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绵城市构建过程中景观设计要点探讨论文_刘冬冬1,黎小龙2

海绵城市构建过程中景观设计要点探讨论文_刘冬冬1,黎小龙2

摘要:海绵城市构建是一个多学科融合的复杂工程,其在构建过程中涉及多个景观设计要点。通过对海绵城市构建过程中景观设计要点进行探析,以期提高城市园林景观的实用性,同时推动我国海绵城市的构建,进而减少诸如内涝这样的生态环境问题。

关键词:海绵城市;构建过程;景观设计;

1、前言

海绵城市建设是一个多学科融合的综合工程。景观设计与海绵城市的建设密切相关。海绵城市理论是城市发展的理论创新内容。海绵城市是将雨水进行吸收、蓄积、净化并加以利用,促使城市的生态化效应得以提升,自然性与人工科技相结合的生态途径。运用雨水资源来提升城市的生态化水平促使城市建设活动得以实现可持续发展,确保城市具备较强的旱涝灾害抵抗能力

2、海绵城市的基本内容

2.1海绵城市的含义

海绵城市是新一代城市雨洪管理概念,主要指城市在适应环境变化和应对雨水带来的自然灾害等方面具备良好的“弹性”,因此“海绵城市”也可称之为“水弹性城市”。它的主要功能是下雨时吸水、蓄水、渗水、净水,需要时将蓄存的雨水“释放”并加以利用。

2.2海绵城市构建的背景

我国大多沿海城市,在夏秋季节常常遇到台风、暴雨、泥石流等自然灾害,给当地经济的发展和人民生活带来了较为严重的影响。加上城市地表主要依靠管渠、泵站等设施进行排水,长期如此,就使得这些城市道路容易出现逢雨必涝,旱涝急转的情况。为避免此类情况的发生,城市景观的规划设计更应注重对植草沟、雨水花园、下沉式绿地等“绿色”措施的利用来组织排水,同时以“慢排缓释”和“源头分散”控制为主要规划设计理念,这样既可避免洪涝,又可提高雨水收集效率。

3、海绵城市构建过程中景观设计要点

3.1场地设计层面——规划布局雨洪调蓄系统设施

场地空间设计层面侧重于顺应上位规划的各项控制要求,结合场地特征和项目情况制定相应的低影响开发控制指标,落实设施布局建设等内容。其步骤主要包括:①通过水文、水力计算或者模型模拟,确定合理的设计雨量大小,明确径流控制目标和主要建设项目规模等;②对场地进行全面深入的基础条件分析,合理选择相适宜的低影响开发雨水技术及组合系统。

低影响开发技术按主要功能一般可分雨洪自然净化下渗系统和雨洪人工净化蓄渗系统两大类,包括截污净化、渗透、存储、调节及运输等多项技术措施。实践中,应按照因地制宜和经济高效的原则选择低影响开发技术及其组合系统。

3.2道路景观设计要点

道路景观设计是海绵城市建设中非常重要的内容,除了对景观的绿化设计加以重视外,还要慎重选择合适材质。为了有效应对城市内涝问题,道路景观最好选择可渗透的路面。

期刊文章分类查询,尽在期刊图书馆可渗透路面是通过各种技术手段使不可渗的路面变为可渗透的路面,从而直接减少地表径流的工程性措施。透水混凝土和透水面砖的大面积使用积,可有效地促进水体渗入地下。

道路作为城市发展的重要廊道,在海绵城市的建设中发挥着重要作用。这里主要对道路中的绿化景观和硬质景观(铺装样式及铺装材料)的设计要点进行分析总结。绿化设计:在道路隔离带或路侧绿化带中,设置植草沟、植物缓冲带和下沉式绿地,对雨水进行截留,当设施内雨水饱和时,可通过溢流口经过滤处理后排入雨水集水池中,干旱时可向周边绿地提供水资源。

硬质铺装:指通过改变地面铺装材料自身的透水性或扩大材料之间相互衔接的缝隙面积,使雨水下渗到场地内部。即一方面增加透水混凝土和透水面砖的使用面积,促进水体渗入地下,另一方面,增加汀步、石材拼接间的绿化面积,以至当有降水时,雨水可顺着材料自身的孔隙或之间的缝隙下渗留存;当没有降水时,材料自身的孔隙或之间的缝隙又可作为土壤通风换气的通道,减少城市干岛效应的发生。

3.3广场景观的生态化设计

近几年,随着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对自由活动空间的需求随之加大,城市广场这一景观元素频繁出现在城市公共空间。作为海绵城市构建中的一大组成部分,其在设计过程中既要考虑实用性又要考虑生态性。此外,从实用性的角度考虑,广场面层铺装的选择也应具有良好的透水性,且面层铺装下方需铺设一层透水混凝土,更利于雨水的渗透。例如采用大面积透水砖或者透水混凝土铺设面层,通过不同色彩和样式的组合,构成不同的图案,在提高广场生态性的同时保证其美观性和艺术性。

3.4水景(湿地)景观设计要点

河湖水系、坑塘湿地等是城市天然的雨水滞纳净化场地,是生物多样性保护和栖息地恢复的重要场所,对局域性的雨洪管理、水质净化、地下水补充、棕地修复、生物栖息地保育,甚至是局部微气候具有调节作用。水景(湿地)景观设计要点即构建“水质净化-蓄滞水体-回补地下水”三级水景体系。由于景观设计者所处的设计阶段往往处在规划阶段的后期,因此这里不去研究宏观层面水生态安全格局及中观层面的“城镇海绵系统”,仅对微观层面的海绵体进行探讨。

雨水花园是海绵城市建设中水景(湿地)景观设计的最小海绵体之一,可在城市景观中较为广泛的应用。即通过在浅洼区域种植花草、灌木,甚至乔木等工程措施来减少地表径流量、净化雨水、美化环境。生态滞留区与雨水花园的功能基本相同,其区别是生态滞留区对于土壤有特殊要求,对施工技术有着更为严格的要求。生态滞留区分为生态滞留带、生态滞留池、生态植被池。对于设在道路旁边的生态滞留区,可将路面上的径流引到收水区。在对树荫和通行有较高要求的景观区,也可以把单体的植被池作为生态滞留的一个单元。

对收集到的雨水进行过滤,最常用的就是雨水花园。雨水花园或由人工挖掘而成、或是自然形成,一般是地势较洼的绿地,其作用是对降水进行汇聚吸收,并通过植被、土壤对水体进行净化,使收集而来的雨水缓慢渗于土壤,起到涵养水源的作用。这也是海绵城市建设中十分常见的手法,目前已发展为多种形态。其中,狭义雨水花园指规模较小、结构简易的浅洼绿地,适用于小型景观。广义雨水花园包含内容较多,如下沉式绿地设施,其作用有调蓄水源、净化降水等,在利用生物净化技术对地表径流开展阶梯式净化处理的同时为其周边景观提供了灌溉水源。

4、结语

当前,城镇化的快速发展带来的生态问题日益突出,加快海绵城市建设已是当务之急。海绵城市的理念顺应了自然规律,有利于改善城市的生态环境,其中景观设计是“海绵城市”从概念到设施的重要环节。因此,利用海绵城市理念进行生态化景观设计,一方面有利于景观自身的生态化,一方面又构成了海绵城市的支持系统。因此景观设计,要紧紧围绕海绵城市建设的要求,结合景观发展规划与建设实际,对关键的设计要点进行科学把握,努力把城市打造成生态友好、资源协调的美好家园。

参考文献:

[1]刘颂,陈长虹.基于低影响开发的海绵城市景观化途径[J].中国城市林业,2016,14(2):10~16.

[2]俞孔坚,李迪华,袁弘,傅微,乔青“.海绵城市”理论与实践[J].城市规划,2015,39(6):26~36.

[3]毕海松.海绵城市景观建设如何与城市快速发展相协调[J].建筑工程技术与设计,2016(26):461.

论文作者:刘冬冬1,黎小龙2

论文发表刊物:《建筑学研究前沿》2017年第9期

论文发表时间:2017/8/18

标签:;  ;  ;  ;  ;  ;  ;  ;  

海绵城市构建过程中景观设计要点探讨论文_刘冬冬1,黎小龙2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