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历史、地理、文化的角度看我国MTV的建设特点_mtv论文

从历史、地理、文化的角度看我国MTV的建设特点_mtv论文

从历史、地理文化看中国MTV的构建特征,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特征论文,地理论文,文化论文,历史论文,MTV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中图分类号:G206.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2-0209(2002)06-0067-05

MTV在东征过程中与古老的东方文化发生了不可避免的碰撞,并有一个被不同程度地改 造和同化的过程。这一改造过程在中国表现得尤为突出。20世纪90年代初,从西方传入 中国的MTV,在迥异于西方历史地理文化的中国语境下,逐步建立了自成一局的象征代 码体系,构建了明显不同于欧美MTV的表现模式和意义大厦。它以形式上的着力暖色渲 染和营造积极向上的喜庆气氛;制作上的采用符合中国人传统审美习惯的慢节奏线性叙 事结构;内容上的偏重政治教化和道德伦理的引导等特征,成为展示中国文化的一个绝 好的窗口。

鲜明的教化功能 浓重的道德色彩

由于受到中国传统文化的影响和制约,中国MTV从一开始就具有了与欧美MTV不同的特 征。与表达个性和宣泄欲望的欧美MTV不同,中国大多数MTV似乎更加侧重对社会意义和 道德感化的负载。可以说,它是欧美MTV在进入中国后发生的必然转化,也是中国文化 对其改造的结果。

早在理性精神崛起的先秦时代,乐对道德伦理和政治的教化功用就被人们所强调。在 《乐记》中,制乐的目的就被归结为“制乐以治心”[1](P353),并得出“治世之音安 以乐,其政和;乱世之音怨以怒,其政乖”[1](P572)的结论。由此,音乐有了好坏之 分。好的音乐能“善民心、其感人深,其移风易俗”[1](P354),坏的音乐则如被孔子 称为“淫”[1](P126)的郑声,其结果是“放郑声,远佞人。”[2](P170)因而,音乐充 当了政治和道德的载体,在寓教于乐中,发挥着“争取民心,保持整个社会的和谐”[3 ](P58)的作用。正是由于在“乐以安德”[1](P109)传统的影响下,像MTV这样从欧美舶 来的感性产物也就具有了道德伦理教化的功用。

中国MTV中的教化内容是多方面的,并且常常是含而不露、柔和亲切的。它通过对众多 题材的描绘,在人们日常的生活中普及良好秩序和理性精神,既包含着社会政治原则, 又渗透着伦理道德规范,平静而有力的起到了安抚人心、稳定社会、传承文化的作用。 同时,其教化内容能够跟随时代发展而不断添加新要素,达到对现实生活进行针对性的 指导。

歌颂题材在中国内地MTV中是最为常见的,其又分为社会政治和民族自然题材等。为了 方便快捷的达到教化大众的目的,歌者往往直抒胸臆、歌咏其怀、点明意义、指明方向 、礼赞生活,再配上具有模范和激励作用的画面,作品就呈现出一副温文尔雅但又坚定 自信的歌颂者模样来。社会政治题材作品如《走进新时代》,由于其政治性和导向性, 教化色彩尤为鲜明。同时这种对政治社会意义强调的现象也扩展到了自然。在自然题材 中,他们在赞美自然的同时,往往把之拟人化,附加中华民族精神于其上,使自然社会 化政治化,于是,“堂堂正气闪着太阳的光华”的《珠穆朗玛》也就出现了。

反映时代生活的MTV在教化思想的指导下,充分发挥着“传道”的功能。它把触角伸入 寻常百姓家,以百姓代言人的身份自居,试图展现人们对现今社会的热爱之情。在《好 日子》中,宋祖英以她的甜美形象告诉我们:“今天明天都是好日子,赶上了盛世咱享 太平”。面对社会问题,MTV在维护现行政策的前提下,推出励志类作品,建议百姓调 整心态,积极自救。曾在中央台反复播出的MTV《从头再来》就是一个教导人们勇敢面 对下岗、积极再就业的公益作品。这部作品的画面色调沉重但不消极,故事先抑后扬, 结尾处以主人公新生活的开创和个人价值的再度实现的画面来激励人们。歌中反复出现 的“我不能随波浮沉,为了我挚爱的亲人,再苦再难也要坚强。”使整部作品的气势达 到最高点。于是,MTV在这里不再是一个单纯的商业性质的唱片广告,而在某种程度上 成为一种解决社会问题和疏导政策淤塞的隐形辅助手段,并通过宣扬基本的家庭伦理观 念和尽孝之道,使观众树立起正确的敬养观念,唤醒沉睡已久的责任意识,从而达到维 护社会稳定和谐的大目标。广为流传的MTV《常回家看看》就是这么一部产品。在情感 反映上,主旋律MTV注重宣扬一种“博爱”,即世界之爱、人间之爱,并于这种博爱之 中,展示正确的世界观和人生观。历久不衰的作品《爱的奉献》由此而响遍中华大地。

与这种博爱相对的便是以喁喁小儿女的情爱纠缠为代表的小情感类MTV。教化的色彩不 但没有减弱,反而深入到人性、家庭等伦理道德观念上。这是因为长期浸染儒家道德观 念,中国人早已不自觉的用各种人伦道德指导日常生活。具体到爱情类MTV中,无论是 何种样式的爱情故事,中国传统的爱情观念如忠贞、长久、责任等意识,一直以来都占 据着支配地位。在价值取向上,中国人完全不同于欧美偏重片刻欢愉和快乐至上的爱情 观念,而讲求“山无棱,天地合,乃敢与君绝”式的坚定执着和“执子之手,与子偕老 ”的天长地久。在首届中国音乐电视大奖赛上获得金奖的作品《牵手》,通过展示中老 年相濡以沫、携手而行的平淡隽永的生活画面,和对这种生活的吟唱:“所以有了伴的 路,没有岁月可回头”,把这种爱情与责任同在的观点表现得淋漓尽致。即使是表达第 三者恋情之类的作品,它们最终也还是让步和遵循于传统的家庭道德观念,如曾经风靡 卡拉OK包厢的音乐电视《心雨》,其反复咏唱的也只是对往昔爱情的割舍和忠于婚姻的 誓言。“最后一次想你,因为明天我将成为别人的新娘”。

其实,在各类艺术形式中,中国MTV可以说是教化色彩较为淡薄的一种,只是在和欧美 MTV相比较时,其教化色彩才由此而凸现了出来。由是观之,在文以载道的传统文化渗 透下,不少MTV都或多或少的浸染上了一种教化色彩,成为中国同化外来文化的又一例 证。

象征代码:积极的画面、暖色的渲染

流行歌曲在引入了画面后,摇身一变为风靡世界的MTV。可以说,没有影像画面,就没 有MTV。画面在诠释歌词的同时,也在以自身的运作方式来表达相同主题乃至主题之外 更为深远的内容。由于受到文化教化的倡导,中国MTV在画面上多以表现喜庆祥和的气 氛为主,画面内容积极健康、优美绚丽。

中国文化是积极、乐观、和谐的。反映到艺术上,就形成了偏重团圆、快乐、积极等 内容的审美习惯。它与希腊式决绝对立、彻底绝望的结局不同,中国总是把一种理想美 好的理念附加之上,即使在悲剧审美中,人们也总是避免彻底的绝望,极力展示一种美 好未来的理想幻景。《梁山伯和祝英台》、《孔雀东南飞》通过假想的化蝶、化鸟给悲 惨命运抹上了一层浪漫理想色彩,重新树立起人们对未来的信心和憧憬。因而,在这一 传统文化理念的导引下,中国MTV在画面上就以表现暖色调的喜庆场面为主,几乎所有 的人物脸上都洋溢着幸福与满足。这里,我们很难看到悲剧的结局,也没有颓废与绝望 ,更多是漂亮、完美的人物。西方那种灰暗晦涩、人鬼情末了的创意是少见的,宗教问 题或地区冲突这类西方常见的主题是没有的,取而代之的是一个不分民族、不分信仰、 其乐融融、美满大家庭的画面形象。由于中国农耕文化所形成的“一份耕耘一份收获” 的生活理念,使中国人在生活态度上形成了积极向上的乐观心态。从民歌《太阳出来喜 洋洋》到颇具乡土气息的MTV《芝麻开花节节高》,其格调明亮欢快,于起承转合之间 充满了对生活、对人生的美好希望和坚定的信念。在较多融入了现代风格的MTV《步步 高》中,民歌的音乐特色被大大的淡化,但其乐观向上的精神风貌却被很好地继承了下 来。

扩大到社会政治主题上,则国家的繁荣昌盛、民族团结、和平发展是中国MTV着力描绘 的重点。因而,在主旋律MTV中,雄浑壮丽的背景是必不可少的。电脑制作出来的云蒸 霞蔚和风云变幻,给整部作品奠定了庄严神圣的基调。在这里,视野是开阔的,画面是 舒展的,节奏是徐缓的,乐曲是庄严的。泱泱大国的胸怀气魄和幸福的优越感充溢着作 品中每一个画面,昂扬的气息扑面而来,并且常常出现政治历史画面和代表民族精神的 自然和人文景观。大“家”追求富强繁荣、团结友爱,小“家”则渴望富裕幸福、团圆 平安。由于中国文化是一种精耕细作型的经济生活形态(许倬云语),所以必然强化家族 、亲缘的聚集,重视安定和延续,厌恶动荡和迁徙。因而,不少祝福类MTV都把祝愿家 庭美满、生活幸福和国人康健作为主题,着力呈现出一幅平稳、安和、甜蜜的家庭图景 。

无论是大“家”的繁荣团结,还是小“家”的幸福团圆,在画面表现上,都离不开暖 色调的渲染,其中红色尤为突出。色彩意义是和民族文化有关的。红色的运用在中国有 着悠久的历史,早“在山顶洞人时期就运用了红色”[1](P86)。在农业民族太阳崇拜情 结作用下,红色成为中国人一向最为喜爱的颜色,它代表着喜庆热闹、吉祥如意,象征 着红红火火的生活。于是,反观中国MTV的颜色运用,红色出现的频率也是最高的。无 论是在主旋律还是私人化MTV中,红色都成为一种主导色,或是不可缺少的点缀色彩, 在红色的烘托下,热烈欢快、生机勃勃而又充满了温情等韵味都一一表现了出来。在汤 灿的《幸福万年长》中,红色占据了主导地位,放眼望去,满目红色:红色的花环、红 色的衣服、红扑扑的脸蛋、红艳艳的流光溢彩,以及无处不在的似有似无的淡淡的红色 色调。在一片红色的包围下,人们心潮激荡,仿佛红火的幸福日子随着歌者的嗓音飞至 身旁,触手可及。温暖、希望、幸福、团圆都在这一色彩的衬托上,引发了人们心灵的 渴求和共鸣。

节奏徐缓和谐、叙事流畅清晰

节奏的快慢可以说是中西MTV最显而易见的不同处之一。由于欧美MTV音乐节奏的跳跃 奔放、镜头的快速切换以及叙事结构的变化无常等特征,违背了中国人讲求以和为美的 审美观。因而,在学习借鉴欧美MTV制作技巧的基础上进行本土化转换,形成了符合传 统审美模式的中国MTV。

中国文化认为对于声色之美的感受,必须符合于听觉、视觉器官的生理要求,需要适 度而不能给之造成过度而有害的刺激。“听乐而震,观美而眩,患莫甚焉。必听和而视 正”[1](P89)。故而中国对欧美MTV中声音过小和过大的音乐特色都加以改造,采用适 合中国人审美心理的声、色表现方式。而且,由于农耕生活所具有的平稳性、徐缓性、 和谐性以及人们对来年收成和生活状况的可预计性,使反映他们生活状况的音乐歌曲也 相应具有这种农耕特征。在慢节奏生活的熏陶下,中华民族自古就养成了一种徐缓从容 的行为方式,反映到艺术领域则形成了慢节奏的表现手法。在审美效果上,慢节奏带给 人们的是一种从容不迫、舒展宁静的心理感受,符合了中华大地广袤无垠、厚实稳定的 地理特征和天行有道、宁静致远的文化观念。早在先民时代,巫舞和庙堂音乐就以缓慢 的节奏营造庄严的气氛,来表达对祖先神灵的敬畏和祈求。这种风格进而影响到后来的 戏剧,使之形成了缓慢的叙事节奏和拖腔的演唱风格。

中国的MTV也不例外。尽管中国MTV是在欧美快节奏摇滚乐MTV的影响下产生的,但在中 国审美心理的支配下,其音乐节奏发生了由快而慢的转变,由音乐节奏决定的画面剪接 速度也相应缓慢了下来。因而除了少数摇滚乐MTV是以一种类似于欧美快节奏方式来联 系画面之外,中国大多数的MTV在画面切换上远远慢于欧美MTV。可见,MTV镜头量的多 少直接取决于音乐节奏的快慢,并通过音乐节奏与音乐体裁间接相关。从具体作品对比 中,可以更清晰的看到其中的文化力量。由大陆拍摄的MTV《霸王别姬》,历时4分50秒 ,共有104个镜头,镜头平均长度2″79。而欧美的MTV《悲剧性的喜剧》全长4分40秒, 共有165个以上的镜头,镜头平均长度1″70。何晓兵在《音乐电视导论》中,通过对中 西MTV画面速度的统计分析,得出了“在片长相同情况下,中、西MTV镜头量之比为1∶1 .5,亦即欧美MTV的镜头量比中国MTV多出50%以上。”[4](P172)的结论,认为主要在于 歌曲体裁所规定的音乐节奏。以摇滚乐为主的西方MTV,其音乐节奏相对较快而强烈, 这种快速的听觉节奏就决定了其镜头速度也相对较快,镜头量的增多则是必然的。中国 MTV的音乐受传统音乐审美心理定势的制约,其节奏相对较慢而柔和,镜头节奏亦相对 较慢,镜头量也就较少。[4](P172)其根本原因在于“基于不同文化背景的多方面因素 ……最直接的原因,还在于中西音乐风格上的传统性差异所致。”[4](P171)

随着当代文化心理的变化,中国人对欧美音乐节奏模式的认同程度将会而且已经在逐 渐增大,强烈的快节奏在MTV中也日益增多,港台MTV在这方面表现得尤为明显。

农业生活的悠闲养育了中国文学讲故事的传统和人们要故事的心理,先民对故事的口 耳相传也进一步加强了人们对开头、发展、结尾连贯性的依赖。评书,就是抓住了人们 这种心理而得以在平民阶层中兴盛。毕竟,一波三折的故事情节能够填充和娱乐人们的 身心。尽管现今生活节奏不断加快,要故事的心理也没有因此而改变,改变的只是“故 事”的形式和内容。于是,现代生活中各种大大简化了的故事(除电视连续剧等拉面式 的样式外)很好的满足了人们传统的欣赏心理。同时,在慢节奏的支配下,MTV中的中、 长镜头必然增多,画面所停留的时间也相应拉长。这就使叙述完整故事、展现细小情节 成为可能。在多方面因素的作用下,中国MTV呈现出了完全不同于欧美快节奏非线性叙 事模式的特征来。光良的新作《第一次》可以说使用了一个完全的线性叙事结构。这部 MTV犹如电影一般,把男女主人公相遇、相识、相恋的曲折过程一一细致的刻画了出来 。故事情节生动有趣,人物心理活动鲜活真实,画面衔接自然流畅。其MTV画面的故事 情节大大超过了歌曲本身对观众的吸引。所以,对大多数观众而言,当这首MTV播出的 时候,很大程度上MTV是用来看的,而不是用来听的。

MTV是在上个世纪末出现在中国的一种外来文化样式,并在中国文化环境中建立了迥异 于欧美的意义大厦和表现模式。中国特色MTV的出现是民族文化吸收、融合、同化外来 文化的又一力证。在世界范围的MTV大潮中,中国MTV通过自身体系的运作,很好的实现 了对中华文明的表现、印证、维系和传承的功能。

标签:;  ;  ;  ;  ;  ;  

从历史、地理、文化的角度看我国MTV的建设特点_mtv论文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