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校文化建设中的三个误区,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误区论文,学校论文,文化论文,建设中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一、孤立、片面静止地看待学校文化建设,忽略了学校文化建设内容之间的联系和发展
华东师范大学陈玉琨教授认为学校的发展一般可以分为:1.靠校长的观念、人格和能力管理学校的阶段。2.靠完善的规章制度和机制管理学校的阶段。3.靠学校文化管理学校的阶段。有些人误将陈玉琨教授的学校发展三阶段论认为这就是学校文化建设发展的三阶段,将学校文化建设片面地理解为第一阶段建设学校文化中的物质文化,第二阶段建设学校的行为文化,第三阶段建设学校的制度文化,第四阶段才来建设学校的精神文化。将学校文化内容孤立、割裂开来,机械地按部就班地进行分阶段的建设,犯了形而上学的错误。
“一个好的校长就是一所好的学校”,学校文化就是管理者的文化,校长作为学校文化建设的引领者必须有清晰的文化观。因此,有的人认为,学校文化建设是校长一个人的事,教师是校长文化观的执行者,忽略甚至是排斥了教师在学校文化建设中应起的作用。这样的后果必然是使学校的文化建设处于被动的执行阶段,缺乏教师群体参与的创造生成的活力。
学校文化建设的各个层面都在各自的内部形成了自己的系统,这些不同的子系统又构成了一所学校的文化系统,因此,有的人将学校文化建设仅仅着眼于“学校”,认为学校文化建设是封闭的,将学校文化建设与学校外部孤立起来,缺乏将学校文化建设向学校外部资源“借力”的战略眼光,使学校文化建设狭隘化,脱离了社会、脱离了生活,缺乏活力。
学校文化由精神文化、行为文化、制度文化、物质文化四个层面构成。学校文化建设的四个方面的内容是一个系统,他们之间是相互联系,相互依存,相互促进的,学校建设的这四个方面的内容不存在谁先谁后的问题,只有不同阶段建设的侧重点不同。
新课程理念下校园文化建设就要把学校建设成学习型组织,需要教师参与、实践、创造和共享;是教师群体作为能动主体对自身的重塑,以促进学校的发展和变革;不断推进和逐步实现教师能动发展的过程。建设学习型组织,就必须建立与新课程相适应的校本教研制度。因此,教师是学校文化建设的主体,校长要起引领作用,积极去发现教师价值,具备驾驭这个群体的能力和艺术,把学校建成教师实现其生命价值的摇篮,丰富学校文化建设的内容。
新课程的理念也要求我们在进行学校文化建设时要特别注重学校课程文化的建设,而课程文化的建设需要我们引进和利用校外的课程资源,所以学校文化建设当然离不开校外资源的引进。学校文化建设虽然是相对稳定的、持久的,但学校文化建设应该是一个开放的系统,随着社会的进步发展和逐步多元化,各种信息和思想涌进学校,使学校文化建设处于不断的选择、生成、转化和更新之中,需要我们用一种动态的、与时俱进的意识来看待和建设学校文化。
二、强调学校文化的创新,忽略了学校文化建设的批判继承
学校文化总是产生于一种深刻的历史文化背景中,我们在建设学校文化时必须尊重历史,根植于历史传承和发扬优秀的文化。一所学校,不管历史长短,一路走过的历程都是一笔财富,都是不可再生的资源。
在学校建设的实践中,有的学校领导调到一所新的学校任职,在新学校的文化建设中无视原来学校已有的学校文化,自己另起炉灶,结果使学校原有的一些积极的文化得到削弱,造成了学校文化建设资源的浪费,也使自己的学校文化建设蓝图实施缺乏基础。反过来,有的校长却盲目地继承,没有批判地继承,有时也会给学校文化建设带来阻碍,甚至给学校的发展带来问题。我们经常会看到有的学校因校长的个人素质在学校的管理中会逐渐成为学校的一种文化,但校长有优点也会有缺点,当他身上的缺点也成为这所学校的文化时候,这所学校的文化建设在下一任校长接手的时候,如果不加批判地继承将给学校的发展带来负面的影响。
学校文化的建设和形成需要一个比较漫长的过程,需要随着时代的前进,在继承的基础上进行创新,学校文化才会充满生机和活力。但我们在强调创新的时候往往忘记了批判地继承,学校文化的建设和生成不可能在一朝一夕的短时间内生成和建设好,有时候甚至需要好几代人的不断努力才能“初见端倪”。因此,“继往开来”是学校文化建设的一个必不可少的过程,只有继往,才能开来。但是“继往”并不是盲目的“继往”,应该强调批判的“继往”,只有在批判的“继往”的基础上创新才能“开来”,学校文化建设才能随着形势的发展不断的发展。
新课程背景下,新的课程理念带来的一些新的要求对学校文化建设提出了挑战,也提供了契机,可以说学校文化重建是新课程改革最深层次的改革。对于学校文化建设的理念、内容和形式等需要学校管理者有勇气进行反思和重新审视,对于学校文化建设中存在的不符合新课程理念的都要进行批判,在批判的基础上求新的发展。
三、追求表面形式的、物质的学校文化,忽略了深层的、有内涵的精神层面的学校文化建设
有的校长一讲到学校文化建设就会如数家珍般历数校园如何的净化、绿化和美化,墙壁如何布置,活动如何新颖等等,学校的校训、校风、学风等等是什么,一大串的新颖的吸引众人眼球的名词和口号。诚然,优美的校园环境是学校文化建设的硬件环境。但学校的硬件建设不是学校文化建设的全部;良好的学校的校风、教风和学风是校园文化的核心内容,又是校园文化中表现最活跃、最有教育力量的因素,既是培育师生良好思想和行为的土壤,又是校园文化赖以存在的支柱,但如果仅仅把学校的文化停留在口号和标语阶段,无疑是把学校文化建设流于表面化、物质化、口号化,是对学校文化的矮化。忽略了将物质的、表面的文化载体富于其精神和文化的内涵,忽视了“文化就像是空气和水,是无形的,却又是不可估量的”,它不是喊完口号、写完标语就自动生成的。
学校文化的四个方面内容根据它们的表现形式不同又可以分为外显层、中间层和核心层三个层次。外显层主要指物质形态的文化,也就是学校的硬件设施,如果这些硬件设施都赋予其独特的风格和文化内涵,就能潜移默化地影响学校群体成员的观念和行为;中间层主要指学校的行为文化和制度文化,包括学校的历史及在发展过程中形成并传承的思想观念、特征、管理制度和规范、教师的教学教育行为、学生的行为规范等;核心层主要指精神文化,表现为学校的人际关系、风气、师生的审美情趣、道德操守和思维方式等,这三个层次相辅相成,共同构成了学校文化的结构体系。
学校文化建设要形成核心文化并使之成为师生的精神源,需要深刻的思考和长期的积淀。这种核心文化是一种氛围、一种态度、一种习惯,一种有形或无形的凝聚,渗透于一个人的生命,伴随他的一生。你一走入这所学校看到的不仅仅是一种优良的校园环境,还会从师生的言谈举止感觉到师生身上存在的那种与众不同的气息。这种气息是不做作的,是自然流露出来的,这样的气息就是这个学校文化建设的体现,它是无法用口号和标语喊出来的。如果学校文化建设总是在追求表面的、肤浅的物质形态化的学校文化建设,那么看似繁花锦簇、热闹非凡的背后必定是无奈的苍白的校园文化。
关于学校文化建设的话题,一直以来受到广大领导、专家和教师的关注,如何进行学校文化建设都是仁者见仁,智者见智,但在建设过程中如何避免少走弯路,把握学校文化乃至文化的实质和核心的内容和要求方是根本之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