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腊八节在中国已逾千年,吃腊八粥腌腊八蒜等节日民俗已被国人普遍接受。在内蒙古、山西、湖北等地,腊八节习俗中还有“腊八人”的身影,把冰块雕刻成人形,在腊八节当天,人们把冰人立在家门口或粪堆上。随着时代的变迁,“腊八人”淡出了人们的视野,从腊八节日民俗中逐渐消失,在文人作家回忆性的文章中以及地方志、文史资料中还能找到“腊八人”的只言片语。“腊八人”分布较为集中,民俗文化内涵丰富,值得我们进一步传承和保护。
关键词:腊八节;腊八人;民俗文化
民俗等同于风俗,是“一个地区和民族长期形成的社会风尚和民众习惯的合称。”[1]《中国节日趣谈》一书中有这样一段描述:“在我国北方的一些地区,腊八节有采‘腊八人’的习俗。这‘腊八人’是由冰块凿制成的……置到大门外一侧,其它地方如房舍门旁、草柴堆、粪堆及附近的田园地边,也都摆放一些来的冰块。”[2]《中国节日趣谈》认为腊八人民俗广泛存在于北方地区,不过出于文献资料的限制,作者仅在内蒙古中西部以及山西、湖北丹江口等地找到关于“腊八人”的记载,佐以文人作家的儿时回忆,大体能还原“腊八人”的“样貌”。
一、多地“腊八人”的民俗记载
在内蒙古中西部,“腊八人”这一腊八节日习俗在不少旗县区地方志中能找到零星的记载:如《杭锦后旗志》:“有的人家还在大门口或院内立块冰,晨起将腊八粥洒上一些,称为腊八人”。[3]《海勃湾区志》:“农村皆于前一日凿冰,立于院门外,早晨用米汤往冰上洒一些,称为腊八人”。[4]《乌兰察布盟志》:“一些农区还有竖雪人的习惯,称腊八人”。[5]《土默特志》:“人们到河、渠中取冰块,大小、薄厚不等。取回后立在粪堆上,叫做腊八人。腊八粥做好,先取少许淋在腊八人上,表示供奉之意。”[6]方志中记载的腊八人形象比较简约,佐以当地人回忆性文字,腊八人的形象更加生动。作者署名为“托城小市民”发布于呼和浩特托克托县吧的帖子《儿时的记忆你记得多少》,对孩提时代的腊八节有这样的描述:“家家户户去滩上打冰块,修成长方形大小两块,大的做身子,小的做头,安头时倒点水,一会就冻住了,再安上眼睛、鼻子、嘴,这个冰人就做好了……等到(腊八粥)快熟时,用勺子舀一点米汤倒在碗里,等冻了给腊八人倒在头上,叫红凉帽”。[7]不难看出,腊八节立腊八人的节日习俗,广泛存在于内蒙古中西部的乡村地区,根据就地取材的难易程度来分,腊八人有冰制和雪制两种,在节日当天,大多要把腊八粥撒在腊八人上,有祭拜、吉祥之意。
毗邻内蒙古的山西晋北地区,也能找到腊八节腊八人的记载。《三晋民俗文化》:“在晋北,则是在腊月初七到河川打腊冰,将冰块带回,先供佛,即放人瓮中化水,浸各色杂豆与小米用来做粥。”[8]《繁峙县志》:“于腊八前一天,到河里打几块干净的冰块,回家在各处供奉。意为冰块清净洁白,佛祖临凡时可避免污秽。”[9]可见,山西等地的腊八人在外形上与内蒙古的腊八人无大差别,不同的是,山西等地制作腊八人的冰,还要一同煮粥。《腊八节—中华传统节日》一书中提到了我国民间自古就有腊八节“崇冰”、“吃冰”的习俗,多地有腊八节分食冰块,以及腊八吃冰,一年不会肚子疼等说法。[10]可见,节日民俗的外在目的与实际隐藏其后的深层愿望并非相去甚远,人们在腊八节这一天吃冰,有祈愿战胜严寒,强身健体的意味。
北方地区制作腊八人有着得天独厚的条件,在湖北也有腊八人的记载。作家宋伯航登载于《河南日报》的《儿时的“腊八人”》,回忆了儿时在老家丹江口栽腊八人的习俗:“制作腊八人根据冰块原料大小,大冰块做成大人样子,小冰块做成娃娃模样……吃粥前,大人们端起碗来到院中,口中一边念着求天神保佑,一边把碗里的红豆汤浇在腊八人身上。” 不过,随着气候变暖,江河上很少看到结冰,宋伯航也不无遗憾的说,如今腊八节人们除吃粥外,再也看不到院中站立的腊八人,腊八人将成为一个时代的记忆,永远尘封在过往的岁月里。
期刊文章分类查询,尽在期刊图书馆
二、腊八人的民俗文化内涵
腊八人在地域分布上有南有北,在晋北地区和与之接近的内蒙古中西部地区最为集中。张淑利在《论“走西口”移民与晋陕蒙毗连带文化圈的形成》中指出,内蒙古中西部风俗受晋北、陕北走西口移民的影响,使蒙汉各民族在长期的文化交融中,逐渐形成了共同方言、相同戏曲、相近生活习俗以及相似信仰习惯的文化圈。晋北“走西口”移民在迁移的过程中,将腊八人习俗沿路播撒,并逐渐融入当地特色,故内蒙古中西部广大的村落上,出现了带红凉帽,用雪制作腊八人等变种。腊八人身上也有着丰富的文化内涵。
(一)腊祭
“腊”字由“猎”字演变而来,一岁之终,农作物已经收藏完毕,人们便到野外猎取禽兽,用来祭祖先、敬百神,以祈福求寿、避灾迎祥,称之为“腊祭”。腊祭的对象包括门神、灶神、路神等,都是与人们生活起居有关的神。至于在腊八节将冰凿成人形,做成“腊八人”,放在庭院中或是粪堆上,正是祭祀庭院之神风俗的遗留。
(二)腊月和谐乡村、邻里关系
从河中取冰,到挨家挨户观赏腊八人,可见腊八人民俗是村民之间互助的集体行为,能促进人与人交往,建立和谐人际关系。
(三)沤肥备春耕
汤玫英在《腊八节的农耕文化意义探究》一文中指出:“中国文化是多元文化,但农耕文化是诸多文化元素的根,考察任何一种中国社会现象,尤其是历史文化现象,离开这一点都难以得出正确的结论。”在众多的腊八人版本中,腊八人都立在粪堆上。从立冬到大寒的两个多月的时间是农民养精蓄锐的好时段,小寒一过家家户户都要提早进行沤制肥料,清点种子等活计,由此可见载腊八冰也是沤水沤肥的一个信号。
三、腊八人民俗文化保护与传承
腊八人被我们的祖先赋予了丰富多样的民俗文化内涵,体现了劳动人民的生活智慧和情趣。但是在今日“腊八人”民俗逐渐淡出,弘扬和传承是保护“腊八人”民俗文化的重要手段。首先,可进行腊八人民俗普查,通过资料查阅,田野调查等方式,寻找“腊八人”的地区分布。其次,从“河中取冰”再到“雕刻成人形”,装饰腊八人等过程,都能使参与者体验到不一样的冬日户外娱乐,所以可结合地域旅游资源,打造腊八人传承和保护基地,为古老的腊八人注入新的生命力,是保留腊八人民俗文化的方式。
参考文献
[1]宋德金、史金波.中国风俗通史(辽金西夏卷)[M].上海:上海文艺出版社,2001
[2]张田编.中国节日趣谈[M].太原:北岳文艺出版社,1991.08,p136
[3]杭锦后旗志编纂委员会编纂.杭锦后旗志[M].杭州:中国城市经济社会出版社,1989.08,p550
[4]海勃湾区地方志编纂委员会.海勃湾区志[M].呼和浩特:内蒙古人民出版社,1999,p554
[5]乌兰察布盟地方志编纂委员会.乌兰察布盟志[M].呼伦贝尔:内蒙古文化出版社,2004,p1967
[6]土默特志编纂委员会.土默特志[M].呼和浩特:内蒙古人民出版社,1997,p916
[7]托城小市民.儿时的记忆你记得多少.托克托县吧.2014
[8]柳长江、王晖.三晋民俗文化[M].太原:三晋出版社,2010
[9]李斌.繁峙县志[M].北京:今日中国出版社,1995,p453
[10]张庆虎.腊八节—中华传统节日[M].长春:东北师范大学出版社,2011.
作者简介:王阳(1985—),女,内蒙古包头人,内蒙古科技大学包头师范学院中国史硕士研究生,研究方向:宋辽金元文化史。
论文作者:王阳
论文发表刊物:《知识-力量》2019年12月60期
论文发表时间:2020/3/4
标签:八人论文; 内蒙古论文; 冰块论文; 民俗论文; 民俗文化论文; 粪堆论文; 习俗论文; 《知识-力量》2019年12月60期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