市场化转型中农民增收的影响效应分析——以西部贫困地区为例,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贫困地区论文,为例论文,农民增收论文,效应论文,西部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一、引言
发轫于20世纪70年代末的以土地为基础的家庭承包经营拉开了中国市场化改革的序幕。近30年过去了,农村市场化改革所带来的农村经济的迅速发展、农民收入的大幅增长、农村社会翻天覆地的变化令世人瞩目。市场化转型对农村经济产生了重要的影响,其直接表现是农民收入格局呈现出多元化特征,农业收入不再是农民收入的惟一来源,收入来源丰富多样,农民增收的复杂性和不确定性进一步增强。在传统的计划经济体制下,农民收入的高低主要取决于体制和政策因素,而在经济体制向市场化转变的过程中,农民收入中越来越大的部分是由市场来决定的,根据市场行情的变化及时做出决策成为农民增加收入的根本途径。由此可见,在市场化进程中,农民的生产决策以至收入的高低始终与经济市场化的状况密切相关。如何认识和把握市场化对农民增收的影响作用,近年来一直是国内外学术界关注的热点问题之一。
20世纪90年代,随着美国传统基金会和加拿大弗雷泽研究所对世界范围经济自由指数的测定,经济自由已作为一个独立的因素广泛地应用于经济增长模型的实证研究。较为典型的有以下几种①:(1)一般性分析。如Gwartney等对经济自由与经济增长关系的研究表明,所有经济自由得分较高的国家人均收入都较高,并且经济自由得分增加较快的17个国家经济增长也很快。Nelson和Singh把经济自由作为一个控制变量研究经济自由、政治自由和经济增长的关系,他们使用的是1970—1989年67个发展中国家的平行数据,得出的结论是经济自由确实对经济增长有相当积极的影响。但一般性分析的结论比较浅显,解释性不强。(2)强估计(Robust Estimate)分析。Strum和De Haan利用强估计法对Gwartney测算的3种指数进行分析,得出的结论是经济自由的变化和经济增长显著相关,而经济自由水平和经济增长不相关。De Haan和Strum利用强估计法对发展中国家的平行数据进行了分析,结论是政治自由有利于经济自由,经济自由有利于经济增长。强估计法由于剔除了许多极端值影响,使其解释性也大打折扣。(3)格兰杰(Granger)因果关系分析。Heckelman应用格兰杰因果关系检验技术对美国传统基金会测度的经济自由总指数和分项指数与经济增长进行了分析,总指数在10%水平下与经济增长有格兰杰因果关系。Dawson利用加入其他经济变量的条件因果关系检验发现总的经济自由指数是经济增长的格兰杰原因。经济自由的变化和经济增长相关,但不是经济增长的格兰杰原因。格兰杰原因本质上是从预测信息增加角度定义的“原因”,不同于事物之间真正的因果关系的原因。(4)极值边界分析模型。De Haan和Strum应用EBA模型对Gwartney测算的3种指数进行分析。结论是经济自由水平和经济增长没有“强显著”关系,但经济自由的变化和经济增长具有“强显著”关系。Strum,Leertouwer和De Haan利用Sala-1-Martin指出的检验方法对3种不同的经济自由指数与经济增长的关系进行了检验,得出了完全不同的结论。M.Ali和Crain利用EBA模型对经济自由、政治自由与经济增长的关系进行了分析,得出的结论是经济自由与经济增长的关系是“强显著”的。王志平等利用樊纲、王小鲁(2001)中国市场化指数报告数据运用EBA模型对中国30个省份市场化水平与经济增长进行了实证研究,认为我国的市场化水平与经济增长具有稳定的“强显著”关系,短期市场化水平的变化对经济增长没有稳定的“强显著”的关系。
与以上分析不同,本文试图运用生产函数对影响农户经济增长的各因素进行深入剖析,了解各要素对经济增长的贡献率,尤其是洞悉市场化制度变迁对农户收入增长的影响效应。
二、模型建立
(一)影响农户收入增长的诸要素分析
影响经济增长的直接因素主要是资源投入数量和资源利用效率,资源即生产要素,通常包括自然资源、劳动力和资本投入(见图1)。间接因素是指影响资源的投入数量和资源使用效率的各种因素,其中最重要的一是技术,二是制度。技术是农户进行经济活动的关键,直接影响着资源使用效率,技术进步可以提高物质资本和人力资本投资的收益率。制度创新是影响农户经济系统收入增长的另一重要的间接因素,制度的变革可以改变资源的重新分配、配置,资源从低生产率部门向高生产率部门的转移无疑会使总体经济的增长加快。就农业生产和农民经济行为方式而言,土地产权制度、生产要素合理流动制度、公共产品供给制度、农户与政府关系的制度和规范以及农村社会千百年来所积淀的历史文化传统和行为习惯等,乃是对农户经济系统运行最具影响力的制度因素。鉴于当前我国农村土地产权等制度差异不显著的特征,本文拟选用市场化水平来刻画制度创新在农户经济增长中的作用,以进一步揭示市场化转型对农户收入增长的重要作用。
图1 经济增长因素结构图
(二)市场化水平的测度
随着我国市场经济理论和实践的不断发展,农村市场化的内涵和外延也在不断丰富和扩展。从微观层次来看,农村市场化就是微观主体的市场化,包括其行为和意识的市场化;从宏观视野着眼,其内涵还应包括与微观主体交易行为密切相关的农村市场体系的建设、市场组织化程度的提高、市场秩序的完善、市场运行机制的确立等。因此,农村市场化是指市场经济制度在农村不断确立的过程,是以自由而平等的微观经济主体为先导,以健全而完善的市场体系为依托,以规范而有序的市场秩序为保障,有限而适度的宏观调控为补充,在农村经济活动各个组成部分中市场配置资源的基础性作用逐步确立和不断增强的过程。农村市场化也是制度创新与经济增长相互交织和共同促进、交易费用逐渐降低、交易效率不断提高的过程。
正是基于以上对市场化的认识,本文选取与农户行为及决策密切相关的指标群,对市场化综合指数进行测算,以反映农村市场化运行的基本态势。市场化综合指数是由描述农户所面对的产品市场的生产经营市场化指数(包括农户投入市场化指数、农户产出市场化指数和农户收益市场化指数)、要素流动的市场化指数(包括土地市场化指数、资金市场化指数、劳动力市场化指数、技术市场化指数)、决策行为市场化指数(包括生产决策市场化指数和消费决策市场化指数)及政府宏观调控能力指数(包括市场体系建设指数和基础设施综合指数)共同构成的,是农村市场化总体水平的真实体现。
(三)建立模型
根据决定农户收入增长的基本要素的分析,以扩展的柯布—道格拉斯生产函数为基础,构建以下模型,对影响农户经济增长诸因素的贡献率进行研究。贡献率是用于分析经济增长中各因素作用大小程度的一个指标,实际上是指某一因素的增长量(程度)占总增长量(程度)的比重。本研究拟采用以下模型对影响农户收入增长的各组成要素的效应进行深入剖析,以进一步把握市场化制度变迁对农户收入增长的关键作用。
其中,Y——农户总收入;A——初始的技术水平;R——自然资源的投入,选取期末经营耕地面积表示;L——劳动力数量;W——劳动力的质量,采用劳动力平均受教育年限来描述。L和W二者共同表征劳动力的数量和质量的投入;K——资本投入,采用家庭经营的现金支出反映短期资本投入,固定资产投资支出反映长期资本投入,二者之和反映资本投入;M——市场化水平,是决定农户收入增长的制度因子。
两边取对数得:
其中,x,y分别是解释变量X和人均收入Y的增长率,E为弹性系数,E[,x]则为解释变量X的贡献率。
三、市场化对农户收入增长作用的实证分析
运用以上建立的模型,采用世界银行2004年对西部某贫困地区1500户农村居民住户调查的资料(该调查是在国家统计局农村居民住户调查基础上,对调查内容加以丰富而获取的)作为研究样本,首先对市场化综合指数进行测算,得到影响农户收入增长的制度因素值;接着对农户收入增长的影响因素进行实证研究,以揭示市场化制度对经济增长的重要推动作用。
运用公式(2)对1500户农村居民进行回归分析后,得:
回归结果显示拟合优度较好,揭示了农户收入增长的重要影响因素。具体各变量而言,除常数项的显著性较差外,其余变量的统计学意义均显著。
从回归结果可以看出,物质资本、耕地、市场化程度、劳动力数量、劳动力质量的产出弹性分别为0.288、0.351、0.246、0.087及0.071,意味着当各要素的投入增加1%时,则分别给农户收入带来0.288%、0.351%、0.246%、0.087%及0.071%的增加,其中农户收入增长对耕地这一要素的投入最敏感,但细碎化的耕地却使劳动力增加而对农户收入增长无用武之地,这是因第一产业仍是西部农村的主导产业及农户收入增加的最主要来源而决定的,同时人均受教育水平的提高也对农户收入增加作用甚微。然而,物质资本投入的增加、市场化水平的提高却对农户收入增长具有重要意义。另外,技术初始水平接近于零,反映农户经营的技术水平较低,可见,农业生产技术水平的提高任重而道远。
计算2000—2004年农户投入产出的变动可得表1。
实证分析表明,在农户经济系统运行中,决定农户收入增长的各要素的作用效应是不相同的,其中:资本投入增加所占的份额占50.89%;劳动力数量的增加带来的收入增长为1.18%;劳动力质量的提高所带来农户收入增加的份额为1.03%;耕地因子对农户收入增长的贡献率因耕地面积的绝对减少而呈负效应,为-4.95%;市场化制度变迁在对农户收入增长中所起的作用仅次于资本投入,其贡献率为6.67%,由此可见,市场化制度因子在农户增收中发挥着重要的作用。
四、结论与启示
实证分析表明,2000—2004年在农户收入增长中,各要素所发挥的作用不尽相同:
(一)物质资本投入是农户收入增加的最主要因素
实证分析表明,农户收入增长的一半左右来源于物质资本投入的增加。由此可见,资本投入是农户经济活动正常进行的物质基础,是推动农户经济增长的关键要素,是农户发展生产和改善生活的最重要途径。其作用在于通过资本投入可以有效地重新组合生产要素、调整结构、提高劳动生产力,进而达到促进经济增长的目的。现阶段,资金短缺是农民在自主经营中遇到的最大困难。农民自有资金短缺,这是毋庸置疑的事实。严重的问题是,农民利用社会资金的渠道不畅,无法自救,也很难找到他救的途径,从而使农民陷入资金严重匮乏的泥潭,资金成为制约农民经济活动行为的重要因素。随着农村市场经济的发展,资金对农户经济系统运营的影响越来越大。
(二)市场化水平的提高是促进农户收入增长的重要因素
市场化的发育水平对农户收入的增加发挥着重要作用,市场化的步伐越快,市场化的程度越高,资源配置就越合理,农民面对市场机会所做出的选择就越理性,农民收入水平就提高得越快。在一个无交易费用的新古典世界中,农民对价格信号的反映是瞬时的、准确到位的,这意味着农民能够抓住市场机会并通过调整生产决策而提高收入。在交易费用为正的情况下,价格机制的作用效果就会减弱。如果交易费用足够高,农民甚至会退回到自给自足的状态。农村经济市场化的目的就是要通过市场机制的作用提高资源配置的效率。在市场化进程的初级阶段,由于产权制度、垄断力量的存在、农民的受教育水平、与市场进入有关的基础设施的落后以及农民的观念等多种因素的综合作用,可能导致农民参与市场的交易费用非常高昂。在这种情况下,农民在很大程度上倾向于自给自足,农村中的分工和专业化难以充分展开,很难通过调整组织生产而获利。但伴随着市场化水平的提高,市场的日益成熟和完善,农户可以依托市场制度所提供的关于市场条件、商品和参与者的信息,及时调整生产经营决策,产权的明晰化又能获得有效的激励,参与广泛的竞争又能获得平等而自由的发展机会,从而推动着创新和经济增长。为此,要想切实增加农民收入,就要彻底清理各种不利于农村市场化进程的政策、法律及法规,积极采取有效措施培育农村市场,并帮助和引导农民进入市场,提高他们驾驭市场的能力,逐步缩小地区间市场化水平的差距,加快区域经济协调发展的步伐。
(三)农户收入增长对耕地的反应最灵敏
尽管由于本文所选取样本的耕地面积递减,使耕地这一自然因素的投入在农户收入增长中的贡献率为负,但耕地对农户增收的作用是不言而喻的。就农户经济系统而言,土地是最主要的自然资源投入,是农户在农业生产中最重要的生产要素,对于以种植业生产为主的农户来说,也是最重要的生产对象。因此,土地数量的多少和质量的高低,在很大程度上制约着农户的收入增长。在其他农业生产资源较少,并且非农业生产不发达的边远或贫穷地区,土地甚至是决定农户收入增加的惟一因素。土地的分布状况对农户决策行为也有着十分重要的影响。普遍而言,福利化的土地分配方式已经造成了土地的过分细碎化。西部地区,尤其是边远山区,由于自然条件较差,土地本来就十分分散,承包时所采取的好地与差地、近地与远地、坡梯平洼地搭配分配,致使农户的土地更加分散,分布在沟沟梁梁上。这就造成了越是贫困地区,土地的细碎化程度越大。长距离的往返和运输困难,更增加了耕作和基本设施建设的难度。在某种意义上也可以说,土地过分细碎和距离偏远是造成西部贫困地区十分稀缺的土地粗放经营以及难以在短期内脱贫致富的重要原因。
(四)农户数量和质量对农户收入增长的贡献平平
就劳动力这一要素投入而言,由于狭窄而凝固耕地资源的限制,使劳动力的产出弹性较低,说明劳动力数量仍然存在着富余。同时,劳动力文化程度总体不高(劳均受教育程度为6.67年,仅相当于小学文化程度),也难以对农户收入增长发挥积极的推动作用。由此可见,全面提高西部地区农民的文化水平迫在眉睫,但基于文化水平总体偏低的事实,短期内欲从根本上转变西部农村教育的落后面貌还不切实际。作为农业生产的主体,农户家庭中的劳动力在更大程度上制约着农户的经济行为,其影响主要从劳动力的数量和质量两方面对农户经济系统的运行产生着影响,尤其是劳动力的质量。对于农户而言,劳动力素质的高低,直接影响着农户对新技术的采用速度、经营管理水平和生产决策能力,从而决定着农户能否更快、更好地实现其经营目标。为此,提高劳动力的整体素质就显得尤为重要。
(五)要素的快速增长有利于其贡献率的提高
由要素贡献率的计算公式可知,生产要素对经济增长的贡献率是由要素的产出弹性和要素的增长率共同决定的,各要素的快速增长,更有利于促进农户收入的增长。实证分析表明,在短时间内,由于劳动力要素、耕地资源、制度因素(市场化水平)增长速度过慢,导致其对农民增收的贡献率不高。与此相反,物质资本因其增长速度较快而对农民增收具有较高的贡献率。
有鉴于此,欲促进农户收入水平的全面提高,需从以下方面着手:(1)切实保障稀缺的耕地资源。有限的耕地面积仍然是西部贫困地区农户重要的收入来源,对其加以严格的保护和有序的管理是非常必要的;(2)强化基础教育,提高劳动力的素质。整体文化水平低下的现状难以对农户收入增长发挥重要作用,而国内外的研究却表明,贫困地区基础教育的边际收益最高,为此,应当加大基础教育的普及和推广工作,真正赋予劳动者受教育的权利,增加并提高其参加经济活动的机会和能力;(3)继续推动农村市场化改革的进程,深化农村经济体制的改革,建立更有利于农户自由、平等参与市场经济的制度体系,构建统一、开放、有序的市场体系,积极培育要素市场,推动资本、劳动力、技术等生产要素的优化配置,确立促进农民增收的长效机制。
注释:
①王志平,龙志和.中国市场化与经济增长关系的实证分析.经济科学,2004(2):12~17
标签:农民论文; 贡献率论文; 经济转型论文; 经济指数论文; 收入效应论文; 要素市场论文; 贫困地区论文; 经济增长论文; 投入资本论文; 经济论文; 经济学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