经济学和地理学对区位论发展轨迹的影响,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地理学论文,区位论文,轨迹论文,经济学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1 经济学是区位论形成和发展的基础
不同于地理学,经济学长期以来忽视空间的研究。经济学大师马歇尔(A.Mrshall )曾讲过:几乎所有经济问题的主要困难是时间因素——比起空间对经济行为的影响,时间是最基本的因素[1]。由此可见,经济学家虽然认识到了时间因素对经济行为的作用,但是仍无视空间的影响。笔者认为,古典学派经济学者对经济空间忽视的主要原因,一是他们假定了一切经济活动在所有的空间以同一水平发展,经济行为在空间上是同质的变化;二是他们假定了资本和劳动是自动地向能够得到高利润和高工资的地域移动;三是他们忽视经济事物克服空间移动所带来的费用即运费的研究,也就是说,认为生产要素不需要费用,瞬间可由一种活动转移到另一种活动。
不过,从19世纪末开始,经济学家对区位问题的研究不断增加,如杜能(J.H.Thunen,1826)龙哈德(W.Launhardt,1885 )、 韦伯(A.Weber,1909)、郝特林(Hotelling,1929)、 帕兰德(T.Palander,1935)和胡佛(M.Hoover,1937)等学者[2] 对区位论的建立和发展作出了巨大的贡献,使得区位论在经济学中占有一席之地,以至于国际贸易学家俄林(B.Ohlin,1933)在其大作《地域间和国际间的贸易》一书中曾指出:“区位论比国际贸易理论具有更广的研究范围,国际贸易理论不过是一般区位理论的一部分”,而且,他认为:土地经济学也是区位论的一部分[3]。
但是,从区位论发展轨迹来看,它始终是追随于经济学,经济学的每一次理论革命都推动了区位论的发展。韦伯在研究经济区位问题时,其着眼点是追求生产成本最低,换言之,他的区位选择的原理是根据成本最低或者生产费用最低的经济学理论来指导。不过,从经济学角度出发,降低成本有多种方式,如采用先进技术提高劳动生产率、内部集约化生产或者从管理角度来想办法。然而,区位论所讲的降低成本是与空间相关,如降低运费(与距离有关)、劳动费用(存在空间差异)等使整个生产费用得到节约,寻找最佳的生产区位即运费和劳动等费用最低点也是古典区位论研究的中心所在。但这一点恰恰是杜能、韦伯之前的经济学者常常忽视的问题。
本世纪30年代是区位论的一个重要的发展时期,当时经济学正处于一个非常活跃的时期。在价格论领域当时盛行的“不完全竞争理论”对区位论的发展影响尤其重要。如1929年郝特林发表了“在竞争中的安定”一文,1933年张伯伦(Chamberlin)出版了《垄断竞争理论》,同年罗宾逊出版了《不完全竞争经济学》[4], 这些理论当然并非为区位论所著,但对区位论由完全竞争走向不完全竞争无疑是一大推动力量。不完全竞争最简单、最典型的一种形式是空间竞争,即在不同空间的生产者之间的竞争。深受郝特林的理论影响的区位论学者帕兰德本意是想把不完全竞争的概念引入区位论研究中,试图以价格为变量研究区位空间的均衡。但他是在需求一定,费用可变的条件下,分析企业间在空间竞争中市场地域的占有问题。因此,仍未摆脱费用最小化的束缚,这一点在胡佛的区位理论中也有所反映。另外,在郝特林和张伯伦这样的经济学大家的作品中,也对区位问题进行了深入探讨。特别是郝特林发表的“在竞争中的安定”一文是区位论研究者的必读文献。由此可见,在当时经济学和区位论间的关系是比较密切的。
杜能和韦伯等的区位理论主要是从供给角度来分析区位选择,而企业追求销售量最大的区位选择,或者说从需求角度研究区位模型的内容仍未涉足。本世纪40年代,德国另一位经济学家廖什(A.losch,1940)[5]认识到了这一缺陷,从需求因子出发, 对区位选择进行了详细的分析,这意味着区位论由完全竞争市场区位论向不完全竞争市场区位论的发展,但他走了另一个极端,事实上忽视了供给问题。
廖什区位论的特点是以张伯伦的垄断竞争经济理论和罗宾逊的不完全竞争经济学为基础,以瓦兰斯的一般均衡经济学为指导,从不完全竞争角度研究一般均衡区位理论,这是廖什与他之前的区位论学者在研究区位论上的区别所在。但正如笔者反复强调的那样,经济学者是忽视空间来研究经济行为问题的,廖什的区位理论同样具有类似的倾向,尽管他研究的问题是属于经济空间问题,但他所讲的空间只是一个毫无色彩的空间,也就是说他忽视了地理空间的差异性和多样性。
廖什的区位论不是说明在现实世界中经济活动的区位,而是试图研究在现行经济学理性的假设条件下,怎样的区位模型能够满足均衡状态一定的诸条件。他的基本哲学是认为在混沌的经济世界背后,存在着秩序、规律和原因。同时,廖什受经济学家拉瓦斯的均衡经济理论的影响,试图把这种思想引入到空间经济分析中,建立所谓的区位一般均衡模型,他的这种研究偿试对以后的区位论的研究具有重要的影响。
由以上分析可知,区位论的发展始终与经济学的发展密切相联系,确切地说经济学的理论是区位论研究的理论基础,区位论由完全竞争走向不完全竞争,由部分均衡发展为一般均衡其理论基础是经济学。
不过,经济学是一个“点”的世界,而区位论是一个“面”的世界,尽管它们之间具有许多共轭部分,但差异是明显的。区位论不是去研究这些具体的经济理论,而是应用经济学理论去研究空间问题,区位论研究的主体是经济空间。
2 区位论与地理学和经济学研究方法的异同
传统的地理学属于个性记述的科学,因此,在研究方法上主要是以记述和描述的手法来表现地理空间的差异性。对具体问题的分析,也常常是按照归纳的思维方法来总结,在传统地理学中很难看到有法则、规律和模型等科学性和逻辑性强的理论。当然,这也与学科特性有关,但是,横向比较一下,就不能不承认地理学的确与其他科学相比存在着一些问题。比如学科分化庞杂,而且缺乏统一各学科的共同的理论基础。任何一门学科只要与空间相关联,就可称为是一门地理学的分支学科,当然,一方面可能表现出地理学的开放性和繁荣性,但是,另一方面不也说明了地理学的不完善性和不成熟性吗?
研究对象和方法决定了一门学科的体系特征,因此,正确和完善的研究方法对学科的发展具有重要的作用。到本世纪前半期为止,地理学基本上受德国地理学家赫特纳(Hettner)的地理思想和方法所支配。 “只有地志才是地理学的目的”这一观点成为整个世界地理学界的主流。美国地理学家哈特向(R.Hartshorne,1939)继承并发展了赫特纳的这一观点,该学派的最大特点是重视各个地域的个性记述。
赫特纳的思想深受19世纪末德国西南学派(新康德学派)哲学家如狄尔泰、李凯尔特的影响。该学派的哲学家把科学划分为自然科学和人文科学,认为两者的本质差异在于:前者是关于法则命题的科学,而后者是个性记述的科学。强调对地域个性记述的地志学派实际是新康德学派的观点在地理学界的发展。在德国西南部执教的赫特纳当然深受该学派的影响,他认为地理学就属于人文科学,即属于个性记述的科学,而区域地理学是地理学的核心,强调地志学的地位。赫特纳的这种思想甚至都影响到现在[6]。
区位论与地理学不同,杜能在20世纪初,研究农业区位问题时,不仅采用了传统地理学的研究方法,即实地调查的方法,而且运用了统计的方法,在归纳的基础上大胆地假设,把演绎和抽象的思维方法引入了空间的研究中,探讨事物间的关系和法则,寻找空间事物的最优组合,这说明区位论从产生就属于一门探求法则和规律性的学科。
演绎和抽象的思维方法是区位论的基本研究方法,如杜能的农业区位论只抽象出距离因子,来研究农业的经营活动如何随着距离的变化而变化,其他的地理要素基本被舍去不考虑。而韦伯的工业区位论主要是抽象出运费(距离)和劳动费(劳动)两个因子,把其他因子作为已知条件舍去而构建了他的“工业区位纯理论”模型。“抽象什么,舍去什么”常常是研究问题的关键,当然,抽象的因素必然是对该经济事物的空间活动起决定作用的因子,舍去的一般是固定的、已知的和相对作用较小的因子。
地理学的最大特性是地域性和综合性。对于地域个性的描述历来就是地理学的长处,而综合地评述地理事物也是地理学的优点。描述和综合的思维方法无疑都是研究客观世界的重要方法手段,但仅停留于此,很难透过现象抓住事物的客观规律性。当然,我们不能否认某些学者另辟溪径,从事新的创新,如克里斯泰勒就属于此,但是就传统地理学整体而言,仍停留在地理事物的个性描述和记述上。
思维的革新是科学发展的前提之一,这一点科学史已作出了论证。地理学面对庞杂纷繁的地理事物,采用归纳和综合的手段固然必要,但是,抽象和演绎的思维方法也同样重要。透过地理现象掌握其空间形成和演变的规律,建立相应的模型,并模拟地理现象,追求空间法则将是地理学创新的一个课题。
经济学的发展受经典物理学及天文学的影响较大,在研究方法上也紧紧跟随其足迹,即抽象和演绎(假设—推论)的方法。当然,经济学不同于自然科学,自然科学的抽象是在实验室中,剔除干扰因素的装置和条件下,追求事物的可能状态或者各种关系。也就是说,在实验的装置和操作下,经过物理化学的手段抽象出研究问题的要素,分析其职能和影响等。经济学在分析经济行为时,当然不是通过实验,而主要是依靠高度的抽象力。抽象可以说是经济学中最主要的思维方法。
经济学的发展史虽较地理学短,但现在经济学的发展已达到了非常完善的地步。理论的系统性、完善性,研究方法的成熟性、多样性,解决问题的可操作性和适用性,这一切都是地理科学所不能相比拟的。正如前文所述,地理学由于长期囿于记述性,仅仅停留于现象的分析上,而忽视了地理事物法则性的探求,因而成为一门普及性的科学。与此相反,经济学是以经济现象为研究对象的一门实证科学,它研究的是经济事物的运行机制和法则性。
3 现代地理学与区位论的发展互相促进
前文已谈到传统地理学主要属于个性记述的科学,研究方法以归纳和综合分析为主。但是,从50年代之后,许多学者开始对传统的地理学进行反思和批判,认为地理学也是研究法则和命题的科学。美国地理学家谢菲尔(Schacfer)1953年发表的《地理学的例外主义—方法论的探讨》一文中,批判了哈特向的观点即“与其他科学追求法则性相比较,地理学是例外的,方法论是独特的”。实际上,地志学派所说的地域是“唯一的事例”,与其他地域不存在着共性,而现实中地域间是存在着一定的共性;另外,只追求地域的个性(地域性)是不可能得到法则的。谢菲尔突破了这一点,他主张地理学是关于空间法则和命题的科学,标榜“作为空间科学的地理学”,并且把逻辑实证主义(科学哲学)哲学引入了地理学,对赫特纳和哈特向的地理思想进行了批判。 因此, 以1953年为界,地理学进入了一个新的发展阶段。
从60年代开始,把法则和命题作为地理学追求目标的地理学者开始大量的应用计量方法研究地理事物,这个时期地理学界的变革也被称为“计量革命”。传统地理学缺少可测定的量的概念,因此,很难验证。可测定性与实证性密切相关,在提出的某种假说中,如果包含着不能测定的概念,实证是很困难的。近代经济学舍去了因人而不同的“价值”的概念,通过“货币”这一可测定的概念得到了很大的发展。地理学如果能够暂时停止或保留那些含糊的名词争论,在抽象和定性上做一些工作也许会有更大的发展。
当然地理学在假说的验证上不可能通过实验来完成,但各种条件下的模拟实验还是可行的,至少在实际调查数据基础上的可能性研究还是可取的。另外,地理学的计量化不能单纯地理解为“计量地理学”,或者地理学的数学化,而且也应该包括实证研究。笔者认为,数学确实比一般的叙述要精确,具有叙述无法比拟的演绎能力,但是数学离不开文字叙述,离不开具体环境的描述。地理学者如果一味地追求数学那种形式的“美感”,必将会出现形式独立于现实而存在的可怕结果。
纵观50年代之后的地理学大致有如下一些变化。(1)从50 年代后期以来,地理学的哲学基础由新康德学派转变为逻辑实证主义的维也那学派。作为一门研究法则、命题性的科学得到了迅速发展。(2 )计量方法广泛应用于地理学,模拟和变量分析成为地理分析的一种手段。(3 )空间关系中表现出的诸种过程及相互作用的研究受到了地理学者的重视。
但是,在60年代末期,美国出现了一股对实证主义地理学批判的潮流,而且,这种潮流很快向世界各地扩散。他们认为实证主义地理学把人作为量来看待,抹杀了人性,在这种背景下激进地理学(现多称作为马克思主义地理学)和人文主义地理学就诞生了。
马克思主义地理学的产生与60年代末美国的社会和环境问题,如黑人的公民权问题、环境问题、收入和福利的不平等问题以及女性解放等问题的出现有关。其中,曾经是实证主义地理学的代表人邦齐和哈维(Harvey)成为激进地理学的先锋,不过哈维70年代以后的作品,即以马克思主义社会科学理论为基础研究空间与自然人之间的关系法则非常引人注目。
与激进地理学不同,人文主义地理学则强调“从主体来看空间”,其研究的课题是:展现一个“活的空间”和包含主体意义和价质的空间,对过去或想像的景观和场所复原或解读其赋予的涵义,并创造这样的空间或景观。人文主义地理学过分强调主观性,忽视约束人类行为的条件,在方法上也排斥实证主义的分析方法,多少表现出一定的神秘主义的色彩,因此,也受到了许多地理学者的批驳。总的来看,从50年代之后的地理学界具有百家争鸣的感觉。在60年代末期兴起的行为地理学对地理学和区位论的影响都很大。经济学和区位论假定经济和社会活动的行为主体——人类是“经济人”。所谓经济人是指人们掌握所处环境的一切信息,并且具有能够以稳定的选择水平正确地选择所有事物的能力。但是,行为地理学认为:现实世界中的人类不可能是“超人”,人类的意志决定与其说是在确定状态下进行,还不如说是在不确定的状态下进行更符合现实,因此,准确地说经济和社会活动的行为主体是“概率人”。行为地理学的特点是运用知觉、认知、偏好等心理学概念和心理学分析方法来研究和说明人类的空间行为,如居住地选择和购买空间的选择等。行为地理学对区位论的行为化研究起到了重要的推动作用,如地理学家普雷德和若斯顿从行为角度研究区位论的成绩非常引人注目,以至于有人称区位论的行为研究为地理区位论[7]。
总之,区位论在理论和方法上的突破,以及50年代末、60年代初计量化的发展,极大地促进了地理学研究方法的完善和理论的科学化。60年代末、70年代初行为地理学的发展则使区位论的研究与实际更加接近。过去的区位论研究主要是基于人类经济行为合理性的基础上,因此,在考虑经济活动的最佳模型时,把制约条件用一次不等式来表示,然后追求目标函数的最大化或最小化条件下的最优解。但是,现实的人类不是“经济人”,每个人不可能掌握完全的信息。通过分析决策者不确定的行为活动过程,来研究区位选择,无疑在方法上是一大革新。同时,这也说明地理学家在研究空间问题时,尽量摒弃区位论中僵硬的经济决定论思想,力图追求一个充满生机的空间和人性化的经济人,这一点可以说是地理学对区位论发展的最大贡献。
来稿日期:1998-12
标签:地理学论文; 经济学论文; 地理论文; 农业区位因素论文; 区位理论论文; 经济论文; 空间分析论文; 科学论文; 自然科学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