甘肃省秦安县一中 741614
摘 要: 中学化学作为科学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其教学重点放在如何使学生自觉并主动地解决其所面临的各种化学问题,不再是简单的模仿、重复,从而形成良好的化学素养,作为化学教学主战场之一的课堂教学,就必须围绕问题的解决来组织,从而培养学生发现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反思是教师以自己的职业活动为思考对象,对自己在职业中所做的行为,以及由此所产生的结果进行审视和分析的过程。教学反思被认为是“教师专业发展和自我成长的核心因素”。
关键词:新课标 教学模式 教学反思
一、新课程要求转变教育观念
新课程要求我们转变教育观念改进教学方法,它不可能一蹴而就,一劳永逸,而且新的教学方法没有现成的模式可搬。主要采取以下方法:
1.吃透课标,研究学生实际,倾听学生意见,多与学生接触、交流,了解他们喜欢什么?讨厌十么?了解他们的兴趣、爱好。
2.多做实验。充分发挥化学实验在化学教学中的作用,激发学生学习化学的强烈兴趣,调动他们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
3.营造良好的教学氛围,发扬教学民主,注重与学生的沟通和交流。
二、采取探究式学习方法,使学生主动获取知识
课堂教学探究式学习,学生积极获取知识,主动地认识和解决化学问题的重要实践活动。涉及到提出问题(或者发现问题),猜想与假设,制定试验计划,进行实验,记录整理实验现象(或数据),结论和解释,反思与评价,交流与表达等环节。
三、设计好课堂教学方案
教学设计的方法应以分析与综合为主,采用系统分析与综合、功能分析与综合、结构分析与综合的方法。具体设计中应从三个层次入手:
1.化学教学的典型活动中进行教学目标的分析。如对于某一化学概念,应把他讲到理解水平,并以此为出发点确定教师与学生应该进行什么样的活动,然后,把活动的步骤程序化。
2.从落实化学教学目标的过程进行任务分析。如让学生掌握加热操作技能,这是一项教学任务。
期刊文章分类查询,尽在期刊图书馆怎样才能完成此项任务呢?这就必须分析一下加热操作使用什么仪器,每种仪器如何使用,加热的程序如何,这一切都属于仪器分析。
3.从逐项落实教学任务中进行教材分析。一本好的教材可以成为教师实施的方案,这就要求教师必须在对教学大纲和教材认真分析基础上,分析出知识技能和能力培养的原则和方法。
四、对高中化学课堂教学的几点建议
1.教师要精讲,每堂课教师讲课不超过20分钟。
2.每堂课要有具体教学目标,一定要当堂检测,最好当堂反馈矫正。
3.编制“学案”,给学生阅读、思考的时间,学生先做答,然后教师点评,学生要落实纠错,教师检查落实情况。
4.课堂教学中要做到一题多变、一题多解训练,练后要反思整理、分析错因,归类总结,二次训练;建立并用好错题记录本或疑难问题卡。
5.针对不同的学生,课堂教学要进行分层指导。 对学习有困难的学生,教师要多关注、多辅导、多检查;对优秀的学生,要鼓励他们多学习、多拓展、多督促。
6.加强化学用语、实验操作的规范性教学,要进行专项训练,重点落实,将化学用语实验操作的规范使用落实在整个教学中。
五、教学中的些许反思
课堂教学中的反思看起来有点为时过“早”,其实是我们调控教学过程的最佳时机。课前备课了、准备了,课前想好了你要问学生的问题,但学生却“一问三不知”,这说明你的设计不符合学生的现有知识水平,你就得改,就得变。我们可以反思是否站在学生的角度思考问题,是否把自己当成学生在处理问题。我在教学中实践“创设情境——启发引导——自我实践——讨论深化——归纳总结”的情境导学式教学模式,旨在为学生创设一个个问题情境,让学生沿着一级级的情境台阶去养成“问题意识”,探求解决问题的方法,提高解决问题的能力。
1.营造学习氛围。激发学生学习动机的“绝活”,就是“商量、商量、再商量”,什么都商量,从教学目标、教学内容、教学方法,到留作业、批改作业、出题考试,全都商量着进行。这是他长期以来形成的民主习惯,也是他在教育教学中刻意追求的境界。在课堂上教师要善于营造问题情境,关注学生的动向,重视学生的反馈,引导学生探求知识,而不是一味地讲授知识,不顾学生的情趣。让教学过程活跃起来,要让学生动起来。
2.优化教和学过程。教师要在有限的课堂教学的时间内尽量让学生体验自主学习的愉快;让学生在吸收知识时像前人创造知识时那样思考(发现或学习),在学习过程中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创新思维能力;让学生逐步学习、领会和应用知识,鼓励学生在观点、见解、方法上有所创新;让学生变换不同的角度去思考问题,开辟新的途径。
3.发展自学能力。创新能力的开发是一个日积月累的过程,教师更应采用多样活泼的方式,借助多种媒介激发学生的想象力,并对标新立异的想法给予分析性指导和支持,以养成学生全面进取、不断创新的习惯。
论文作者:刘贵珍
论文发表刊物:《中小学教育》2016年10月第256期
论文发表时间:2016/11/9
标签:学生论文; 教师论文; 化学论文; 课堂教学论文; 知识论文; 情境论文; 方法论文; 《中小学教育》2016年10月第256期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