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淀粉的踪迹》教学案例及评析,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踪迹论文,淀粉论文,教学案例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学生的学情分析
学生对周围世界有着强烈的好奇心和探究欲望,他们乐于动手操作具体形象的物体,这是他们学习科学的基础。从生活入手,选择学生身边的事物,使学生感到真实,贴近生活实际,并富有一定的趣味性、挑战性。
学生已初步掌握淀粉遇到碘酒变蓝的性质,但怎样在实际生活中寻找淀粉的踪迹呢?这是教学的关键。三年级的学生在科学领域中才刚刚起步,初步掌握科学的探究方法并经历了科学的探究过程,但在活动中他们还不能自主,还必须在教师的点拨、引领下进行有序的科学探究活动,充分体验到事物在一定的条件下会转化。
教学流程
一、谈话导入
师:同学们,老师从学校实验室里拿来两包白色粉末,其中有一包是淀粉,一包是滑石粉。但粗心的实验室管理员忘了贴上标签,你们能想办法分辨出来吗?
二、我的研究
(一)寻找淀粉的踪迹
1.辨别出淀粉和滑石粉。
(1)师:现在每个小组的桌上都有两盘白色粉末,请同学们先在小组里交流一下,怎样辨别出哪盘是淀粉,哪盘是滑石粉?(学生讨论交流)
(2)师:同学们一定想出了很多好办法。现在开始动手设计实验验证一下你们的想法。
(学生实验验证。)
(3)学生汇报。
生1:我们组采用碘酒试验,会变蓝的是淀粉,不会变色的是滑石粉。
生2:我们组一开始用手摸,觉得比较滑的是滑石粉,但不敢完全确定,后来我们又滴入碘酒试验,看到变蓝了,说明我们的判断是正确的。
师:科学的结论是在猜想的基础上作进一步实验来验证,才能最后确定结果。
生3:我们组是先取少量的两种粉末分别稀释,再加热。发现加热后会变成糊状的是淀粉,不会变成糊状的是滑石粉。
师:同学们可真厉害!用我们学过的知识辨别出了淀粉和滑行粉,并且各小组的方法都不一样,说明大家都在认真思考。
2.根据蓝色深浅来判断淀粉含量的多少。
师:如果把一些淀粉和滑石粉混杂在一起,再滴入碘酒,结果会怎样?请大家试一试。
(学生小组实验。)
汇报:如果将淀粉和滑石粉混杂在一起,再滴入碘酒后会变成蓝色。
师:是不是都变蓝色了呢?现在各小组可以拿着你们的盘子与其他小组对比一下,看看你还发现了什么?
(学生全班自由交流。)
(学生汇报。)
生1:我发现我们盘里变的颜色比X小组的颜色深。
生2:我们组的颜色跟第X组的颜色差不多。
生3:我们组的颜色比第X组的颜色浅。
师:同学们观察得很仔细。为什么会出现颜色深浅不同?你们觉得跟什么有关系呢?
生1:我觉得可能跟淀粉多少有关系。
生2:我觉得如果淀粉多,颜色可能就比较深。
师:大家都觉得颜色的深浅可能与淀粉含量的多少有关系。那我们如何设计实验证明呢?请各小组讨论一下。
(学生小组讨论。)
(学生汇报。)
生1:我们想分两次进行实验,第一次放很少的淀粉,第二次放比较多的淀粉,再滴入碘酒进行比较。
生2:我们想分三次实验,第一次放的淀粉比较多,第二次放的淀粉与滑石粉一样多,第三次放的淀粉比前两次少。
师:那就按你们设计的实验来验证我们刚才的猜想。
(学生动手探究。)
师:刚才大家探究得津津有味,现在来交流一下你们的研究吧。
(学生汇报交流。)
生1:我们发现第一次放的淀粉比较少,滴入碘酒后变的颜色比较浅,第二次放的淀粉比较多,颜色就比较深。
生2:我们的实验结果跟他们的一样。
师:从刚才的实验中,你明白了什么?
生1:我明白了如果淀粉的含量多,滴入碘酒后,颜色就比较深;如果淀粉的含量少,颜色比较浅。
生2:我们可以根据蓝色的深浅来判断淀粉含量是多还是少。
师小结:从刚才的实验中我们知道了用碘酒变蓝不仅可以检验有没有淀粉,还能根据蓝色的深浅来判断淀粉含量的多少。
(二)快乐游戏:“我的手印”
师:下面我们来做一个游戏。呆会儿,大家把你们的小手浸在淀粉水中,然后印在白纸上,等到干了以后,用小布蘸碘酒涂一涂,看看纸上出现了什么?(游戏开始)
学生做游戏的过程中惊奇地发现了自己的手印出现在白纸上。
三、猜一猜,测一测
1.我来猜一猜。
师:在平时的食物中,哪些食物含有淀粉?哪些食物不含淀粉?请大家拿出课前准备的食物。先猜一猜哪些食物含有淀粉,哪些食物不含淀粉?
(学生猜测带来的食物中是否含有淀粉。)
2.我来测一测。
师:下面我们就用碘酒变蓝来验证一下你们刚才的猜测,并把结果记录在实验报告单上。
(学生动手探究,填写实验记录。)
①其中我猜对的含有淀粉的食物有哪些?
②师小结:从实验记录中你发现了什么?
生1:我发现了谷类中含有淀粉。
生2:我发现豆类中基本上含有淀粉。
生3:我发现食物中有的含的淀粉多,有的比较少。
师:你怎么知道的?
生:因为有的颜色比较浅,说明含的淀粉就少。颜色比较深,含的淀粉就多。
师:你不仅学会了知识,还能应用所学的知识,真是好样的。
四、我要继续研究
1.教师设疑:我们已经知道好多食物中都含有淀粉,那么含有淀粉的食物被人吃进嘴里,经过牙齿的细细咀嚼,淀粉还会存在吗?
2.学生猜测。
3.小组讨论:用怎样的方法来验证自己的观点呢?
4.小组汇报。如果学生找不到办法,教师作适当的点拨。(学生可拿点含淀粉的食物放进嘴里试一试,再想一想,在嘴里食物会和什么东西结合在一起。)
5.学生分组做“淀粉消失了”的实验。
A.在三个透明的小瓶里分别装进淀粉糊。
B.在第一个瓶子里滴入碘酒,并观察。
C.在第二个瓶子里加入唾液,摇匀后滴入碘酒,再观察。
6.学生汇报自己的观察结果,教师随机板书。
淀粉糊+碘→变色
淀粉糊+唾液+碘→不变色
7.教师引导学生讨论:“两个瓶子里为什么会有不同的现象?”
8.释疑:含有淀粉的食物,被人吃进嘴里后,经过牙齿的细细咀嚼,淀粉还在吗?
五、拓展延伸
师:大家学得真棒,回去以后还可以运用我们今天的学习方法,进一步研究淀粉的有关知识。
教师自评:
[这节课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对教材进行了简单的重组。课前师生都做好充分的准备,如实验所需的器材,学生的研究程序。教学时以学生的自主探究为主线,力求体现新课程的基本理念。]
评析:
1.以探究为核心的学习方式。
让学生在探究活动中提出问题后,教师不是采用直接演示,让学生观察教师的演示过程,而是设置问题悬念,引导学生思考,让学生亲身经历并体验科学探究过程。如,在“辨别出淀粉和滑石粉”这一小节,学生在小组讨论实验方案后,让学生动手实验,结果学生的发现是多种多样、丰富多彩的。有的发现用碘酒试验,会变蓝的是淀粉,不会变色的是滑石粉;有的发现一开始用手摸,觉得比较滑的是滑石粉,后来又滴入碘酒试验,证明自己的判断是正确的;还有的同学先取少量稀释,再加热,发现加热后会变成糊状的是淀粉,不会变成糊状的是滑石粉。这样,学生在全身心的经历和体验过程中,思维能力、实践能力、创新精神得以充分地展示和培养,而且他们对科学课的兴趣超出预料,他们的做法有条不紊,他们的表达条理清析。
2.体现了开放的教学观念。
实施新课程标准以来,课堂上经常会出现学生提出意想不到的问题,打乱教师的设计意图,遇到这种情况,教师该如何处理?本节课中教师能把学生在探究中产生的有价值的问题及时纳入教学内容中,以适应学生学习的需要,不拘泥于教科书上所规定的教学内容,改变了目标单一的“教教材”的教学思想,体现了教师“用教材教”的教学理念。
在教学过程中,也存在个别细节上处理的不当。如,当学生做实验时,教师如何进行有效的指导,使学生的实验更加完善。如,新课程提倡的评价应该贯穿整个教学过程,在这一方面还做得不够。
3.立足课程标准的整体要求,实现有效的探究学习活动。
新的课程标准更加注重学生的自主学习,学以致用,强调用“科学探究式”的学习方法进行教学,从保护和发展学生的好奇心与求知欲出发,培养他们的科学态度与情感。本课教材的开发者根据教学目标、内容、资源的不同,结合学生的年龄特点和认知规律,为学生创设丰富的、形式多样的活动机会,如观察、实验、设计。淀粉虽然是和学生的生活息息相关的内容,但由于学生的生活实际与年龄特点,决定了学生对淀粉认识的局限性。活动的设计强调以过程为核心、以体验为手段,从提出问题、分析信息、合作实验、表达与交流四个环节整体培养学生尊重事实、勇于质疑的科学态度,帮助学生充分利用实验物品,建构基本的科学概念和原理。教学程序的安排尽可能适应儿童的年龄特征,基本的环节体现儿童化的研究方式,如,我的研究、我的发现、猜一猜、测一测、我要继续研究等等,让听者感觉耳目一新。
4.教学反思促进教师专业发展。
自觉性的反思行为是教师应该具备和教学专业成长必备的条件,教师越能反思,在某种意义上说越是好老师。通过反思可以及时发现问题,进一步激发老师的责任心,把教学实践提升到新的高度。如,当学生做实验时有位学生说到,“我明白了如果淀粉的含量多,滴入碘酒后,颜色就比较深,如果淀粉的含量少,颜色比较浅。”那么这里的“多”应该是多少?“少”又要少到什么程度?教师对这一关键性的问题没有觉察,没有及时提出,让学生进一步探究,错过学生进一步探究问题的机会。教师在反思过程中及时提到这一点,说明教师对自身教学所存在问题有所觉察,同时及时提出改进的方法,反映了教师的反思能力。
如何及时有效地处理课堂中所出现的,而在教学设计中没有的问题,将有利于新课程持续、健康地发展。以探究为主的学习方式,并不是简单地让学生自发地“生成”,需要教师进一步加以引导,加以掌控,才能让探究之路沿着正确的轨道进行,教师本身是最为重要的课程资源,无论是先进的理念,还是课堂的探究引领、教学过程都离不开教师的有效引导。本课,教师的反思使听课者感受到教者自身对科学探究的严谨态度,这种行为反过来进一步改善教师的教学实践。
5.多元评价机制适于培养学生初步的科学素养。
在本次探究活动中,有的同学在做实验时,没有及时观察、记录。教者在事后又花时间作了补充观察、记录。这些都是培养学生基本的研究、记录方法,学生在做完补充记录后深有感触地说道:“原来做实验还要有这么多的事情。”学生的亲身体验是科学课堂的重要组成部分,只有触及学生心灵的深处,他们才会记忆犹深。即使是若干年以后,他们可能已经忘记孩提时代的这项活动,但是他们一定会用认真的态度对待科学,对待生活中发生的每一件事。仔细观察,认真思考身边的人与事,这就是我们要达到的教育目的。
苏茜茗 评析 福建南安市教师进修学校,362300
标签:教学案例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