档案双元价值视阈下家庭档案的价值及其文化功能探析,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价值论文,档案论文,探析论文,功能论文,家庭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中图分类号]G270 家庭档案作为家庭社会生活轨迹的记录是在上世纪八十年代末被学者提出,家庭档案最早主要指家族档案或私人档案,概念范畴主要指那些年代久远且有据可查的家族所形成的私人档案,而随着家庭从家族的范畴脱离出来并成为社会最小的单位被社会公众普遍接受后,家庭档案则泛指“由家庭成员在家庭活动中形成的,对家庭具有保存和使用价值的各种形式的原始历史记录。”[1]信息文化背景下,家庭档案被赋予了新的价值和功能,即它既是推动社会主体构建档案价值意识的主要工具,又是构建社会档案文化体系的重要推手,更是个体文化积累而影响社会整体文化的潜在动力。如何运用档案双元价值论去剖析当前家庭档案的价值,又如何通过对家庭档案文化功能的分析,去构建社会整体的家庭档案观和推动社会文化发展将是本文着力解决的主要问题。 1 档案双元价值与家庭档案关系辨析 档案双元价值论是由湖北大学覃兆刿教授提出用来解释档案社会存在价值和评价档案社会现象的理论,它的核心要义是档案包括两方面的价值:“一是它作为一种行为方式,人类的初衷在于借助它的结构形式所赋予的功能,称为‘工具价值’;一是作为记录或者文献归属的实体(或结构对象实体),其内容负载的价值,称之为‘信息价值’。前者是一种普遍意义的价值,后者是一种个性价值;前者由档案的自然属性赋予,后者由档案的社会属性赋予。”[2]那么用档案双元价值论来解释家庭档案存在的价值则相对比较简单。覃兆刿教授曾在其著作《中国档案事业的传统与现代化》中通过档案双元价值的观点对家庭档案的内涵及其存在的意义进行了剖析,并明确指出家庭档案是构筑现代社会档案意识的“希望工程”。笔者将以覃教授的观点为基础从家庭档案存在的社会文化意义入手,从工具价值层面和信息价值层面对家庭档案的内涵进行更进一步的分析,并论证家庭档案所凝结的文化因子对社会文化体系构建与完善的必要性。笔者认为,家庭档案的出现是人类对更高层次精神生活追求的结果,它使主体在社会实践活动中的主体地位进一步得到印证。家庭档案的出现一方面凸显了档案在个体社会实践活动和家庭生活的信息记录作用,使档案能够进一步被社会主体选择作为其参与社会实践活动的必要工具;另一方面彰显了家庭文化的个性与多元性,促进家庭文化在社会实践活动中的传播及与社会文化的融合。 档案自从其产生以来一直被视为管理阶层用于政治统治和社会治理的工具,这种工具价值属性一直延续至今。档案自身所散发的政治性、私密性和权威性使社会公众始终持有这样一种价值认知误区,即档案是一种保密性极高的信息,只有政府机构有权利制作并保存档案。虽然1789年法国大革命之后,国际档案界进入到档案所有权由国家向社会转移的时期,但在我国真正意义的档案开放却是自上世纪八十年代以来。档案作为一种信息记录载体早已被社会公众所接受,但作为社会公众社会实践活动的必要信息工具的价值意识却很难在社会公众中扎根。随着档案称谓逐渐从政府机关走向社会实践生活,越来越多的档案称谓将档案慢慢地融入到社会生活之中,家庭档案正是在这种背景下逐渐被社会公众选择并使用的。家庭档案是社会主体有意识记录和保留家庭成员参与社会实践活动的各种信息记录的集合,保存家庭档案的根本目的并不是像一般由社会机构形成的档案那样有备于历史查考与凭证,而是对家庭文化的积累与再现,其表现出强烈的文化归属感和文化表现力。当然笔者并不是否认家庭档案的参考凭证价值,而是指家庭档案更注重其对家庭历史的回顾与感受,以此维护家庭成员的关系,促成家庭成员的社会成长,这是其一。 其二,家庭是社会的缩影,家庭档案所呈现出的个体文化特性是社会文化体系建构的重要因子。孟子有言:“天下之本在于国,国之本在于家,家之本在于身。”家庭是社会的根基,是国家兴旺之本,家庭与社会之间的关系如同细胞与生物体一般,你中有我,我中有你,彼此之间难以分割。家庭的稳定、和谐对社会的稳定与和谐具有极其重要的作用。重视家庭的平稳成长与和谐进步将是社会稳定与国家文化繁荣的基石。家庭档案是家庭文化要素中不可或缺的部分,也是家庭从创建、发展到繁荣的整个过程的原始记录,其蕴含的家庭文化因子体现了家庭文化成长的个性,更揭示了家庭文化的底蕴。正如前文所述,社会是由不同的家庭共同支撑起来的,社会文化体系也是由若干个家庭文化分支共同搭建起来的,既然家庭档案借鉴和吸收了家族发展过程中优秀的文明成果,并对家庭文化的丰富和发展能起到积极作用,那么家庭档案对社会文化的记录与传播、对社会主体的文化教育,以及对于社会各民族文化的继承同样具有积极的影响。 2 家庭档案的文化功能 2.1 家庭档案的文化记录功能 档案是人们在社会生产实践过程中形成的原始记录,它真实、原本地反映了人类文明的发展过程,并翔实、准确地记录着社会文化演进的全过程。家庭档案作为档案的一种类型,自然具备了档案所具有的共同功能——原始记录功能。与文书档案、科技档案、人事档案等具有较明显档案信息内容指向性的档案相比,家庭档案所记录的信息内容没有较为固定的格式,也没有较为严苛的要求,其记录的内容主要涉及家庭成员社会生活的方方面面,其记录内容的多样性、翔实性和复杂性是其他特种档案所不具备的。而家庭生活往往是社会生活的基层折射,是社会生活的浓缩,更是社会生活的集中表现。也就是说家庭档案虽然记录的是一个家庭个体的生活轨迹,但其中却蕴含了整个社会生活和文化变迁的过程。如山东济南的孟繁志老人[3],数十年来坚持收集和记录自家生活的点滴事件,包括家务收支、购物票据、缴费收据、各种奖状证书、照片、录像带、书信、日记、医疗处方等档案材料,并整理形成了44卷家庭档案。这44卷家庭档案非常全面地记录了孟老人一家人生活的轨迹,特别是孟老人记录的他与老伴以及三个子女结婚的档案材料,真实地反映了五十年来我国家庭婚姻文化的发展与革新,同时通过婚礼上酒席宴会和婚礼后旅行所乘坐交通工具的凭据,再现了五十年来我国社会发展、经济繁荣的历程。由此,笔者认为与其说家庭档案记录的是家庭成员的生活点滴,不如说它记录的是家庭成长的历史,家庭文化成长的历史。家庭成员的成长离不开家庭文化的氛围,家庭的成长更离不开家庭文化的积累。家庭的成长离不开这种文化的氛围,更离不开这种文化积累。与此同时,家庭档案也记录着社会,是社会文化变迁、发展与革新过程的浓缩,它使得社会文化发展与建设实践在基层个体层面得到了全面的展现。 2.2 家庭档案的文化教育功能 文治教化是中国传统的治国理念,也是传统社会教育功能在社会治理过程中的直接体现。在家庭成长与发展过程中,文治教化对家庭健康与和谐具有同样作用。家庭教育主要以家长对子女心理与行为教育与干预为主,还包括家庭成员之间的文化熏陶与励志教育,其形式主要以口头和实物两种。家庭教育的关键在于为子女或家庭成员在接受社会文化培养与文明传承过程中建构一种文化基础,并为其塑造饱含家庭特色的文化气质。家庭档案作为实物家庭教育的一种方式,对家庭成员的品格塑造与文化熏陶具有积极的作用。如家庭档案中所包含的荣誉证书、职称证书、职务调转书等材料简单明了地反映了家庭成员突出的工作业绩,记录了家庭成员为其奋斗的过程,经常翻阅这些意义深刻的档案材料,既可以再次感受职业成功带来的喜悦,又是自我鼓励、自我调节的极好方式。对家庭中的后辈来说,长辈们的成长记录和社会成功的业绩记录对其成长起到了潜移默化的引导和鼓励之用。同时,子女成长过程的记录与相关荣誉材料是父母辛苦付出的凭证,也是家庭教育的重要素材。通过家庭档案的文治教化功能不仅使家庭成员的整体文化修养与素质得以提高,而且其参与社会实践活动中所表现出的文化修养与素质将会促进社会他人,乃至整体文化修养与素质的提升。此外,通过家庭档案的文化教育功能能够跨越家庭年龄代沟的困扰,加强家庭成员之间的彼此了解,在建立和谐家庭文化氛围的同时,进一步巩固了社会文化风气,为我国建立文化社会、和谐社会与繁荣社会奠定坚实的精神基础。 2.3 家庭档案的文化继承功能 在中国古代家族文化中,家族文化的传承往往采用两种方式:一种是口述式,它通过口口相传的方式将家族的文化精髓进行代际相传;一种是留书式,它通过文本的形式将几代积累下来的文化精髓进行代际相传。家庭档案往往表现为留书式,当然当下家庭档案的形式已经超过留书的范畴,而呈现出多元化,但这并不能改变其对家庭文化继承的功能,即档案不仅记录了历史,反映了历史,还继承了历史中的传统精华与精神气质。家庭档案具有强大的文化凝聚力,它凝结了家庭成员工作、生活、生产等各种社会实践活动中取得的成绩,创造的成果及经验教训。社会个体参与社会实践而表现出的行为方式绝大多数是受到了家庭成员的影响,而家庭成员对社会个体行为方式的影响也恰恰通过家庭文化力而实现。这种家庭文化力不是由家族成员在特定的时间或地点而形成的文化力场,而是经过家庭几代成员共同努力而营造的一种潜移默化的文化氛围,进而通过社会个体的文化修养影响社会文化。家庭文化力场需要家庭群体的精神文化积累,更需要家庭数代成员形成的家庭档案的物质文化积累。家庭成员对家庭构成、成员往事与家族精神的认知大多来自于家庭档案传承的内容,其借助家庭档案了解家族的内在文化,修身养性,为进一步创造新的文化成果积累和铺垫。在实践活动中家庭成员受家庭文化的熏陶,表现出较好的社会修养与节操,使家庭文化逐渐走出家庭圈而成为社会文化的一个因子。家庭档案的文化继承功能使它成为连接整个家族文化的纽带,使家庭文化得以延续和外化的媒介。 2.4 家庭档案的文化传播功能 家庭档案文化功能的传播是社会主体在社会实践交往活动过程中形成的,与社区、社会群体以及任何社会主体之间的一种共存关系,是一种文化交流互动的行为与过程。一种个体文化需要与社会文化进行互动,并在互动过程中积累形成其文化价值属性与文化力场。家庭档案作为一种个体文化源,其承载了家庭内部成员的各种历史记忆,也承载着家庭所特有的文化属性。家庭档案文化作为社会文化体系的组成部分需要通过文化传播的手段融入社会文化,并影响社会文化。同时家庭档案的多样性与差异性决定了家庭档案文化的多元性,不同的家庭具有不同的家庭文化因子,而这些文化因子也只有在社会多元文化平台上才能实现文化的互动、互通与互融,才能实现社会文化的多元发展,引发社会文化进步。通过家庭档案文化的传播功能,更多的社会公众能够通过丰富多彩的家庭档案内容了解家庭的魅力及其蕴含的文化价值,进而提升其对家庭与家庭文化的理解与认同。如2002年沈阳市档案局开展了“档案进家庭”的主题宣传活动[4],将档案局征集的数十家家庭档案作为主题展览向社会公众开放,吸引了十余万社会公众的参观,家庭建档成为当时社会流行的“时髦词汇”。再如2008年12月18日[5],沈阳市档案局的作为沈阳市政府代表团赴俄罗斯友好城市伊尔库茨克市,并在该市历史博物馆举办了沈阳家庭档案珍藏展览活动,不仅将我国家庭档案的精华部分传递到国外,更为国际社会了解中国传统家族文化,宣传中国文化提供了亲民的平台。 3 家庭档案文化功能的实现路径 3.1 培养公众家庭建档意识——档案工具价值普及之道 对于家庭档案来讲,社会公众的家庭建档意识是决定家庭档案能否成为档案事业未来发展“希望工程”的重要因素。同时,从文化层面来看,档案文化的社会建构并不能通过由档案行政管理机构组织的档案展览或档案文化宣传活动而实现,这种文化推广活动只不过是对主体文化观念的一种表象化的影响力,而真正实现档案文化的社会建构则需要为社会主体建构一种档案价值意识,用这种价值意识来约束或影响主体的社会实践行为,使之常态化。由此,笔者认为档案文化的社会建构实质上是一种主体行为模式的建构。这种模式文化的建构需要从主体的价值意识培养入手,特别是从社会主体的微观社会实践活动出发来培养和建构社会主体的档案观念。家庭档案是社会主体在家庭活动和社会实践活动中形成的重要的历史记录,它能够在主体细微的心理感受与价值选择层面对主体产生极其重要的影响。因此,家庭档案完全可以作为档案社会文化建构的普及工具,而这需要从培养和建构社会主体的家庭档案意识着手。笔者认为主要包括两个方面: 其一,鼓励家庭建档,规范家庭建档行为。文化的建构在于主体的社会实践行为模式的养成,而作为档案文化社会建构的“希望工程”,家庭档案不仅可以作为档案事业从国家走向社会的引路标,更可以成为档案社会文化体系建构的奠基石。家庭档案的社会推广关键在于社会公众对家庭建档文化意义的理解与把握,进而在家庭实践活动氛围下实现档案意识的培养与建构。笔者认为虽然当前我国部分基层档案管理机构能够为社会公众提供家庭档案建档的指导与咨询服务,但是必要性的指导与咨询始终停留在社会少数公众层面,而缺少了向社会公众普遍推广家庭建档行为的政策与行动。作为档案事业发展的推动者,档案行政管理机构可以通过两个方面推动家庭建档的社会普及。一方面,针对已建立家庭档案或已有建档倾向的公众,档案部门可继续强化针对社会公众的家庭建档咨询,并通过短期培训和长期指导的方式规范公众的家庭建档行为,指导的内容主要涉及家庭档案的收集范围、整理方案、分类方法与保管策略等。另一方面,针对未形成家庭建档意识的公众,档案部门可以通过相关的媒体渠道,采取社会宣传与文化教育的方式鼓励社会公众养成家庭建档行为,宣传与教育的内容主要包括家庭档案的价值与文化功能、优秀的家庭建档案例和家庭建档的基本常识。 其二,宣传家庭档案功能,引导公众树立档案意识。虽然主体价值意识的培养其内在的价值选择起到决定作用,但外在的有效引导同样会对主体的价值选择产生影响。因此,适时、恰当的家庭建档引导有助于社会公众档案意识的建构。与社会组织的建档引导不同,家庭建档的引导不能依靠行政执法或监督的方式约束家庭建档,而是需要以一种社会公众容易接受的方式展开。笔者认为主要包括以下三个方面:其一,家庭档案的展览与宣传。直观的家庭档案展览是宣传家庭档案功能的最直接的方式,也是最重要的方式,但家庭档案展览不能选择一般性的展览方式,而需要选择一种更“接地气”的方式进行,如哈尔滨市档案局曾协助家住阿城区的王先生建立了黑龙江省第一家家庭档案展示馆,并免费向市民开放,这种以家庭为单位的家庭档案展览以其独特的展区设计和丰富的家庭档案资源受到市民的广泛关注。其二,借助互联网和手机终端技术。信息时代的档案文化宣传受益于现代信息技术而呈现出多元化的发展趋势,对于家庭档案的功能宣传与社会普及可以借助时下颇为流行的微信、微博、QQ等即时聊天工具和信息共享平台实现宣传的即时性和多元性。同时可以扩大家庭档案宣传的受众面,融入到社会公众的日常社会生活中。其三,建构社区基层家庭建档指导机制。社区是当前社会治理的基层组织,也是共同区域内各个家庭相互连接的纽带。通过社区指导来带动个体家庭建档可以有效地减轻档案行政管理机构的基层家庭建档指导工作量,同时也有助于社区内部个体家庭间的档案交流,易于社区内部个体家庭建档行为的普及。 3.2 彰显家庭档案的社会文化张力——档案信息价值的普及之道 家庭档案社会观念的养成为家庭建档行为的社会化建构创造了观念的基础,使档案工具价值意识融入到社会个体的价值观念之中,这是家庭档案文化功能实现的一个层面。从文化层次来讲,家庭档案文化功能的实现还需要通过档案自身的记录工具功能来彰显家庭档案的社会文化张力,随着家庭文化的凝聚与壮大进而影响、完善和丰富社会文化体系。家庭档案来自于个体家庭,它是家庭成员个体生活和社会生活的真实记录,通过家庭档案所具有的文化教育、继承与传播的功能,能够有效地维系家庭成员之间的联系,并促进成员家庭文化观念的塑造和养成。主体文化品格的养成主要来自于两种渠道:一种来自于其所在的家庭,一种来自于其所生存的社会。家庭文化是一种封闭的内部文化,这种文化形式大多依靠家族成员代际间的传承,极难被社会其他形式干扰。因此,家庭文化对主体文化品格的养成具有直接性,而家庭档案作为家庭,乃至家族传承下来的文化遗产,其内嵌了厚重的家族文化底蕴。对家庭文化底蕴的理解与消化不仅需要熟知家庭档案所记录的内容,更要在长辈的指引下领会其中的文化内涵。从家庭档案内容上来讲,它们所表现出的社会文化张力是相对有限的,因为这些档案所承载的多是家庭内部或私人的记录,但从家庭档案产生的渠道来讲,它们却脱离不了与其所产生时代和社会实践活动的关系。由此,笔者认为家庭文化源自于社会文化,并会随着社会文化的变迁而改变。这是因为社会文化是一种多元文化,其在发展演变过程中不断创造新的文化,同时也同化着来自于社会各个渠道的文化。从文化价值理论的观点来看,主体社会化就是把群体的经验、知识、思想、意志、观念、规范等文化内化为个体价值意识的过程,也是个体按照群体文化建立参照系统的过程。因此,社会文化影响着家庭文化的塑造,决定着主体文化品格的时代性与社会性。家庭文化融入社会文化,彰显其内在的文化底蕴与社会文化特质,需要通过家庭档案文化功能的社会实现得以完成。笔者认为家庭档案文化功能的发挥不应只局限于家庭个体,而应从家庭个体走向社区群体,再从社区群体走向社会群体,以此彰显其丰厚的文化内涵。在此过程中作为家庭档案培育与指导的相关档案管理机构可以从两方面着手营造家庭档案的社会文化氛围:其一,通过基层档案管理机构对家庭档案的发现、发掘、指导与推广,进一步扩大家庭档案文化行为的社会影响力,如开展典型家庭档案的社会征集、建立典型家庭档案展示平台、开展家庭档案文化互动实践活动等方式能够带动社会公众对家庭档案文化社会推广的关注。其二,通过对家庭档案信息内容的整合与解析,再现其所承载社会文化的时代性和历史性。笔者认为大部分由档案管理机构举办的档案展览与文化推广活动都是以档案馆自身保管的馆藏资源为基础,而这些资源与社会公众的社会文化选择存在一定差异,这就使得文化推广活动的受众群体相对较窄,文化推广效果相对不高,而以与社会公众社会生活相关的家庭档案作为城市文化与区域文化推广的资源则使活动本身更贴近社会公众,容易引起公众的文化共鸣。 4 结语 家庭档案的社会推广与普及是当前我国档案文化体系建设的一项重要的品牌工程,也是推动未来我国档案事业发展的希望工程。对于今后我国家庭档案工作来说,一方面要通过档案的记录功能突出社会公众对其家庭社会实践过程的关注,鼓励其形成家庭建档的习惯,并引导其养成档案的思维与价值意识,最终形成常态化的档案行为习惯;另一方面要通过家庭档案文化的发掘与推广,使其最大限度地与社会文化相互融合,进而实现家庭文化与社会文化的和谐进步,最终实现档案文化从个体向群体的文化转型。从档案的双重价值看家庭档案的价值与文化功能_文化论文
从档案的双重价值看家庭档案的价值与文化功能_文化论文
下载Doc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