云南证券市场发展的回顾与探讨,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云南论文,证券市场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云南证券市场的建设与全国同时起步,但其发展速度却低于全国的平均水平。除经济发展落后、商品化率低、金融投资意识不强等因素制约外,还有其他更深层次的原因。因而研究和探索云南证券市场的发展路子,对促进云南经济发展具有重要的意义。
一、云南证券市场发展历程
云南证券市场发展大致经历了以下三个阶段:
1.起步阶段(1981~1988年)。云南证券市场始于1981年的国债。当时,国债发行的方式主要是靠行政强制性手段,由各企事业单位摊派认购。在四年的时间里,国债是云南唯一的证券品种,只买不卖构成了这一时期的特点。1984年前后,以昆明市为中心,在全省范围内出现了小贩沿街叫卖、折价收购国库券的黑市交易情况。1985年,我省出现了企业内部强制性集资。接着,不少地方企业相继发行了各种名目的债券,如武定县城镇建设开发公司住宅有奖债券、楚雄宾馆实物有奖企业债券、昆明卷烟厂七五技改债券、曲靖卷烟厂企业奖售融资债券、楚雄州粮食企业及烟草行业有奖有息融资票据等。企业内部债券的发行,特别是住宅、卷烟等债券的发行,一改过去靠行政手段强制购买的形式,激发了群众的购买热情。1988年,少数实行股份制改革的企业发行了3520万股内部股票。国债、企业内部债券和股票,构成了我省证券发行市场的主体,一种朦胧的金融投资意识已在老百姓心里初步形成。
我省证券市场萌芽时期的特点是:(1)只买不卖,只发行,不流通。虽有黑市交易,但规模小,数量少。(2)证券融资品种单一,证券市场主要靠国债发行市场支撑,国债发行又靠行政摊派强制进行。企业内部股票和债券范围小,到1987年底我省共发行企业内部债券约2.8亿元。(3)发行不规范,出现了名为债券和股票实为福利券的证券,借助于有奖促销、高利息、高回报的手段,客观上抬高了企业融资成本,未能客观地反映出风险与收益的对称关系。(4)群众富余资金不多,加之金融投资意识尚未完全形成,股票、债券虽有高利刺激,但购买者并不踊跃。
2.形成阶段(1988~1992年)。1988年,昆明市被国务院列为第二批开放国库券转让市场的城市之一。接着云南省各级财政部门和部分金融机构成立了证券营业部,直接从事国库券交易。最早成立的是省地市财政局国库券交易部和云南省工商银行信托投资公司证券营业部。同年9月云南省证券公司应运而生,这是我省第一家至今也是唯一一家证券专营机构。随后,建行云南省分行等信托投资公司证券部相继成立。这些证券经营机构以代理债券发行和交易为主要业务,人们手头持有的国债可随时到证券经营机构交易兑现。作为金融投资对象的国债已不再由行政方式强制发行,转为各证券机构承购、包销,同时出现了群众自愿认购或投资国债的情况。一个有组织的证券交易市场在我省初步形成了。
这段时期,云南证券市场开始步入有组织有管理的发展阶段。其特点是:(1)债券发行市场进一步完善。经人民银行总行批准,从1988年起,我省人民银行具有3000万元以下的地方企业债券指标审批权,用于解决一些大中型企业列入国家计划的固定资产投资和技术更新改造资金需要。地方企业债券主要由证券经营机构代理,向社会公开发行。债券发行逐步走向规范化。(2)证券发行品种和数量仍然有限。除国债发行外,证券经营机构主要代理发行由国家计委、人民银行总行和各专业银行核拨给云南省的金融债券。地方企业债券仅发行过钢铁、电力、机械、公路等几个品种,约融资7亿元。这段时期出现了个别企业自行向社会公开募集股票的情况,规范的股票发行仍未形成。(3)证券交易市场冷淡。由于发行市场的单调,可供交易的证券品种和数量更为有限,经常有行无市。主要是证券持有者急需现款,向证券经营机构出售证券,极少有向证券经营机构买入证券者。证券交易价格相对稳定和偏低,影响持券者交易的积极性。另外,证券交易主要以柜台交易为主,还未开通集中的证券交易所异地买卖业务。(4)证券市场主要由国债市场构成,企业还未成为融资主体,特别是股票市场尚未形成。
3.发展阶段(1992年至今)。1992年是我国证券市场迅猛发展的一年。当年5月,上海海通证券公司昆明营业部成立。开通了上海异地股票交易业务。继之,省内各证券经营机构分别开通了上海、深圳异地股票交易业务,省证券公司还开通了NET法人股交易业务。1993年11月以来,我省先后有“云白药”、“昆百大”、“昆明机床”、“保山水泥”“云维股份”等家股份有限公司分别在上交所、深交所异地上市,共发行人民币A股1.655亿股,其中“昆明机床”还在香港联交所上市发行股票6500万股。这些股票的上市发行,是我省企业走向省外,主动通过境内外证券市场筹集生产建设资金。从此,云南证券市场跃上了一个新台阶。这段时间我省债券市场有一定发展,企业开始主动走向市场筹集资金,群众生活水平大幅度提高,人们的金融投资意识大大提高。除地方企业债券外,人民银行总行开始从1989年起给各省一些企业内部债券指标和企业短期融资券指标。两种指标都实行余额控制,周转使用,用于解决流动资金不足。1992年云南省企业内部债券指标5177万元,实际实现8000万元。
这期间云南省证券经营力量进一步发展壮大。成立了昆明市国际信托投资公司证券部。1994年国泰证券公司昆明营业部成立,这是全国三大证券公司之一的中国国泰证券公司在云南开设的第一家分支机构。1995年底,云南省证券交易中心宣告成立,改变了我省各证券经营机构各自为政、分散经营的局面,为证券经营机构买卖省内外有价证券提供了一个集中交易的场所。
二、云南证券市场现状透视
目前云南省有证券交易中心1家,证券专营机构1家,证券营业部10家,证券代办点180家,从业人员近1000人。这些证券经营机构形成了一个中心、两个层次的市场经营网络。一个中心,即云南证券交易中心,它是云南证券市场的集散地或批发市场。两个层次的第一层次由三种类型构成:第一种类型即证券专营机构——省证券公司,它对全省证券市场发展起龙头作用;第二种类型,由省内数家非银行金融机构的证券部组成,是我省证券市场发展的中坚力量;第三种类型,由海通证券公司昆明营业部和国泰证券公司昆明营业部组成,是省外证券公司渗透到我省的分支机构,为我省证券市场发展注入了新的活力。第二层次,是以上各家证券经营机构在各地州县分设的证券代办处(点),对我省证券市场发展起着幅射作用。此外,为适应市场需要,我省还成立了与证券市场运行相配套的其它中介服务机构,如云南省证券登记公司,从事有关证券业务的会计师事务所2家,律师事务所5家,以及资产评估机构2家。这些不同层次和类型的证券中介机构,为推动云南的证券事业作出了积极的贡献。
据不完全统计,到1994年底,我省已有股份制企业203户,股本总额达50多亿元,其中上市公司五家。目前我省发行过的债券品种有国库券、国家投资地方企业债券、保值公债、重点建设债券、国家投资公司债券、金融债券、大额可转让定期存单、有奖债券、信用社特种债券和企业短期融资券等,共筹集资金约60亿元。近年来,人民生活水平进一步提高,证券投资者除金融机构、企业外,我省社会公众金融投资意识明显增强,我省目前仅参加沪深股票交易的投资者就达3.5万户。证券投资队伍的不断壮大,已成为推动我省证券市场进一步发展的一个重要因素。
云南证券市场经过十多年的历程,从无到有,从小到大,逐渐地发展起来了。目前已初步形成了一个集中和分散相结合的、多层次的证券市场体系。证券市场的发展,为企业开辟了一个新的融资渠道,对筹集我省闲散资金,促进企业经营机制转化,建立现代企业制度,发展经济起着一定积极作用。但同时也应清醒地看到,我省证券市场还处于比较落后的状态,它对经济的促进作用是极其有限的。“八·五”期间,我省金融机构存款年平均增长30%,存款余额从1990年底的292亿元猛增至1995年末的962.9亿元,年平均递增30.32%。贷款余额从275亿元增长到810.6亿元,贷款规模年增幅达33.93%。与同期国民经济增长10%左右的速度相比,贷款规模高出近20多个百分点,而同期用于支持本省经济发展的证券融资却不到20亿元。这说明了“八·五”期间云南经济的快速增长,主要是靠银行信贷大规模投入维持,证券市场融资功能尚未发挥出来。1993年以来,我省银行存差经常保持在150~200亿元之间,巨额的存差或是滞留在银行,或是冒高风险流出省外获取利差。与此同时,我省经济十分落后,百业待举,建设资金严重不足,形成了一方面资金严重缺口、一方面资金大量沉淀与外流状况,在银行信贷受规模控制无法施展的情况下,这一矛盾的化解,应该依靠证券市场的筹资功能,促进生产和建设的发展。但我省却没有在这方面做文章,造成金融资源的严重浪费。
我省证券市场发展滞后,对经济发展支持不力的原因主要有以下四方面:
首先,各级、各部门思想解放不够。云南证券市场发展缓慢,除经济落后外,主要是某些部门不求发展但求无过的思想在作祟。当全国证券同行在摸着石头过河时,我们却在岸边观望等待,希望别人能给我们一个现成的经验。这就使我省证券市场建设错过了大好发展时光,发展严重滞后。
其次,证券市场规模偏小。至今,云南省证券经营机构只有十家,经营网点设置偏少。1994年云南省有统计的证券发行量是17.27亿元,其中国库券14.5亿元,地方企业债券0.5亿元,全年无公开股票发行。从流通市场看,全省有价证券交易总量约123.63亿元,其中股票105亿元,债券18.6亿元左右。而证券业在全国居于中等水平的四川,1994年仅成都市股票交易量就达327亿元。
再次,证券市场发展结构不平衡。表现在:(1)云南历年来证券发行量最大的是国债,本省债券规模极小,是一个资本外流省份。从流通市场看,1994年全省股票交易量105亿元,而云南“云白药”、“昆百大”、“昆明机床”上市股票成交量约为30亿元左右,仅占总成交的29%,我省投资者主要投资异地股票。(2)省内证券经营机构设置不平衡。云南地处西南边陲,与缅甸、老挝、越南等国相邻,全省有国家级口岸10个,省级口岸8个,是我国西南的门户。1994年以来昆明市被特批为对外开放的省会之一和金融开放城市,云南在全国经济发展中居于越来越重要的地位。但是至今云南省十家证券经营机构全部设置在省会昆明,偌大地州县的证券业务仅靠证券代办点办理,证券机构的设置和发展与我省情况极不适应。因此,这种独木撑天的市场配置,将严重影响云南区域优势的发挥,影响云南经济在未来发展中对机遇的把握。
最后,人才匮乏的制约。我省证券从业人员一是数量少,二是综合素质不高。缺乏实践经验和创业精神,基本是操作型的,缺乏高素质的研究方面的专门人才。我省至今还未有一个象样的证券研究机构,从理论和实践上对我省证券市场的发展进行系统的研究,使我省长期以来摸索不到一条适合本省证券市场发展的路子,只能尾随发达地区的证券业缓慢发展。
三、云南证券市场发展思路
“九五”期间,省委、省政府明确提出,在稳定原有经济增长的基础上,我省经济将达到年平均10.87%的增长速度(高于全国平均增长8%的速度),并确定了充分发挥云南资源优势的四大支柱产业——“两烟”、旅游、生物工程、磷化工和有色金属加工,新一轮的经济增长点已经形成。随着电力、冶金、化工和铁路等国家重点项目的投资,大批建设资金的不断涌入,国外投资的增长以及稳定增长的财政收入,充裕的资金优势,必将推动云南经济迅猛发展。
伴随云南经济的高速增长,资金需求量剧增。据有关部门预计,到2000年、2005年和2010年,我省社会资金需求总量将分别达到1079亿元、1196亿元和1326亿元。在现有银行间接融资递增的基础上,证券发行量将分别达108亿元、179亿元和265亿元,年均增长21.53%,方能满足云南经济增长对资金需求的增长。要顺利实现经济增长目标,云南证券业任务十分艰巨,证券市场的建设步伐应有较快的发展。因此,我们应从战略的高度对云南证券市场的发展进行规划和预测,探索其发展的路子。为推动云南证券市场长足发展,我们建议:
1.增加我省证券发行的品种和数量,扩大证券市场容量。完整、发达的证券市场必须以经济效益好的大企业作基础,否则证券市场难有突破性发展。根据我省资源优势,应积极扶持支柱产业发展,尽快开发具有我省特色的证券新品种,如开发旅游、生物工程、磷化工等行业的证券品种,增大发行量,引导群众投资,合理地将储蓄资金转化为投资资金,为云南“九五”经济建设作贡献。
2.活跃交易市场,推动我省证券市场发展。证券投资的吸引力在于其流动性和变现性,不流动或流动性差的证券无疑是储蓄的变异,将影响证券市场的发展。因此,发展云南证券市场的当务之急,是扩大和活跃证券交易市场,主要是扩大场外交易和柜台交易。目前应以云南证券交易中心为中心,发挥和扩大其职能作用,使其真正成为云南证券交易的批发市场。此外,应尽快在全省经济较发达地区和边境口岸设立证券营业机构,利用证券市场的凝聚力和辐射力,带动全省经济发展。
3.建立健全统计研究系统,把握证券市场发展的脉搏。目前我省股票和债券分属省体改委证管办和省财政厅、省人民银行管理。其额度审核、发行规模、投向等分别归口于全国证监会和财政部、人总行,互不关联。省内没有一个专门机构对证券发行总量、融资规模等作全面统计分析。发行证券的依据是上级核拨的指标和计划,没有自主决策权。要使云南证券市场在未来经济发展中发挥作用,必须有一个专门的证券统计研究分析系统经常运转,为证券市场发展规划提供合理、科学的预测依据。因此,设立云南证券管理办公室(或管理委员会),由该系统统一行使各职能部门的权限,统一规划云南证券发行品种规模、上市流通量等,直至管理云南证券市场,是十分必要的。此外,针对我省证券从业人员素质偏低,尤其缺乏从战略发展高度对云南证券市场进行分析研究的人才的现状,应采取特别措施,如委托高等院校或省外证券机构等加强对证券市场科研人员的培养。
4.加强法制建设,在规范中求发展。为保证证券市场的一切业务经营都在法律约束下进行,一定要处理好解放思想与遵章守法的关系,在实践中监督融资者和证券机构规范经营,保护投资者利益,保证云南证券市场健康发展。
标签:股票论文; 债券论文; 股票融资论文; 股票发行论文; 证券市场中介机构论文; 证券论文; 债券融资论文; 企业经济论文; 云南发展论文; 证券交易论文; 企业债券论文; 企业经营论文; 投资论文; 融资论文; 经济学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