垃圾填埋场林草绿化配置模式及效果研究论文_袁洁, 邹兵华

垃圾填埋场林草绿化配置模式及效果研究论文_袁洁, 邹兵华

摘要:目前,国内对垃圾的主要处理方式是填埋。我国在发展填埋技术的过程中,对发达国家的技术开发和应用实践经验借鉴较多,而未充分考虑我国具有垃圾高含水率、高易降解有机质的特点,导致填埋场在运行过程中出现了许多特征性问题,包括渗沥液导排系统淤堵、场内渗沥液水位壅高、渗沥液处理难度高以及作业面非甲烷有机化合物释放量大等。分析结果表明,问题的根本原因在于我国现行填埋规范标准与我国垃圾特性存在不相适应之处。

关键词:垃圾填埋场;树木绿化;栽植管护

引言

目前,我国城市垃圾处置的主要方式是填埋,约占处置总量的70%,具有技术成熟、处理费用低等优点。由于填埋的垃圾并没有经过无害化处理,垃圾中残留着大量的细菌和病毒,而且垃圾填埋还大量占用土地,大大浪费了宝贵的土地资源,同时填埋场内缺乏完整的沼气收集处理装置,这些废气不仅对该地区内大气造成了不良影响,还对当地居民及周围区域的居民身体健康带来了潜在危害。

1垃圾填埋场分类

目前垃圾填埋场主要分为以下三类:

简易填埋场(Ⅳ级填埋场):我国近几十年一直使用的填埋场,主要特征是基本没有布置任何环保措施,目前约有50%的填埋场属于此类填埋场,该类填埋场基本没有工程措施或仅有部分工程措施,没有执行环保标准。

受控填埋场(Ⅲ级填埋场):此类填埋场为半封闭型填埋场,在我国约占30%,主要特征是环保设施不齐全,或环保设备齐全,但不能完全达到环保标准。

卫生填埋场(Ⅰ、Ⅱ级填埋场):我国目前大多数城市开始采用该类型的填埋,此类填埋场能对渗滤液和填埋气体进行控制,主要特征是有完善的环保措施。

2垃圾填埋场的环境影响

近年来我国经济发展迅速,城市人口激增,城区面积迅速扩大,垃圾填埋场如发生环境污染,将给周边居民的生产生活带来渗滤液污染、气体污染和固体垃圾沉降等环境问题。因此,开展城市垃圾填埋场的污染控制及环境治理建设迫在眉睫。城市垃圾填埋场土壤含有一定规模的污水及重金属,自然生态环境受到不同程度的破坏,同时城市垃圾填埋场存在绿化覆盖率低、生物多样性下降、自恢复能力差等问题。长期处于闲置状态的城市垃圾填埋场场地复杂的生化反应产生或多或少的有毒有害物质、异味或渗滤液,将不同程度的污染地下水及周边生态环境,直接影响城市周边的生态环境质量。城市垃圾填埋场呈现凋零、破败、凌乱和荒废等景观特征,对城市景观造成强烈视觉冲击。垃圾填埋场荒废闲置与环境污染影响阻碍着城市可持续性发展,影响城市形象,垃圾填埋场附近很少有安全的公共性活动场所,缺失社会性与场所的公共属性,周边发展受垃圾填埋场负面影响,公共性娱乐活动、商业性活动受限。

3垃圾填埋场的林草绿化及栽植管护策略

采用丛植、对植、孤植等植物配置方法,植物覆盖快,生态修复效果好。选择耐旱、浅根性、衍生力强、少人工维护、抗性强、吸收有害气体及截留雨水、抗污水能力强并具有一定的观赏价值的品种。同时,适当选种刺槐、荆条、苜蓿草等蜜源植物来吸引昆虫及鸟类,加速恢复生态系统。

以某垃圾填埋场为例,通过3年植被成活率及生长状况的调查,分析如下:

3.1乔木种植

用于填埋场的落叶乔木丝棉木,浅根性常绿乔木侧柏、云杉及行道树栽植的国槐,成活率均在85%以上,且长势良好,占乔木种类的3.08%;顶面栽植的油松、龙爪槐等因土壤条件良好,且改良后土壤厚度达100cm,因此成活率提高了2%~4%,长势旺盛。合欢、雪松适应性较差,只能在小气候下可以良好生长,因此在春季季风气候下,成活率低,生长势差,故不适合在此栽植。

期刊文章分类查询,尽在期刊图书馆

3.2灌木种植

落叶类灌木紫穗槐、平枝荀子、珍珠梅、连翘、红王子锦带、金银木、棣棠、紫薇、红瑞木、太平花、榆叶梅、木槿,常绿类灌木沙地柏、剑麻等成活率在80%以上,胡枝子成活率仅2%,主要因春季干旱、多风等环境因子影响其成活率,成活后的胡枝子阳坡长势优于阴坡。

3.3藤本植物

蔷薇、爬山虎是良好的藤本绿化植物,具有抗寒、抗旱、抗病虫害等抗性特点,可充分发挥植物保持水土的作用。常春藤虽耐阴,但不耐寒,但若长期缺少光照,则叶色暗淡,枝叶徒长,节间抽长,植株衰弱。所以在北坡、西坡栽植时长势较差。

3.4宿根花卉

月季、金娃娃萱草、鸢尾、大花萱草、景天、马蔺、金鸡菊等成活率均在80%以上。

3.5地被植物

冷季型草、麦冬、蛇莓、野花组合当年覆盖度能达到100%,适合于垃圾填埋场封场后的坡体绿化,能起到固土作用。野花组合第1年各品种长势良好,群体效果明显,但到第2、3年只有波斯菊、金光菊长势旺盛,矢车菊等品种未繁殖或发芽率极低,因此在选择野花组合时,其品种应以多色波斯菊为主导,以期更好地发挥先锋地被植物的覆盖效果。

3.5结论与讨论

3.5.1栽植模式

垃圾填埋场采用乔、灌、地被立体复合栽植模式,通过植物发达的根系,移除、转变、固定或破坏土壤沉淀物及地下水中的污染物质,将有害物质吸收并转变成对空气无害的气体挥发到大气中。复合种植模式有利于植物群落稳定,形成良好的人工生态系统,利于实现垃圾填埋场生态修复的景观绿化效果及可持续性。

3.5.2种植方式

根据坡向、坡位的不同,选择种植了适宜的林草植被品种,以植物种植方式引导优化植物配置,建立良好的人工植物群落。植物在坡向的塑造过程中起到了重要作用。工程措施对填埋场边坡的控制能够在一定程度上影响微地形的形成,引导填埋场内地表水径流方向,林草植物并与自然地形结合,在部分区域内可形成较好的小气候。

3.5.3植物配置

考虑填埋场最终利用目标,采用复合栽植方式,先锋植物种、建群植物种与辅助肥料植物种的合理搭配,加快了健康、稳定植物群落的形成。在生态修复的不同阶段中,植物的生长对环境的影响越来越明显,从而对生态系统环境产生影响。持续性的植物种植不仅能改善土壤环境,更能在持续的造景过程中与周边环境相结合,使其呈现具有生命力的新景观。

3.5.4生态修复

在填埋场生态修复的过程中,利用可持续发展的生态修复模式及生态优先的理念,形成的是一个建立在自然进化和植物生命周期之上的、长期的策略,利用了以植物—土壤—微生物为主的生态工程来处理固体废弃物、改良土壤和生态园建设,恢复和建立了良性循环的、类自然的生态环境。

结语

综合运用我国传统工艺和先进技术,以生态设计为核心,以人与自然和谐理念为指导,发掘垃圾填埋场内外潜在价值,对其进行再加工,“变废为宝” ,体现以人为本的发展理念,促进周边生态环境和谐共融,实现可持续发展。在解决生态环境污染问题的同时,营造出一种与周边环境协调发展、艺术色彩浓厚的绿色生态场所。

参考文献

[1]王东明.杭锦后旗垃圾场绿色生态修复-微地形景观改造[J].内蒙古林业调查设计,2016,39(6):136-137.

[2]王志磊,翟付顺,赵红霞.城市垃圾填埋场生态设计[J].北方园艺,2016(4):88-92.

[3]佛琳婷.垃圾场废弃地景观改造设计方法[J].现代装饰(理论),2016(3).

论文作者:袁洁, 邹兵华

论文发表刊物:《科学与技术》2019年13期

论文发表时间:2019/12/5

标签:;  ;  ;  ;  ;  ;  ;  ;  

垃圾填埋场林草绿化配置模式及效果研究论文_袁洁, 邹兵华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