信息技术——小学语文自主课堂的助推器论文_桂祁荣

信息技术——小学语文自主课堂的助推器论文_桂祁荣

桂祁荣

湖南省衡阳市蒸湘区衡钢小学 421000

信息时代,信息技术无处不在。随着互联网的发展,多维度网上资源,应有尽有;而各类社交平台则让人类社会群体或个人之间的交往空前加深与拓展,并逐步改变着人们的思维方式和生活习惯。

小学语文课堂教学受其影响,也悄然发生着翻天覆地的变化,从传统课堂逐渐向自主课堂转变。作为一名新时代的语文教师,务必与时俱进,将信息技术与语文教学深度融合,促进语文学科教学改革的深化,提高教学效率,培养学生的整体素质和全面能力。

一、信息技术——助力优化自主预习。

课前预习是语文自主课堂的重要组成部分,通常情况下,预习都是学生独自进行,学习材料和交流对象的单一化,造成预习的封闭性,加上学生自身经验限制,更增加了预习的难度,滋长了其消极情绪。

如语文出版社S版第八册第三单元的《卫星比武》,是一篇文艺性说明文,生动形象地介绍了几种人造地球卫星的特点和功能。但学生对“卫星”这一高科技产物十分陌生,有一定距离感,预习往往流于形式。

教学之前,老师可指导学生动手实践、收集资料、交流分享等方法,让孩子的预习不仅仅局限于单纯的课本,而以小组任务的方式延伸到课外。他们可以在家中,通过电脑搜集卫星知识;他们还可以利用老师搭建的班级网络平台,突破时空限制,分享资源,相互交流,相互促进,丰富彼此的学习体验,积极、高效地预习。老师亦可借用信息技术,组织观看电影《卫星比武》,学生则有可能“无师自通”。

这 样的预习,既给予了学生汲取知识的自由性,又保障了自主预习的意义和动力,还培养了自主学习的良好习惯,有助于学生逐渐提高语文能力。

二、信息技术——助力突破自主课堂的重难点

在语文自主课堂上,许多教师担心纷繁杂乱的网络资源“喧宾夺主”,但实际上,信息技术以其直观形象、再现聚焦、动静灵活等特性,对突出重点,化解难点,起到了不可替代的关键的作用,只要教师能精心选取、巧妙安排,小语自主课堂便“如虎添翼”。

例如作文,一直是学生的“老大难”----“言之无序”、“言之无物”是大部分学生的通病,如何在生活中捕捉和提取细节,让“熟视无睹”的场景“笔下生花”,是作文教学的重点,更是难点。借用信息技术,能使学生更好的理解作文描写的主体,抓住核心重点,不仅兴趣昂然,更能事半功倍。

遇到写景的文章,老师收集各地、各季、各色、各景的图片,组合拼接,大自然的姹紫嫣红、千姿百媚,尽收眼底;遇到观察日记,可利用媒体技术快进播放,动植物漫长的生长期可迅速集成,过目难忘;遇到事件活动描写,可将人物动作、表情进行分解,一一定格,边看、边议、边指导,小组合作,启发补充,集体成文,何愁“惟妙惟肖”?

在信息技术的辅助下,抽象的事物被形象地反映,小组合作成果被恰当地展示,瓶颈性问题被有效地突破,既适合小学生形象思维方式,又有效点燃了孩子们的学习激情。此刻作文,何难之有?

由此再推及课外,学生有意无意会养成留心生活的习惯,手机镜头随时随地都能记录画面,积累个性素材,捕捉各自灵感,形成特色文段,锻造文学品味。

期刊文章分类查询,尽在期刊图书馆

三、信息技术——助力形成个性朗读风格

语文教学的核心内容是通过古今中外具有典范性的优秀言语作品去广化、深化、美化、敏化学生的输入型语感,全面提高学生的语言能力。朗读则是听读活动中最重要的教学形式,它对于提高学生的听说读写水平,都具有举足轻重的作用。“大谛能读千赋,则能为之。”“读书百遍,其义自见。”“熟读唐诗三百首,不会作诗也会吟。”都是对于朗读的意义、作用等的精辟见解。

但由于地方语音、教师范读水平的限制,加上天天读、课课读,造成的学生情绪上厌烦,朗读形式、朗读评价的多样化,成了值得老师们思考的问题。而运用信息技术提供的一系列方式,能使朗读活动变得生动有趣,使学生喜欢朗读,享受朗读,切实提高朗读水平。

例如:语文课上,利用规范的音频范读,杜绝“塑普”横行,保证“标普”的正确示范。课后,以“为你诵读”等朗读软件为载体,文字音乐相结合,像唱KTV一样简单有趣,保证朗读练习从量变到质变。课外,利用班级自行建立的朗读平台——微信朗读群或社交朋友圈等,朗读的练习和评价方式多元化、立体化,让孩子们有动力、有信心、持之以恒地展示朗读,享受朗读,从骨子里爱上朗读,真正提高了孩子们的朗读能力。

又如九年义务教育语文S版第九册《金奖章》是一篇精读童话,语言浅显,通俗易懂。课堂上,老师着重指导学生分角色朗读,以读代讲,以读促解。“怎样才能读出鸟儿们的语气?”老师,借用信息技术,让孩子们通过网络图文、声音,了解百灵、黄莺、喜鹊、老鹰等各种鸟儿的特点,为“群鸟争章”的“吹胡子瞪眼”做铺垫,并再次借用信息技术手段创设、展示“鸟王贺寿”、“乌鸦清场”、“群鸟争章”、“使者颁奖”等故事情境,精选编配不同情绪的圆舞曲进行音乐渲染,自然打造生成孩子们喜闻乐见的“舞台童话剧”。在兴趣盎然的演绎、观摩中,孩子们对喜鹊的乖巧、老鹰的霸道、乌鸦的谦逊等语言特点自然而然呈现出来,更有肢体语言的配合,不娇柔,不造作,水到渠成,完美展现。这样的朗读,不再是机械的“复读播放”,而是有血有肉的“倾情演出”,不知不觉中提升完成了文学作品的再创作。

四、信息技术——助力实现语文能力的有效迁移

学生语文能力的形成和发展,离不开各种语文实践活动。各种信息技术的手段使得语文实践的形式多样化,增大了课堂迁移的深度和广度。

在作文教学《不安的一天》之后,为了实现课堂的有效迁移,老师做了一次比较大胆的尝试:抽出比较具有代表性的作品,利用班级的微信群,让孩子们自主投票,评选出最具生活气息的“不安事件”。

在此基础上,进一步挖掘学生潜能,老师组织胜出的小作者把自己的故事拍成三分钟“微电影”,让他们成为孩子们心中的“明星”。“台上一分钟,台下十年功。”别小看这三分钟微电影,学生的“沟通能力”、“实践能力”、“学习能力”、“创新能力”都发挥得淋漓尽致。这一次成功的体验成为了他们自主学习的火种,点燃了他们学习的兴趣及信心,更以燎原之势带动更多的小伙伴加入,教学因此进入良性循环,老师的“教”便可上升到“不教”,这是常规的课堂教学无法达到的境界。

综上所述,优秀的语文教师应秉持自觉的大语文观,紧紧抓住语文课内自然生成的契机,引导学生进入课外各种语文实践平台,培养学生人文素质,夯实学生文化底蕴,为其终生发展奠基。而此时,魅力独特的信息技术,犹如一枚强力助推器,从课前到课后,从课内到课外,对小学语文自主课堂提供了帮助,实现了迁移,有效推动学生语文能力的持续发展,将小学语文自主课堂这枚“火箭”推向更辽阔的太空!

2018.01.13

论文作者:桂祁荣

论文发表刊物:《文化研究》2018年第2期

论文发表时间:2018/4/16

标签:;  ;  ;  ;  ;  ;  ;  ;  

信息技术——小学语文自主课堂的助推器论文_桂祁荣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