继“断裂”一词之后,“站立”是第一次全国旋转法学术研讨会和旋转法研究学会成立会议的总结_音乐论文

继“断裂”一词之后,“站立”是第一次全国旋转法学术研讨会和旋转法研究学会成立会议的总结_音乐论文

“破”字当头,“立”在其后——全国首届旋律学学术研讨会暨旋律学研究会成立大会综述,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旋律论文,研究会论文,学术研讨会论文,成立大会论文,全国首届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由中国艺术研究院音乐研究所和内蒙古艺术学院共同主办的全国首届旋律学学术研讨会暨旋律学研究会成立大会,于1998年7月8日至13日在内蒙古呼和浩特举行。来自全国各地、香港特区和奥地利的专家、学者六十余人参加了会议,对旋律学这一重大学科的建立、建设等许多问题进行了热烈讨论,并民主选举了研究会负责人,通过了研究会章程。

众所周知,在音乐构成中,旋律占据特别重要的地位,被称为音乐的灵魂。但是,长期以来,人们对旋律的认识却相对模糊,对旋律的研究也相对滞后。所以,如何让旋律成为独立的研究对象,并使之学科化,科学化,体制化,从而进一步加深人们对音乐的理解,更好地提高音乐创作和音乐研究的水平,就成为摆在所有音乐工作者面前的重大课题。正因如此,本次大会的召开,就具有了重大而深远的意义。

1995年,内蒙古艺术学院学报《草原艺坛》第二期发表了著名音乐理论家、本次大会主要发起人之一赵宋光教授《旋律学学科建设刍议》一文,为中国旋律学的建立提供了基本理论框架。此后,该刊连续发表了于林青、樊祖荫、杜亚雄、梁铭越、匡学飞、吕宏久等人的有关文章,为大会的召开进行了大量的前期宣传和重要的理论准备。

7月8日上午,大会在内蒙古艺术学院正式开幕。出席开幕式的有内蒙古自治区政府副秘书长周廷芳、自治区高校工委副书记、教委副主任张逸忠、内蒙古党委宣传部副部长宁宝才、音乐界知名人士赵宋光、乔建中、王耀华、李光武、樊祖荫、李西安、邹建平、沙汉昆、匡学飞、香港中文大学教授荣鸿曾、曹本冶、奥地利国家音响档案馆馆长舒勒等大会主席团成员以及全国艺术院校校长工作经验交流会的与会代表。开幕式由大会组委会副主任、秘书长、内蒙古艺术学院副院长李兴武主持,内蒙古艺术学院院长温玉庭致欢迎辞。组委会主任、中国艺术研究院音乐研究所所长乔建中在开幕辞中简要介绍了目前音乐界对旋律的基本认识与学术研究的情况。他指出,中国是一个旋律大国,又是一个旋律富国,历来以旋律的蕴藏量和多样性闻名于世。他希望音乐界能继承这一极其珍贵的音乐文化遗产,以一种开放的方式对旋律进行研究,使旋律学这门学科建立在一个扎扎实实的、有雄厚学术依托的基础上。张逸忠、舒勒、荣鸿曾、曹本冶等先生分别致辞,向大会表示热烈祝贺。中国文联主席周巍峙、中国音协理论委员会及全国许多音乐院校、学术团体也向大会发来了贺电和贺信。《人民日报》、《光明日报》、《人民音乐》、内蒙古电台、电视台等十余家传媒对大会开幕式做了报道。

此后3天,与会代表分为A、B两组,宣读了50余篇论文,各自依据历史音乐学、民族音乐学、社会音乐学、作曲技术理论、音乐表演、音乐教育等学科的理论和方法,对旋律的文化意蕴与形态规律进行了全方位、多层次的探索、归纳和总结。

1,A组的论文,主要围绕旋律学的基本理论、研究方法、重要意义、学科建设等问题进行阐述。关于旋律的构成因素,薛艺兵的《旋律学建设的一些粗浅思考》认为,旋律的“表现因素”和“逻辑因素”均属音乐形态范畴,是旋律自身的构成因素。这两种因素主要体现旋律的技艺特点,而旋律的“文化因素”则主要体现旋律的人文特征,三者不可分割,共同构成了一个丰富而复杂的“旋律”概念。而且,他认为旋律因素渗透在音乐的各个方面,研究旋律几乎等于研究音乐的全部。在他看来,旋律应该是一个“对象优先”的研究领域,一个开放的研究体系,即对象、范围和方法的开放。旋律学的研究对象应包括传统音乐、艺术音乐和流行音乐。

李西安则在《为了认识过去,更为了创造未来》一文中指出,在某些音乐领域里,旋律已然经历了萌生、成熟和解构的全过程,而约定俗成的旋律概念是指成熟期的旋律。对旋律的研究,不要期望建立一种类似“和声学”、“对位法”那样可以明确法则的学问。当务之急是研究传统音乐中最具代表性的旋律遗产,并加以继承和发展,不要让研究走入“繁琐哲学”的死胡同。

谢嘉幸的《由旋律学学科建设引发的几点思考》,把旋律学学科界定在旋律学基本概念的拓宽及其与相关领域不同研究对象的确定上,并进一步指出,在音乐形式中,旋律学是涉及一切线性运动的研究,和声学涉及一切纵向结构的研究,对位法涉及没有线性的相关运动的研究,曲式学是关于一切结构要素的研究,配器法是关于一切音色及其组合的研究;在学科研究方法上,音乐形态学包括旋律语言学、旋律比较、旋律文化学、音乐工艺学(作曲技术理论)的方法,包括旋律发展的共性和个性规律。

铁英在《关于旋律学学科建设的几点想法》中提出,旋律学的研究方向应确定为音乐语言横向动态的科学组织方法。在此基础上,他提出了一个有11个小学科组成的学科建设的大框架。

而周凯模的《旋律学研究的意义及学术定位》认为,音乐灵魂的旋律本身没有一套科学的、成体系的理论,建设旋律学,首先是要将旋律从“四大母体”中分离出来,从学科的高度对这一特定的层面进行深入详细的系统探讨。而且,研究“旋律学”的学术定位,应是从文化观念与形式符号的对应关系中探寻旋律的意义。

在学科建设方面,荣鸿曾、金经言、肖梅等人所作的基础性工作也得到了与会者好评。荣鸿曾在《研究旋律家族关系的三种倾向》一文中介绍了旋律学中把千丝万缕联系的旋律分门别类的世界性方法,详细介绍了研究旋律“家族关系”的三种不同的取向及其代表拜亚德(Bayard)、西格(seeger)和赵如兰(Pain)。根据其不同的研究方向、理论基础、学术假设和分析方法,他把三位的研究分别称为生物分类法、基因法和文化本位法。金经言《德国人眼中的“旋律法”和“旋律学”》则选择了三种德语语言辞典和七种专业音乐辞典的有关词条(主要是1997年版的德国音乐大百科《音乐的历史与现状》旋律条目中的“旋律法”)的内容,供大家参考。肖梅的《由旋律学文献编目所引发的思考》,对涉及旋律概念的文献进行了归纳、梳理、编目,共征引音乐刊物20余种,文章1300多篇,译文62种近100篇,涉及类别有形态、体裁、语言与音乐、作曲技法与分析旋律学学科建设等。

另外,龚荣光先生《旋律的本质、定义》、吕宏久《旋律发展的规律》、匡学飞《关于旋律的研究》等文,不仅从理论高度对有关旋律的问题进行了概括,还以自己多年来从事音乐研究、创作、采风的亲身感受,提出了自己的看法。

2.B组的论文,主要对旋律形态进行了分析,既分析了音乐构成的文化内涵,又分析了旋律的内在逻辑因素,并倾向于从工艺学的高度来研讨形式的特点。①探讨中国各民族、各地区、各类传统音乐中的旋律形态规律,如《论汉族山歌的音调结构》(乔建中)、《民歌中的不对称结构》(李玫);②探讨中国近现代以来音乐创作中的旋法与风格,如《论新时期我国作曲家的歌曲旋律》(彭根发);③概括欧美不同时期、不同流派艺术音乐经典作品的旋律与复调特点,如《二十世纪赋格的主题特征》(邹建平)、《二十世纪音乐旋律形态初探》(曹光平);④对世界各民族、各地区民间音乐的旋律和特征进行描述、研究,如《东方古典音乐中的类型化旋律》(王耀华);⑤对中外流行音乐与艺术音乐之间的旋律特征进行比较研究,如《鲍比达流行音乐旋律的一些特征》(陈锦标)。这些文章,对旋律的文化意蕴与形态规律进行了全方位的、多层次的探讨,虽然在研究课题、研究方法上与音乐学部分学科的研究存在重叠、交叉的现象,但无疑集中展示了以“旋律”为主题的研究成果,拓宽了思路,激发了热情,丰富了人们对旋律学的认识,推动了旋律学研究的发展。由于对旋律形态的研究是旋律学的主要对象,其成果直接影响到对学科成就的评估,所以,加大这方面的研究力度,将是非常必要的。

由于与会者专业构成、理论修养、研究方法、语言表述等相差较大,所以,无论在旋律定义、学科定位方面,还是在研究的范围、方向、方法、目的、意义方面,甚至在对各民族旋律形态成果的认识方面,大家的意见不太一致。为此,会议还进行了专题讨论。与会者对学科的建立各抒己见,相互碰撞,反复探讨,提出了许多有价值的观点。如,关于旋律的定义,赵宋光认为,旋律构成的前提应包括节奏、音高,旋律是音程在延时性的跃进中的线性运动;韩钟恩则认为,旋律的构成是由音高、音强、音长、音色四要素共同构成的,缺一不可,无主次之分。在研究方向、方法上,曹本冶认为,方法来自于需要,统一的方法不可取,一定要客观选择,综合使用。在学科研究选择视角上,乔建中认为,既可对旋律构成进行微观总结,也可对不同的地区、民族、风格、音调结构进行中观探讨,还可就旋律和旋律学概念的广义和狭义、内涵和外延、旋律的产生、旋律与语言的关系、旋律与审美选择等进行宏观讨论。在旋律学研究上,王耀华认为,应提倡各有所求、各尽所能、各抒己见,作曲家、理论家、美学家、人类学家可根据不同的目的来选择课题。在学术态度上,应提倡宽容、包容、兼容。

通过讨论,大家普遍认为:1.争论是必要的、正常的,只有界定基本概念,才会走上科学的道路;2.意见不统一,可以暂时搁置;3.研究应抓住基本问题,即应抓住旋律的音乐文化内涵与形式结构、形态进行研究;4.研究对象不包括一切的音乐表现手段,主要应是单声的、线性的音乐旋律。

为了进一步开展研究,大会提议:1.各艺术院校学报开辟旋律学专栏,推动旋律学发展;2.以学术活动为中心,积极开展学术交流,团结学科同仁;3.加强中外信息交流,做好中外资料翻译、编目等学科基础工作,广泛借鉴吸收古今中外有关旋律学研究的成果;4.加强宣传,提高对旋律学研究重要意义的认识。

全国首届旋律学学术研讨会闭幕大会暨旋律学研究会成立大会于7月13日举行。赵宋光、乔建中、沙汉昆、吕宏久、曾遂今、铁英等人分别当选为研究会会长、副会长、秘书长和副秘书长。研究会原则上拟每四年举行一次全国性学术会议,半年编发一期《学术通讯》,并将积极筹备出版研究文集。

在闭幕式上,研究会会长赵宋光教授对本次大会做了高度评价。他指出,在反旋律的思潮面前,我们独立思考,建立了“旋律学”的研究体系,宣告了这一学术群体的存在,并用丰硕的成果,为世界音乐文化研究做出了贡献。通过讨论,感觉到了理性、严肃的思考,文化的激情和严密的逻辑思维达到了高度统一,这样的素质,体现了与会者人格的完美。通过此次大会,大家看清了旋律学研究的发展道路,驱散了书斋中的孤独感,激发了研究的激情。可以看出,学者们有巨大的研究潜力,蕴含量很大,需要进一步开发和挖掘。同时,他还宣布,香港同仁表示,将努力争取第二届旋律学学术研讨会在香港举行。

此次大会,是本世纪末音乐研究领域中的一次意义重大、影响深远的大会。“旋律学”学术研究会的宗旨是建设有中国特色的旋律学学科体系,促进中华民族音乐文化的发展。虽然任何一个新学科建立都不是一帆风顺的,都存在许多需要解决的问题,但可以肯定的是,坚冰已经打破,道路已经开通,正如赵宋光会长所说,“破”字当头,“立”也就在其中了。

标签:;  ;  ;  ;  

继“断裂”一词之后,“站立”是第一次全国旋转法学术研讨会和旋转法研究学会成立会议的总结_音乐论文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