中研究指明随着我国经济的发展,产生的碳排放日益增多,环境破坏日益严重,我国已经成为碳排放第一大国,电力能源是碳排放和环境污染的重点行业,以碳基能源发电为主的电力能源行业的发展,给我国的能源资源与环境带来很大的压力。由此,我们进行系统研究探讨我国电力能源行业、经济与环境的协调发展问题,探索一条在低碳经济背景下的适合我国电力工业、经济与环境的可持续发展路径,对我国电力工业的发展理论与实践指导具有重要的意义。本文基于低碳经济下对我国电力能源行业的经济性和电力能源、社会经济与环境协调性等可持续发展问题进行深入研究。首先,提出本文研究的背景和意义,并对研究的思路和方法以及创新和不足进行简要的分析,探讨总结了我国电力能源行业的国内外能源、经济与环境,能源和电力能源的需求预测方法、内外部成本、可持续发展、结构优化、排污权交易等相关的文献进行综述,分析其国内外研究的现状和发展趋势及存在的不足。同时,文章依据的低碳经济与能源可持续发展理论,能源、经济与环境协调发展理论以及能源环境经济理论等相关理论进行定义和探讨分析。在此基础上分析我国社会经济发展与能源消费情况,我国电力行业的特征以及电力能源发电侧各类型发电电源和输配电侧发展现状与发展趋势,找出电力能源、社会经济与环境不协调发展的矛盾和存在的问题。其次,基于提出的问题,进行有针对性的研究,对电力行业面临的能源、经济与环境的约束进行研究,对现有的电源对电力可持续发展的制约和电力能源消费对经济增长与环境的影响进行分析探讨。建立电力能源需求和污染物排放预测模型,针对目前我国电源结构不合理的现状,从低碳不同的情景角度研究我国电力能源需求和污染物排放,通过模型预测出我国未来在低碳经济下的电力能源需求和污染物排放情况,并对其进行实证分析,探寻我国电力能源需求与污染物排放和我国电力能源结构优化的相互影响的关系。并基于DEA模型分析我国核电行业的投资效率的有效性,建立电力能源、经济与环境协调发展有效性评价指标体系,促进我国电力能源结构的优化。最后,基于可持续发展和低碳经济发展的要求,对我国电力能源各发电链的内外部成本进行详细的分析,与国外发达国家的发电成本对比,发现我国电力能源的发电内外部成本的差距,并依据电力能源需求和污染物排放预测及发电成本情况,提出我国电力能源结构优化的目标、方向和内容,建议优化我国电源结构,要大力发展核电、利用好水电、新能源的调节作用,降低碳基能源发电装机量,减少污染物排放量,为了保障电力能源结构优化达到电力能源、经济与环境协调性和可持续发展的目标,建立发电权与排污权交易联动机制和电力能源与环境协调激励电价机制,从市场方面、经济方面和制度方面来加快我国电力能源结构优化的速度,促进我国电力行业的可持续性。综上所述,本文研究既揭示了我国电力与经济、环境协调发展机制,同时又评价了发电行业短期内的碳减排政策和各发电能源的经济性和可持续对比分析。根据本文研究结论可以分析出,对我国电力能源与经济、环境协调发展的政策启示:一是通过制度建设和技术提升促进电力能源与经济、环境的协调可持续发展;二是通过电力能源需求和污染物排放预测模型及发电链内外部成本分析,加快我国电力能源结构优化;叁是通过建立电能与环境激励电价机制,加快建立电力行业发电权与碳排放权联动交易市场,降低污染物排放量,促进我国电力能源、社会经济与环境的协调可持续发展。

刘予胜[2]2010年在《基于生态承载力的电力可持续发展研究》文中指出论文以生态承载力为约束,以实现电力可持续发展为目标,以自然环境、社会经济发展、自然资源开发和电力发展现状为基础,以山西省为例应用生态足迹理论对电力发展占用资源的需求和供给进行分析,寻求实现电力可持续发展的途径方法。论文的主要研究内容和研究成果分为以下几部分。第一,研究目前电力工业发展所处的内外部环境,分析了电力与经济、资源、环境子系统之间的关系,构建了电力与经济、资源、环境系统协调性的评价指标体系和协调度测量模型,并以山西省为例进行了算例分析。第二,通过分析现有生态足迹计算模型的相关理论,结合电力工业的具体情况,提出了电力生态足迹的概念,并从电力工业的发电、供电、用电叁个环节考虑,构建了基于资源和环境的电力消费资源账户;在此基础上,建立了电力生态足迹模型,并提出了输电走廊影响因子的概念,对输电线路占用土地面积的生态足迹计算做出了修正;然后以山西省电力工业为例进行了测算。第叁,在电力生态足迹模型研究的基础上,着重探讨电力生态承载力计算模型的建立。根据生态承载力的概念,结合电力工业的具体情况,提出以万元GDP电耗占万元GDP能耗的比例来代表电力工业在整个生态系统中的生态承载力份额,修正了水力发电生态承载力的计算模型;在此基础上,建立了电力生态承载力计算模型,并以山西省电力工业为例进行了算例分析。第四,为寻找更为恰当的电力发展模式,应用经验模式分解方法和动力学理论建立了电力生态足迹和生态承载力预测模型,并以山西省为例对“牧童经济”、生态阈值约束、“宇宙飞船经济”叁种模式下电力发展可持续性进行预测和对比分析。第五,基于我国政府制定的2020年节能减排目标,首先建立了节能减排双目标下电力可持续发展规划模型,然后根据电力发展规划,分别给出了企业生产用电和居民生活用电节能减排考核优化模型,着重研究了发电生产节能减排问题,建立了节能减排双目标下发电置换优化模型。最后,以山西省为例,给出了2009-2020年山西省电力发展规划目标,并基于该规划目标分析了电力与经济、资源、环境之间的协调性。第六,在前面研究的基础上,从环境、经济、资源、电力四个方面提出了的相应的政策建议,以求对帮助实现电力可持续发展有所帮助。

张媛媛[3]2001年在《电力与经济协调发展——我国电力工业可持续发展研究》文中指出在电力的可持续发展中电力实现与经济的协调发展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本文提出了多角度电力可持续发展理论;定性地研究了目前电力与经济发展的现状以及未来发展趋势;利用投入产出方法,回顾研究了历年来电力与国民经济各部门发展的关系以及电力在整个国民经济中地位的变化;结合运用经济计量学和投入产出方法预测了我国未来电力与经济的发展前景;建立了评价电力与经济协调发展的指标体系,运用层次分析法进行了分析计算;根据得到的模型对我国近几年电力与经济协调发展状况进行了实证研究,并基于我国经济发展现状以及未来发展前景对我国21世纪初期电力的发展提出了战略性建议。

乌仁其木格[4]2017年在《经济新常态下内蒙古电力需求及电力工业发展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电力工业是国民经济的基础产业和先行产业,并支撑着其他产业的持续发展。近年来,内蒙古电力工业积极落实国家能源战略,加快调整优化能源结构,实现了电力工业持续快速发展,不仅对地区煤炭资源的就地转化增值、支撑内蒙古冶金、化工等优势特色产业发展,以及内蒙古经济社会的持续发展发挥了重大作用,同时在支持国家经济社会发展上也发挥了重要作用;随着我国进入经济新常态时期,内蒙古电力工业发展也面临着新的挑战。本文首先对国内外关于电力工业问题的研究从电力工业发展、电力与经济增长关系、电力需求预测、电力体制改革和内蒙古电力工业发展研究进行文献综述;并对规制与竞争理论和沉没成本等相关理论进行了梳理。其次在提出电力工业相关概念及界定的基础上,从电力装机、发电量、外送电量、电网建设和电力需求等方面对内蒙古电力工业发展现状进行分析,认为内蒙古电力工业发展面临着"窝电"现象日益严重、弃风弃光问题严峻、市场需求减少、产能过剩凸显、自备电厂与公用电厂矛盾加大和电力基础设施不完善等问题;并通过分析经济新常态下中国电力市场供给侧和需求侧面临的形势和内蒙古电力供需状况,运用回归分析预测法和灰色模型预测法对内蒙古未来五年电力供给和需求进行了预测。最后结合内蒙古经济社会发展实际,分析制约内蒙古电力工业发展的因素,提出积极实施重大电源点建设项目、扩大需求促进电力工业可持续发展、加快完善电力基础设施、大力推进电力科技创新和加强协调配合严格电力监管等促进内蒙古电力工业发展的对策建议。

李金颖[5]2005年在《电力—经济—环境协调与监管研究》文中提出本文分析了电力、经济与环境之间的关系,对电力工业的环境影响进行了测评,分析了电力企业的环境保护选择、政府的环境监管等行为,主要工作及创新点有:(1)得出了叁者之间的关联度模型,并建立了宏观评价指标体系及微观评价指标体系,针对系统协调评价的特点,建立了基于叁角模糊数的综合评价模型。(2)建立了电力企业环境损害成本的影子价格模型、人力资本模型、机会成本模型,通过比较得出了这些方法存在的问题,并提出采用分解方法来衡量电力企业在生产过程中对环境造成的影响是一种简便可行的方法。(3)在效用理论的基础上,利于博弈分析,得出了在两电力企业竞争模式下的基于电力-经济-环境协调的环境税的制定模型以及初始排污权的分配模型。经济目标与环境目标之间存在着矛盾,而多目标下环境税的制定将依赖决策者对经济目标和环境目标的倾向程度。(4)建立了基于电力-经济-环境协调的电力市场竞争模型。环境政策会影响到电力企业的经济策略,特别是报价,通常企业控制污染的手段会增加电力的成本,从而提高企业的报价,在目前这种竞价模式下,企业没有动力加大对污染的控制,而将环境因素考虑到竞价模式中,建立绿色竞价机制,可以激励企业提高污染控制水平,提高控制效率。(5)研究了在现有电力竞价模式下,激励电力企业选择较为清洁的洗选矿物燃料的条件。(6)为了保障电力的可持续发展,促进电力发展与经济系统、环境系统的协调,本文提出了实行绿色电价等观点。

张晓红[6]2008年在《我国电力产业与国民经济协调发展的理论与对策研究》文中认为自1997年以来,我国电力产业与国民经济之间的矛盾在不同的年份表现出不同的特点,并给社会发展带来显着的负面影响。政府多次出台政策试图缓解或解决这一矛盾,但收效甚微。其集中表现是,1997年亚洲金融危机后,随着经济发展速度的放慢,我国告别电力短缺进入了一个电力相对富余的阶段。2000年以来电力需求走出低谷,用电量连续四年快速增长,严重缺电的局面再度出现。2004年我国拉限电省份有24个,全国电力缺口超过3100万千瓦。根据国家发展与改革委员会的统计,至2007年初全国违规开工项目总计达1.25亿千瓦,很大程度上又出现了电力建设的盲目无序局面。电力供需存在地区差别,电网结构薄弱,调峰能力不足,电力产业内部结构不平衡,这一切都远不能适应21世纪国民经济发展对电力供应的数量和质量的要求。事实上,政府对电力产业的规制政策频繁多变,始终未能找到一个有效的解决方案。这既反映了电力产业与国民经济之间矛盾的复杂性,同时也反映了目前的政策制定未能准确把握电力产业与国民经济之间矛盾的本质特性。其深层次原因则是,电力产业与国民经济之间矛盾的背后蕴含着许多深刻的理论问题,而产业组织理论和经济规制理论都无法提供现成的成果,可直接应用于两者纵向关系及相应的经济规制的研究。在这一意义上,理论与现实存在脱节。本文认为,要给出解决我国电力产业与国民经济矛盾的有效方案,就必须准确把握电力产业和国民经济发展的基本特性以及影响两者协调发展的关键因素。主要研究内容为:第一部分包括第一、二章。主要从实践中提出问题,分析相关理论的不足与局限性,明确本文的研究目标。第二部分包括第叁、四和五章,主要对电力产业与国民经济协调发展关系的分析和评价。首先将电力产业从国民经济系统中分离出来做为一个单独的系统,对电力产业——国民经济系统之间的关系进行了分析,并从我国的实际出发,采用1996-2006年国内生产总值与电力相关数据对全国电力供给和需求与经济增长关系进行研究,然后对1987-2006年电力产业和国民经济系统协调发展程度进行评价,最后利用灰色预测法建立模型预测2008年到2012年各指标数据,并计算国民经济与电力产业的协调发展情况。第叁部分包括第六、七章,在前面电力产业—国民经济系统协调分析的基础上,从供给侧和需求侧出发对如何促进电力产业和国民经济协调发展提出了政策建议。第四部分是对本论文进行总结,归纳本文的主要研究结论、存在的问题以及为研究方向等,从而使本研究在理论和实践上都具有针对性。本研究的主要创新点体现以下几个方面:首先,现有研究主要直接采用一般的回归模型分析了我国国民经济与电力产业发展之间的关系,但在回归分析前未检验这两者之间是否存在长期的、稳定的因果关系,这属于方法应用方面的问题。本文采用动态计量经济学模型,包括序列平稳性分析、两序列的协整性分析和Granger因果分析方法,应用我国1996-2006的相关数据对国民经济和电力产业之间的协调关系进行了检验。其次,现有研究主要分析了国民经济与电力产业之间的相互影响关系,但未对两者之间的协调发展关系进行分析,并且现有研究无法解决国民经济中的哪些因素对电力产业发展具有重要的影响作用以及电力产业中的哪些因素对国民经济发展具有重要的影响作用。本研究对国民经济增长与电力产业协调发展的内涵进行界定。由于至今尚没有一个得到一致认可的协调度模型,故采用叁种模型,主要包括熵变方程法、耦合协调度模型和灰色关联度模型对中国国民经济增长与电力产业协调发展进行评价。再次,在对1987-2006年我国国民经济与电力产业的协调发展状况进行评价后,采用灰色预测法对2008年到2012年国民经济与电力产业各指标数据进行了预测,然后对两者的协调关系进行了预测。特别值得强调的是,要真正实现长期目标,归根结底需要构造坚实的产业链微观基础,这就要从基于厂商激励的电力产业安排上寻求解决之道。政府应该对电力产业采取鼓励纵向联合的基本政策,并首先以政府能源管理机构的合并为突破口。此外,考虑到中国国民经济发展的特性,政府还必须从能源战略整体布局的角度,对我国经济发展进行统筹规划。

甘文媛[7]2007年在《我国煤电电能—环境系统协调与监管研究》文中研究表明目前,我国经济高速增长所带来的巨大能源需求,导致电力工业的快速发展与环境保护矛盾日益突出。电力产业作为能源部门之一,对整个国民经济发展所起的基础性支撑作用是巨大的,但其中发电行业所造成的环境污染给社会带来一系列问题,它所产生的废水、废气、废渣的排放对我国环境破坏严重,尤以燃煤电厂的污染排放所占份额最多。本文主要针对燃煤电厂对环境破坏进行研究,文中的电能所指为燃煤发电,研究对象是能源-经济-环境(Energy-Economy-Environment)系统里的一个子系统:电能-环境系统。如何处理好电能、环境的关系是电力行业实现可持续发展的重大课题。为了合理利用、配置能源资源,避免走“先污染后治理”的老路,从政府监管的角度,保障煤电开发与环境协调发展,势在必行。文章以我国电能发展与环境保护冲突这一焦点问题为选题对象,首先分析了燃煤发电行业的污染排放情况和电力监管现状,总结了其对环境破坏日趋严重的成因;其后,着重对协调理论、国内外监管规制理论、能源工业可持续发展理论和方法进行归纳和梳理;接下来运用可持续发展理论的协调度综合评价法对我国近十年的电能-环境系统进行客观分析,提出进行电能-环境协调监管(简称电力协调监管)的必要性。在这些研究的基础上,本文从电力监管的角度出发,利用福利经济学理论、可持续发展理论、规制理论,对我国现行的电力监管进行分析,并借鉴金融行业协调监管思想,探索性地在电力行业中引入了关于经济性监管和环境监管的协调因子λ,构建了新型的电力协调监管模式,以实现我国电能-环境系统的协调发展。研究表明:我国近年来的电能-环境的发展情况不容乐观。通过电力协调监管模型的构建,可以看出,当环境和经济监管机构由非合作转向协调监管时,电价下降,电能产量增加,并且单位排污水平降低,使得整个社会的福利增加。综合以上分析,论文最后提出了相应的电力协调监管制度及措施来实现电能-环境的协调发展,从而最终实现电力工业的可持续发展。本文在以下两个方面做了创新性探索:①利用可持续发展理论构建了电能-环境系统协调度综合评价指标体系,并运用协调度综合评价方法对我国近十年的电能-环境协调发展进行客观评价。为电力协调监管提出现实要求。②构建了电力协调监管模型,探索性地引入了“协调因子λ”,反映了在电力协调监管模式下对经济监管和环境监管的一种权衡。从理论上证明了当经济监管和环境监管合作时,电能产量增加、电价降低、污染物排放减少,社会福利增加。对该模型的研究从理论上证明了电力协调监管对促进电能-环境系统协调发展的积极作用。

仇伟杰[8]2006年在《中国电力经济运行规律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电力作为人类赖以生存以及经济发展和社会进步的重要基础,是关系到国家经济命脉和国家安全的重要战略“物资”,是社会经济可持续发展的重要基础,在全面建设小康社会中具有举足轻重的地位。本文在对电力工业发展背景和理论研究现状分析的基础上,对我国电力经济运行规律进行了实证研究,系统地分析了影响电力与经济要素之间(主要包括GDP、固定资产投资、人口数量)的动态关系,构建了电力经济发展的多目标决策数学模型。针对我国电力工业所面临的机遇和挑战,恰当分析了我国当前和未来一段时间电力消费环境所面临的优势条件和限制因素。以我国近年全国出现大面积电力短缺为切入点,从制度原因、供给与需求、煤电关系等多个角度对我国电力短缺产生的根源进行剖析,进一步阐述由于电力短缺给中国带来的政治、经济和社会影响。利用灰色系统理论和状态空间转移矩阵,对GM(1,N)模型状态方程的离散化问题进行了深入研究;重点分析了中国当前的电力区域发展水平、电力消费与产业结构、电力消费弹性系数控制系统、电力需求与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动态经济调节与控制等一系列电力经济问题。相对于经济学领域对经济周期较为成熟的研究而言,电力发展周期波动研究在我国基本上还处于探索阶段。本文利用一种新的周期分析方法-灰色系统理论,在全面分析相关数据的前提下以全社会用电量作为研究对象,与经典的H P滤波方法结合研究了中国电力消费的周期波动问题,对过去和未来一段时间内第一、第二、第叁产业的电力波动周期及变化原因进行了剖析。针对中国电力需求预测这一重要问题,采用状态空间模型与KALMAN滤波预测方法,以及计量经济学方法对中国未来5年(2006-2010)的用电量进行了预测,初步解释中国电力工业发展过程中存在的一些问题。研究结果表明,电力工业发展不平衡的主要原因是由于我国地域辽阔,经济发展不平衡,电力市场区域间的割裂,以及电力资源分布和需求不平衡的共同特点决定的;从产业结构的角度来说第二、第叁产业对电力需求的增长弹性大于第一产业;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在某种程度上对电力工业的影响大于GDP的影响;未来一段时间内电力消费弹性系数基准下限大于1.0是保持电力与国民经济经济的协调发展的条件;中国电力发展趋势表现出明显的中长期周期波动趋势,周期为8年左右;最后通过电力需求自身特点以及电力消费量、固定资产投资、GDP、人口数量4要素之间的关系,预计2010年全国装机容量将超过7亿kw,其增长率将超过GDP的增长。进入新世纪,电力工业面临着空前的发展机遇和挑战,本文旨在体现国家能源发展战略的要求,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为构建节约型的电力产业结构和适合中国国情的电力消费结构、为构建和谐社会、建设节约型社会做出力所能及的微薄贡献。

付宏安[9]2002年在《陕西电力可持续发展研究》文中认为最近几十年,由于人类社会赖以生存和发展的生态环境及自然资源的状况急剧恶化,可持续发展已成为各国政府和国际组织在共识基础上的发展战略。我国政府对可持续发展问题也相当重视,已确定我国21世纪社会可持续发展、经济可持续发展和资源可持续利用及环境保护战略。电力工业作为陕西省的基础产业,在陕西国民经济与社会发展中具有重要地位和作用,陕西电力工业的可持续发展对于陕西省的可持续发展具有重要的作用。如何发挥陕西的能源优势,保证和促进陕西电力可持续发展,无论在理论上还是实践上都是一个迫切需要研究的问题。 论文在分析、借鉴可持续发展的有关理论和目前电力工业可持续发展的研究成果的基础上,从分析陕西电力发展的现状入手,研究分析了陕西电力发展存在的突出问题。根据陕西省国民经济发展水平,运用可持续发展的有关理论,采用神经网络模型进行了陕西电力发展预测,得出陕西电力未来30年内的装机规模及发电量,并对陕西电力今后的发展,对环境生态的影响进行了研究。 其次以陕西电力可持续发展的社会综合总成本最小为原则,根据电力、电量平衡,建立数学模型,确定了陕西电力系统合理的水、火电比例;根据陕西电力系统合理的水、火电比例,提出陕西电力可持续发展目标取向以及未来30年内的装机规模和结构设想;采用层次分析法建立了陕西电力可持续发展的评价指标,并计算各指标的权重。 最后在上述研究的基础上,提出了保持适当发展速度、推进市场化进程、调整电力结构、采用洁净煤发电等陕西电力可持续发展措施。

米国芳[10]2012年在《电力行业可持续发展研究综述》文中研究说明本文对电力行业可持续发展的概念、电力行业可持续发展评价指标体系的构建、电力行业可持续发展水平的综合评价以及电力行业可持续发展战略和实现途径进行了综述,给出了进一步研究的方向和建议。

参考文献:

[1]. 基于低碳经济的我国电力行业可持续发展研究[D]. 盖兆军. 吉林大学. 2015

[2]. 基于生态承载力的电力可持续发展研究[D]. 刘予胜. 华北电力大学(北京). 2010

[3]. 电力与经济协调发展——我国电力工业可持续发展研究[D]. 张媛媛. 华北电力大学. 2001

[4]. 经济新常态下内蒙古电力需求及电力工业发展研究[D]. 乌仁其木格. 内蒙古大学. 2017

[5]. 电力—经济—环境协调与监管研究[D]. 李金颖. 天津大学. 2005

[6]. 我国电力产业与国民经济协调发展的理论与对策研究[D]. 张晓红. 东华大学. 2008

[7]. 我国煤电电能—环境系统协调与监管研究[D]. 甘文媛. 重庆大学. 2007

[8]. 中国电力经济运行规律研究[D]. 仇伟杰. 南京航空航天大学. 2006

[9]. 陕西电力可持续发展研究[D]. 付宏安. 西安理工大学. 2002

[10]. 电力行业可持续发展研究综述[J]. 米国芳. 经济论坛. 2012

标签:;  ;  ;  ;  ;  ;  ;  ;  ;  ;  ;  

电力与经济协调发展——我国电力工业可持续发展研究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