巧用历史故事完善课堂教学,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课堂教学论文,巧用论文,历史故事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在历史课上老师巧妙地讲述一些历史故事,不但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活跃课堂气氛,让历史课变得更生动有趣,而且能帮助学生理解历史,掌握更多的历史知识,从历史故事中受到启迪,明白一些道理。学生在中学时代学的东西很多,但能记住的不多,那些留下的才是真正的教育。曾经接触不少二十多年前的学生,他们有的到今天都能复述出当时历史课上的一些故事,由此可见,精彩历史故事可以让人终生难忘。当然,历史课也不是每一课都有让人回味无穷的故事,老师也不能为了讲故事而讲故事,更不能游离了教材瞎编故事。曾经在一位青年教师的公开课上听过关于罗斯福的一个故事,那位青年教师强调罗斯福从小就是小儿麻痹症患者,他一生身残志坚。这种说法显然是错误的,罗斯福是39岁才得小儿麻痹症的。 在课堂上讲述的故事要真、善、美,“真”就是要求故事内容符合中学课堂实际,故事情节真实;“善”表现在故事内容积极向上,故事说明的道理教人向善,体现人文精神;“美”的故事有思想性、艺术性和趣味性,达到耐人寻味的艺术境界。一个优秀的历史老师,不仅是一个讲故事的高手,还要努力把学生培养成讲故事的能手。由于课堂教学时间有限,在课上讲的故事只能是短小精悍,这就要求老师在课前精心准备,删繁就简。故事可以是老师收集整理的,也可以是学生课后总结交流的,讲故事的任务一定是师生共同完成的,通过一些历史故事让学生体验历史情境,开发更多的课程资源。 一、通过励志故事凸显历史教学的育人功能 中学历史教材中有大量的历史人物,可以从这些历史人物身上挖掘出一些励志类故事教育学生,凸显历史教学的育人功能。在这众多的人物中,美国总统罗斯福的故事具有典型的教育意义。“罗斯福新政”是高中历史教材必修二中的重要一课,教材是这样评价他的:罗斯福因其善于审时度势,见机行事,既能迂回前进,又敢于大胆突破的作风,被喻为“狮子”和“狐狸”。对这样一位用“新政”来解决经济危机的实干家,学生是非常感兴趣的,希望能够更多地了解他,而仅仅依靠教材上的内容是不够的,如果在课堂上讲述一些罗斯福的故事,便于学生对“新政”的前因后果有更深刻的理解。 富兰克林·罗斯福是美国历史上执政时间最长的总统,也是美国最有威望的总统之一。1944年,当罗斯福再次连任美国总统时,一位记者问他第四次任总统有何感想,罗斯福笑着没有回答,拿出一块大大的三明治请记者吃,记者受宠若惊,很快就吃下去了。罗斯福又给了他第二块,记者迟疑了一下又吃下去了。罗斯福又拿出第三块给了他,记者拿在手上硬着头皮吃了下去。这时罗斯福笑着对记者说:“现在已不用我回答你的问题了,你有了自己的感受了。” 1882年1月30日罗斯福在纽约出生,从小受到良好的教育,曾就读于哈佛大学,后从哥伦比亚大学法学院毕业。1905年罗斯福结婚,他的远房亲戚西奥多·罗斯福参加了他的婚礼,婚礼非常隆重,但罗斯福发现大多数人都是冲总统而来的,由此激发了他当总统的决心。1921年罗斯福39岁,是一个男人最年富力强的年龄,但无情的灾难落到了他的身上,这年8月罗斯福带全家在大西洋的一个岛上休假,他住的酒店附近发生了火灾,罗斯福参加了救火,两个小时后大火被扑灭,他汗流浃背,浑身都是烟灰.于是就跳进了冰冷的海水游泳。当天晚上他高烧不退浑身疼痛,几天后四肢麻木,被确诊为脊髓灰质炎症,也就是小儿麻痹症,这种病当时没有药可以治疗。在罗斯福死后十年,即1955年,世界上才有治疗小儿麻痹症的药物。疾病使他腰部以下都失去了知觉,坐在轮椅上面对终生残疾的前景,罗斯福没有放弃自己的理想和信念,他说“我不相信这种娃娃病能整倒一个男子汉,我要战胜它。”他坚持不懈地锻炼,为了练习自己手臂的能力,每天和自己十多个月大的儿子比赛在地上爬,一开始罗斯福爬不过他儿子,几个月后,他爬得比他儿子还快。在这期间,罗斯福还大量地阅读书籍,特别是一些历史著作。 1928年,罗斯福重返政界,参加纽约州长的竞选,他的对手攻击他是坐在轮椅上的残疾人怎么能胜任州长的工作,罗斯福反击他们:“一个州长不是一个杂技演员,不需要做前滚翻和后滚翻。州长干的是脑力活,他要想方设法为人民造福。”罗斯福依靠这种坚忍和乐观的精神,在1929年成为纽约州州长。1932年的罗斯福刚好50岁,到了知天命的年龄,当时的经济危机非常严重,罗斯福作为民主党总统候选人参加美国总统选举,并且成功地当选为美国第32任总统。面对经济危机,罗斯福告诉人们:我们唯一恐惧的就是恐惧本身。为使美国人民从痛苦、恐惧和绝望中走出来,他提出了“新政”的纲领。上台之初,罗斯福以惊人的速度督促国会通过了《紧急银行法》、《农业调整法》、《工业复兴法》等法案,强化了联邦政府的职能。到1936年,美国国民收入增加了50%以上,工农业生产全面恢复。 二战爆发后,美国国会通过的“租借法案”经罗斯福总统签署后生效,“租借法案”成为反法西斯战争的重要里程碑。二战结束前夕,罗斯福决定在二战后建立一个维持世界和平的组织——联合国。 在罗斯福身上我们不但看到了他坚韧不拔的意志,还感觉到了他独特的个人魅力和政治技巧;他为人们阐述了机遇为有准备者而准备、理想是人生的助跑器的道理。 二、用历史故事进行教学总结,培养学生概括历史问题的能力 历史知识古今中外包罗万象,涉及的面非常广。高中教材以专题史教学为线索,一个国家的政治、经济、思想、外交政策等方面的内容分布在几本必修和选修教材中,专题史教学让学生头脑里没有了通史概念,模糊了时间概念。如要求学生回答新中国初期的外交成就,学生可以一直答到改革开放、加入世界贸易组织等,让人哭笑不得。一些缺少融会贯通能力的学生,会把各个国家的历史人物都张冠李戴。以苏俄史为例,高中教材必修一专题八讲述了二月革命、“四月提纲”和彼得格勒武装起义以及第一个社会主义国家建立;而专题九又讲述美苏两极对峙格局的形成、苏联解体、两极格局的瓦解以及多极化趋势的加强。战时共产主义政策、新经济政策、“斯大林模式”以及赫鲁晓夫、勃列日涅夫、戈尔巴乔夫改革的主要内容则在必修二专题七中出现。在选修教材中还有俄国农奴制改革的内容。教材这样不按照时间顺序编写,给人感觉比较散乱,学生不容易记清史实。其实中学教材中的苏俄史主要是围绕列宁、斯大林、赫鲁晓夫、勃列日涅夫、戈尔巴乔夫五位领导人内外政策演变展开;而每一位领导人的政策特点都不一样,为了帮助学生了解他们的政策演变过程,在课堂上可以通过一个有趣的故事进行总结。 在苏联解体的时候,曾流传过这样一则故事一次,列宁、斯大林、赫鲁晓夫、勃列日涅夫、戈尔巴乔夫五位苏联领袖同乘一列火车去某地考察,驶到半路,火车突然停了。值勤警卫回来报告说,前面的铁轨断了。这位警卫首先请示列宁:“我们该怎么办?”列宁说:“广泛发动人民群众,集中一切人力物力和财力,组织一次星期六义务劳动,把断了的铁路重新修好。”警卫又来请示斯大林。斯大林说:“铁轨突然断了,这说明有阶级敌人破坏!我们首先应该把破坏者抓出来,我命令30公里以内全部戒严,立刻开展一次大肃反运动!”随后警卫来请示赫鲁晓夫,赫鲁晓夫说:“这事很简单,把火车后边的铁轨拆下来,铺到火车前边去,不就完了嘛。”警卫这时又来请示勃列日涅夫,看看他有什么办法。勃列日涅夫想了想说:“我看这样吧,我们五位领袖一同下车,站在火车旁边,做出一种推火车的姿态来。不管火车动不动,只要我们做出推的样子来,就能激励和唤醒人民,火车就能前进。”警卫最后又请示戈尔巴乔夫。戈尔巴乔夫说:“我们统统下车到前面公路边等车,火车不行改坐汽车,改道不就行了嘛!” 这则政治笑话的寓意在于它揭示了苏联历届领导人不同的领导风格及其对于社会变革的不同态度,这种揭示虽然是漫画似的,免不了夸张与片面,但它对于我们分析苏联历届领导人在苏联模式的形成和演变过程中的作用及其相互间的继承与变革关系却是不无启发的。 三、用哲理故事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感受历史人物的智慧 哲学家培根曾经说过,“读史使人明智”,历史哲理故事能让枯燥的历史知识迸发出智慧的火花,这类故事最能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既教给了学生知识,又启迪了学生智慧。 我国改革开放的总设计师邓小平在高中教材中多次出现,十一届三中全会、经济体制改革、一国两制、邓小平理论等都与他有关。学生学习这些内容时往往感觉枯燥乏味,为了应付考试,只好硬着头皮学。老师教这部分内容时大都是紧扣课本,结合时代背景从理论到理论,很少讲邓小平智慧的一面。如果老师能适当地补充一些与邓小平有关的故事,既能让学生领略伟人的风采,又能激发学生对枯燥的理论进行探究的欲望。 邓小平理论内容复杂,概念太多,不易理解,学生学习这部分内容有畏难情绪。为了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老师可以告诉学生,邓小平讲话历来言简意赅,风趣幽默。如:别人问他万里长征是怎么走过来的,他回答只有三个字:跟着走。在“文化大革命”期间,邓小平历经磨难,后来有不少人问他是怎么过来的?他的回答就更简单了,只有两个字:等待!但就这两三个字发人深思,让人们感受到了邓小平的乐观和机智。二十世纪八十年代,菲律宾外交部多次在不同场合强调南沙群岛是菲律宾的,理由是南沙群岛离菲律宾很近,邓小平知道后,在一次国际会议期间对菲律宾外交部领导人回了一句话:菲律宾离中国也很近!此后一段时间里菲律宾再也没有在公开场合强调南沙群岛是菲律宾的。学生知道了这些内容后再去学习邓小平理论就容易接受多了,对邓小平的“什么是社会主义,怎样建设社会主义”的理论感觉很概括,对经济体制改革等一些复杂的内容他们会去分析,用最精练的语言去总结,是邓小平的智慧启迪了他们。 中外历史名人充满智慧的故事还有很多,如赫鲁晓夫的一个故事也很有趣:苏共二十大,赫鲁晓夫否定了斯大林,在国际社会引起了强烈反响,由于赫鲁晓夫是斯大林非常信任的人,大家心中有一个疑问:你这么了解他的错误,斯大林生前掌权的时候,你怎么不提出意见呢?在一次会议上,赫鲁晓夫又大肆批评斯大林,有人从听众席上传来一张纸条,上面写着:当时你在哪里?赫鲁晓夫看到纸条后非常尴尬,他想了想拿起纸条,大声念了一下,并且对下面喊着:“请写这纸条的人到台上来。”台下鸦雀无声,赫鲁晓夫又说了一遍,台下仍然没有反应。赫鲁晓夫拿着纸条对台下说:“现在我可以告诉你了,当时我就在你现在的那个地方。”这个故事让学生对斯大林模式及他的个人崇拜有了更加深刻的理解。 四、通过历史故事了解历史人物的多面性 历史离不开人物,历史人物对历史的影响是深远的。在中国近代史上,李鸿章是一位著名的历史人物,他办洋务引进西方技术,让中国开始走向近代化;但学生对李鸿章印象最深的是他签订了《马关条约》而得到了一个卖国贼的称号。梁启超在他的《李鸿章传》中是这样评价他的:“吾敬李鸿章之才,吾惜李鸿章之识,吾悲李鸿章之遇。”梁启超认为李鸿章的失败是晚清政府的失败,是晚清政府不了解世界形势,不懂得民主政治的必然结局。如何客观地评价李鸿章,以下故事可以让学生感受历史人物的多面性。 鸦片战争后,西方侵略者曾诱骗大批华人出洋充当苦力,其中秘鲁掳获华工的情况便很有代表性。秘鲁人以澳门为据点,骗华人在契约上签字,然后把他们秘密送到秘鲁,大批华人到秘鲁后被迫从事超负荷的重体力劳动,他们不但食不果腹,而且时常受到暴力对待,华工们在两万里外叫天天不应,叫地地不灵,过着生不如死的生活,他们不断地反抗最终都被镇压,那些逃跑被抓回来的轻者被枪打死,重者被泡在沸水里活活烫死或者用烈火烧死。清朝思想家郑观应在他文章中曾写过这样一个惨例:有个秘鲁包工头杀了1000多名华人,他把颅骨堆起来在上面种花草。 1872年5月,秘鲁船只“玛耶西”号运载200多名华工在驶向秘鲁途中,由于船只损坏,被迫驶入日本横滨港。当时,一名不堪虐待的华工跳船,被英国水手搭救。英方在了解“玛耶西”号虐待华工的情形后,照会日本外务大臣。随后日本和英、美等国领事以及清政府共同对此事进行了调查,秘鲁虐待中国劳工的罪行终于被曝光,并遭到了世界各国的谴责。可清政府却认为华工是罪有应得,他们作为大清国的子民跑到国外,那是数典忘祖,这种叛国逆子不应保护。 李鸿章不这样认为,开始了他长达3年的为海外华工维权之路。1873年,秘鲁代表葛尔西耶到中国商谈通商等事宜,在谈判过程中,李鸿章态度强硬地提出:“你们秘鲁有凌虐华工之事,如果你们能将华人全部送回中国,并声明以后不再招工,方能商议立约。”但葛尔西耶矢口否认虐待华工一事,谈判陷入僵局。后来在西方列强的调停下,秘鲁方面才同意签订《会议查办华工专条》,后来又签订《中秘友好通商条约》,把保护华工作为重要的条款写进了条约。李鸿章还不放心,又派容闳、陈兰彬前往秘鲁调查条约执行情况,发现秘鲁未遵守条约,继续虐待华工,李鸿章大怒。1875年,秘鲁派代表来中国换约,李鸿章以秘鲁政府未履行条约为由,拒绝换约。秘鲁方面被迫表示,“将以前苛待华工弊端尽行革除”,换约才得以进行。李鸿章觉得这还不够,又上奏清政府,希望清政府派大臣去秘鲁建立大使馆,清政府却嫌路远,李鸿章坚持强调:如派遣使臣驻秘鲁,海外华人知道万里之外的朝廷惦记他们,定会激起他们的忠义之心。在李鸿章据理力争下,清政府终于同意派大使去秘鲁作为常驻,秘鲁的华工才真正得到了保护。 1896年,清政府派李鸿章赴俄国贺沙皇尼古拉二世加冕,并去英、德、法等国“联络外交”。李鸿章参加俄国贺沙皇尼古拉二世加冕典礼后,俄国皇后出于礼貌,伸出手来要李鸿章吻她的手,但李鸿章不懂,以为皇后向他要东西,他赶快把慈禧太后给他的一枚钻戒放到皇后手中。皇后把钻戒戴到手上后来,笑着对李鸿章说了声谢谢,手又伸出来了,因为手还没有吻呢。李鸿章站在那里不动,认为这个女的太贪心,要了一次还要第二次,他又没有东西可送了,只好站着不理她。 离开俄国后,李鸿章去了英国。在英国他去拜访了戈登家人,并且去戈登墓进行了祭奠。戈登曾经在中国组织洋枪队镇压太平天国运动,李鸿章和他认识,后来戈登被苏丹人民打死。 李鸿章去英国看望他,戈登家人很感激,李鸿章离开英国时戈登家人去码头送行,并且送给他一头在英国竞犬会上获得过第一名的苏格兰牧羊犬。不久戈登家人收到李鸿章亲笔书写的感谢信,信中写到:犬已食,味甚佳。 李鸿章在德国拜访了铁血宰相俾斯麦,李鸿章得意地对俾斯麦说:“许多人说我是东方的俾斯麦!”俾斯麦回他:“你是东方俾斯麦,可没有人说我是西方李鸿章!”俾斯麦是讽刺李鸿章和日本签订了《马关条约》,可是李鸿章没有听出来,还洋洋得意。 人人都爱听故事,好故事是不怕重复的,生动形象的历史故事让学生对历史课有了更多的期待,建议专家在编写中学历史教材时在教材中适当增加一些中外历史小故事,或者是加入一些有故事情节的史料,让学生在阅读中体验活灵活现的历史,充分感受历史学科的魅力。标签:李鸿章论文; 中国近代史论文; 历史故事论文; 赫鲁晓夫改革论文; 邓小平论文; 斯大林论文; 罗斯福论文; 美国总统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