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城市社区邻里交往中的社会工作干预策略_城市公共空间论文

新城市社区邻里交往中的社会工作干预策略_城市公共空间论文

社会工作介入新型城市社区邻里交往的策略,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社会工作论文,邻里论文,策略论文,城市论文,社区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从帕特南的“独立打保龄球”说起

美国哈佛大学的教授罗伯特·帕特南写了一本书叫《独立打保龄球》,为什么要一个人单独打保龄球啊!多没意思啊!邀邻居结伴去打多好!但没办法,邻居都待在家里看电视、上网去了,没人愿意出来打保龄球。帕特南敏锐地发现,过去那种互助互爱、温情脉脉的传统社区风光不再,现代城市社区的邻里交往已经走向衰落,社区邻里在政治参与、公民参与、宗教参与、工作联系、非正式联系、利他主义、志愿活动、慈善活动、互惠诚实和信任方面大为衰减。原因何在?帕特南认为,主要是时间和金钱压力、流动性与扩张、科技与大众传媒、代际更替等多种因素共同作用的结果,长此以往,后果很严重,教育和儿童福利、安全有益的邻里关系、经济发展、健康幸福、民主、社会资本都会受到严重损害。

这可如何是好?帕特南为复兴社区生活开了个处方:在学校和社区开展青少年公民教育、雇主应鼓励员工的公民参与、通过科学的城市规划促进邻里交往、用宗教信仰重新唤醒社区精神、创新电子娱乐方式来增强社区参与、通过文化和艺术活动促进邻里交往、利用网络技术增进社区参与以及政府通过政策鼓励和行政干预来强化邻里交往。

今天的中国,随着工业化、城市化、市场化的快速推进,不同地域、不同文化、不同职业、不同收入、不同民族甚至不同种族的人涌入高楼林立的商品小区,如同美国镀金时代的城市社区,这些社区的邻里交往亦迅速走向衰落。那么,社会工作者该如何应对快速衰落的社区参与呢?帕特南为复兴美国的社区参与所开的处方是宏大的、全面的,作为一位站在云端的理论家、思想者,他适合为解决社会问题作宏观规划。但是,社会工作者作为微观实践者,又应当如何介入新型城市社区,增进邻里交往呢?

笔者对城市社区邻里交往关注多年,在多个城市进行田野调查,又亲身参与推动邻里交往的社会实践,在社会工作者如何介入社区邻里网络建构方面,笔者认为可以从三个方面入手来促进邻里交往。

激发城市社区邻里交往动机

当问到居民为什么不和邻居交往时,笔者经常听他们说,“和邻里交往没什么必要,也没什么意思”。显然,他们没有交往的愿望,而如果连交往的愿望都没有,邻里之间怎么可能有主动交往呢?那么,为什么城市社区的居民不太想和邻居交往了呢?回想一下,在传统社区,邻里交往之所以那么频繁,是因为居民通过邻里交往可能会得到物质、精神或服务上的支持,以满足彼此多方面的需要。但是,当今新型城市社区的邻里交往已显得不再那么重要,现代交通和通讯技术那么发达,居民可以轻易地超越社区建立远距离的社会联系;再加上高度市场化,居民的很多需求可以通过市场购买获得满足,还有,现在城市社区人口流动性很高,今天我帮了邻居,明天他可能就搬走了,这样一来邻里交往的互利互惠几率大大降低;最后,娱乐的电子化也让居民可以摆脱对邻里交往的依赖,而传统社区中,居民往往要通过共同参与的自娱自乐来获得精神满足。可以说,让邻里交往弱化的力量都是势不可挡的结构性因素。社会工作者要想把居民拉回到社区来和邻里建立紧密联系,会不会是异想天开、螳臂当车啊?

面对时代发展潮流,社会工作者并非无所作为,仍然可以利用社会工作的专业技巧,激发邻里交往的动机,在一定程度上缓解邻里交往衰退的势头。可从以下几方面入手来激发城市居民的交往动机。

其一,对接新型城市社区居民的相似性和互补性需求与资源。传统社区的邻里之间都是知根知底的,知道彼此有什么需要、有什么资源,交往动机也就容易产生,因为知道和谁交往可以满足彼此的需要。但新型城市社区是陌生人的大聚居,要知道彼此的需要和资源需花很多时间和精力,成本有点高,居民就理性地选择通过市场购买或原有的社会网络或虚拟交往来满足,邻里交往成为满足需求的次优选择。这时社会工作就有机可乘了,它可以帮助这些陌生的邻里彼此知道,也就是说信息对称,为居民承担或降低彼此了解的成本。具体来说,社会工作者可以利用有关社区居民的文献资料,辅之以家庭访问,再加上社区观察,较小的社区可以进行普查,来收集和整理邻里愿意提供的资源与需求信息,将具有共同性或互补性需求和资源的居民对接起来,激发他们交往的意愿并通过社区内的交往实现需求的满足。比如,爱好唱歌的邻里可以在社会工作者的帮助下迅速相互认识并组建合唱团来享受歌唱的快乐;需要家教与提供家教的邻里可以迅速一拍即合,满足彼此的互补性需求。

其二,建构公共议题,动员居民社区参与建立联系。新型城市社区一般都有不少现存或潜在的公共问题,但因为大家彼此不来往、不交流,对于社区到底存在哪些公共问题、造成这些问题的原因是什么、会带来什么样的危害、如何才能有效解决等通常鲜有人知,这样大家也就没有共同参与解决问题的责任感和紧迫感。面对此种情形,社会工作者又有了用武之地,他可以通过广泛、深入、全面的社区调研,收集、整理现存和潜在公共问题的发展状况、原因、危害和可供参考的解决方案,并在社区内广而告之,激起居民集体行动解决问题的紧迫感和责任感,而有了社区公共参与就必然发生邻里交往。

其三,开展满足普遍需求或特殊需求的社区服务,吸引居民参与。服务领域的高度市场化可以让居民超越社区接受包罗万象的服务,但社会工作者并非因此无所作为,他们可以凭借对社区居民的熟悉,根据居民的需求量身定做适切的、就近的、无偿或低偿的社区服务,将社区居民重新拉回到社区中来,让他们在提供服务和接受服务的过程中实现邻里互动。比如,笔者在某社区组织大学生开展义务家教服务,吸引了很多家长和孩子参与其中,而孩子和家长在接受这项服务的同时也开始和邻居建立联系。

创设邻里交往空间

即使有了交往动机,交往行为也未必发生,还得有交往空间,而且不同类型的社会交往对交往空间有不同的要求。但现实状况是,新型城市社区的交往空间不断受到挤压,原因在于,一方面,随着城市社区居住空间的趋于私密和完善,许多在传统社区必须公用的公共空间(如公共厕所、公共浴室、公共楼道等)不复存在;另一方面,政府的土地财政把城市土地变成了黄金,城市社区的公共空间也变得稀缺而金贵。此外,开发商追求利益最大化,尽可能压缩社区的公共空间;在政府的维稳政策下,一些维权社区的公共空间因被改造成全景敞视状况(周边装设高清探头)而部分丧失了交往功能。诸多因素综合作用之下,城市社区的公共空间被大大压缩,居民无处进行交往,这成了不少城市社区的公共问题。笔者在调查中便常听到居民抱怨说,“我们想开个会都找不到合适的地方”,“我们想组织合唱团,可我们到哪里去唱啊”。

虽然交往空间的挤压主要是结构性因素作用的结果,但社会工作者并非无能为力,仍然可以凭借专业方法和技巧,为社区居民创设和拓展更多的交往空间。

一是为居民创建和维护虚拟交往平台。虚拟交往尽管难以达到同时在场的面对面交往所能达致的效果,但也正是虚拟交往的可错时性、非在场性为邻里交往降低了成本,使邻里交往发生的可能性增加。不过,虚拟交往空间作为一种社区公共物品,其创建和维护需要付出一定成本,集体非理性则往往导致这种公共物品陷于供给困境,不少新型城市社区便缺乏虚拟交往平台。对此,社会工作者可以为社区居民承担创建和维护虚拟交往空间的成本,如建立业主论坛、业主聊天群、短信平台、公共邮箱,通过筑巢引凤,将社区居民招引到虚拟交往空间,增进邻里交往的广度和密度。

二是整合社区资源,为社区居民交往拓展公共空间。社会工作者在充分了解政府、市场和社区组织所拥有的社区资源的基础上,寻求各方支持,为居民提供现存的交往空间或创建新的交往空间。例如,社区学校的操场、居委会的办公场所、社区书店等,只要寻找到各方的利益共同点,在不影响资源占有者利益的前提下,这些空间都有可能拓展为居民交往的公共空间。

三是改造现存的公共空间,尽可能实现公共空间的功能多元化。社会工作者在对居民需求进行全面深入的调查和评估的基础上,可以对已有的公共空间进行科学设计,实现公共空间的多功能化,让有不同需求的居民在同一公共空间通过相互交往获得需求满足。笔者在香港考察时发现,香港社区的公共空间是稀缺而宝贵的,但香港的社会工作者创造性地在有限的公共空间大做文章,合理布局,精心设计,硬是将一个20多平方米房间的用途发挥到极致,打造成集老人健身、餐饮、歌舞、游戏、聚会、读报等功能于一体的多功能厅,让尽可能多的邻里在这里进行社会交往,获得需求的满足。

降低交往时间成本

交往行为是一个连续体,它需要花费一定的时间才可能完成,所以交往时间也是邻里交往的必要条件。但是,城市社区居民大多是大忙人,很少有时间交往。笔者在预约社区调研和动员社区参与的过程中,经常听到居民这样的回复:“我很忙啊!我实在抽不出时间。”城市社区居民尤其是中青年居民没有太多时间投入到邻里交往中,这在很大程度上制约了邻里网络建构。对此,社会工作者可从三个方面入手来降低邻里交往的时间成本。

其一,对邻里交往活动进行科学设计,节省时间并提高时间的使用效率。笔者在社区调研中常常听到业主抱怨会议时间太长又不知所云。社会工作者利用专业技巧,可协助组织者科学合理地进行活动策划,对活动的程序进行精心筛选,对程序的先后进行合理安排,尽量把一分钟当两分钟用。比如,开业主大会要安排哪些环节、各个环节使用多少时间、各个环节的先后顺序如何安排、如何防止失焦等,都要尽可能既节约时间又达成目标,并能促进交往。

其二,要对交往活动进行艺术处理,满足参与者的多样化需求。不要让参与交往活动的居民感到难过,难过就觉得时间长,以后就会尽量规避这种活动。笔者常听到业主这样抱怨:“这个活动太让人难受了,以后再也不来了。”例如,一个高知社区搞了一台晚会,从外面请一些文艺青年来表演了一些低俗无趣的节目,结果很多居民大感失望,并中途退场。如果让居民有这种感受,那这样的交往活动还不如没有,因为它会影响到邻里交往的可持续性。因此,要对活动进行艺术处理,让参与者觉得有滋有味。笔者在同一社区也策划了一台晚会,没有请外人来表演,而是让居民自导自演、自娱自乐,比如自己组织合唱团、即兴拉歌、开展亲子游戏,晚会从头至尾都是一片欢声笑语,既促进了邻里合作、互动,又让居民有存在感、成就感和愉悦感,不觉得是在浪费时间,以后也就愿意挤时间来参加社区交往活动了。

其三,充分利用闲人的时间来换取忙人的时间。社区居民忙闲不均,老年居民有比较宽裕的时间不知如何打发,中青年居民却整天忙碌奔波。社会工作者可以通过合理调配,一方面充分利用老年居民的人力资本,另一方面尽可能节约中青年居民的时间成本。社会工作者在老年居民中培育和发展义工来参与交往活动的筹备、动员、组织和善后工作,就为中青年居民节省了很多时间。

当然,不要期望社会工作介入邻里网络建构能有立竿见影的效果,社会工作的功能发挥受到多种内因和外因的影响,只能说,社会工作介入是一个潜移默化但又影响深远的渐进过程。

标签:;  ;  ;  ;  

新城市社区邻里交往中的社会工作干预策略_城市公共空间论文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