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国商业银行离岸经营动因分析_银行论文

我国商业银行离岸经营动机分析,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商业银行论文,动机论文,我国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一、商业银行离岸经营动机文献综述

(一)离岸金融的内涵与特点

离岸金融市场亦称“境外金融中心”(External Financial Center)是非居民从事国际性金融业务的市场。20世纪50年代,欧洲货币市场首先在伦敦诞生,离岸金融业务最初就是以欧洲美元的出现为标志而产生的。此后,欧洲货币市场的范围和概念不断扩大。从地区上讲,这个市场不仅局限在伦敦与欧洲其他金融中心,如卢森堡、巴黎等,也包括欧洲以外的其他金融中心,如亚洲的新加坡、香港、中东的巴林、加勒比海的岛国巴哈马等。就经营货币而言,除了欧洲美元以外,还包括欧洲马克、欧洲瑞士法郎、亚洲货币单位等。20世纪80年代,美国和日本相继开办了离岸金融市场,在美国国际银行设施(International Banking Facility)的美元和在日本JOM(Japan Offshore Market)账户中的日元也被视为离岸货币存款。

赵延河、齐兰(2006)认为,离岸金融作为一种金融形态,是金融发展和演进过程中的一个重要阶段。作为一种金融现象,离岸金融具有以下基本特点:

1.经营对象为非居民。根据我国《离岸银行业务管理办法》第四条的规定,“非居民”是指在境外(含港、澳、台地区)的自然人、法人(含在境外注册的中国境外投资企业)、政府机构、国际组织及其他经济组织,包括中资金融机构的海外分支机构,但不包括境内机构的境外代表机构和办事机构。

2.金融监管以自由化为原则。离岸金融产生的一个重要原因就是美国商业银行将大量美元外逃到欧洲等地,在欧洲进行各类融资业务获取利润,以逃避美国政府对银行的严厉监管。所以,离岸金融业务的最大特点就是受到的管制较少,如所经营的货币不受所在国中央银行货币政策的制约,利率可以自由浮动等。

3.离岸金融市场享有多种优惠政策。对非居民无外汇管制,货币可自由兑换,资金自由流动,存、贷款利率自由浮动。实行税收优惠,如降低或取消利息预扣税、营业税、所得税等。此外,商业银行无须缴纳法定存款准备金。

(二)商业银行离岸经营动机文献综述

左连村、王洪良(2002)从交易成本理论的角度,对商业银行离岸经营动机进行分析认为,由于商业银行从事离岸业务不需要缴纳存款准备金、享受零税率或较低的优惠税率,同时由于信息成本的差异和信息的不对称性所导致信用风险的变化,引致交易成本的降低是商业银行离岸经营的目的(动机)所在。因此,在离岸金融业务中,非居民的国际交易往往不存在利率和信贷限制,且没有准备金的要求,这可以在极大程度上降低离岸银行的运作成本。Decchioli(1983)认为,离岸银行的成本优势等于ir/(1-r),r为准备金比例,i为国内市场借款利率,如果r为10%,i为5%,则成本优势就是0.56%,仅此一项接近OECD国家借款人平均利差的水平。

连平(2002)从金融创新的角度对商业银行离岸经营动机进行分析,认为由于规避了严格的金融管制,使得商业银行可以在相对宽松的经营环境中从事离岸业务,进而促进了大量的金融工具创新。布里默尔和柯立(Kelly)等人认为,在60年代,美国政府针对大量美元资金外流、国内市场资金短缺的情况,实施了“利息平衡税”、“自愿限制对外贷款方案”等限制资本外流的措施,致使美国银行转向欧洲货币市场从事银行业务活动,通过金融创新满足其客户对国际融资的需求。巴曙松、郭云钊(2008)也从金融创新的角度分析认为,商业银行对存款准备金要求、利率限制的回避等,从本质上均可看做金融创新的结果。而且,由于离岸金融市场管制宽松,竞争激烈,规避风险需求较大,其各类业务不仅为国际贸易与国际投资提供信贷支持,同时也为筹资者和投资者提供大量防范外汇风险的手段和工具,如货币互换、远期利率协定、票据发行业务、浮动利率债券、无息债券、可转换债券等。

近年来,随着我国商业银行离岸业务的发展,对商业银行离岸经营动机的研究不断扩展。连平(2002)认为,对于中资商业银行来讲,目前已经在海外设立了分支机构的中资商业银行可以就近开展部分海外业务,并以此作为新的利润增长点,实现“范围经济”,同时还可以培养人才和锻炼队伍。对于那些目前还没有海外分支机构、不能直接从事离岸银行业务或者不能自行获得国际融资的商业银行来说,开办离岸银行业务不仅可以开辟新的业务领域,节约代理业务成本,而且还能培养人才、转换机制,有利于业务长远发展。钱巍(2006)认为,商业银行经营离岸业务有利于满足本土企业在境外发展所迫切需要的境内外配套的综合金融服务需求,有利于国内商业银行学习、借鉴国外同业的先进经验。招商银行战略部课题组(2005)认为,对于我国股份制商业银行而言,国外严格的监管条件限制使得海外机构扩张速度普遍跟不上跨国银行业务的发展,因此,受国内外管制较少的离岸银行在我国商业银行国际化发展中显得日益重要。在银行国际化转型中,股份制商业银行必须倚重离岸银行渠道和海外机构渠道并行发展的经营策略。李咏梅(2007)认为,我国商业银行有必要研究设立离岸银行或公司作为商业银行国际化经营的推进策略。巴曙松、郭云钊(2008)认为,通过经营离岸银行业务,参与国际市场竞争,并将离岸业务阶段作为我国商业银行国际化发展的一个重要阶段,对加快我国商业银行国际化发展的步伐将发挥积极的促进作用。

综上所述,目前国内外关于商业银行离岸经营动机的研究,从不同的侧面以及不同的视角,揭示了商业银行离岸经营的不同动机。然而,这些研究还存在一定的局限性,如有时片面地强调某一方面的动机,如逃避监管、追求金融自由化等。对我国商业银行离岸经营动机的研究,未能把经营动机的产生置于全球经济和金融一体化宏观背景下,对离岸经营动机进行系统性、全面性研究和分析。基于此,本文在对离岸经营环境分析的基础上,通过梳理现有的理论和研究成果,试图对我国商业银行离岸经营动机进行全面的分析,以期对我国商业银行制定有针对性的离岸业务经营策略具有一定的借鉴作用。

二、影响我国商业银行离岸经营动机的因素分析

(一)我国商业银行离岸经营现状

1989年招商银行首先在深圳开办离岸业务。目前,我国共有招商银行、交通银行、上海浦东发展银行和深圳发展银行等四家商业银行经营离岸业务。离岸业务发展经历了艰难、曲折的发展道路。概括而言,离岸经营大致经历了初始发展阶段、迅猛增长阶段、清理整顿阶段、恢复发展阶段等四个阶段。

 我国商业银行离岸业务的特点主要表现为:近年来增长较快,但总体规模仍较小;以传统商业银行业务为主,金融创新产品开发和运用步伐逐步加大;客户群体主要集中于香港地区,但客户结构分散化趋势明显;风险控制水平有待进一步提高,正逐步加强风险管理。

(二)我国商业银行离岸经营外部因素分析

在全球经济一体化宏观背景下,特别是加入世界贸易组织(WTO)后,中国经济加速与世界经济逐步融为一体,国际贸易和跨国投资高速增长。2007年,中国进出口贸易总值达21738.3亿美元,居全球第三位;截至2007年底,全国累计批准设立外商投资企业达63万多家,实际投资金额7788亿美元(非金融类),其中世界500强企业除少数因属于限制外资进入的行业未在中国投资外,绝大部分都已落户中国,中国正在逐步成为世界的制造业中心。

近年来,中国对外直接投资(ODI)快速发展,中国企业在实施“走出去”发展战略过程中正逐步走向跨国经营。据商务部统计,2007年,中国对外直接投资净额265.1亿美元,较上年增长25.3%。截至2007年底,中国近7000多家境内投资主体共在全球173个国家(地区)设立境外直接投资企业超过1万家,对外直接投资累计净额(简称存量)1179.1亿美元。联合国贸发会议(UNCTAD)发布的2008年世界投资报告显示,2007年全球外国直接投资流量为1.83万亿美元,以此为基期进行测算,2007年中国对外直接投资分别相当于全球对外直接投资流量的1.45%。图1所示为1990~2007年中国对外直接投资流量情况表。按照投资发展规律,中国正处在对外系统投资向大规模对外投资的过渡时期,一部分中国企业也正由跨国经营向跨国公司转变。

数据来源:2007年度中国对外直接投资统计公报

图1 1990~2007年中国对外直接投资流量情况表

 离岸金融是生产国际化、贸易国际化、资本国际化和金融国际化产物,因此,在我国经济国际化程度不断提高的情况下,我国商业银行离岸业务发展面临着难得的战略机遇。

(三)我国商业银行离岸经营内部因素分析

1.市场竞争进一步加剧。目前,我国商业银行市场竞争的突出特征为:商业银行在渠道、产品和服务等方面越来越趋向于同质化,同业之间竞争进一步加剧,与此同时外资银行大举进军国内市场,更使国内商业银行的发展面临着严峻的挑战。如何通过离岸经营,发展离岸金融业务,从而实现业务多元化达到扩展业务范围、扩大客户来源渠道,提升竞争力的目标,是摆在商业银行面前的重要课题。

2.我国商业银行国际化发展的压力越来越大。我国商业银行国际化发展水平无论从规模到质量都是比较低的,总体上仍处于起步阶段。其主要表现有:海外网点机构数量较少,且分布不均匀;海外业务占比较低,且发展不均衡;管理国际化水平较低,在国际金融市场竞争能力较弱。我国商业银行国际化滞后于中国企业国际化步伐,企业不断增加的国际化金融服务需求与我国相对落后的银行国际化现状之间形成了巨大的矛盾。我国商业银行无法十分有效地对本土“走出去”的优质客户提供全面的跟随式金融服务,这在一定程度上会对我国商业银行核心客户群体稳定以及盈利能力提升产生影响。解决这一问题的重要思路,就是我国商业银行在通过在境外新设机构和并购实现国际化发展的同时,将在本土经营但又高度国际化的离岸业务作为加快国际化发展的路径选择,努力探索适合我国商业银行国际化加快发展的道路。

三、我国商业银行离岸经营动机

(一)“追随客户”的动机

1.“追随客户”是商业银行国际化主要动机。大量的研究表明,商业银行是跟随客户跨国经营而实现国际化发展的。早期的研究主要有Grubel和Gray(1977)、Gray(1981)以及Kindleberger(1983)等。他们认为,国际银行往往跟随本国非金融企业的投资,而进入他国市场,并以这些企业作为主要服务对象。Goldberg和Saunders(1980、1981),Goldberg和Johnson(1990),Brealey和Kaplanis(1996),Yamori(1998)等使用双边贸易量、非金融部门直接投资量等作为经济关联程度的衡量标准,而Ball和Tschoegl(1982),Grosse和Goldberg(1991)则将两国地理位置纳入了考虑经济关联的因素分析变量。这些研究的结论都证明,外资银行的进入与国家间贸易、资本往来之间存在着重要联系。Esperanca和Gulambussen(2001)的实证结果还表明,国际性银行进行跨国投资活动不仅追随公司客户,而且追随着诸如永久居民或非公民永久居住者这样的非公司客户。黄宪、熊福平(2005),朱晓艳、徐光(2007)等,对外资银行进入中国经营动机研究也表明,外资银行在我国发展的主要动机之一就是“追随客户”。

2.我国商业银行“追随客户”离岸经营动机产生的推动力量。我国企业跨国经营的快速发展是我国商业银行“追随客户”离岸经营动机产生的根源,而我国企业国际化发展所产生的离岸金融需求是商业银行离岸经营的直接推动力量。其需求主要表现为:

(1)境外融资需求。指中资跨国企业的境外公司由于经营或投资活动所产生的资金需求。该类公司的特点是,境内母公司实力雄厚,而境外公司通常由于处于跨国经营的初期,企业规模较小、实力较弱、东道国银行对其背景了解有限等原因,较难获得融资支持。而且由于我国对外担保实行审批制,母公司通常较难对其境外公司实现有效支持。由于我国商业银行对其母公司信用情况有充分的了解,将有助于其境外公司获得我国离岸金融的支持。(2)境内外外汇资金集中统一管理的需求。中资跨国企业通常在境内外拥有多个外汇账户,为了实现境内外外汇资金的集中统一管理,有效调配外汇资金,提高外汇资金的使用效率,需要借助境内外一体化平台,利用先进的网上银行技术,及时了解包括境外公司在内的集团旗下企业的资金往来、账户余额等情况,实现境内外外汇资金的合理调配,提高资金的清算、使用效率。(3)降低企业运营成本的需求。尽管许多中资企业注册地在境外,但为了充分利用境内母公司的人力、办公设施,降低海外公司营运成本,其实际业务运作与资金安排大多还是在境内进行,客观上需要就近利用一家银行同时满足其境内外存款、贷款、贸易结算等银行业务的需求,有效降低公司的整体营运成本。(4)沟通便利性需求。由于语言、文化的差异,部分中资跨国企业的海外公司与当地金融企业之间的沟通、交流存在一定的障碍。如果办理境外业务如同办理国内业务一样,沟通方便,将为中资跨国企业带来极大的便利,而离岸业务就能满足企业的这一需求。(5)境外红筹上市所产生的需求。上市前对境内公司的资产或股权收购所产生的过桥贷款或股权融资;上市后筹措的大量资金所需要的理财服务;以上市募集资金在离岸作质押、境内人民币融资需求;大量资金跨境流动所需要的结算服务需求。

3.我国商业银行“追随客户”离岸经营动机实现的可行性。(1)商业银行离岸经营与我国“走出去”发展战略的契合程度很高。罗力强(2006)认为,首先,离岸业务与“走出去”战略的对象存在一致性。离岸业务服务的对象是非居民,“走出去”企业在我国境外投资形成的经济实体,是当地的居民,对于我国来说就是非居民。这种对象的一致性就是通过离岸经营助推企业“走出去”在逻辑上成立的前提。其次,离岸经营供给与“走出去”战略的需求之间存在明显的匹配关系。离岸经营提供的是以可自由兑换货币表示的金融服务,这些货币要么可以在投资所在地直接使用,要么可以很方便地兑换成当地货币来使用,从而能够满足在世界各地投资的需要。最后,离岸经营对于我国境外企业的发展有不可替代的重要作用。由于“走出去”的企业与国内有千丝万缕的联系,很多境外企业就是境内公司的子公司或分公司,我国商业银行对这些企业的了解比境外金融机构更全面,在提供金融服务方面也更便利,比如可以直接提供“内保外贷”业务等。这样,离岸银行在信息搜集成本和违约风险管理方面,比境外商业银行有更大优势。(2)商业银行离岸经营能够有效满足我国企业跨国经营的需求。我国商业银行可以充分利用离岸业务本身以及在本土经营所具有的独特优势,满足企业跨国经营的融资需求,弥补我国商业银行海外分支机构的不足;利用离岸金融市场更具国际化、自由化的环境,帮助企业建立贸易、投资的运作平台;实现企业境外业务境内操作,有利于企业集中资金管理,提高资金使用效益并降低日常的经营与管理成本;通过降低客户交易成本和信息的不对称性,促进企业与银行战略合作关系的建立。

4.我国商业银行“追随客户”离岸经营动机实现的制度和技术保障。(1)《服务贸易总协定》为离岸经营的跨境服务提供了制度保障。我国商业银行以境外“商业存在”(commercial presence)方式进入东道国提供金融服务困难的情况下,离岸经营可利用《服务贸易总协定》规定的“跨境交付”(crossborder supply)和“境外消费”(consumption abroad)两种金融服务方式,向我国“走出去”企业提供金融服务。(2)金融技术的发展为离岸经营提供有力的支撑。基于先进网络技术的网上银行服务,可以将服务触角延伸到世界上任何一个地方,遍布世界各地的中资跨国经营企业可以通过网上银行而获得母国的离岸金融服务,使商业银行“追随客户”经营动机成为可能。

综上,我国商业银行离岸经营“追随客户”动机的实现是完全可行的。商业银行通过离岸经营,针对中资企业“走出去”后缺少母国银行金融支持的现状,发挥离岸业务不受经营地域限制、高度自由化和国际化的特点,为遍布世界各地的中资海外企业提供全方位金融服务。

(二)推进我国商业银行国际化发展进程的动机

1.离岸经营阶段是商业银行国际化进程中的重要阶段。庄乾志(2000)归纳了相关学者在此方面的观点。盖迪(I·H·Giddy)将银行国际化分为三个阶段:母国国际银行业务阶段、离岸金融业务阶段和东道国跨国银行业务阶段。伍海华(1996)将银行的国际化成长分为四个阶段:部分国际化、走向国际化、实现国际化、实现全球化,并陈述了四个阶段的特征。赵延河、齐兰(2006)认为,银行国际化发展的逻辑是在岸初级→在岸成熟→离岸初级→离岸高级(跨国)→全球化。

银行国际化发展阶段经过了国际业务阶段、离岸银行业务阶段和跨国银行业务阶段。在国际业务阶段,国内金融市场逐步发展成传统的国际金融市场,国内银行机构在本土市场上从事以居民为主要服务对象的国际业务;在离岸银行业务阶段,商业银行开始从事以非居民为主要服务对象的离岸业务;在跨国银行业务阶段,随着经济全球化和金融市场国际化,银行机构向全球或地区金融中心扩散,逐步发展成跨国银行,银行可在境内外向居民或非居民跨国经营者提供全球一体化的金融服务。可见,离岸银行业务在银行国际化发展中起着承前启后的作用,是银行国际化的重要阶段和主要业务部分。离岸经营作为连接国内金融市场和国际金融市场的桥梁和纽带,对加快我国商业银行国际化发展的步伐将发挥积极的促进作用。

2.离岸经营对我国商业银行市场国际化的重要作用。离岸金融市场是国际金融市场的重要组成部分和最具自由化、国际化的部分。通过离岸经营,我国商业银行可以直接参与国际金融市场竞争,获取市场信息、跟踪市场最新发展动向;加强与国际金融同业的合作;建立一批非居民客户,实现客户对象的国际化;按照国际金融市场运行规则提供金融服务;实现利率市场化,直接面对激烈竞争的国际金融市场。这样可以使我国商业银行主要由本土经营逐步向国际金融市场渗透,从而获得国际金融市场运作的经验。

3.离岸经营对我国商业银行业务国际化的作用。我国商业银行通过离岸经营,充分吸收并广泛运用国际金融市场现有的各类资产、负债和中间业务的产品和服务方式,及时跟踪国际市场上最新的金融业务发展动态,实现资金来源渠道的多元化、资金运用的多样化、中间业务服务优质化。同时,我国商业银行可以通过离岸经营和在岸经营的内部协同,加快离在岸协同产品开发,进行产品组合创新,运用一系列离在岸联动产品,为我国跨国经营企业的对外投资和跨国贸易活动提供离岸金融服务,促进我国商业银行的业务国际化。

4.离岸经营对我国商业银行机构国际化的作用。第一,我国商业银行可以利用离岸银行业务“跨境提供”和“境外消费”的金融服务方式向离岸客户提供服务,弥补我国商业银行境外机构网络的不足。第二,在海外已有分支机构的情况下,可以通过对营销渠道、产品、信息、客户、人力、服务等诸方面的有效整合,发挥离岸经营和海外机构经营的协同效应。第三,为海外新设机构奠定基础。离岸经营可以为海外机构培育客户群体,满足在海外设立机构对海外客户数量和业务量的市场可行性要求。此外,通过离岸经营,还可以培养具有国际金融市场经营管理能力和产品创新、运用能力的管理骨干和业务人才,为机构国际化奠定市场、人才和管理基础。

5.离岸经营对我国商业银行管理国际化的作用。由于在高度国际化的离岸金融市场开展经营活动,我国商业银行必须具有国际化经营的视野、遵守国际金融市场游戏规则、追踪国际金融市场发展趋势、采用国际先进的风险管理方法和工具等。因此,通过离岸经营可以在发展战略、管理理念、管理方法、业务结构和收入结构调整等方面实现突破,以提升我国商业银行管理国际化的水平。

(三)增加商业银行外汇业务收入的动机

离岸经营是我国商业银行低成本国际化发展的有效渠道,可以提高我国商业银行盈利能力。通过离岸经营将业务从国内延伸到国外,进入国际金融市场,可享受免交营业税和少交所得税、不用缴纳存款准备金、没有资本金或营运资金要求、人工成本和办公开支相对较低等多项好处,盈亏平衡点远较在海外设立分支机构低,对改善我国商业银行的盈利能力有重要作用。通过离岸经营,坚持稳妥、谨慎的原则,完善风险控制体系,将不断改善商业银行业务结构,提升盈利水平。比如积极拓展批发业务,开发稳健经营的大型跨国公司和境外上市公司,参与国际银团贷款、项目融资、船舶融资、供应链融资等,都可以开辟新的利润来源。

以招商银行为例,截至2007年底,离岸存款余额占全行对公外汇存款余额的44.9%,离岸存款增量占全行对公外汇存款增量的57.5%;离岸业务利润占全行外汇业务利润的11.09%;离岸中间业务收入占全行对公外汇中间业务收入的23.4%;离岸结算量占全行国际结算量的25%。招商银行离岸经营的主要业务指标在全行外汇业务当中的占比较高。

(四)增强我国商业银行综合竞争力的动机

1.提升在国际金融市场上的竞争力。主要表现为:逐步提高商业银行客户对象国际化的程度;提高境外业务收入水平,改善收入结构;熟悉和掌握国际惯例;提升风险控制的能力;培养国际化的人才。

2.有效发挥商业银行离岸经营和在岸经营的协同效应。我国商业银行在“追随客户”动机下,以我国企业的境外公司为离岸经营的客户定位,通过离岸业务和在岸业务的有效协同,将大大提升我国商业银行的综合竞争力。主要表现为:实现市场营销信息共享,增强客户开发的力度;有效整合离在岸营销资源,提供集成化金融服务;减少信息的不对称性,降低信用风险;灵活运用交叉营销、互动营销等多种营销形式,并在一定程度上降低客户管理成本,提高营销绩效。

3.有利于稳定核心客户群体。满足核心客户经营国际化对符合国际惯例的金融产品和服务的需求,提供离在岸、境内外、本外币一体化服务;降低客户的交易成本,提高客户财务管理绩效,获得增值服务;便于客户银行信誉的建立,有利于银企双方建立战略合作关系。

(五)促进我国商业银行在岸业务发展的动机

我国商业银行在离在岸一体化服务模式下,离岸经营对在岸业务发展的促进作用日益明显。第一,稳定和发展在岸客户关系。由于我国商业银行离岸客户中绝大部分是我国企业的境外公司,通过离岸经营满足在岸客户的境外需求,对在岸客户关系维护和发展发挥了积极作用。第二,通过离岸业务带动在岸客户的开发。第三,通过离在岸联动,以产品组合创新为纽带,带动了在岸资产、负债、中间业务的全面发展。

四、我国商业银行离岸经营动机实现的主要对策

(一)确立科学的营销模式

基于我国商业银行国际竞争力的现状,结合我国商业银行近几年离岸业务经营的实践经验,离岸业务和在岸业务有效协同的整合营销模式是推动离岸业务发展的科学模式。在这种模型下,我国商业银行通过客户开发协同、产品开发协同、产品(服务)定价协同、渠道协同、市场推广协同、客户关系管理协同,产生协同效应,使离岸客户群体规模不断扩大,市场范围不断拓展,市场信息的获取更加全面快捷,服务质量和效率不断提高,为离岸业务的快速发展奠定良好的基础。

(二)明晰的市场定位

我国商业银行在离岸金融环境分析基础上,针对我国企业国际化经营所产生的离岸金融服务需求,离岸业务的客户定位是:我国开展跨国经营的国有大型企业的海外公司;国内民营企业的海外公司;境外上市红筹公司;为节约运营成本、实现合理避税而业务重心和管理人员主要集中在国内的中小企业的海外公司。

(三)持续创新离岸金融产品

离岸业务的发展,要以不断满足跨国经营企业的金融服务需求为基础,增强产品与服务的自主创新研发能力。为了提升自主创新研发能力,熟悉和了解国际金融市场的新产品以及发展趋势,及时跟踪最新发展动向,增强自主创新研发能力;完善现有的产品与服务,对现有产品与服务进行系统地整理,按照规范的产品要求,通过规章制度和操作流程进行全面的改善与规范,形成产品系列;重点突出离在岸协同产品组合创新,不断创新和完善“内保外贷”和“外保内贷”,离岸业务和在岸业务协同下的供应链融资业务如联动保理、联动押汇等。

(四)有效地控制风险

针对离岸业务所面临的更为突出的信用风险、市场风险、操作风险、流动性风险和政策风险,商业银行必须要加强风险管理,建立严格的内部风险控制机制,采取将离岸客户授信纳入到集团授信管理的信用风险整体控制策略、客户协同开发规避风险策略、产品组合创新规避风险策略,以保证离岸业务健康发展。

标签:;  ;  ;  ;  ;  ;  ;  ;  ;  ;  ;  ;  ;  ;  ;  ;  ;  ;  

我国商业银行离岸经营动因分析_银行论文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