区域产业集群化的经济效应与演进机理分析,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机理论文,产业集群论文,效应论文,区域论文,经济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一、引言
产业集群的研究起于马歇尔(1890),在20世纪90年代以来的20年里,以波特为代表的多位学者将产业集群的研究导向深入和繁荣。各位学者从不同的角度给产业集群做出了不同的定义,典型的定义有三个,一是,产业集群就是一组企业或机构,即企业组观。最早明确提出产业集群(Industrial Cluster)概念的是波特①(1990),他认为产业集群是由与某一产业领域相关的相互之间具有密切联系的企业及其他相应机构组成的,各企业或机构之间存在垂直(买方、供应商)或水平(共同的客户、技术、渠道)关系。1998年,波特对产业集群从空间角度作了补充,他认为产业集群是一组地理上靠近的相互联系的公司和关联机构,包括下游产业的公司、互补产品的生产商、专业化基础结构的供应者和提供培训、教育、信息、研究和技术支撑的其他机构;他们同处在一个特定的产业领域,由于具有共性或互补性而联系在一起。二是,产业集群是集中了大量特定产业的各类企业或机构的产业区或区域,即产业区观。马歇尔(1890)早期研究发现“许多性质相似的小型企业集中在特定地域”,因为外部经济而形成“产业区”(Industrial District)。可见,他将产业集群视为一种由历史与自然共同限定的区域。金祥荣(2002)认为产业集群是以从事同类产品生产的企业在特定地理区域内高度集中为其主要特征的产业区或园区,区域内的企业之间形成高度专业化分工,规模普遍很小,企业同质性强,并存在强烈而残酷的生存竞争。三是,产业集群是由多个企业与机构为了实现创新、提升竞争力等目的而组成的生产或社会网络,即生产或社会网络观。OECD(1999)将产业集群定义为由创造附加价值的生产链把众多相互依赖的企业(包括专业化的供应商)、知识生产机构(大学、科研院所和技术支撑机构)和一些中介服务机构(经纪商、智囊团)以及客户所组成的一种生产网络。王缉慈(2001)认为产业集群是大量专业化的产业(或企业)及相关支撑机构在一定地域范围内的柔性集聚,它们结成密集的合作网络,植根(embedded)于当地不断创新的社会文化环境。
基于各种产业集群定义,各位学者分别对产业集群的特征进行了理论研究,可以归纳为以下四个特征。一是,分工专业化。产业集群是产业或企业之间分工的细化,是市场经济发展到一定阶段或分工深化的产物。马歇尔(1890)认为规模经济是集群的重要特征之一,其实分工专业化与规模经济是相伴而生。Pyke(1992)认为集群中的企业间存在很强的产业关联,这种产业关联正反映了该产业专业化分工的情况。仇保兴(1999)认为小企业集群内企业间的分工、协作与交换是集群的重要特征。二是,区域化。区域是产业集群的空间载体,产业集群的发展总是依赖于某个特定区域的比较或竞争优势,地方政府在产业集群的发展中可以起到扶持作用。Pyke(1992)认为集群存在地域的根植性,金祥荣(2002)基于集群的区域特征提出专业化产业区概念。三是,中间组织特性。产业集群是介于市场和企业之间的一种中间组织,集群内企业间既存在激烈的竞争,也存在广泛的深度合作,供应商、制造商与渠道中间商之间存在长期的正式或非正式协作关系。波特(1990)强调了集群中企业间的竞争与合作关系,并认为产业集群是对企业组织价值链的一种替代。四是,网络化或系统性。产业集群内部不仅包括各产业处于各个环节的多家企业,而且还包括相关的地方政府、商会、协会、银行、中介机构等,各企业或机构间存在大量的竞争、合作与依附关系,形成一个联系密切的系统或网络。各学者从不同学科角度论证了集群的网络特征,提出集群是一个社会网络、产业生态系统和创新系统等。
目前,随着经济全球化和市场化的发展,区域竞争日趋激烈,各国或地区为了提高区域竞争力,力图通过产业集群化发展,实现产业升级和产业结构优化。产业集群化发展已成为全球性的发展潮流,因此,加强引导和推动产业集群化发展,已成为各级政府经济工作的重要内容。
因此,为了促进区域经济发展和提升区域产业竞争力,本文重点从理论上探讨产业集群化发展的演进规律,并提出区域产业集群化发展的对策建议。本文第二部分讨论集群化发展的三大理论基础,即新竞争理论、新产业区理论和新贸易理论;第三部分分析产业集群化发展阶段和经济效应;第四部分重点探讨产业集群化的演进规律;第五部分总结并提出政策建议。
二、产业集群化:理论基础
区域的比较优势从何而来?如何提升区域经济竞争力?分工如何深化?这都是区域经济学、产业经济学、发展经济学和国际贸易理论等经济学分支密切关注和探讨的问题。传统国际贸易理论主要以新古典经济学“标准化静态均衡模型、规模报酬不变和完全竞争”三大假设为基础,在理论上难以解释以“不完全竞争、规模报酬递增和历史积累作用”为基础的聚集经济现象。这一问题在战后国际贸易和区域经济发展的实践中日益突出,一方面,许多国家和地区仍以传统国际贸易理论和区域发展理论为指导,依赖外来资本以及本地自然资源禀赋来发展经济,但由于注重产业结构调整的同时却忽视了产业组织优化和区域经济聚集,因而效果并不理想;另一方面,诸多区域摆脱了传统理论的束缚,形成了各种产业集群,区域经济竞争力大大提高,经济高速发展;不仅发达国家而且发展中国家也普遍存在着这种产业现象,如美国的硅谷、我国的温州和苏南地区;这种产业集群现象,不局限于高新技术产业,传统产业也比比皆是。面对传统理论解释产业集群现象的不足,学者们进行了重要的理论创新,主要包括新贸易理论、新产业区理论和竞争力理论。
一是,新贸易和新增长理论认为当国家间越来越相似,市场从完全竞争转变为不完全竞争,且处于规模报酬递增阶段的时候,规模经济就取代要素禀赋的差异成为国际贸易的主动力。20世纪80年代兴起的新贸易和新增长理论在解释区域分工与专业化、行业内贸易和无限增长方面获得长足进展,对传统贸易与增长理论做出了重要贡献。
二是,新产业区理论。一些学者基于对意大利阿米诺罗马根那区内成熟型产业成功扩张现象,提出柔性专业化生产② 和新产业区概念。新产业区的重要标志是区内中小企业密集,企业面向国内外开放市场,且相互间形成了稳定的、植根于本地的既竞争又合作的网络。这与传统工业集聚或工业区不同,传统产业区多为节约空间成本或共同利用基础设施,或被优惠政策吸引所产生的企业集聚。新产业区理论的代表人克鲁格曼认为,区域内企业之间的相互依赖已超越了自然禀赋,成为决定区域产业活力的关键③。新产业区理论基于实证研究得出的结论被杨小凯等人的超边际分析方法的规范研究所证明④。
三是,竞争力理论。竞争力研究的集大成者波特(1990; 1998)着眼全球范围,站在国家立场上,从长远角度考虑如何将比较优势转化为竞争优势,提出从战略视角来审视竞争优势的获取,提出了成本领先、差异化与目标集聚三大战略;进而将价值链和产业集群纳入竞争优势的研究视野,并将以产业集群概念为基础的竞争优势理论称为新竞争经济学⑤。
三个方面的理论创新通过假设或条件的转变,即将规模报酬不变转为规模报酬递增、完全竞争转为不完全竞争、静态均衡模型转为动态演进与路径依赖,都将区域产业集群化发展视为贴近经济实际、提升区域竞争力、促进区域经济发展的重要载体和模式,在理论上具有很强的相通性,其内在逻辑如图1所示。
图1 产业集群化发展的三大理论基础及其融合示意图
三、区域产业集群化:演进阶段和经济效应
在经济全球化和信息化的时代背景下,产业集群通过分工专业化与区域交易的便利性,把产业发展与区域经济有效的结合起来,从而形成一种有效的生产组织方式,它是推动区域经济增长、技术创新和产业竞争力提高的重要方式。大量文献把产业集群对区域经济发展的效应,从理论上可以概括为规模经济、外部性、范围经济等。但是,本文认为产业集群的发展是一个量变过程,即产业集群化;其中,产业集群是产业集群化发生质变后的结果,即只有越过了质的规定性的产业集群化才能形成产业集群;因此,产业集群化可分为两个阶段,即产业集群形成前的初级阶段和产业集群形成后的高级阶段;从而其经济效应也分为两种,即产业集群化初级阶段的效应和高级阶段的效应。
(一)产业集群化初级阶段的效应
在初级阶段,产业集群化对区域经济发展和产业竞争力提升的作用可以概括为四个方面,即规模经济效应、范围经济效应、学习效应等。
一是,规模经济效应,是指同一产品在产出量的某一范围内,平均成本随着产出量的增加而递减的现象,成本与产量的关系可用公式(1)表示,即:
C(2)<C(1)+C(1) (1)
二是,范围经济效应,是指不同产品集聚在某一空间范围内共同生产的成本要低于分散在不同空间生产的成本,成本与产量的关系可用公式(2)表示,即:
C(1甲+1乙)<C(1甲)+C(1乙) (2)
三是,学习效应,有狭义与广义之分,狭义的学习效应是指单位产品的生产成本会随着时间趋于降低,即C(第N+1个)<C(第N个),注重产品与技术方面;广义的学习效应是指新企业的创建成本会随着产业聚集程度的提高而降低,注重企业与组织能力方面。
四是,交易成本节约效应,是指因分工专业化、生产要素共享、空间临近和社会资本增强了相互信任、技术外溢等,从而导致企业间交易成本的下降。当然,这些效应难以严格分开,且既可表现在同一企业内部,也可表现在不同企业之间。
(二)产业集群化高级阶段的自集聚效应
产业集群化越过产业集群质的规定性的临界点,产业集群就真正形成了,从而进入高级阶段。产业集群化高级阶段同样具有初级阶段的经济效应,而且以四种效应为基础,形成自集聚效应(即系统的正反馈效应)。自集聚效应,是指产业集群形成后产生的滚雪球式的集聚效应,吸引更多相关企业到此集聚;这比广义学习效应中的新企业创建成本降低又上升了一个层次。
因此,产业集群化的效应随着集群化发展的广度和深度不断扩展,在初级阶段,主要导致企业内部的产品成本较低和企业间的交易成本降低;而在高级阶段,产业的自集聚效应导致企业外部发展环境的高度优化和企业在空间上的进一步集聚,从而促进区域经济发展。产业集群化发展的效应递进关系见图2所示。
图2 产业集群化对区域经济发展和产业竞争力提升的效应示意图
四、产业集群化:演进机理
产业集群化演进具备什么条件时,才能真正形成产业集群,表现出自集聚效应?即产业集群形成临界点的条件是什么或为什么区域产业集聚能突破临界点,从而形成正反馈最终形成有序的产业集群?
本文使用耗散结构理论⑥ 解释产业集群的形成问题。耗散结构理论的几个关键概念是开放系统、远离平衡态、临界点和系统正反馈。首先,开放系统不同于孤立系统在于它与外界有熵的交换,如果外界给系统的负熵足够强,就可以逆转系统的熵增过程,从而将系统向有序推进。其次,远离平衡态,是指系统处于非线性区间,从而具备了突变的可能性。再次,临界点,是系统无序与有序的临界点,超过无序的临界点,系统就会因较强的正反馈作用而失去稳定性并最终实现有序。最后,系统正反馈作用时时存在,但在平衡态下或临界点之前,其强度要小于耗散因素的强度,只有过了临界点,它的作用才占优势,才是主导性的。
在产业集群化演进过程中,开放系统如果受到外部推动,如产业政策或区域发展政策的影响,导致产业集聚不断强化,产业系统逐渐远离平衡态,当集聚强化到一定程度或达到临界点,系统的正反馈作用超过无序的耗散因素作用,此时,产业自集聚效应凸显,产业集群正式形成。见图3,其中虚线表示内循环或产业集群化初级阶段,即产业集聚过程,其推动力主要是系统外力;实线表示外循环或产业集群化高级阶段,即产业集群形成后的自集聚过程,其推动力主要是系统内力。
图3 耗散结构理论视角下的产业集群化演进机理示意图
五、结论与启示
本文从产业集群演进的视角,以新贸易理论、新产业区理论和新竞争理论等为理论指导,探讨了产业集群化的发展阶段、经济效应、演进机制等。研究得出产业集群化可以分为初级阶段和高级阶段;在初级阶段,产业集群化可以带来规模经济、范围经济、学习效应和交易成本节约等经济效应,而在高级阶段,产业自集聚效应成为集群化促进区域经济发展和提高产业竞争力的主要经济效应;在一个开放的区域经济系统中,如果地方政府通过一定的产业支持政策或区域发展政策给予其产业有效的外部推动力,那么当区域产业集群化发展超越临界点时,产业集群得以形成,而且可以产生区域产业自集聚效应,使得区域及其产业进入自发的良性循环,将大幅度提高区域竞争力。
根据产业集群化的理论分析和地方政府在实施产业集群化战略的实践,本文得出区域产业集群化发展的几点启示或政策建议。一是,集群化发展有自身的演进规律,地方政府在制定扶持政策时,一定要结合本地的主导产业选择和培育、要素市场、基础设施、社会发展与公共服务的具体情况,在产业集群化的关键时机和重点环节给予支持,而非否定市场化与产业集聚自发力量的作用。二是,地方政府的支持政策,主要采用经济手段和间接方式,且要通过区域产业系统或网络而其作用,把支持政策内化为产业集群化的重要条件。三是,支持政策也是由诸多政策组成的一个支持系统,既包括政府在产业和园区方面的基础设施建设、土地和工商税务审批、社会保障体系完善等公共服务的优化,也包括政府在产业园区的产业规划、主导产业的选育、配套产业和企业招商引资的协调、人才市场建设、信息和技术服务体系建设、产业基金等资金支持平台建设等。四是,转变政府职能,建设服务型有限政府,大力扶持各种商会、法律和经贸等社会中介机构发展,促进科研机构的发展和产学研结合。五是,通过大力发展民营经济、鼓励中小企业发展、积极引进外资等,促进形成区域竞争与合作并存发展的格局。
注释:
① 波特在《国家竞争优势》(1990)一书中开创性地提出了一些重要命题和判断,如集群对规模经济的作用、政府的作用与聚集经济的关系等。此后,他在《集群与新竞争经济学》(1998)一文中,系统地提出了新竞争经济学的产业集群理论。
② 柔性生产方式,是70年代中期以来出现的与福特时代大规模标准化生产方式不同的一种较灵活的生产方式。这种方式不仅强调企业应变能力,而且强调小型化集聚企业在专业化分工与协作基础上建立的网络关系。正是这种专业化分工、协作以及具有区域特色的中小企业密集的网络联系导致了“新产业区”的产生。
③ Krugman P.,Increasing Returns and Economic Geography,JPE,1991 (99):483-499.
④ 相关论述见杨小凯的《专业化与经济组织》、《新兴古典经济学与超边际分析》等书。
⑤ Porter M E.,Clusters and New Economics of Competition,Harvard Business Review,1998 (11-12):77-90.
⑥ 耗散结构理论是研究一个开放系统在远离平衡态的非线性区间从无序向有序转化的机制和规律理论。
标签:集聚效应论文; 产业集群论文; 机理分析论文; 企业经济论文; 产业集聚论文; 竞争分析论文; 经济学论文; 规模经济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