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庆市大足区第二人民医院 402368
【摘 要】心肌持久且严重缺血的情况下就会发生心肌急性坏死,症状多表现为剧烈的胸骨后疼痛,对患者的生命安全及其身心健康造成了严重的影响,下面我们将具体介绍心血管内科治疗中突发性心肌梗死的病因、临床表现及其临床治疗。
【关键词】心血管内科;突发性心肌梗死;临床表现;病因;治疗;
【中图分类号】R714.252【文献标志码】A【文章编号】2096-0867(2016)-06-355-01
前言:在心血管内科疾病中,突发性心肌梗死具有危重性、突发性和死亡率高的特点,临床症状多表现为急性循环障碍、胸痛及其缺血等,假如不及时发现和救治,就会危及患者的生命安全,并且患者的预后也受治疗方式选择的影响。基于此,对突发性心肌梗死的临床症状进行探讨能够将疾病尽早发现,同时找出有效的治疗手段。现报道如下:
一、突发性心肌梗死的致病因
v 通常突发性心肌梗死是在冠状动脉粥样硬化狭窄上发生的,受多诱因的影响,导致冠状动脉粥样斑块破裂,血小板聚集,进而将血栓或血块形成,对冠状动脉管腔突然阻塞,使得心肌发生缺血坏死,再者就是增加剧烈心肌耗氧量或冠状动脉痉挛也会导致突发性心肌梗死的发生。通常在致病因上包括了过度劳累、激动、暴饮暴食、寒冷刺激、便秘及其大量饮酒和吸烟等。
期刊文章分类查询,尽在期刊图书馆
二、突发性心肌梗死的临床表现
一般急性心肌梗死患者的前驱症状发生于起病前1~2周或1~2天,常见症状表现为突发性长时间心绞痛,且典型症状表现为以下几点:一是心前区或胸骨后突然、持久、压榨性剧烈疼痛,且伴有濒死感、恐惧、出汗、烦躁不安等症状,含服硝酸甘油和休息不能缓解;二是心律失常,该症状75%~95%的患者都伴有,多发生于24小时内或1~2周内,前壁心肌梗死与下壁心肌梗死分别好发室性心律失常和房室传导阻滞、心率减慢;三是全身症状,多为发热或不适;四是高龄患者易神志障碍;五是胃肠道症状,多为腹胀、呕吐、恶心等,多见于下壁心肌梗死者;六是上腹部疼痛,少数患者为牙齿、下颌、咽部及颈部疼痛,常与急性胰腺炎、胃穿孔相混淆;七是心力衰竭,多为左心,多表现为烦躁、发绀、咳嗽和呼吸困难;八是休克、低血压,低血压多由于心律失常、血容量不足、出汗、呕吐、恶心、剧烈疼痛所致,且心源性休克患者的收缩压在80mmHg以内,常表现为尿量减少、心率增快、神志淡漠、烦躁不安、皮肤湿冷、面色苍白。
三、突发性心肌梗死的临床诊断与鉴别
一般来说,要想将疾病确诊,就必须加强实验室检测,具体包括了心电图、肌钙蛋白、肌酸激酶同工酶、肌酸激酶同工酶、肌红蛋白、心肌钙蛋白I、白细胞数、血沉、嗜酸性粒细胞数、中性粒细胞数等检测,进而为临床诊断提供真实客观的依据,与此同时对于突发严重心律失常、休克与心力衰竭的患者来说也要想到发生该疾病的可能,除此之外还要加强与夹层动脉瘤、肺梗死与急腹症的鉴别诊断。
四、突发性心肌梗死的临床治疗观察
对于突发性心肌梗死患者来说,在治疗手段上包括了一般治疗与监护,即对急性期无并发症者进行呼吸、血压、心率的观察,并对心电持续监护,吸氧,绝对卧床1~3天,监测休克、低血压患者的静脉压、肺毛楔入压。遵循少量多餐、低脂低盐饮食,保证大便通畅。再者就是镇静止痛治疗,常用于精神紧张和烦躁不安者,常用药物包括了地西泮与杜冷丁。再次就是进行血容量的调整,即将静脉通路建立,缓慢补液使出入均衡。紧接着就是缩小梗死面积的再灌注治疗,具体手段包括了直接冠状动脉介入治疗、溶栓治疗(静脉注射rt-PA、链激酶和尿激酶)。还有就是药物治疗,对无禁忌证患者给予阿司匹林;无低血压且持续胸痛患者静脉滴注硝酸甘油;对置入药物支架患者给予氯吡格雷;对未溶栓治疗或应用rt-PA溶栓的患者静脉注射3~5天肝素或皮下注射低分子肝素;对ACEI不能耐受者给予ARB;对无房室传导阻滞、左室功能失调、心力衰竭,且心房扑动伴快速心室率、心房颤动或持续有缺血有β受体阻滞剂禁忌证患者给予地尔硫卓或维拉帕米。抗心律失常的治疗可肌肉注射或静脉注射阿托品,对阵发性快心室率心房颤动和室上性心动过速患者可静脉注射胺碘酮、洋地黄制剂、美托洛尔、地尔硫卓、维拉帕米。对合并泵衰竭和心源性休克患者的治疗则采用硝普钠静脉点滴疗法和静脉滴注阿拉明、多巴酚丁胺、多巴胺,对药物治疗不佳者采用PCI治疗,假如该手段与冠状动脉造影病变不适,则应进行急诊冠状动脉搭桥手术。除此之外还要加强出院评估与工作生活指导,对于病情稳定者加强家庭康复治疗,将适宜的运动方法和方式选择,并且对运动量准确把握,将运动量循序渐进的增加。学者白敏在相关研究中就是在评估病情的基础上进行治疗的,在进行了CT、呼吸、脉搏、体温和血压检测的基础上,评估了心肌梗死等级,并给予患者止痛剂、强心剂、利尿剂、β-受体阻滞剂、血管紧张素转换酶抑制剂等常规治疗,对于他汀类药物的用量主要依据患者的病况与体制确定,而阿托伐他汀则是每日一次,每次40mg,采用阿托伐他汀治疗后患者的有效率可达92.5%,明显高出前者的72.5%,这主要是因为阿托伐他汀药物对低密度脂蛋白合成具有积极促进作用,能对机体固醇合成予以抑制,通过改善和控制患者血脂水平,对动脉粥样硬化进一步抑制,促进患者心肌细胞、血管内皮细胞功能恢复,将心功能恢复的同时将炎症反应降低,从事实现治愈率的提升。
并且该调查研究与诸多学者的研究具有相似性,可见不同的治疗方案获得的治疗成效差异显著。
五、结论
临床上突发性心肌梗死具有死亡率高、致残率高、集体损伤大、发病机制复杂、病情进展迅速等特点,以上我们对致病因进行了探讨,因此在后期的生活与工作中必须尽可能的减少诱因,从而有效预防突发性心肌梗死的发生,除此之外,在临床诊断中必须加强各种实验检测,并将合理科学的治疗手段选择,促进患者的治疗和预后,提升患者的生命质量与生存率。
参考文献:
[1]刘英姿. 探讨心血管内科治疗突发性心肌梗死患者的疗效[J]. 临床医药文献电子杂志,2015,19:3925.
[2]李春梅. 突发性心肌梗死患者的心血管内科的临床研究[J]. 中国继续医学教育,2015,27:167-168.
[3]白敏. 突发性心肌梗死心血管内科的临床疗效评价[J]. 中国医药指南,2014,27:225.
论文作者:蔡明珍
论文发表刊物:《系统医学》2016年第2卷第6期
论文发表时间:2016/6/20
标签:心肌梗死论文; 突发性论文; 患者论文; 冠状动脉论文; 心肌论文; 症状论文; 内科论文; 《系统医学》2016年第2卷第6期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