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键词:园艺疗法;脑卒中;躯体功能
脑卒中属于临床常见疾病,发病率、致残率与病死率均处于较高水平,在成功救治后,患者仍然在躯体功能以及精神方面存在一定的后遗症,不利于患者生活质量的提高,而常规护理多针对患者生理功能的恢复,对其精神康复的研究仍然不多[1]。为进一步改善脑卒中患者的生活状态,考虑可从提供辅助治疗空间的角度入手进行干预。为此,本次研究引入了园艺疗法,以我院收治脑卒中患者84例为研究对象,评估了常规护理与并行园艺疗法干预的临床效果,现报告如下。
1.资料与方法
1.1临床资料
选择我院2018年1月至2018年12月收治脑卒中患者计84例,随机分为常规护理对照组(n=42)与并行园艺疗法干预实验组(n=42)。对照组中男26例,女16例,年龄48~75岁,均数(61.42±10.51)岁,包括脑出血20例,脑梗塞22例,实验组中男24例,女18例,年龄47~74岁,均数(61.87±10.42)岁,包括脑出血21例,脑梗塞21例,两组基础资料对比,P>0.05,具有可比性。纳入患者均符合脑卒中诊断标准,病程1~6月,意识清楚且体征平稳,肌力4级以上,已签署同意书,排除原发性肢体功能障碍或精神疾病患者以及合并其他严重脏器疾病者。
1.2方法
对照组遵医嘱常规护理,进行血压血糖控制,调节血脂,抗血小板治疗,神经营养药物支持治疗,将血压控制在130/80mmHg内,糖化血红蛋白控制在6.5%以下,LDL-C水平至2.59mmol/L水平。并利用Bobath技术进行康复训练,主要内容涵盖缓解肌力、坐位转换、平衡训练、步行训练、上下肢控制能力锻炼等[2]。实验组则在对照组的基础上采用园艺疗法进行干预。由康复治疗师在康复公元指导患者开展园艺操作活动,活动内容包括院内植物护理、作物生产、盆摘组合、花艺训练、景观设计、植物种植等,每日进行园艺活动1次,每次30min,干预4周。
1.3观察指标
(1)对比两组躯体功能,采用Fugl-Meyer(FMA)评价患者的运动功能,采用改良Barthel指数(MBI)评价患者日常生活能力。(2)评价患者的精神状态,采用焦虑(SAS)与抑郁(SDS)自评量表进行评价。
1.4统计学方法
数据采用SPSS21.处理,设定P<0.05,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结果
2.1躯体功能
实验组上下肢FMA评分与MBI评分均高于对照组,P<0.05,详见表1。
表1 两组躯体功能对比表 (x±s,分)
2.2精神状态
实验组SAS评分为(41.58±6.84)分,低于对照组(48.62±6.51)分,P<0.05(t=4.8317,P=0.0000)。实验组SDS评分为(40.11±5.16)分,低于对照组(46.42±4.88)分,P<0.05(t=5.7579,P=0.0000)。
3.讨论
园艺疗法对残疾者、精神疾病患者、智力低下患者等均存在一定的效果,是对现代医学的重要补充。以康复花园为基础,引入园艺疗法,实现了景观学以及康复医学等的融合,实现了对室外康复训练内容的进一步拓展。而就脑卒中患者来看,改善其躯体功能与精神状态是康复训练的主要目标。而通过园艺疗法,能够将大脑皮层的运动区、基底核、小脑等进行联系,利用外界环境对患者视觉、听觉、嗅觉以及触觉等的刺激,对大脑-脊髓的反向调节产生反馈,进而维持机体的协调运动,有利于改善患者的躯体障碍,提高患者的生活能力[3]。在精神状态上,卒中后抑郁、焦虑等均较为产检,对患者康复积极性存在一定的影响,而通过园艺疗法的刺激,可将信息传递进大脑皮质感觉区,能够促进内咖肽等的分泌,实现对内分泌系统的调节,进而可较好的改善患者的负性情绪。本次研究中,实验组上下肢FMA评分与MBI评分均高于对照组,P<0.05,SDS与SDS评分均低于对照组,P<0.05,表明园艺疗法应用效果理想。
综上所述,园艺疗法能够改善脑卒中患者的躯体功能以及精神状态,值得推广。
参考文献:
[1]严文, 黄文柱, 王志军. 园艺疗法对脑卒中患者躯体功能障碍及精神康复的影响[J]. 中华物理医学与康复杂志, 2017, 39(5):369-371.
[2]严文, 崔淑仪, 麦光怀,等. 园艺疗法结合康复治疗对脑卒中单侧空间忽略的疗效观察[J]. 蚌埠医学院学报, 2018, v.43;No.267(3):22-24+29.
[3]武海燕, 马丽, 张力. 园艺疗法对轻-中度阿尔茨海默病患者认知功能和生活质量的影响[J]. 中华老年多器官疾病杂志, 2018(3):197-201.
论文作者:李玲燕1 耿留珍2
论文发表刊物:《护理前沿》2019年第8期
论文发表时间:2020/4/3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