市场经济体制与生产力发展的关系,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市场经济体制论文,生产力发展论文,关系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1
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已成为全国人民的共识,但是,市场经济体制的建立不是一蹴而就的,特别是对我们这样一个建立了高度集中计划经济体制,生产力又比较落后的国家来说,更是如此。市场经济的含义是指高度发达的商品经济阶段,在这一阶段又建有消费市场、生产资料市场、资金市场和劳动力市场,即市场是充分的,它处于分配社会劳动、分配物质资源的枢纽地位。而市场经济体制的形成和发展的重要前提是建立产权制度,明确产权关系,有充分的制衡机制以保护产权,防止不正当的行政干预等。要做到这一点,还必须有完备的法律作保障。所以说市场经济就是法制经济。由此可见,我国目前的状况与市场经济要求的必备条件还有相当的距离,在我国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还需要几年或更长的时间。总之,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需要一个过程,在这个过程中,生产力的发展问题是不容乐观和忽视的大问题。目前有人认为,我们已经建立市场经济了或者已经是市场经济了,生产力无须关心就可以自然而然地迅猛发展了。这种不懂得建立市场经济体制需要一个过程而不重视生产力发展的思想是十分错误的和有害的。首先,目前世界各国间斗争的焦点是争夺经济主导权、科技优先权、抢占科技制高点和世界高科技产品市场,这是一场没有硝烟的“和平的战争”。这场经济战既是第一生产力——科学技术的较量,同时也是抢夺时间的较量。我国由于历史的原因错过了几次发展的大好机会,又由于现实的原因——人口多、底子薄,经济文化比较落后,经济发展步履艰难,如果再一次抓不住时机,错过了机会,后果难以设想。所以我们必须有危机感、紧迫感,发挥主观能动性,抓紧时间,促进生产力的发展,决不能有等、靠的麻痹思想。其次,市场经济并非能包治百病、完美无缺。西方资本主义的市场经济已有数百年的发展历史,其经济理论有多种学派,目前较流行并具有代表性的有:国家干预主义经济学派的新古典综合市场经济和新凯恩斯主义市场经济,还有新自由主义学派的市场经济等。我们决不能搞简单化,搞盲目崇拜和“拿来主义”,照抄照搬西方国家的经济模式,他们的经济模式在我国并非都能促进生产力的发展。我们必须采取科学的态度,既不能盲目批判,也不能盲目崇拜、机械照搬,要结合我国的具体情况,去其糟粕、取其精华地批判地吸收消化。同时,要看到市场经济这只“看不见的手”并非是万能的,头号资本主义大国美国,也面临着经济衰落、资金短缺、国际收支逆差、社会道德沦丧、教育危机、种族矛盾尖锐、吸毒贩毒等许多社会经济难题,看不到问题解决的前景。第三,如果不注重生产力的发展,有悖于改革开放的初衷,与社会主义的本质不相符。“社会主义本质,是解放生产力,发展生产力”①,这是邓小平同志对马克思主义关于社会主义理论的贡献。社会主义之所以优越于并必然取代资本主义,根本原因就在于社会主义能够主动地解放生产力和注重发展生产力。我们坚持的是社会主义,要建立的市场经济体制是社会主义的市场经济体制,因此,必须首先着眼于生产力的发展。历史唯物主义历来认为,生产力是一切社会发展的最终决定力量。生产关系和上层建筑只有适应生产力的状况,才能促进生产力的发展,马克思主义从来都重视生产关系和上层建筑的作用,但是,它们都是为生产力发展服务的。
2
市场经济体制下的生产力的发展与计划经济体制下的生产力的发展是否有不同的规律性,或完全摈弃了马克思主义关于生产力发展的理论呢?非也。在市场经济体制下生产力的发展仍然遵循生产力发展的一般规律,并没有超出这个规律。
历史唯物主义认为,社会发展是由于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这两对基本矛盾的运动而推动的,其中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的矛盾是更为直接的矛盾。生产力是人们改造自然、满足自身物质需要的力量是矛盾的起点,整个社会的基本矛盾运动总是从生产力开始的。马克思、恩格斯在论述社会基本矛盾时,特别强调了社会中人的“本身力量”的发展与生产力发展的关系。如在他们合著的《德意志意识形态》第一卷第一章中说:“已成为桎梏的旧的交往形式被适应于比较发达的生产力,因而也适应于更进步的个人自主活动类型的新的交往形式所代替;新的交往形式又会变成桎梏并为别的交往形式所代替。由于这些条件在历史发展的每阶段上都是与同一时期的生产力的发展相适应的,所以它们的历史同时也是发展着的,为各个新的时代所承受下来的生产力的历史,从而也是个人本身力量发展的历史。”②由于生产力的发展,不断打破了已成为桎梏的旧的交往形式序列,因此,人类的社会历史就是生产力发展的历史,从而也是个人本身力量发展的历史。在这里马克思和恩格斯明确地提出了“个人本身力量发展的历史”就是生产力发展的历史的理论观点。我们不能只重视后者而忽视了对前者的重视和理解,因为前者是后者发展的基础和关键。在现实社会中“创造这一切,拥有这一切而斗争的不是‘历史’,而正是人,现实的、活生生的人。‘历史’并不是把人当作达到自己目的的工具来利用的某种特殊人格。历史不过是追求着自己目的的人的活动而已。”③人的本身力量的发展推动社会发展的这一思想,马克思恩格斯不止一次表述过。如马克思在《致巴·瓦·安年柯夫》的信中说:“由此就必然得出一个结论:人们的社会历史始终只是他们个体发展的历史,而不管他们是否意识到这一点。”④“个体发展”和“个人本身力量发展”是同义语,即指“人化”在劳动者身上的内在力量的发展。为什么革命导师把生产力发展的历史称之为“个体发展的历史”和“个人本身力量发展的历史”呢?因为生产力本身是社会中现实人的活动,是人的“本身力量”的表现形式。生产力发展的动力虽然来自人与自然的矛盾、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的矛盾以及社会内部人与物的矛盾,但是,在这些所有的矛盾中,归根到底是现实人的“本身力量”是主动的、能动的一方,是最根本的动力。
“任何人类历史的第一个前提无疑是有生命的个人的存在”⑤。今天我们正在努力建设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其目的是使生产力得到尽快的、持久的发展。应时时、事事着眼于社会成员的“个人本身力量”的发展,着眼于“人化”在劳动者身上的内在力量的提高(所谓“人化”是指社会对它的成员所进行的文化知识的教育和培养)。如果离开现实人的“本身力量”这个基础去考察生产力、发展生产力,就可能导致把生产力看作是独立于社会人之外的具有自己独特生命力的东西,从而对它的发展和提高的终极原因,难以做出科学的结论,在付诸实践中就会偏离这个根本基础,而导致这样那样的失误。只有从社会中的“个人本身力量”这个现实基础出发,注重社会人的“本身力量”的提高,以此来发展生产力提高生产力,才能使我国的经济长期保持高速发展。
3
资本主义国家在搞市场经济,促进生产力的发展,我们也在搞市场经济,促进生产力的发展,两种市场经济有没有区别,区别在哪里?笔者认为市场经济就其本身来说,不姓“社”也不姓“资”,它是人类社会商品经济发展到一定阶段的产物。两种市场经济虽然都对生产力的发展有一定的促进作用,但是这种促进作用却有着本质的区别。第一,在资本主义国家中,社会所有制是以私有制为主体,所以生产力中的“个人本身力量”的提高和发展是以自发的、不自觉的形式表现的。我们要建立的市场经济是以社会主义公有制为经济基础,是以马克思主义的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为指导思想,是把社会的发展当作一个客观过程来研究和考察,因而能够克服以往社会的局限性,我们能够自觉按客观规律办事,因而能主动自觉地、有计划地大力提高“个人本身力量”,能够大大缩短生产力发展的进程。第二,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和资本主义市场经济的目的不同。在现代资本主义市场经济中,垄断集团在国民经济中仍居统治地位。现代资本主义市场经济尽管有不同模式或披着“国家福利”的华丽外衣,其目的仍是为剥削阶级、为垄断集团服务;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是对现代资本主义市场经济的扬弃,是为社会中的绝大多数人谋利益的。提高生产力是为了提高人民的物质生活和精神生活水平,是以“消灭剥削,消除两极分化最终达到共同富裕”⑥为目的的。第三,政府干预的目的不同。在现代资本主义国家,政府对市场的干预是垄断集团控制下的政府对国民经济的干预,是为了巩固其统治和获取最大限度的利润,是为了经济而经济,不是为了发展生产力提高人民的生活水平。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本质,“是解放生产力,发展生产力,消灭剥削,消除两极分化,最终达到共同富裕”⑦。因此,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不是任其自由发展的市场经济,而是政府宏观调控和干预下使其迅速发展生产力,提高人民生活水平,沿着社会主义道路健康发展的市场经济。
4
在我国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进程中,政府的宏观调控应着重在哪些方面呢?笔者认为,在现阶段,政府除了调控实现经济运行的总平衡,克服严重通货膨胀、保持经济持续稳定增长、增加就业、实现国际收支平衡外,要大力发展教育、优先发展教育,提高社会成员的“本身力量”,以此作为提高生产力的手段。江泽民同志在去年的《全国教育工作会议》上的讲话中指出:“在我们这样一个有近12亿人口,资源相对不足,经济文化比较落后的国家,依靠什么来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宏伟目标呢?具有决定性的一条,就是把经济建设转移到靠科学技术进步和提高劳动者素质的轨道上来,真正把教育摆到优先发展的战略地位,努力提高全民族的思想首先和科学文化水平。这是实现我国现代化的根本大计。十四届三中全会再一次向全党郑重指出:“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建立和现代化的实现,最终取决于国民素质的提高和人才的培养。”⑧这是对教育在我国现代化建设中的战略地位的科学评价和对提高生产力、发展生产力理论基础的科学论述。
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在党中央国务院的领导下,经过全国人民和广大教育工作者的辛勤努力,我国的教育事业得到了长足的发展,培养了大量人才,对国家的经济建设和科技进步起了重要作用。但是,相对于我们这样一个12亿人口的大国来说,还是很不适应的。特别是我们面临着新科技革命的挑战,对生产力的发展更不能掉以轻心。在近现代经济发展中,各工业化国家的经验值得借鉴。从蒸汽机时代到电力机械时代,都是走“外延式”经济发展的道路,即主要靠劳动密集型和资金密集型的生产形式来创造财富的。近二、三十年来,许多国家逐渐转向“内涵式”发展的道路,即主要靠劳动者的知识和智能(即本身力量),而不是靠劳动者的数量和体力。以电子计算机的诞生为标志、以电子信息工业为先导的新科技革命便是靠技术密集型和知识、智力密集型的生产形式来创造社会财富的。所以,通过教育来提高劳动者素质和培养人才的重要性,更加为世人所瞩目。在市场竞争中,谁的人才资源丰富,人才素质高,谁就能取胜。因此,从60年代以后,发达国家和部分发展中国家,对教育投资的增长率已高于国民经济的增长率。据统计,11个发达国家教育经费年均增长率高于国民经济增长率,60年代高出5个多百分点,70年代则近7个百分点。相比之下,我们的情况相形见绌。由于我国经济比较落后,科学技术也比较落后,教育更落后,生产力水平比较低。近几年虽然经济有了较大发展,其发展速度跃居世界前列,但是,由于起点太低,人口过多,人口增长速度又过快,人均国民产值仍很低,经济发展还未摆脱外延式为主的生产形式,粗放经营状态尚未根本改变:投入较多,产出较少,而且质量较差,物耗能耗较高,物化在产品中的技术含量偏低。所以劳动生产率就更低了,与发达国家相比有相当大的差距。要彻底改变这种落后状况,只有靠大力发展教育,提高劳动者的“本身力量”。
说到教育就会联想到资金投入问题,穷国办了个大教育,这是一个很大的矛盾。但是又应当看到,我们花在高消费、超前消费以致浪费方面的资金也是相当惊人的。所以,资金短缺是表面的现象问题,教育优先意识、危机意识弱化是本质问题。李鹏总理《在全国教育工作会议上的报告》中指出:“一些地方和部门不同程度地存在着忽视教育,特别是忽视基础教育的现象,对教育缺乏紧迫感,教育优先发展的战略地位在实际工作中没有完全落实。”⑨在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同时,政府要充分发挥干预的职能作用,加强对教育的投入,从宏观调控上采取必要的措施直至强硬手段,使教育优先发展的战略得到认真执行,扎扎实实地提高社会成员的“本身力量”,以此来提高生产力的发展。
注释:
①⑥⑦《邓小平文选》第3卷第373页。
②④⑤《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1卷第79页、第4卷第321页、第1卷第24页。
③《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2卷,第118-119页。
⑧⑨《人民日报》1994年6月20日,1994年6月22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