居民收入差距研究的新进展_收入差距论文

居民收入差距问题研究的新进展,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新进展论文,收入差距论文,居民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一)城镇居民收入差距研究中财产分配问题日渐突出

改革开放以来,城镇居民的收入逐年提高,从1985年的748.92元到1994年的3502.31元,增长3.68倍,平均每年以16.7%的速度递增。与此同时,收入差距也在迅速扩大,1985年占调查问卷10%的最高收入组,与占调查问卷10%的最低收入组的收入差距为2.87倍,到1994年则扩大为3.94倍,平均每年以14.7%的速度增加。[①]

从目前城镇居民收入差距的研究成果来看有两个热点:一是强调研究实际收入;二是提出研究财产收入。[②]

根据现有资料,80年代以来我国个人财产收入的增长极其迅猛,1993年比1985年增长了12.2倍,平均每年增长52.3%,但分布极不均匀。以金融资产(包括储蓄存款、各种有价证券和手持现金)为例,1994年城镇居民家庭人均为8064元,总额达1.8万亿元,但年收入在5000元以下的贫困型居民家庭人均水平为平均数的11.3%,而年收入在10万元以上的富豪型居民家庭的人均水平则为平均数的10.5倍,是贫困型家庭的93.3倍。另据报道,占居民家庭总数38%的贫困、温饱型家庭所拥有的金融资产只占城镇居民全部金融资产的11.9%;而占居民家庭总数7%的富裕、富豪型家庭所占的全部金融资产的比重却高达30.2%。[③]由于资产增长具有明显的“滚雪球”效应,若不采取措施及时加以控制,我国各阶层财产分配进而导致的收入分配差距将加速扩大。

明确提出研究财产收入问题,是研究城镇居民收入问题的新进展,这是过去所没有的。从80年代初开始,人们依次提出奖金分配问题、实物收入问题、工资外收入问题、灰色收入问题、寻租问题,到90年代中期才提出财产收入问题。这些问题的提出,反映了人们在研究收入分配时逐渐深化的过程。

(二)城乡居民收入差距研究中定性和定量同时并重

我国城乡居民收入在不断增长的同时,差距也在逐渐扩大。特别值得注意的是1978—1985—1994这一区间呈现出“大小大”的U形轨迹。从当前研究的成果来看有两大进展:一是人们普遍认为,城乡之间的收入差距是一种客观存在,在一定条件下它有利于产业结构的调整和经济的发展;[④]二是人们已开始探索城乡居民收入的自然差距值,表明人们在这个问题的研究上,已开始充分注意定量分析。

从定性分析上有两个问题需认真讨论。

1.关于城乡居民收入差距的本质问题。我国城乡居民收入差距的存在由来已久。建国以后的城乡居民收入差距的形成和扩大,主要是由就业于工、农这两种不同产业间的收入差距所形成的。在这一意义上,城乡居民收入差别就是工人与农民的收入差别。但从近年来农村居民的收入结构来看,城乡居民收入差距的本质并不能这样去理解。事实上,改革开放以来农村除了第一产业以外,第二、三产业也在发展,相应地使农村居民收入构成发生了重大变化。来自第一产业的收入(农业的收入),从1987年的85%降到1994年的64%,降低了21个百分点;而来自第二、三产业的收入,从1978年的8%左右上升到1994年的30%。因此严格地说,城乡居民收入差距的本质,就变成城镇第二、三产业形成的收入与农村第一、二、三产业形成的收入之间的差别。农村居民收入低于城镇居民收入,主要是农村第一、二、三产业的发展低于城镇第二、三产业的发展而造成的。这样的定性分析,对将采取何种措施来减少城乡居民收入差别,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非常明显,只有农村真正实现市场化、工业化、城镇化,才能从根本上消除城乡居民收入差别的问题。

2.关于目前城乡收入差距是否应该缩小的问题。对1980年以来城乡居民间收入差距变化“大小大”的轨迹,即1980年为3.24倍,1985年降到2.42倍,1993年又增到3.33倍,理论界多数人认为差距从大到小是应该的,而从小到大却是不应该的,对此,笔者持有不同意见。客观地看,形成收入差距从大到小的主要原因,是调整了农村政策从而解放了生产力,这是以特定的历史条件为背景的。70年代末80年代初中期,我们实行了三大政策: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大幅度提高了粮、棉、油等18类农副产品收购价格、发展乡镇企业改变了单一农业的产业结构。正是这三个带有历史性特点的政策原因,推动了农村经济发展,增加了农村居民收入,缩小了城乡居民收入差距。但是,1985年以后影响农村经济发展的主要原因,已不再是经济政策单独能够解释的,而逐渐变成生产力自身的发展规律起主导作用。由于我国经济比较落后,农村经济的发展相对于城市要受到更大的制约因素,经济发展中所需要的资金、技术、合格的劳动力等,在农村比城市更加难于解决。相形之下,城市经济的发展会快于农村,从而城乡居民收入差距不仅会长期存在,而且收入差距扩大也是必然趋势。只有城乡经济同步增长,收入差距才能趋于稳定;只有农村经济发展速度快于城市,收入差距才能缩小。当然,这仅是理论推论,具体结果要靠实践的检验。从总体上说城乡间居民收入差距,在短期内不会大幅度缩小。那种希望城乡收入差距按不断缩小的趋势发展的想法是不现实的。从定量分析上看,人们集中在城乡居民收入的合理差距问题上。多年来,人们对城乡居民收入差距的定量研究,通常是用基尼系数来判断。一般认为目前城乡收入的基尼系数在0.4以上,差距过大,应调整到0.3—0.4的区间。用基尼系数来判断,只能反映不同群体的收入差别情况,不能反映经济增长变化条件下的收入差别状况。因此有的文章开始探索城乡居民收入差距与经济增长的关系,并计算出1978—1993年各年的自然差距(合理的差距)、非自然差距等指标,[⑤]从中可以判断各年份城乡居民收入差距合理度,为宏观调控找到一个参考依据。这一项研究是有意义的,但并不是十全十美的。(1)模型计算的常数值有缺陷。模型的常数值来自世界上44个国家的非农产业劳动报酬与农业劳动报酬之比。这就把工、农产业劳动报酬差代替了城乡居民收入差。前已述及在改革开放后城乡收入差别的本质,已不能完全以工、农产业报酬差来说明了。(2)对非自然差距程度的分析尚待细分。

(三)区域间居民收入差距问题研究中关键性环节逐步明确

区域间居民收入差距问题,也是人们所关注的一个重要问题。过去人们把区域分为沿海和内地,80年代以后又具体分为东部、中部、西部三个地区。从经济发展和收入水平来看,大体上是东高西低,呈梯度状态(见表1)。

表1可见,80年代后东、中、西部地区间居民收入差距无论是在城市,还是在农村都是绝对地扩大了。有不少学者从地理环境的差异、农业生产条件的优劣、工业布局和产业结构的调整,以及劳动力素质和改革开放的力度等方面做了认真探讨,[⑥]综合各种观点大体归纳为三种原因:(1)改革力度和优惠政策不同。从总体上说,我国改革开放在空间上走的是一条非均衡发展的道路,即先东后西,由沿海到内地的梯度开放发展模式,这使得先行地区获得了双重收益:一方面,人才、资金、技术首先涌向这些地区,从而使这些地区的经济发展有了坚实的基础;另一方面,在这些基础上,市场规则首先发挥作用,又优化了这一地区原有的生产运行机制;而开放较晚的中、西部地区在上述两方面不仅不能直接受益,反而会间接受到一些损害。(2)经济发展水平不同。1978年以后国家将投资重点逐步从中、西部移向东部沿海地区,到1990年在全民所有制基本建设投资中,沿海占49.3%,内地占43.2%,不分地区的占6.9%。连续多年投资重点倾斜,使东部和中、西部地区人口与产值和国民收入之间严重不成比例,这是造成东西部差距不断扩大的根本原因之一。(3)经济结构的差异。从经济结构上看,东部地区的农村经济已基本上跨越了从农业向非农业的转换,进入了以非农业为主体的队伍,而中西部地区却远远达不到这个水平。全国农民人均纯收入约40%来自乡镇企业,其中沿海发达地区已达80%以上,而西部地区却不足8%。通过上述分析不难得出结论:区域间居民收入差距问题的症结点在于开放力度和优惠政策不同,根本点之一在于投资倾斜,着力点却在于乡镇企业。东、中、西部地区收入差别的核心问题是农民收入,只有在这一环节上取得突破性进展,才能有效地解决区域间收入差距不断扩大这一难题。而这就首先要求宏观调控部门主动地调整区域经济政策,要按照资源优化配置的原则,明确各个区域在经济发展中的地位和目标,逐渐减少对东部地区的优惠政策。中、西部地区要利用自己的资源优势与东部地区进行产业转换,资源互补。还要大力发展乡镇企业,加快农村剩余劳动力的转移以利于增加农民收入。鉴于中西部地区居民收入在GDP中所占比重相对较高的现实情况(1994年人均收入与GDP之比,东部为40.6%、中部51.7%、西部为45.5%),这些区域应注意适当降低消费,增加积累,以有利于最终缩小区域收入差距。

(四)行业间居民收入差距研究中市场化要求已引起人们注意

行业收入排序近年来几经调整,然而差距不断扩大。1978年收入最高的行业是电力、建筑、交通、采掘等,而1994年收入最高的行业则为金融保险、房地产和社会服务业;1978年不同行业最高收入和最低收入的差别绝对数为458元,而1994年扩大为3238元。近几年大学毕业生纷纷热忠于银行、保险等行业,这背后隐藏着深刻的经济动因。行业收入差距问题取决于行业脑力劳动程度、行业人均资产占有量、国家行业政策、行业产品或服务的短缺程度等多种因素。但要从根本上解决行业收入差距问题则依赖于行业市场介入程度。一个极为简单的例子是,当国家实行专业银行体制时,银行职工是可以利用金融业的特殊地位获取较多收入的;而一旦专业银行进行商业化改制而使平均利润率规律正常发挥作用时,这一行业收入差距便会在很短的时期内拉平。1996年初始,部分银行系统的职工收入有较大幅度的降低,是可以用这一规律来解释的。因此,行业收入的差距的最终解决,仍要依赖于中国市场化改革的顺利进行。

注释:

①本文未注明出处的调查数据,均为根据《中国统计年鉴》及国家统计局农调总队、城调总队资料计算的。

②张问敏:《当前的收入差距问题》,《经济研究》1995年第8期。

③《中国市场经济报》1995年7月26日。

④万寿桥:《“民工潮”的社会效应》,《中国国情国力》1995年第2期;林毅夫、蔡昉、李周:《中国的奇迹》,上海人民出版社1994年版。

⑤国家统计局农调总队课题组:《城乡居民收入差距研究》,《经济研究》1994年第12期。

⑥参见刘国光:《中国地区经济发展战略的评估与展望》,载《中国地区经济发展》中国计划出版社1994年版;张红宇:《我国城乡、区域经济发展不平衡,收入差距的现状与对策》,载《经济研究参考》1994年第60期。

标签:;  ;  ;  ;  

居民收入差距研究的新进展_收入差距论文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