现代户外民族博物馆在西部大开发中的作用_博物馆论文

现代户外民族博物馆在西部大开发中的作用_博物馆论文

现代户外民族博物馆在西部大开发中的作用,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大开发论文,博物馆论文,户外论文,作用论文,民族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中图分类号:C912.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0-8691-(2001) 06-056-05

加强生态环境保护和建设,发展特色旅游业,是我国实施西部大开发的重点任务之一。根据我国西部很多地方是少数民族聚居区的实际情况,发展现代户外民族博物馆是加强生态环境教育和发展特色旅游业的一种行之有效的途径和形式。所谓现代户外民族博物馆,(注:此概念是笔者在硕士论文《论我国现代户外民族博物馆的发展》中不揣浅陋提出来的。)又可称为“活”的户外民族博物馆。之所以用这个“活”字,是指其将自然环境及人文景观与人紧密地结合起来,人的活动是博物馆重要的展示内容。这是现代户外博物馆与传统博物馆及“古典”户外博物馆最根本的区别。(注:所谓“古典”户外博物馆又被称为“死”的户外博物馆。它仍以陈列固定的展品为主要功能。其与传统博物馆的主要区别:一是展品陈列在露天;二是展品不仅仅是收集的文物、艺术品、生活和劳动用具等,还有建筑物、遗址、遗迹,甚至自然景观、珍稀动植物等。我国“古典”户外博物馆又可分为自然历史和人文历史两种。)本文拟从三个方面进行论述。

一、现代户外民族博物馆的类型及特点

新中国成立后,民族博物馆事业发展迅速,截至1997年,5个自治区和云南、贵州、青海3省已建立与民族有关的博物馆机构507个。(注:李小林:《留住我们的根——少数民族文物工作扫描》,《民族团结》1998年第6期,第20页。)这说明目前我国民族博物馆已产生、成型,而且在全国形成了多层次、多类型的网络。若按行政区属划分有中央级馆、省区级馆、州地级馆、旗县级馆、乡级文化站、民族院校的民族博物馆和民族学博物馆。根据民族博物馆的内容划分,又可分为民族和文化两大类,按民族可分为多民族综合博物馆和单一民族博物馆;按文化类型可分为服饰类馆、饮食类馆、建筑类馆、娱乐类馆、古迹类馆等。如按民族博物馆的形式分,还可分为传统型和露天型。

所谓传统型博物馆笼统地指有固定馆址,有专门研究人员,以相对稳定的展览形式接待观众的博物馆。露天型民族博物馆,即户外民族博物馆,是指以自然村落或模拟自然村落的形式展示各族风俗民情的博物馆。其村落、民居及各族民俗活动,都成为观众的参观对象,而不一定有固定展览。这类博物馆主要又分为自然村寨博物馆(其中包括民族生态博物馆)和民族园(民族文化村)。前者,例如贵州的梭嘎生态博物馆、郎德苗寨博物馆、石桥大簸箕苗寨民居博物馆、滑石哨布依族村寨博物馆等。后者,如北京中华民族园(又称北京中华民族博物馆)、云南民族村、上海的中华民族园、深圳的民俗文化村(实际上展示了很多少数民族文化习俗)、广西民族文化苑、贵州红枫湖侗苗民族村、海南通什的中华民族园以及台湾省的九族文化村等等。

由上述可知,我们所说的现代户外民族博物馆,主要是指自然村寨博物馆和民族文化村。而民族生态博物馆则是自然村寨博物馆极其重要的组成剖分。

(一)民族生态博物馆

生态博物馆的理论和概念产生于20世纪70年代的法国。它既是人类社会现代环境意识和生态意识不断觉醒在博物馆界的一种反映,又是适应生态环境教育需要的产物。30多年来,全世界生态博物馆已发展到300多座。生态博物馆是从对传统博物馆的批判中诞生的。如果说传统博物馆强调的是藏品、建筑、观众、科学知识、科学研究,那么,与之相对应的,生态博物馆所注重的是遗产、社区、居民、文化记忆、公众知识,(注:参见(法)乔治·亨利·里维埃:《生态博物馆,一个进化的定义》,《博物馆》148期(国际博物馆协会出版,巴黎);(英)帕特里克·博伊兰:《“古典”博物馆与生态博物馆/

“新”博物馆之比较》,载《博物馆杂志》,英国伦敦,1992年4月号。)并力图冲出博物馆院墙,摆脱藏品的狭义概念,使人与自然融为一体,增强环境保护意识和历史责任感。一座博物馆被确定为民族生态博物馆,我认为应具备以下三个必要条件:

第一,民族生态博物馆是在民族地区原有自然环境及设施基础上通过简单改建而成的博物馆,是将文化和自然遗产进行整体保护而没有围墙的博物馆。其馆舍、展品是当地原有的建筑、生产工具、生活用具、服饰、工艺技术、风俗习惯、文化艺求和居民等。管理者及一般工作人员大多是该地居民(当然,这种管理往往是通过博物馆专职工作人员与其全体居民之间的真诚合作或由代理机构来实现)。它不像某些民族园和世界公园,原先在当地不存在,是后天新建的露天博物馆。一般来讲,生态博物馆由其所在的社区和资料信息中心两部分组成。文化社区的面积等于生态博物馆的范围。资料信息中心则是该生态博物馆文化社区、文化遗产和信息的储存库。例如,由中国、挪威合办的贵州六枝地区梭嘎生态博物馆就是由梭嘎社区12个箐苗村寨及设在隆(又作“陇”)嘎苗寨的资料信息中心所组成。在原生地保护了梭嘎社区箐苗文化和自然遗产。在隆嘎寨,梭嘎生态博物馆登记和保护了以下一些文化和自然遗产:民宅10栋、歌坪1块、水井1口、“神树”3株、“神山”3座,此外,典型的生产工具、生活用具、头饰、服饰、工艺品、文化艺术品,宗教习俗用品,也被登记和受到保护。

第二,生态博物馆是一种将人与自然紧密地结合起来的博物馆。是将民族文化及生态的保护、延续和发展都放在一个历史动态中,一方面注重历史原状保护,另一方面也注重文化的延续和发展。其中人的活动是博物馆重要的展示内容,即包括人对自然的开发、利用、保护、尊重达到的和谐统一;当地居民的风俗、生活状况;观众对各项活动的参与等。

第三,生态博物馆融于其周边的文化氛围中。它将某民族创造的文化与村寨环境相结合,在产生文化原生地保护文化,强调整体保护文化和自然遗产的观念。而不像一些户外博物馆,在非少数民族聚居地修建村寨,周边没有相应的人文环境作陪衬,因此,无论从展示效果上看,还是从博物馆的管理出发,都略逊一筹。

民族生态博物馆在我国来讲,还是新生事物,对其定义目前尚无一致看法。有的学者认为那些在新地点后建或复原的户外博物馆,只要符合后两个条件,均可称为生态博物馆。有的还认为自然村寨博物馆即是生态博物馆。本文因篇幅所限,不便深入探讨。总之,在引进生态博物馆概念的同时,必须结合我国多民族国家的实际,探索一条建立有中国特色的生态博物馆之路,不断总结经验教训,使生态博物馆逐步实现本土化。

(二)民族文化村

民族园或民族文化村是以民族村落为形式,以衣、食、住、行、娱乐等民俗活动为内容来接待观众的。观众既是游客,又是各种项目的积极参与者。这些民族园大多建在非少数民族聚居区或城市边缘地区。那里本没有少数民族聚居区自然风光、建筑、文化、人群,后来人为地建筑了一些少数民族景观,并迁移了一批少数民族群众居住在里面,还每天按一定的时间做循环式表演。而观众则像去公园似的,买票进去参观。观众在民族园中不仅参观欣赏,有时还可以亲自参与各种民俗活动,像在民居中居住、品尝食物、穿戴民族服饰、同村民共歌舞等。民族园以其独具魅力的民俗风情,使观众沉浸在浓郁的文化氛围中。

目前,我国有些学者,对于民族园是否算得上真正的博物馆提出异议。有的指出民族园仅是缺乏整体文化背景支撑的简单移植和模拟。笔者对此不敢苟同,之所以将其列为现代户外民族博物馆的一种,是由于民族园或民族文化村基本上具备了博物馆的三方面职能:一是具有收藏保管职能。民族园模拟自然村落形式,将各种典型实物及传统的生活方式,作为传统文化加以搜集、保护。少数民族中许多生产工具、生活用具及生存活动方式,都可以在民族园中找到。二是具有科学研究职能。其中包括对每个民族的历史、现状及衣、食、住、行、节庆娱乐、宗教信仰等传统习俗方面的研究,对园内各种设置、民族文物的保护和使用研究;根据旅游业的发展变化情况,对民族园发展规划和决策研究,以弘扬我国少数民族传统文化的精华,增进民族团结,为各民族共同繁荣作出贡献。三是具有宣传教育职能。使观众能感性地认识55个少数民族的历史和现实,了解少数民族风情和传统文化,从而更加热爱多民族的祖国。从上可知,民族园基本上具备了博物馆的功能。因此,北京的中华民族园后又被称为“北京中华民族博物馆”。

(三)民族园与生态博物馆之区别

民族园是特殊的博物馆,其展厅为整个民族园,展品是民族园的景物、人员、舞蹈等。乍听起来与生态博物馆差不多,但生态博物馆的展厅、展品基本上是天然的,原来就有的,而民族园是后天的人工产品。它们与生态博物馆非常类似,只在三个方面有所差异。

首先,民族园比生态博物馆有更多的人为因素。如生态博物馆基本上是在村寨原驻地经改造而成,民族园是在异地重新建造的。生态博物馆的一般服务人员是村寨居民,而民族园则由外地迁入一批少数民族群众居住。

其次,民族园比生态博物馆更注重经济效益。由于民族园是人为的,因此不论其建立或维护都比生态博物馆需要更多资金。所以民族园在经营时往往加入更多的商业因素,如商店、饭馆、游乐设施等,以维持其生存。

第三,民族园比生态博物馆有更广泛的观众群。生活在大城市的人们,由于时间和经济之原因,不可能都到处于民族地区的生态博物馆去参观。因此,民族园的出现,使更多渴望了解民族风情的人得到满足。

二、我国西部发展户外民族博物馆的有利条件及必要性

我国西部地域辽阔,民族众多,人文资源十分丰富,为我国现代户外民族博物馆的发展提供了诸多有利条件。我国少数民族中有相当部分居住在西部边疆或交通比较闭塞的地区,相对而言,自然环境和独特的民族风情保留得比较完整。有好多村寨倚山傍水,自然环境优养,古朴之风浓郁,受现代文明冲击不是很大,这就为自然村寨博物馆或生态博物馆的建立创造了有利的地理环境及文化生态条件。例如,座落在贵州省黔东南苗族侗族自治州首府——凯里东南27公里的苗岭腹地之郎德上寨,山青水秀,四周茂林修竹,特别是漫山遍野的原始森林和生机盎然的保寨树群,使人仿佛进入“世外桃园”,犹有返璞归真之感。在这里建立村寨博物馆(又称“露天苗族风情博物馆”)后,其优美的地理环境,富有民族特色的风雨桥、“保爹桥”(注:郎德上寨有40余座“保爹桥”,分“有意架桥”与“无意架桥”两种,前者多为婚后不育(或有女无子),刻意架桥求子;后者是指为了交通方便而别无他求架桥。)、护寨门、吊脚楼、栏杆回廊等建筑,内涵车富的酒、牛、鱼、石崇拜等民族文化,都是作为现代户外民族博物馆奉献给广大游客的展品及开放的展示形式。人们从游览及参与中,可领略大自然美景,古朴的民族风情,并增强环保意识。

同时,我国各族在漫长的历史发展过程中,创造了光辉灿烂的民俗文化,无论是节庆歌舞,婚丧宗教方面,都有独特的风格。例如,在建筑上,哈萨克族的毡房、蒙古族的蒙古包、侗族的吊脚楼和鼓楼、纳西族井干式木楞房和三坊—照壁民居、西双版纳傣族的竹楼及德宏傣族民居院落、藏族的碉楼与方形帐篷、彝族的土掌房及羌族的“邛笼”,绚丽精致、绰约多姿的白族民居院落,呈现伊斯兰风格、具有色彩鲜艳板式前廊的维吾尔族民居、宁夏固原地区回族小高楼,凡此等等不胜枚举。在交通工具上,有牛车、马车、骆驼、牦牛、毛驴、木船、雪橇等等。少数民族的风味佳肴更是美不胜收。例如,蒙古族的炒米、奶茶、烤全羊;维吾尔族的抓饭、馕、手扒肉;哈萨克族的那仁、马奶子;藏族的糌粑、酥油茶;回族的馓子、三炮台;壮族的花糯米饭、五色蛋;白族的乳扇和三道茶等等。少数民族的歌舞异彩纷呈,例如蒙古族的安代舞、弦子舞,维吾尔族的纳孜尔库姆、多朗木卡姆,苗族的芦笙舞、瑶族的长鼓舞、傣族的孔雀舞、彝族的阿细跳月、哈尼族的白鹇舞、景颇族的弦子舞,藏族的踢踏舞、锅庄舞、朝鲜族的扇舞及回族的花儿、纳西族的东巴古乐等等。至于节庆活动,类似蒙古族的那达慕大会,藏族的采花节、雪顿节、望果节、藏历新年,壮族等民族的三月三,白族的三月街、插秧会,苗族的晾桥节,彝族等民族的火把节,傣族的泼水节,景颇族的目脑节,布依族的六月六歌节,侗族的土王节,傈僳族的刀杆节,仡佬族等民族的牛王节,怒族的鲜花节,信仰伊斯兰教诸族的古尔邦节、开斋节等等,都包含着浓郁的民族风韵。上述种种,皆为民族生态博物馆、自然村寨博物馆及民族园的建立注入了丰富多采的文化内涵。如果选择一些富有民族特色的村寨,分别组成维吾尔、藏、傣、壮、彝、侗、苗及蒙古、哈萨克等族生态博物馆,并在适当地址建设各类民族文化村,这不仅有利于生态环境教育,而且对发展西部特色旅游业也大有好处。

此外,西部各族人民都非常热爱自己的家乡和传统文化,弘扬本族文化及维护村寨居住环境的意识强烈,这就使户外民族博物馆的建立有了基础和思想方面的保障。而且,飞速发展的旅游业为民族生态博物馆和民族文化村提供了大批海内外观众,西部大开发的春风,更是给户外民族博物馆的发展带来千载难逢的机遇。

我国西部不仅具备发展户外民族博物馆的诸多有利因素,而且也是十分必要的。无论从博物馆建设、经济效益方面考虑,抑或从西部开发环境保护及传播民族文化来看,户外民族博物馆可谓为目前最符合国情的博物馆之一,其必要性和积极意义显而易见。

首先,有利于推动我国博物馆的建设。前面已提到我国诸族在各自历史发展过程中,创造了独具特色的民族文化,无论是从生产或生活、社会组织、宗教信仰以及风俗习惯等方面来看,都显现出千姿百态的风情。这些众多的民族文化为我国西部建立户外民族博物馆网提供了充足的资源。而在西部地区建立起一系列的户外民族博物馆(尤其是生态博物馆),就等于环绕我国周围建成一个地域性较强的民族博物馆网,树立起重视环境保护的绿色屏障,成为我国博物馆体系中最有活力的一部分及环境保护宣传教育阵地,有力地推动西部大开发的环境保护和建设。

第二,从经济方面来看,这有利于节省办馆费用,增加群众收入及发展特色旅游业。通常建一个传统的民族博物馆。首先要选大面积土地,建馆舍和其它辅助措施,然后要花巨资到各地收集文物再运回来,并需培训和供养一定数量的工作人员。在开馆后,还要对藏品和设施进行长期的保养和维护。因此单靠国家提供的资金来完成,犹如杯水车薪。而建立现代户外民族博物馆,尤其是民族生态博物馆,既不用新占地,只需花少部分钱把选定的地点加以简单修缮即可;也不用去各地收集展品,因为当地的自然环境、建筑、居民、风情、民俗乃至节假日都是现成的展品。而村民也同时兼任导游及讲解人员。这些被选定的村寨不但可通过办博物馆发展特色旅游业,增加经济收入,使当地经济可持续发展,反过来还可以用收入的一部分来完善和发展博物馆。贵州郎德苗寨博物馆和梭嘎生态博物馆就是明显的例子。郎德苗寨博物馆自1987年开放以来,郎德人通过文化旅药,“打开山门迎远客,走出山门闯世界”,至今,已接待国内和40多个国家地区的中外游客80余万人次,并经常组织外出表演,获得了巨大成就。(注:吴正光、汤先忠:《我国唯一的露天民族民俗博物馆——郎德》,《贵州画报》,1998年第1期;《北京晨报》2001年4月30日等。)村寨开放以来,郎德人生产有所发展,经济收入增加,生活日益改善,苗寨的传统文化也得以继承和发扬。梭嘎生态博物馆建馆以来,不仅在原生地保护了梭嘎菁苗文化和自然遗产,同时对梭嘎寨的环境、道路、晒坝、厕所等进行了一番整治,办起了希望小学,架设了电线,解决了交通、儿童入学、用电等问题,通过国际互联网提高了箐苗地位。并鼓励社区人民脱贫致富,改善生活环境,提高社区居民的物质文化生活,正确处理保持传统和现代化之间的关系。梭嘎社区箐苗按照自己的意愿选择未来生活,实现经济可持续性发展,且对周边地区起到了较好的效应作用。

第三,促进优秀民族文化进一步传播。中华文化不是单一文化,而是由历史上各个民族及现代56个民族兄弟组妹在长期融合及交往过程中形成的多元复合文化,有着强大的生命力。随着改革开放深入和西部大开发的实施,使中华文化更加发扬光大是历史赋予我们的任务。而户外民族博物馆是向世界介绍和传播中华文化的一个重要途径。采用展演相结合的办法,将民族文物、民族优秀传统工艺品的展览和传统的音乐舞蹈表演相结合。走出大山,到省外,甚至到国际舞台去展演,把宣传民族文化与创汇结合起来,对于弘扬民族文化、振兴民族经济、提高民族地位,是大有裨益的。例如,作为梭嘎生态博物馆所处的箐苗社区,近几年来,大批旅游团队开进了箐苗社区,打开了社区居民的眼界,他们通过歌舞表演、出售工艺品、设立文化旅游接待户来获得一定的经济收入。并通过发展手工工艺品专业户,将优秀工艺品推陈出新,创造出既保持传统又具有现代生活气息和款式的名优产品,走出村寨,闯向世界,增加收益。对民族民间歌舞也有发掘、整理、创新的问题,随着时代前进的脚步,应该赋予音乐歌舞新的内容,这种提高和创新不是改变其原汁原味,而是延续和发展。而生态博物馆的发展则给传统民族舞蹈创新提供了有利条件。各类民族文化村也是如此,在传播和弘扬优秀民族文化方面起了很大作用。

第四,适应环境保护宣传和教育的需要。重视生态、人文环境的保护和建设,是实施西部大开发的根本突破口。加强民族生态博物馆建设不仅有利于弘扬优秀传统民族文化,使社区经济走可持续发展的道路,而且将成为进行环境保护的教育基地。生态博物馆一般建在山川秀美环境中,参观者在欣赏诗情画意的自然景色和异彩纷呈的民族风情之同时,受到人与自然和谐统一氛围的熏陶,增强环境保护意识,并加深对西部生态和人文环境的认识。

三、充分发挥户外民族博物馆在西部大开发中的作用

前面简单地论及现代户外民族博物馆特色、内涵及在西部大力发展户外民族博物馆的必要性和可行性。那么,究竟应该如何办好户外民族博物馆,让其在西部大开发中充分发挥积极作用呢?

首先,需要领导重视,统筹安排。建议有关部门将建设现代户外民族博物馆,列入加强生态环境保护、建设以及发展特色旅游业等方面的总体规划中去。在认真听取有关专家的意见及充分论证后,力争于“十五”计划期间或更长时间内,在西部地区做到每个自治区或多民族聚居省有2~3个民族生态博物馆及民族园,以弘扬优秀民族文化,对广大群众进行环保教育,并发展特色旅游业。

其次,走出去,请进来,扩大影响,增加效益。所谓“走出去”,就是除了在西部各民族自治区及各省首府、省会或有条件的大城市,经过充分论证、缜密策划建立有地区特色的民族文化村外,还可以利用本地区丰富的民俗文化资源,与东部地区一些省市合作,共同开辟民族园。这一方面可以宣传本民族优秀传统文化,另一方面也可增加经济收入,更好地建设家乡。所谓“请进来”,就是在民族地区选择典型的村寨,建立民族村寨博物馆或民族生态博物馆,并在大城市建立民族园吸引广大游客。也就是说,把在本地建设户外民族博物馆与输出优秀文化资源联合举办民族文化村结合起来,以便更好地发挥博物馆的宣传教育作用及发展旅游业。

第三,全面调查,重点扶持。在中央有关部门的统筹安排及中国博物馆学会的指导下,西部各自治区及多民族聚居省市可组织有关文博、旅游部门及民族学研究者认真进行一次调查研究,对适合建立户外民族博物馆的村寨和旅游点摸底排队,弄清各少数民族地区与之相适应的旅游、建筑资源的数量、类型、分布、结构以及开发程度和潜力,并建立档案,为规划部门提供科学依据。同时,在调查研究的基础上,重点保护和维修一批有特色的少数民族文物建筑,加快抢救和保护少数民族文物的步伐,对应保护的少数民族村寨要采取措施及时加以保护。并对一些富有特色的户外民族博物馆重点进行人力及财力上的扶持。

第四,狠抓特色,避免雷同。我国少数民族在不同历史发展过程及迥异的自然地理条件下,创造了各具特色和风格的本民族文化。因此,在建立生态博物馆及民族园时,也要充分反映出地区特点及民族风韵。例如,在西藏自治区建立民族生态博物馆及民族园,就要突出高原雪域的神韵、勤劳坚韧的藏民的风采。在新疆维吾尔自治区建立户外民族博物馆,就要体现花果之乡、能歌善舞民族的特色。在内蒙古自治区建立户外民族博物馆,就要反映辽阔大草原骑马民族英勇豪放的特质。在风光旖旎的云南建立民族园,就要显示我国南部边疆26个民族聚居省份人杰地灵、婀娜多姿的特点。而云南省要建成民族文化大省,充分利用丰富的民族文化资源和生态环境优势,办好各种类型的民族博物馆,则不失为良策。在这方面云南省有关部门已经做了大量工作,云南民族博物馆及云南民族村等的建立和开放,充分证实了这一点。尤其是云南民族村,位于昆明市南郊的滇池之滨,依山傍水,环境幽静,交通方便。它是由复原许多少数民族有特色的建筑综合而成。如基诺族的“长房”、傣族的“竹楼”、白族的院落、彝族的土掌房、拉祜族的“班考”、纳西族的“摩梭之家”,还仿建了西双版纳佛寺中的曼飞龙塔等等。各房屋中有与其以前社会形态相适应的生产工具和生活用品,使之再现各社会形态的生活情景,并举办民族民俗、工艺、音乐舞蹈专题展览。每天又按时在民族歌舞厅、团结广场、各村寨景点进行民俗动态表演。有时观众还可参加火把节、泼水节等节庆活动。这样,既使观众对云南各民族有较全面的了解,又增加了民族园的科学性、知识性、趣味性、观赏性。云南自然地理环境复杂,民族众多,更是具备了建立各种民族生态博物馆的有利因素。若在丽江纳西族、大理白族、西双版纳傣族、楚雄彝族、澜沧江拉祜族、西盟佤族、墨江哈尼族等自治州县,选址建立生态博物馆,不仅将成为环保教育好场所,而且也有助于发展特色旅游业。

因此,无论是云南,或是西部其它自治区及省市,根据当地实际情况,结合旅游业发层总体规划,按照本地少数民族的意愿,与交通、特色旅游景点等配套发展,有计划、有步骤地建立现代户外民族博物馆,使其在西部大开发中充分发挥积极作用,是非常必要的,也是切实可行的。

标签:;  ;  ;  ;  

现代户外民族博物馆在西部大开发中的作用_博物馆论文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