区街中小企业成为就业新增长点,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增长点论文,小企业论文,街中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区街中小企业对扩大就业举足轻重
从我国的情况来看,今后3至5年内,每年城乡新增的就业人员和一定的失业率所带来的就业压力,将是我国经济和社会发展中面临的重要问题。根据一些城市地区区街的调查,大力发展区街经济和社区服务,可广开生产经营门路,拓宽就业渠道。所谓区街经济,一般包括由市属下放到区属的和区属的国有企业、集体企业及按属地管理的非公有制企业,如合伙企业、个体工商户和私营企业等。区街企业在城市中占中小企业的绝大部分,分布在大城区和郊区城区。社区服务的载体是城区工作的最基层组织——街道和居委会,具有群众性、服务性、地缘性等特点。由于其具有投资少,见效快,有机构成低,转产变型容易,适应市场能力强,吸纳劳动力多等特点,因而成为当前解决下岗,失业人员问题,扩大城市就业的主要增长点,这对当前扩大城市就业具有重要现实意义。发展区街中小企业,根据区街企业布局的社区性和分散性,主要从以下几个方面突出就业优势:
第一,发挥城区区位优势,发展服务业。选择适应消费结构变化需要,为城市功能服务和为城市居民服务的产业,突出社区服务、物业服务、家政服务。随着家庭结构、居民消费结构的变化,人们对多方面的物质和精神生活服务需求急剧增长,这为发展社区服务业开辟了新的领域。但因为社区服务不同于社会服务,要兼顾社会和经济两个方面的效益,社区服务才有广阔的发展前景。一方面把社区服务与物业管理结合起来,对社区内的房修、绿化、卫生、电力、电信、热力、治安等实行综合收费服务;另一方面不断拓宽服务领域,增加服务项目,强化服务功能,提高服务质量,并且通过灵活多样的服务形式,如搞一些便民店、理发店、家电维修、托儿所、幼儿园、托老所、钟点工服务、家庭服务等项目,既方便了居民生活,又增加了就业机会。
第二,利用区街经济,扩大发展新兴第三产业尚属稀缺而社会需要的项目。第三产业的特点是投入不多而吸纳劳动力能力强,就业便捷,且对劳动力的素质要求弹性大。像饮食业、服务业、环卫业等可吸纳一些文化程度较低的劳动力,但像物资业、旅游业、房地产业、劳务市场、商品批发、广告业、保险业、金融业和与科技进步相关的新兴行业,特别是咨询业、信息业和各类技术服务业等,既是在区街需要重点拓展的领域,也是需要多层次劳动力的领域,这就为城市下岗失业人员提供了尽快就业的更多途径。
第三,在区街经济中,注重发展非公有制经济。一方面通过法律保护和减少管制,消除发展个体、私营经济的障碍,降低资本进入这一领域的门坎,继续保持个体工商户和私营企业的快速发展势头,以不断增加新的就业岗位;另一方面,鼓励下岗、失业职工个人集资或独资开店、办厂,从事个体、私营经济。这些城市的工商部门为其简化手续,各区、市、县政府根据情况制定了相应的优惠措施。
社区组织就业服务缘何独具活力
从这几年的实践看,区街经济的发展,扩大了城市就业。过去由于长期受计划经济体制的影响,一包到底的“充分就业”政策,导致了某种惰性示范效应和依靠心理。国有企业的一些下岗职工,特别是工业企业的下岗职工,市场竞争意识较差,同时技能比较单一,面对市场有畏惧心理,对第三产业特别是服务性的工作,存在一定的轻视思想。很多地区存在着“有事没人干,有人没事干”的状况。改变这种状况只靠一般性的宣传,有限的人才交流会,简单的人才交流中心是不行的,这样不仅再就业成功率较低,而且容易挫伤求职者的积极性。而目前社区服务在大中城市就业中显示出独特活力,主要由于:
一是区街、委(居委会)在发展区街经济,开辟新的生产经营门路方面发挥了重要作用。目前的市场形势同80年代初不同,开辟新的生产经营门路比过去困难得多。利用街道、居委会发展社区服务,就业方式更加灵活多样,其特点是:(1)街道、 居委会作为城市中最基层的组织,可因地制宜,把社区管理、社区服务和社区就业有机结合起来,起到了协调和横向联系的作用。(2)把没人干的事,由街道、 居委会帮一把,组织起来,在社区内部起到了沟通作用,特别是对上岗的人一律实行《社区服务证书》制度,显示出规范、有序的效果。从某种意义上讲,扩大了街道、居委会的职能和服务范围。(3)熟悉辖区情况, 便于组织,以需求为导向作为居委会开展社区服务的项目。职工一下岗,居委会就上门上户,了解情况,登记造册,区别不同情况,帮助其就业。(4)根据各自社区的特点,便于组织社区服务网点和专业化市场, 如组织开办服装市场、小商品批发市场、花卉交易市场等,拓宽了吸纳下岗职工就业的渠道。(5)区街工作的延伸,可形成两条“工作链”,一条是市政府—区政府—街道—居委会—下岗职工;另一条是市区综合部门—企业—职工,可便于摸清情况,根据市场需求和下岗职工的特点适时安排就业,特别优先安排特困人员的非正规就业,缓解了他们的生活压力,减少了社会矛盾。
二是利用各种财力支持,促进了区街经济的快速发展。区街经济发展快的地区,采取了多种办法解决发展区街中小企业的资金问题,并建立了发展区街经济的利益机制: (1)在街道建立财政所,“多收多得,少收少得,基数包干,超收分成”成为区街振兴的动力。这样自觉抛弃“等,靠,要”的思想,结合区街企业自身条件,充分发挥区街的优势,调动了城区发展经济的积极性。(2)利用城市信用社, 吸收居民和企业存款,获得一定贷款。(3)区政府拨专款扶持企业。 一些有财力的区街为支持企业的发展,低息借出,定期收回,滚动使用,逐年积累,大大促进了区街经济的发展。
三是区街经济的多元化组织形式及多种分配方式适应了不同层次生产力发展的需要和不同群体的需求。区街中小企业之所以成为当前扩大就业的新增长点,就在于它显示了尽快就业与再就业的独特优势,起着再就业服务中心的作用,是下岗、失业职工的“中转站”。
区街经济要保持中国社区管理特色
继续创造有利于区街中小企业生存和发展的环境——目前,区街中小企业的发展是很不平衡的,有的地区发展很快,很好:有的地区就比较滞缓。当前解决就业问题,要适时制定实施有利于促进就业,促进区街中小企业发展的政策,由此有效抑制失业率的上升。
发展区街经济,要重视集体企业的发展——从实践来看,不少下岗,失业职工的就业观念已有所改变,不少人根据市场需求自主择业,这是向劳动力市场转化的有利因素,目前一方面要注意鼓励和支持下岗职工、失业人员组办自愿结合、自筹资金、自我约束的私营企业、合伙企业等,发展非公有制经济;一方面又要重视集体经济的发展。集体经济作为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生产力水平的一种公有制形式,它有利于就业者的相对稳定,有利于共同富裕。作为国有经济退出行业,领域的替代经济,集体经济是不可忽视的就业渠道。
区街企业采取多种形式改制时,要注意原企业职工的安置问题——对于区属的国有中小企业通过改组、兼并、股份合作制,出售,拍卖等形式转为国有民营、公有民营、民有民营时,对拍卖、出售的企业:(1)须经原企业职工(代表)大会讨论通过, 不能搞行政命令和包办代替;(2)要鼓励和优先考虑原企业职工共同购买的形式;(3)在产权出售时,企业在册职工一般应由购买方负责接收安置,不能只买企业产权而将职工推给企业主管部门或社会。企业的转制应尽量减少社会的就业压力。
劳动力市场政策必须注意兼顾不同素质、不同群体劳动者的就业,重点要解决好特殊困难群体的再就业——特困人员包括两类:一类是丧失劳动能力的特困人员;另一类是再就业特困人员。这部分人员在就业竞争中处于劣势,就业难度很大,并构成区域性、行业性的社会问题。要发挥区街、委(居委会)的作用,对前者要通过多种途径,保障他们的基本生活;对后者在安置时实行一定的政策倾斜,尽可能提供合适的较稳定的岗位。
加快区级载体的建设,依托地区,形成就业岗位开发机制,鼓励区街开创就业岗位——在已建成的区级载体上,扩大街道就业服务载体建设,积极推进社区服务,传统家庭手工业、城市型工业和非正规就业,探索培育植根社区的新型产业组织。也可从下岗职工中选聘文化水平高的到居委会工作,把居委会建设与发展社区服务和安置下岗职工再就业结合起来,既可加强居委会功能,又可以扩大和促进城市就业。
区街级政府应当根据财力有计划地制定多种多样的培训计划——将技术培训和就业更为紧密地结合为一体,通过技术培训直接促进区街中小企业扩大就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