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电解法在回用水处理中的应用初探(论文文献综述)
薛罡[1](2021)在《印染废水治理技术进展》文中研究指明我国是世界上最大的纺织品生产和出口国之一。纺织工业是资源和能源密集型产业,也是废水及污染物排放量最大的工业行业之一,其中印染废水及其污染物排放量占全行业的80%左右,是纺织工业废水及污染物的主要来源。印染废水治理是水环境安全保障的重要内容。综述了天然纤维和合成纤维染整生产工艺中的废水来源、水质特征、以及相应特征污染物及其来源。结合印染废水排放标准制修订历程,阐述了印染废水排放标准的演变过程和趋势。在此基础上,介绍了印染企业清洁生产中源头减排和末端废水处理技术的发展现状及存在问题,并总结了印染废水回用水质要求及回用系统现状及发展趋势。
王涌[2](2021)在《水质多变型油田作业废水模块化处理工艺原理与应用》文中研究指明油田作业废水的妥善处置是保障生态脆弱地区石油可持续开采的重要前提。传统处理工艺因流程的单一性、固定性而难以应对复杂、多变的油田作业废水。特别是在地形复杂区域,受场地条件限制,作业废水无法得到良好的均质和均量,致使出水SS与石油类等污染物无法稳定满足回注或者回用要求。对此,本研究调研了长庆油田作业废水水质特点,得到了不同种类油田作业废水的处理特性。通过比较各模块化组合工艺,优化配置了适用于不同种类作业废水的处理模式,研发了模块化、可变流程处理工艺。在此基础上,评价了油田作业废水模块化可变流程工艺在实际应用条件下的可靠性。研究结果为油田作业废水高效处理提供了理论与技术支撑,论文的主要研究成果如下:(1)长庆油田作业废水具有污染物浓度高、成分复杂、稳定性强等特点,不同种类作业废水污染物指标差异显着。结合作业废水水质特征,建立了水质评价矩阵。根据水质评价结果将6种油田作业废水分成了3类(易处理、较难处理与难处理作业废水)。其中减阻压裂废水(EM废水)和洗井废水的可处理指数均在0.150以下,属于易处理废水。生物胶废水(0.176)、稠化废水(0.170)和酸化废水(0.154)的可处理指数在0.150~0.200之间,属于较难处理废水。胍胶废水可处理指数为0.287,可归为难处理废水。基于上述研究,提出了作业废水模块化、可变流程处理模式。(2)基于水质评价结果,结合8种模块化组合工艺的对比分析,确定了适用于不同种类作业废水的模块化组合模式。结果表明,对于易处理作业废水,仅采用除油预处理模块(聚结除油)与固液分离模块(空气气浮)可实现污染物的去除;对于较难处理作业废水,针对其高有机物含量及高悬浊的特点,在除油的基础上,需采用一定的氧化手段并结合固液分离措施进行处理。根据不同模块化组合工艺的比选,采用除油预处理与臭氧气浮(DOF)模块的组合工艺可实现对该类作业废水的高效处理;对于难处理作业废水,针对其高粘度的特点,需在除油的基础上增加氧化降粘预处理模块。通过工艺比选,增加铁碳降粘预处理与后续臭氧气浮模块可协同强化去除污染物。(3)根据模块化配置结果,进一步探究了铁碳与DOF模块最佳运行工况。在最佳处理条件下,铁碳预处理模块的CODcr去除率可达53%,DOF模块的CODcr和SS去除率分别可达到67.2%和82.1%,DOF模块可有效去除色氨酸和腐殖质类污染物,疏水中性物质(HON)和疏水酸性物质(HOA)含量明显下降;在强化固液分离方面,由于分离区中絮体粒径与气泡的绕流强度与碰撞概率均成反比,为了提高污染物的分离效果,可通过适当降低分离区的絮体粒径,强化絮体与气泡碰撞作用,提高气浮效率。(4)探明了油田作业废水回注地层的处理模块配置与现场应用效果。针对处理水回注地层,水质限制性因子主要为悬浮物(≤2 mg/L)及中值粒径(≤1.5μm)等。因此,针对易处理、较难处理以及难处理三类废水,需采用的通用组合模块为聚结除油、空气气浮与微滤模块;而对于较难处理作业废水,需在上述通用组合模块的基础上,启动臭氧气浮模块;对于难处理作业废水,需同时增加铁碳预处理与臭氧气浮模块。采用上述模块化可变流程组合工艺,三类油田作业废水出水水质完全满足回注要求。(5)针对处理水配制钻井泥浆,其水质约束条件为总硬度(≤300 mg/L),同时也需考虑有机物的适度去除,因此对于上述三类废水,其通用组合模块为聚结除油、EDTA除硬、空气气浮与微滤模块,而对于较难处理作业废水,需在上述模块组合基础上,启动臭氧气浮模块。对于难处理作业废水,需同时增加铁碳预处理与臭氧气浮模块;针对处理水配制钻井压裂液,其水质限制因子为CODcr(≤300 mg/L)和含盐量(≤20000 mg/L),对三类废水均需要在配制钻井液模块化组合工艺的基础上,新增旁路反渗透模块以强化盐分和有机物的去除效果;针对处理水用于城市杂用的水质要求,考虑处理成本与工艺复杂性,仅针对易处理作业废水进行处理,此时系统由聚结除油、EDTA除硬、臭氧气浮、微滤与反渗透模块构成,出水SS≤10mg/L,色度≤30倍,浊度≤5 NTU,TDS≤1000 mg/L,满足城市杂用要求。
焦东[3](2020)在《废纸制浆造纸厂废水处理新工艺及中试研究》文中研究指明造纸工业作为重要的基础原材料产业,具有可持续发展的特点,在国民经济中占据重要地位。基于制浆造纸行业的特殊性,在生产过程中会使用大量的水,即使经过水的循环使用及工艺改进,仍会产生大量的生产废水。造纸废水的特点是排放量大、污染负荷高、成分复杂,其主要污染指标为化学需氧量、生化需氧量、p H、总氮、总磷、氨氮和悬浮物等。为了避免造成严重的环境问题,需对废水处理后达标再排放或再回用以减轻环境压力。制浆造纸废水常规处置方法较多,一般分为化学处理法、物化处理法、生化处理法。目前已经广泛应用到造纸废水深度处理中的方法主要有:化学混凝法等物化法、厌氧/好氧等生物法、芬顿等高级氧化技术、人工湿地等生态处理法等。随着造纸单位水耗标准的推出及淡水资源的缺乏,研究开发基于中水回用的造纸废水处理新工艺具有重要的实际意义。对水处理过程不同工段废水中有机物采用溶剂萃取进行GC-MS分析检测,发现SBR好氧工艺、混凝工艺以及芬顿氧化工艺均可以大量降解造纸废水中的残留有机物,但由于各种方式的作用机理不同,各工艺降解的有机物种类也不尽相同。SBR好氧工艺和混凝工艺之间存在协同作用,在废纸制浆造纸废水处理工段中同时使用这两种工艺可以有效提高有机物的降解能力。芬顿氧化处理降解有机物的能力较强,但芬顿处理后的废水中仍可以检测到未被降解的有机物。研究开发的臭氧氧化新工艺相对芬顿氧化处理,可高效去除废水中有机物且显着降低出水色度,为化学氧化后废水的深度处理与回用提供更好的条件。为了进一步降低生物处理后的废水中难以生化降解的环境污染物质的含量,探究了多种絮凝剂对废水中杂质的絮凝作用。利用造纸厂芬顿污泥制备得到的聚合硫酸铁(PFS)为絮凝剂,聚丙烯酰胺(PAM)为助凝剂,通过絮凝法对废水进行处理,采用响应面法探究了絮凝过程中PFS用量、PAM/PFS体积比和处理温度对废水中化学需氧量(COD)去除率的影响。结果表明,絮凝法可以有效地降低造纸废水中的COD含量,响应面法优化得到的最佳工艺条件为:PFS用量为1.04 m L/L,PAM/PFS体积比为4.99,处理温度为31.54℃。在最优条件下进行验证实验,造纸废水中CODCr的去除率为39.6%,与模型预测值接近。应用响应面法建立的造纸废水COD脱除模型可以有效预测造纸废水中COD的脱除率。PFS用量和PAM/PFS体积比参数之间存在着协同作用,共同影响造纸废水COD的脱除率。针对造纸过程中废水难以达标排放的问题,采用单因素实验的方法探索了臭氧氧化法的深度处理效果。结果表明,以纳米氧化铜作臭氧氧化的催化剂,并且在臭氧发生量为3g/h,催化剂用量为0.25‰,反应过程中温度维持在30℃,反应时间维持在30min的情况下,COD去除率可达95.7%,出水满足GB 3544-2008《制浆造纸工业水污染物排放标准》。实验室自己制备的多孔材料负载Cu O催化剂的回用实验表明,催化剂在不经处理回用5次后,而COD去除率未受明显影响。整个工艺过程稳定性高并且经济环保,适于造纸废水的深度处理工程应用。为了进一步降低氧化废水中的各种离子及微量有机物等指标,实现中水部分回用,采用无机膜和反渗透膜(RO)组成的膜系统对氧化废水进行膜过滤研究。研究发现无机膜和RO膜组成的膜过滤系统对化学氧化处理的废水进行过滤可以有效地降低废水中的TDS、COD、色度、电导率、硫酸根离子以及铁离子浓度等指标,其中TDS、色度、硫酸根离子以及铁离子的去除效果显着,连续运行发现,这些指标降低95%以上。膜系统经过不同时间和次数对化学氧化后废水过滤后,仍然保持良好的过滤效果。相对于不同孔径的无机膜而言,化学氧化废水经过RO膜过滤后,废水中的TDS、色度、电导率、硫酸根离子以及铁离子均显着降低。
高博文[4](2020)在《印染废水二级生化出水的臭氧气浮处理特性及应用》文中研究表明针对日益提升的印染废水排放标准和处理提质增效问题,论文系统研究了臭氧气浮工艺对印染废水二级处理水的处理特性,分析了不同有机污染负荷对臭氧气浮系统的影响,并结合陕西某印染企业废水处理系统升级改造需求,提出了以臭氧气浮为核心的工艺技术方案,并进行了实验室验证,为该技术在印染废水深度处理方面的应用提供了理论与技术支持。实验以某印染厂二级处理水为原水,以聚合氯化铝为混凝剂,在进水流量20 m3/h,停留时间30 min,回流比50%,溶气压0.4 MPa的工况下,研究了不同臭氧投加量和混凝剂用量对处理效果的影响。研究结果表明,影响臭氧气浮工艺稳定运行的关键参数为进水负荷。低负荷条件下(进水COD为80-100 mg/L),混凝剂和O3的最佳投加量分别为60 mg/L和25 mg/L,COD、UV290和色度的去除率分别为49.36%、47.1%和84.5%。高负荷下条件下(进水COD为100-180 mg/L),混凝剂和O3的最佳投量分别为60 mg/L和48 mg/L,COD、UV290和色度的去除率分别为32.4%、44.2%和88.4%。三维荧光分析显示,臭氧对蛋白质类有机物和类富里酸类物质去除效果较好,荧光峰强分别降低了70.2%和67.8%。臭氧气浮工艺具有高效杀菌能力,对细菌总数和大肠菌群灭活率分别达到99.92%和99.95%。针对总排二级出水COD和锑难以稳定达标、再生水回用率偏低问题,采用臭氧气浮为核心的工艺改造陕西某印染厂现有污水处理系统。改造方案将退煮漂废水和碱减量废水收集后采用“UASB/接触氧化/臭氧气浮”组合工艺处理后,外排至园区污水处理厂。染色、水洗和生活污水统一收集,经过二段式水解酸化/接触氧化/臭氧气浮/旁路膜(RO)组合工艺处理后回用于生产。运行结果表明,臭氧气浮技术应用到改建工程,提高了废水达标排放的稳定性,外排污水水质满足《纺织染整工业水污染物排放标准》(GB4287-2012)的间接排放标准(表3)和《黄河流域(陕西段)污水综合排放标准》(DB61-224-2011)限值要求。回用水水质满足《纺织染整工业回用水水质标准》(FZ/T01107-2011)要求,企业再生水利用率提高到40%以上。
焦军强[5](2020)在《甘肃某中药企业制药废水处理工程实践》文中认为甘肃省的气候环境条件非常适宜中药材的生长,为我国中药材大省,然而中药制药废水具有水量及水质变化大、污染物的成分复杂多变、有机物含量高、可生化性较差、处理难度大等特点,如果不经处理直接排放,势必会对当地环境和生态造成破坏,并浪费宝贵的水资源,因此必须对其进行处理,达标后放可排放或回用。本文以日产废水量为200m3/d的甘肃省某企业中药制药企业为研究对象,根据废水进水水量、水质、现行的排放标准,结合现行规范、以往的工程经验以及对制药废水常用的处理方法采用综合比较法进行比选,确定了适合本项目的处理工艺;并对工艺的主要处理单元进行了可行性实验研究,以探究处理工艺的可行性;在此基础上,对主要处理单元的设计参数进行了分析,进行了工艺的工程设计及运行成本分析;最后,通过实际水质监测数据,对工程运行效果进行了分析研究。该课题为同类废水处理的工艺流程选择及参数分析等提供一定的参考,对保护当地环境,防止污染起到了积极的作用。主要研究成果如下:1、通过实际检测及参考同类水厂进水水质,综合分析确定了本中药废水的设计进水水质——COD:5000mg/L,BOD5:1300mg/L,SS:1500mg/L,氨氮40mg/L,油类:25mg/L,pH:6-8;经处理后排放水需要满足《中药类制药工业水污染物排放标准》(GB21906-2008),回用水需要满足《城市污水再生利用城市杂用水水质》(GB/T18920-2002)。2、通过综合对比分析现阶段常用的几种制药废水处理的工艺的处理效果、优缺点及其适用条件,确定了本项目的主要处理工艺为:对于排放水:调节→混凝沉淀→水解酸化→IC反应器→A/O→竖流式二沉池→消毒→排放;对于回用水,在上述基础上,进行了深度处理,即:采用中水处理设备→中水池→回用(厂内绿化和浇洒道路)3、通过对中药制药废水进行混凝实验,确定选用PAC为处理该中药废水的混凝剂、PAM为助凝剂,PAC最佳的投加量为80mg/L,PAM最佳的投加量为4mg/L。对COD去除率最高可达29%。生化法对COD、氨氮去除效果好,曝气18h时的去除率分别为86%、88%。实验结果表明,处理该中药废水采用混凝沉淀和生化法为主要处理工艺可行。4、从处理效果、运行成本等角度出发,根据进水水质情况及目前相关规范的规定,通过实验及参考同类水厂中处理构筑物的水力停留时间、COD的容积负荷等设计参数,进行了参数分析,确定了该污水处理站的水解酸化池的容积负荷为5.0kgCOD/(m3·d)、IC反应器的容积负荷为8.2kgCOD/(m3·d),A池的水力停留时间为5.7h,生物接触氧化池总的水力停留时间为18.4h,容积负荷为0.39kgCOD/(m3·d)等。在此基础上,进行了主要构筑物的设计计算,确定了主要构筑物的尺寸,对污水处理站进行了工程设计,并且对其相应的配套设备进行了选型。5、污水处理站运行后3年多的监测数据表明:该系统对COD、氨氮、浊度等的平均去除率分别为99.12%,88.89%,99.37%,排放水达到了《中药类制药工业水污染物排放标准》(GB21906-2008),回用水满足了《城市污水再生利用城市杂用水水质》(GB/T18920-2002)。表明该系统处理效果好、运行稳定,设计工艺满足该制药厂废水处理的要求,并且各废水处理构筑物的设计参数及设备的选型也均符合实际要求。6、对污水处理站的运行成本进行分析,得出每处理1立方米污水所需要的费用为3.2元。
雪宸[6](2020)在《多级多段AO生活污水处理工艺系统研究与应用》文中认为本次研究针对克拉玛依市主城区污水处理能力不足的问题,对克拉玛依市第二污水处理厂进行扩容改造,总处理水量15万m3/d,出水水质满足国际一级A排放标准。文中预测污水厂水量、分析污水厂进水水质,根据污染物质去除率的要求,比选多级多段AO生物池、曝气生物滤池、A2O生物池、MBR膜池4个二级处理工艺优劣势,对液氯、二氧化氯、臭氧、紫外线、单过硫酸氢钾复合杀菌剂进行适用性分析,最终选用“多级多段AO生物池+反硝化深床滤池+单过硫酸氢钾消毒”的主体处理工艺流程。通过理论特点计算、推导分析多级多段AO生物池的6大特点,主要体现在:多级多段AO生物池平均污泥浓度高,有利于提高除磷脱氮效果。多段进水,有机物分布均匀处于低碳源状态,适用于碳源不足的城市污水生物处理。该工艺在脱氮方面具有灵活调节、可控的明显的优势。不需要硝化液回流,节省设备投资及后期污水厂运行能耗。相同泥龄条件下,多段AO工艺生物池容积仅为常规单级AO工艺、A2O工艺生物池容积的75%。AO工艺串联多个AO处理单元,有利于实现短程硝化反硝化。体现该工艺,占地小、运行成本低,控制灵活,高效脱氮的工艺优势。建立CFD沉淀模型、ASM2D活性污泥模型,通过WEST软件对多级多段AO工艺的主要设计参数进行仿真模拟计算,分析主要设计、运行参数:反应级数n,各级AO生物段的最佳停留时间,各级配水比,溶解氧DO的变化对生物池出水效果的影响,并进行工艺处理单元的设计计算,总平面及流程图的设计。后期污水厂的调试运行过程中,通过对比5月、8月、11月的污水厂进、出水水质数据,进行去除率的分析,与仿真模拟计算结果进行相互验证,体现仿真模拟结果中设计、运行参数的合理、有效性。最终所设计的污水厂尾水排放达到国家一级A排放标准的要求。
王似玉[7](2019)在《内蒙古自治区某电厂生活污水处理厂工程设计》文中指出内蒙古自治区气候干旱、降雨量少、水资源较匮乏,该厂区用水较为紧张,此外,部分生活污水未经处理直接排放,对厂区周围环境造成了影响,在此情况下,通过完善厂区内外生活和工业用水的收集,改扩建和提高收集污水的处理后出水标准,并将其回用,实现污水资源化是很有必要的。该电厂原厂区内设置一体化生活污水处理装置,利用接触氧化法处理污水,目前其处理能力为240 m3/d。然而厂区和厂前生活区产生的污水量约为900 m3/d,且COD、BOD、氨氮以及悬浮物较高,该一体化处理装置不能使污水全部得到有效处理,也未实现处理后出水回用。为此,对电厂周围的水文地质条件进行了调查,通过实地调查,并结合企业和周边生活区的未来发展,确定了新改扩建处理规模为1000m3/d生活污水处理厂。通过对比多种国内外生活污水处理技术方案和工艺的比选,确定了改污水处理采用的工艺是:进水→格栅→调节池→缺氧池→好氧池→膜生物反应器→消毒→回用,通过该处理工艺处理后出水将满足《城市污水处理厂污染物排放标准》(GB18918-2002)一级A标准以及《工业循环冷却水处理设计规范》(GB/T50050-2017)规定循环冷却水系统的补水的限值。处理后的出水将作为电厂生产过程循环水源,实现了水资源的充分利用,减少了电厂的运行成本,形成了“零排放”的良好运行模式,产生了良好的经济效益和环保效益。
熊泽[8](2019)在《精制棉废水深度处理及回用研究》文中研究说明精制棉用途广泛,为现代轻纺、医药、化工、军工等工业的重要原料之一。精制棉生产过程中会产生大量的蒸煮黑液与漂白废水,在工业应用中多通过物化-生化对其进行处理,处理后水中有机污染物大大降低,但直接排放对环境仍存在一定影响,且生产中水资源消耗大,严重制约了精制棉行业的发展。当前精制棉生产工艺成熟,生产时水耗量难以降低,如何将废水回收循环利用成为解决精制棉行业发展的关键所在。本文通过对经处理排放的精制棉废水进行深化处理,探究精制棉废水回用问题。其主要研究包括用吸附法处理精制棉废水,选取较优吸附剂,并优化吸附参数;用Fenton法与Fe/C微电解法处理精制棉废水,探究其反应最佳条件,并将Fe/C微电解与Fenton联用,确定反应效果;通过比较废水与用CaO/NaAlO2进行去氯离子预处理的废水经过Fe/C微电解-Fenton联用处理后效果,确定氯离子对Fe/C微电解-Fenton的影响,GC-MS分析废水被处理后成分;以反渗透对废水进行处理,通过废水中试实验和车间回用实验确定废水回用效果。结论如下:(1)用煤质活性炭、椰壳活性炭、活性炭纤维、沸石四种吸附剂对废水进行处理,影响大小为人造沸石>活性炭纤维>椰壳活性炭>煤质活性炭;将人造沸石与活性炭纤维相比较,活性炭纤维添加量为10g/L,吸附时间为3h,吸附温度为30℃,废水p H值为6时,废水COD去除率达30%;人造沸石当投加量为10g/L,吸附时间为4h,吸附温度30℃,p H为6时,COD去除率达到38.12%。(2)用Fenton法处理精制棉废水,在500ml的废水中,当p H为3、H2O2添加量为1ml、Fe SO4添加为0.6g时,废水的COD去除率为44%;用Fe/C微电解进行实验,反应时间3h时,废水的COD去除率达20.21%;若Fe/C微电解与Fenton法联用,COD去除率达65.625%。(3)用CaO/NaAlO2法处理废水中的氯离子,其影响因素为n(Ca2+):n(Cl-)>n(Ca2+):n(Al3+)>反应时间。当n(Ca2+):n(Cl-)比为11:1,n(Ca2+):n(Al3+)比为6:1,反应时间为2h时,氯离子去除率达84.11%,对处理后废水继续进行Fe/C微电解-Fenton联用实验,其COD去除率由65.625%提升至81.25%,后经GC-MS分析,废水中主要的9种有机污染物大部分已经去除,只存在少量的γ-谷甾醇残留。(4)用反渗透处理精制棉废水,经两级反渗透处理后COD基本去除,氯离子降低到55mg/l以下,废水可达回用标准;对废水进行中试实验,废水COD与氯离子降低在10mg/L以内,将废水用于精制棉漂洗工段,棉浆粕各项指标与同批次棉浆粕相比均在正常,废水达标回用。
王亮[9](2019)在《电化学氧化法应用于燃煤电厂高盐氨氮废水处理的研究》文中研究说明燃煤电厂作为火力发电的主要形式,对中国的能源、经济、环境等诸多领域都将产生举足轻重的影响。2015年4月颁布的《水污染防治行动计划》,即“水十条”的正式施行,标志着电力行业环保工作的方针将由烟气治理的单重心变为水气共治的双重心。论文首先对电化学法处理废水技术的相关文献进行了综述整理。近年来,电化学氧化技术得到了长足的发展,其在废水处理领域得到了广泛应用,是一种高效、廉价的废水处理工艺。论文系统地梳理了某大型燃煤电厂的水平衡状况及现有废水处理系统的处理能力,发现影响该电厂废水回用率的关键因素为:以脱硫废水及精处理再生废水为代表的高盐氨氮废水,难以通过常规工艺手段使其在处理后稳定达标及回用。这也是燃煤电厂废水处理中具有的代表性的问题,若能消除这两种废水中的氨氮、化学需氧量(COD),则可由煤场或工业水系统接纳,实现回用。由于环保及经营的双重压力,探索一种经济、高效的新型氨氮废水处理工艺迫在眉睫。以某大型燃煤电厂的脱硫废水、精处理再生废水为研究对象,在充分分析其水质特性后,设计了一套电化学氧化脱除氨氮的中试工艺。通过改变水温、电流密度、停留时间、溶解性总固体(TDS)、初始氯根浓度、电极表面清洁度等试验条件,对影响氨氮降解的因素进行了较全面的研究。试验结果显示:电流密度、停留时间、初始氯根浓度、电极的清洁度对水样中氨氮降解效果影响较大,TDS对氨氮的降解效果影响较小。电流密度、停留时间、初始氯根浓度越大,电极表面的清洁度越高,氨氮的脱除效果越佳。具体可得到如下结论:(1)使氨氮初始浓度一定(121 mg/L)的废水以恒定的停留时间(1.2 min)通过电解装置,电流密度越大,氨氮降解浓度值越大(120~480 A/m2),两者存在较好的线性关系,R2=0.9699。(2)组分相同的氨氮废水在相同的电流密度作用下通过电解装置,氨氮的脱除效果受停留时间的影响显着。当初始氨氮浓度为121 mg/L,出水水温在25℃左右,且电流密度保持不变(120~480A/m2)时,废水在电解装置内的停留时间越长,则氨氮的脱除率越高。(3)一定浓度的氨氮废水在恒定的电流密度(120~480 A/m2)作用下通过电解装置时,氨氮的脱除效果受初始氯根浓度的影响显着。当初始氨氮浓度为120 mg/L左右,出水水温在25℃左右时,废水的初始氯根越高,则氨氮的脱除率越高。(4)在相同电流密度(120~480 A/m2)、不同TDS(22520~32066 mg/L)条件下,氨氮的降解能力基本相同;试验过程中发现,随着TDS的上升,电解的可调电流上限有较显着的升高。此外,随着TDS的上升,电压呈逐步下降趋势,故提高氨氮废水初始TDS,有助于降低氨氮降解能耗。(5)当水样以相同的停留时间(1.2 min)流经电解装置时,当电流密度保持不变(240.0 A/m2)时,氨氮的脱除率随水温的上升而缓慢下降,当温度在接近36℃时,氨氮的脱除率迅速下降,当水温接近38℃时,氨氮的脱除率低于10%。这可能是因为当水温接近38℃时,电解反应产生的游离氯加速分解。(6)当停留时间为2 min,初始氯离子为8947 mg/L时,电解系统对废水的氨氮处理能力存在上限,此上限应在150.0mg/L左右。(7)只要水样中存在一定质量浓度的氨氮,电解产生的氯就将主要被氨氮消耗。且在电解去除氨氮的过程中,不同电流密度(120~378 A/m2)下,游离氯占总氯比例均在20%左右,当氨氮去除完毕后,继续进行短时间电解,游离氯比例迅速上升至70%以上。这符合有氯离子存在条件下,氨氮的电化学氧化首先生成氯胺,再进一步氧化生成氮气的氨氮间接电化学氧化途径。(8)在相同停留时间(1~2 min)的氨氮降解过程中,高电流密度能耗(以去除单位质量氨氮的平均能耗计,下同)高于低电流密度(120~480 A/m2)能耗;而在相同电流密度(120~480 A/m2)的氨氮降解过程中,长停留时间的能耗高于短停留时间(1~2 min)的能耗。当废水中的氨氮质量浓度接近于0时,其能耗上升幅度略有增加。提高氨氮废水初始TDS、提高电极表面的清洁度有助于降低氨氮降解能耗。(9)电解不能起到降低重金属的作用;电解后钙、镁等金属阳离子浓度约有5%的上升,这可能是由于电解过程中产生游离氯并使水中酸度升高,将废水中小部分含金属元素的沉淀混合物溶解所导致的;硫酸盐上升幅度约为23%,这是可能是由于还原性的硫化物被氧化,在酸性条件下生成硫酸盐。电解对CODCr的脱除率达91.1%。(10)极板表面的污染、结垢会降低电极活性,使氨氮脱除效率下降。以相同的电流密度(120~480 A/m2)对初始氨氮浓度为149.8 mg/L的废水进行电解,极板清洗前,电解平均能耗0.294kW·h/g,极板清洗后,电解平均能耗0.264kW·h/g,极板清洗后的电解平均能耗较清洗前下降约1 0.2%。基于试验结论,又从工艺特点、投资成本、运行经济性、环保效益及对氨氮的降解能力等多个方面,将电化学氧化法与该燃煤电厂现行的折点加氯法进行综合比较,深入讨论了以电化学氧化法代替折点加氯法的可行性,分析了电化学工艺在火力发电行业的应用前景。根据氨氮废水减量后的水质、水量特点进行了电解法处理电厂氨氮废水的工业应用研究,并结合该厂水平衡状况的分析结论,对电解处理合格后的废水回用方向进行了规划,确定了其用于煤场喷淋、循环水杀菌及路面冲洗的回用路线。
古兴磊[10](2018)在《普光气田采出水深度处理工艺方案研究》文中指出普光气田采出水回注面临严峻的形势。回注井回注能力快速降低,新增回注井选址困难、建设费用高。采出水量日益增加,无效回注加大环保压力,造成资源浪费。如能将富余采出水处理达到循环冷却水补充水水质标准后作为补充水回用,不仅可实现采出水零排放,而且可减少从后河的取水量,降低水资源使用费,具有节水减排和保护环境等多重效益。为此,本文在调研国内外气田采出水的处理技术和工程案例的基础上,针对普光气田采出水分布特点、水质以及回注和回用要求,提出了针对普光气田采出水的深度处理工艺路线,并针对具体方案进行了比较分析、综合评估、实验测试和现场工程实施和测试。本文完成主要工作如下:(1)调研了国内外油气田采出水的处理方案,处理工艺,参考装置运行良好的气田采出水工程案例,规划普光气田采出水处理模式,开展普光气田采出水深度处理工艺方案研究。(2)针对深度处理工艺中除硬、降有机物、高压反渗透和蒸发浓缩等主要工艺环节进行了实验测试和优化设计,包括芬顿氧化、臭氧催化氧化、活性炭吸附、树脂过滤、膜浓缩和膜蒸馏,验证了处理工艺的有效性,确定了较优的处理方案和工艺参数,为现场实施奠定了基础。(3)根据普光气田采出水的特点和处理要求,提出了三条深度处理的工艺路线。并通过技术分析和运行成本等多方面综合分析比较,确定了预处理+膜浓缩+压气蒸馏(MVR)的深度处理工艺路线。(4)开展了普光气田采出水深度处理的现场中试和工程实践,并进行了现场工艺优化,设备选型,现场实施和现场测试,取得了符合预期的水处理结果。(5)通过将80%采出水深度处理后回用,仅20%浓水回注,可降低回注成本和水资源使用费用,有效解决普光气田采出水回注能力不足的困难,具有显着的经济效益。(6)减少普光气田采出水对周边环境的污染,符合国家和地方政府关于污染物全面治理、稳定达标排放的要求,取得较好的社会效益。(7)本论文研究成果的实施,可大幅度减少普光气田采出水的回注量,可使回注量从2018~2027年10年的日均注水量1250m3/d,降低到300m3/d。有效保留了普光气田现有回注井的回注能力,保障了普光气田的可持续发展。
二、电解法在回用水处理中的应用初探(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电解法在回用水处理中的应用初探(论文提纲范文)
(1)印染废水治理技术进展(论文提纲范文)
1 印染废水特征 |
1.1 废水的来源与水质 |
1.2 废水特征污染物 |
2 印染废水排放标准 |
2.1 我国现行废水排放标准 |
2.2 废水排放标准修订历程 |
3 印染废水处理 |
3.1 清洁生产降低污染物排放 |
3.2 废水处理 |
3.2.1 有机物的去除 |
3.2.2 脱氮 |
3.2.3 六价铬、锑的去除 |
4 废水回用 |
4.1 回用水水质要求 |
4.2 废水回用系统 |
5 结论与展望 |
(2)水质多变型油田作业废水模块化处理工艺原理与应用(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1.绪论 |
1.1 油田作业废水的来源、组成及潜在环境风险 |
1.1.1 油田作业废水的来源 |
1.1.2 油田作业废水的组成与潜在环境风险 |
1.2 油田作业废水处理技术应用现状 |
1.2.1 以物化/化学组合工艺为核心的处理技术 |
1.2.2 以生化处理为核心的组合技术 |
1.3 油田作业废水常规处理技术的局限性 |
1.4 油田作业废水处理研究技术路线 |
1.4.1 油田作业废水可变流程模块化解决思路的提出 |
1.4.2 臭氧-气浮固液分离工艺的提出 |
1.4.3 臭氧气浮多元耦合一体化技术的构造与耦合作用机制 |
1.5 课题研究的目的和内容 |
1.5.1 课题研究的目的和意义 |
1.5.2 研究内容 |
2.材料与方法 |
2.1 油田作业废水水质调研与分析方法 |
2.1.1 调研区域 |
2.1.2 常规水质分析方法 |
2.1.3 三维荧光分析方法 |
2.1.4 分子量分析方法 |
2.1.5 X射线光电子能谱分析方法 |
2.2 油田作业废水处理特性评价方法 |
2.3 油田作业废水各模块运行条件 |
2.4 微观条件下气絮颗粒运移特性研究方法 |
2.4.1 气泡-絮体碰撞试验方法 |
2.4.2 气泡-絮体运移试验装置 |
2.5 有机物分级方法 |
2.6 臭氧气浮接触区试验装置 |
2.7 臭氧气浮分离区试验装置 |
3.油田作业废水水质特性及处理模式构建 |
3.1 油田作业废水水量特性 |
3.2 油田作业废水水质特性 |
3.2.1 油田作业废水常规指标特征 |
3.2.2 油田作业废水三维荧光特性 |
3.2.3 油田作业废水分子量分布规律 |
3.3 油田作业废水处理特性评价 |
3.3.1 油田作业废水处理归宿及约束条件 |
3.3.2 油田作业废水处理特性归类分析 |
3.4 油田作业废水模块化可变流程处理模式构建 |
3.4.1 油田作业废水处理模块 |
3.4.2 油田作业废水模块化可变流程处理模式的提出 |
3.5 小结 |
4.以臭氧气浮为核心的处理模块优化配置与单元解析 |
4.1 油田作业废水处理工艺模块化配置研究 |
4.1.1 易处理油田作业废水模块化配置工艺研究 |
4.1.2 较难处理油田作业废水模块化配置工艺研究 |
4.1.3 难处理油田作业废水模块化配置工艺研究 |
4.1.4 油田作业废水模块化可变处理工艺流程 |
4.2 铁碳预处理模块条件优化与作用机制研究 |
4.2.1 铁碳预处理模块的作用效果与优化 |
4.2.2 有机物改性与作用机理研究 |
4.3 臭氧气浮固液分离模块条件优化与作用机制研究 |
4.3.1 臭氧气浮对油田作业废水有机物去除特性研究 |
4.3.2 气絮颗粒形成机理与运移规律研究 |
4.3.3 分离区中污染物去除效果研究 |
4.4 小结 |
5.油田作业废水模块化可变流程工艺案例分析 |
5.1 分区建设原则及处理规模 |
5.2 达标回注为目的处理工艺效果评价 |
5.3 达标回用为目的处理工艺效果评价 |
5.3.1 以配制钻井泥浆为回用目的 |
5.3.2 以配制钻井压裂液为回用目的 |
5.3.3 以城市杂用为回用目的 |
5.4 小结 |
6.结论 |
6.1 结论 |
6.2 展望 |
6.3 创新点 |
致谢 |
参考文献 |
在学期间学术成果 |
(3)废纸制浆造纸厂废水处理新工艺及中试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绪论 |
1.1 制浆造纸工业的概况 |
1.1.1 制浆造纸过程及产生的废水 |
1.1.1.1 备料废水 |
1.1.1.2 制浆废水 |
1.1.1.3 中段废水 |
1.1.1.4 造纸白水 |
1.1.1.5 污冷凝水 |
1.1.1.6 末端废水 |
1.1.2 脱墨浆造纸过程的简介及产生废水情况 |
1.1.2.1 废纸的离解及浆料净化与浓缩 |
1.1.2.2 废纸脱墨 |
1.1.2.3 废纸回用废水 |
1.2 制浆造纸废水处理技术 |
1.2.1 化学处理法 |
1.2.2 物化处理法 |
1.2.2.1 混凝沉淀处理 |
1.2.2.2 混凝气浮法 |
1.2.3 生化处理法 |
1.2.3.1 好氧生物处理法 |
1.2.3.2 厌氧生物处理法 |
1.2.3.3 生物酶催化技术 |
1.2.3.4 厌氧好氧组合技术 |
1.3 制浆造纸废水的深度处理技术 |
1.3.1 混凝法深度处理 |
1.3.2 吸附法 |
1.3.3 膜分离技术 |
1.3.3.1 概述 |
1.3.3.2 基本原理 |
1.3.3.3 应用 |
1.3.4 高级氧化法 |
1.3.4.1 光催化氧化法 |
1.3.4.2 催化湿式氧化法 |
1.3.4.3 声化学氧化 |
1.3.4.4 臭氧氧化法 |
1.3.4.5 芬顿氧化法 |
1.3.4.6 超临界水氧化法 |
1.3.4.7 电化学氧化法 |
1.3.4.8 过硫酸盐氧化法 |
1.3.5 联合工艺处理(综合处理方法) |
1.3.6 生态处理法 |
1.3.7 生物酶法 |
1.3.8 组合技术法 |
1.4 造纸终端水回用技术及其背景和意义 |
1.4.1 概述 |
1.4.2 中水回用技术 |
1.4.3 中水回用的意义及其发展前景 |
1.5 本论文研究开发工作的提出及其意义 |
第二章 废纸制浆造纸主要处理工段水样中有机物特性分析 |
2.1 实验部分 |
2.1.1 实验原料及来源 |
2.1.2 实验试剂及设备 |
2.2 实验方法 |
2.2.1 实验原料前处理方法 |
2.2.2 紫外-可见分光光度计法 |
2.2.3 气相色谱-质谱分析方法 |
2.2.4 废水CODCr的测定 |
2.3 结果与讨论 |
2.3.1 厌氧出水中有机物的GC-MS分析 |
2.3.2 厌氧出水再经化学混凝处理后水中有机物的GC-MS分析 |
2.3.3 SBR好氧处理出水中有机物的GC-MS分析 |
2.3.4 芬顿氧化排水的GC-MS分析 |
2.4 本章总结 |
第三章 二级生化处理出水化学絮凝处理 |
3.1 实验部分 |
3.1.1 造纸废水来源 |
3.1.2 实验试剂与仪器 |
3.2 实验方法 |
3.2.1 水质的基本性质测定 |
3.2.1.1 PH值的测定 |
3.2.1.2 污泥元素分析 |
3.2.1.3 水质化学需氧量(COD) |
3.2.1.4 废水中半挥发性有机物的检测与分析 |
3.2.2 PFS的制备 |
3.2.3 絮凝实验 |
3.2.4 响应面实验 |
3.3 结果与讨论 |
3.3.1 厌氧出水与芬顿氧化入水的GC-MS分析 |
3.3.2 芬顿氧化入水絮凝最优工艺探索 |
3.3.2.1 絮凝剂种类的优化 |
3.3.2.2 絮凝工艺响应面试验 |
3.4 本章小结 |
第四章 臭氧氧化催化剂的选择及过程优化 |
4.1 实验材料与仪器 |
4.1.1 实验原料 |
4.1.2 实验试剂与仪器 |
4.2 实验分析及方法 |
4.2.1 实验方法 |
4.2.1.1 催化氧化实验 |
4.2.1.2 负载型催化剂的制备 |
4.2.2 分析方法 |
4.2.2.1 常规指标测定 |
4.2.2.2 臭氧浓度分析 |
4.2.2.3 CODCR的测定 |
4.2.2.4 色度测定 |
4.3 结果与讨论 |
4.3.1 臭氧氧化催化剂的选择 |
4.3.2 负载型催化剂的回用研究 |
4.3.3 催化剂用量对臭氧氧化的影响 |
4.3.4 臭氧用量对臭氧氧化的影响 |
4.3.5 反应温度对臭氧氧化的影响 |
4.3.6 反应时间对臭氧氧化的影响 |
4.4 本章小结 |
第五章 化学氧化后废水的膜处理连续试验研究 |
5.1 实验原料及方法 |
5.1.1 实验原料及试剂 |
5.1.2 实验仪器 |
5.1.3 中试仪器 |
5.2 实验方法 |
5.2.1 无机膜的制备 |
5.2.2 pH值的测定 |
5.2.3 TDS的测定 |
5.2.4 电导率的测定 |
5.2.5 化学需氧量COD的测定 |
5.2.6 色度的测定 |
5.2.7 硫酸盐含量的测定 |
5.2.8 氯化物含量的测定 |
5.2.9 总铁含量测定 |
5.3 实验结果与分析 |
5.3.1 膜系统处理过程各项指标去除情况 |
5.3.2 膜系统运行的稳定性测试 |
5.3.3 不同孔径的膜处理对废水的影响 |
5.3.4 无机膜和反渗透膜对废水的影响 |
5.3.5 臭氧氧化/复合膜处理对废水的影响 |
5.4 本章小结 |
结论 |
参考文献 |
攻读博士学位期间取得的研究成果 |
致谢 |
附件 |
(4)印染废水二级生化出水的臭氧气浮处理特性及应用(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1 绪论 |
1.1 研究背景 |
1.1.1 印染废水的特点 |
1.1.2 印染废水处理及回用现状 |
1.2 印染废水处理方法概述 |
1.2.1 常规印染废水处理方法 |
1.2.2 印染废水深度处理方法 |
1.2.3 臭氧氧化技术在印染废水中的应用 |
1.3 臭氧气浮技术特性 |
1.4 研究内容与研究意义 |
1.4.1 研究意义 |
1.4.2 研究内容 |
1.4.3 课题来源 |
1.4.4 论文结构 |
2 试验装置与研究方法 |
2.1 试验装置的组成 |
2.1.1 臭氧气浮工艺系统组成 |
2.1.2 臭氧气浮工艺运行流程 |
2.2 实验用水 |
2.3 分析方法 |
2.3.1 常规指标测定方法 |
2.3.2 有机物指标测定方法 |
2.3.3 微生物指标测定方法 |
2.3.4 臭氧的测定方法 |
2.3.5 三维荧光光谱表征方法 |
2.3.6 紫外-可见吸收光谱法 |
3 臭氧气浮技术深度处理印染废水操作条件优化 |
3.1 混凝剂投加量优化 |
3.1.1 静态混凝实验分析 |
3.1.2 臭氧气浮系统投加量优化 |
3.2 臭氧投加量优化 |
3.2.1 低负荷下臭氧投加量优化 |
3.2.2 中负荷下臭氧投加量优化 |
3.2.3 高负荷下臭氧投加量优化 |
3.3 气浮条件与回流比的优化 |
3.3.1 溶气压确定 |
3.3.2 回流比确定 |
3.4 排渣时间优化 |
3.5 本章小结 |
4 有机负荷对臭氧气浮系统的影响 |
4.1 不同负荷下常规指标的去除效果 |
4.1.1 色度的去除效果 |
4.1.2 浊度的去除效果 |
4.1.3 TP的去除效果 |
4.2 不同负荷下有机物的去除效果 |
4.2.1 COD的去除效果 |
4.2.2 TOC的去除效果 |
4.2.3 三维荧光图谱分析 |
4.2.4 UV_(254)的去除效果 |
4.2.5 UV_(290)的去除效果 |
4.2.6 SS的去除效果 |
4.3 微生物指标的去除效果 |
4.4 本章小结 |
5 臭氧气浮技术在印染废水处理改建工程中的应用 |
5.1 印染废水改建工程概况 |
5.1.1 原有工程 |
5.1.2 印染废水深度处理改建模式分析 |
5.1.3 改建工程工艺流程 |
5.1.4 改建内容 |
5.2 基于臭氧气浮深度处理技术的改建模式运行效果分析 |
5.3 再生水染色试验 |
5.4 基于臭氧气浮深度处理的改建工程经济分析 |
5.5 小结 |
6 结论和建议 |
6.1 结论 |
6.2 建议 |
致谢 |
参考文献 |
附录 研究生学习阶段发表论文情况 |
(5)甘肃某中药企业制药废水处理工程实践(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1 绪论 |
1.1 我国中药产业概述及废水特点 |
1.1.1 中药产业发展现状 |
1.1.2 中药制药废水特点简述 |
1.2 中药制药废水毒性检测及控制 |
1.3 中药制药废水处理技术概述 |
1.3.1 物化法处理中药废水 |
1.3.2 生物法处理中药废水 |
1.4 中药制药废水生物处理研究概述 |
1.4.1 废水厌氧(水解酸化)处理原理 |
1.4.2 废水厌氧(水解酸化)处理技术的现状 |
1.4.3 好氧处理(SBR)工艺处理 |
1.4.4 SBR工艺的发展现状 |
1.5 研究目的及意义 |
1.5.1 研究目的 |
1.5.2 研究意义 |
1.6 研究内容 |
1.7 技术路线图 |
2 中药制药废水处理方案的选择 |
2.1 废水来源及水量确定 |
2.2 设计水质与出水水质确定 |
2.2.1 设计水质确定 |
2.2.2 出水水质确定 |
2.3 中药制药废水处理程度 |
2.4 废水的可生化性分析 |
2.5 中药制药废水处理方案的论证 |
2.5.1 预处理工艺方案的确定 |
2.5.2 废水二级生物处理工艺选择 |
2.5.3 深度处理工艺的选择 |
2.5.4 消毒工艺的选择 |
2.5.5 污泥处理处置工艺的选择 |
2.5.6 除臭工艺确定 |
2.6 污水处理站的工艺流程 |
2.7 中药制药废水处理系统去除率预测 |
2.8 本章小结 |
3 中药制药废水处理工艺可行性实验研究 |
3.1 不同混凝剂对中药制药废水的处理效果 |
3.1.1 主要实验药品 |
3.1.2 分析测试项目及方法 |
3.1.3 混凝实验方法 |
3.1.4 混凝剂的比选 |
3.2 不同水质的中药制药废水的混凝实验 |
3.2.1 第一次洗药废水的混凝实验 |
3.2.2 第二次洗药废水混凝试验 |
3.3 活性污泥法可行性实验研究 |
3.3.1 分析测试项目及方法 |
3.3.2 实验方法 |
3.3.3 第一次洗药废水生化实验 |
3.3.4 第二次洗药废水生化实验 |
3.4 本章小结 |
4 制药废水处理选择主要设计参数及工程设计 |
4.1 工艺设计的主要规模及水质 |
4.2 平面布置 |
4.3 设计依据 |
4.4 水处理构筑设计及主要设计参数选择 |
4.4.1 预处理构筑物设计及主要设计参数选择 |
4.4.2 二级生物处理构筑物设计及主要设计参数选择 |
4.4.3 中间水池及消毒池设计及主要设计参数选择 |
4.4.4 深度处理构筑物设计及主要设计参数选择 |
4.4.5 污泥池设计及设备选型 |
4.4.6 除臭装置及设备用房设计 |
4.5 本章小结 |
5 运行效果及经济分析 |
5.1 污水处理站运行效果 |
5.2 运行成本分析 |
5.2.1 计费标准 |
5.2.2 供电负荷 |
5.2.3 运行费用计算 |
5.3 本章小结 |
6 结论 |
致谢 |
参考文献 |
附录一 污水处理总平面图(一) |
附录二 污水处理总平面图(二) |
附录三 剖面图(一) |
附录四 覆土层管道平面布置图 |
附录五 A池、一级二级生物接触氧化池穿孔布水管及曝气管大样图 |
附录六 A池、一级、二级生物接触氧化池填料支架布置平面图 |
(6)多级多段AO生活污水处理工艺系统研究与应用(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1 概述 |
1.1 课题背景 |
1.1.1 克拉玛依市城市背景 |
1.1.2 克拉玛依市排水工程现状 |
1.1.3 课题研究的必要性 |
1.2 国内、外污水处理研究及建设现状和典型工艺 |
1.2.1 国内污水厂升级改造典型案例及工艺路线 |
1.2.2 国外污水厂升级改造典型案例及工艺路线 |
1.3 本课题研究的技术路线及主要内容 |
2 污水厂污水量预测及设计水质的研究 |
2.1 污水厂污水量预测 |
2.1.1 排水分区划分及污水处理厂分布 |
2.1.2 污水量预测 |
2.2 污水厂设计水质分析研究 |
2.2.1 污水厂(一期)进出水水质数据 |
2.2.2 污水厂设计水质分析确定 |
2.2.3 污水的可生化性分析 |
2.3 污水厂出水水质要求 |
2.4 本章小结 |
3 污水厂处理工艺方案的研究 |
3.1 污水厂污水处理程度分析 |
3.2 污水厂污水处理工艺比选 |
3.2.1 多级多段AO工艺 |
3.2.2 曝气生物滤池(BAF)工艺 |
3.2.3 A~2O工艺 |
3.2.4 MBR膜工艺 |
3.2.5 工艺方案比选分析 |
3.3 污水厂尾水消毒方案比选 |
3.3.1 常用消毒方式的概述 |
3.3.2 消毒方法的比选 |
3.4 本章小结 |
4 多级多段AO工艺特性研究及污水处理模拟仿真计算 |
4.1 多级多段AO工艺特点及理论计算分析 |
4.2 多级多段AO工艺污水处理仿真模拟分析 |
4.2.1 仿真模拟研究的必要性 |
4.2.2 多级多段AO工艺系统仿真模拟的基本思路 |
4.2.3 污水处理工艺基本模型 |
4.2.4 污水处理系统建模流程图 |
4.2.5 ASM2D模型构建 |
4.2.6 WEST软件的应用 |
4.2.7 工艺模型的灵敏度分析 |
4.2.8 工艺模型校正 |
4.3 多级多段OA工艺设计参数模拟计算 |
4.3.1 多级多段AO生物池反应级数 |
4.3.2 停留时间的确定 |
4.3.3 配水比 |
4.3.4 污泥回流比与剩余污泥排放量 |
4.3.5 DO的优化调控 |
4.3.6 仿真模拟计算结果 |
4.4 本章小结 |
5 克拉玛依第二污水厂(二期)工程设计 |
5.1 工艺流程设计 |
5.2 总图设计 |
5.3 污水厂处理构筑物设计 |
5.4 本章小结 |
6 工程实施与运行效果分析 |
6.1 工程实施概况 |
6.2 多级多段AO生物池调试阶段处理效果 |
6.3 多级多段AO生物池运行效果分析 |
6.3.1 试运行初期处理效果分析(5月) |
6.3.2 试运行中期处理效果分析(8月) |
6.3.3 试运行末期处理效果分析(11月) |
6.4 不同月份出水水质对比分析 |
6.5 本章小结 |
结论 |
致谢 |
参考文献 |
附录 A 污水厂多级多段AO生物池现场照片 |
附录 B 克拉玛依第二污水处理厂主要设计平面图纸 |
(7)内蒙古自治区某电厂生活污水处理厂工程设计(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1章 绪论 |
1.1 我国水污染现状 |
1.2 我国城市污水处理工艺 |
1.3 项目概况及意义 |
1.3.1 项目背景 |
1.3.2 地质条件 |
1.3.3 气候条件 |
1.3.4 生活污水处理现状 |
1.3.5 存在的问题 |
1.3.6 研究的目的与意义 |
1.4 研究内容 |
1.4.1 确定厂址 |
1.4.2 污水厂处理工艺选择 |
1.4.3 污水厂处理工艺流程设计 |
1.4.4 污水厂处理构筑物设计 |
第2章 工程方案论证 |
2.1 污水处理厂厂址的选择 |
2.1.1 厂址的选择原则 |
2.1.2 厂址的确定 |
2.2 污水可生化性分析 |
2.3 污染物去除方式 |
2.4 污水处理工艺方案比选 |
2.4.1 处理工艺的选择原则 |
2.4.2 方案选择原则 |
2.4.3 处理方案的比选 |
2.5 污水厂工艺设计 |
2.5.1 出水水质水量要求 |
2.5.2 工艺流程 |
第3章 工程设计 |
3.1 总体设计 |
3.1.1 设计依据 |
3.1.2 总平面设计 |
3.2 新建构筑物建筑设计 |
3.3 污水厂电气设计 |
3.3.1 工作范围 |
3.3.2 设计标准及依据 |
3.3.3 负荷计算 |
3.3.4 电气一次 |
3.3.5 主要电气设备选择 |
3.3.6 电气总平面布置 |
3.3.7 电气二次 |
3.3.8 保护措施 |
3.3.9 照明及检修 |
3.4 污水厂自动控制系统设计 |
3.4.1 新增生活污水处理系统监控概述 |
3.4.2 仪控规程和规范 |
3.4.3 新增生活污水处理系统的控制方式和自动化水平 |
3.4.4 仪表与控制系统及设备选型 |
3.5 污水厂采暖通风设计 |
3.5.1 采用的规范和标准如下: |
3.5.2 设计参数 |
3.5.3 各建筑物采暖、通风 |
第4章 投资估算及效益分析 |
4.1 投资估算 |
4.1.1 项目概况 |
4.1.2 建设工期 |
4.1.3 资金来源与资金使用计划 |
4.2 效益分析 |
4.2.1 经济效益分析 |
4.2.2 环保效益分析 |
第5章 结论与建议 |
5.1 结论 |
5.2 建议 |
参考文献 |
附录 |
作者简介及科研成果 |
致谢 |
(8)精制棉废水深度处理及回用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1章 绪论 |
1.1 前言 |
1.2 精制棉废水概况 |
1.2.1 精制棉原料成分及其生产工艺 |
1.2.2 精制棉蒸煮黑液 |
1.2.3 精制棉漂洗废水 |
1.3 当前精制棉企业废水处理工艺 |
1.4 常用废水深度处理技术 |
1.4.1 生物法 |
1.4.2 吸附法 |
1.4.3 膜分离法 |
1.4.4 化学法 |
1.5 本课题选题背景意义、技术路线、研究内容及创新点 |
1.5.1 本课题选题背景及意义 |
1.5.2 技术路线 |
1.5.3 研究内容 |
1.5.4 创新点 |
第2章 实验部分 |
2.1 实验试剂 |
2.2 实验仪器与设备 |
2.3 实验方法 |
2.3.1 吸附剂处理精制棉废水 |
2.3.2 CaO/NaAlO_2处理、Fenton法与Fe/C微电解法处理精制棉废水 |
2.3.3 反渗透法处理废水 |
2.4 主要分析方法 |
2.4.1 重铬酸钾法测定COD |
2.4.2 硝酸银滴定测定氯离子 |
第3章 吸附剂处理精制棉末端废水研究 |
3.1 引言 |
3.2 实验部分 |
3.2.1 吸附剂原料 |
3.2.2 吸附剂前处理 |
3.2.3 不同种类吸附剂投加量对废水的影响 |
3.2.4 吸附时间对废水的影响 |
3.2.5 废水pH对吸附剂吸附效果的影响 |
3.3 不同种类吸附剂投加量对废水的影响 |
3.4 吸附时间对废水的影响 |
3.5 温度对废水吸附效果的影响 |
3.6 废水pH对吸附剂吸附效果的影响 |
3.7 较优吸附效果验证 |
3.8 实验小结 |
第4章 Fenton法与Fe/C微电解法处理废水研究 |
4.1 引言 |
4.2 实验部分 |
4.2.1 Fenton法中H_2O_2添加量对废水的影响实验 |
4.2.2 Fenton法中FeSO_4添加量对废水的影响实验 |
4.2.3 Fenton法中pH对废水的影响实验 |
4.2.4 Fe/C微电解反应时间对废水的影响实验 |
4.2.5 Fe/C微电解-Fenton联用处理废水实验 |
4.3 Fenton法中H_2O_2添加量对废水的影响 |
4.4 Fenton法中FeSO_4添加量对废水的影响 |
4.5 Fenton法中pH对废水的影响 |
4.6 微电解反应时间对废水的影响 |
4.7 Fe/C微电解-Fenton联用处理废水 |
4.8 实验小结 |
第5章 CaO/NaAlO_2预处理-Fe/C微电解-Fenton联用处理废水 |
5.1 引言 |
5.2 实验部分 |
5.2.1 CaO/NaAlO_2预处理废水正交实验 |
5.2.2 n(Ca~(2+)):n(Cl~-)对氯离子去除的影响实验 |
5.2.3 CaO/NaAlO_2预处理与Fe/C微电解-Fenton联用对COD影响 |
5.2.4 GC-MS水质分析 |
5.3 CaO/NaAlO_2预处理废水正交实验及方差分析 |
5.4 n(Ca~(2+)):n(Cl~-)对废水氯离子的影响 |
5.5 CaO/NaAlO_2预处理与Fe/C微电解-Fenton联用对COD影响 |
5.6 GC-MS分析 |
5.7 实验小结 |
第6章 反渗透膜处理废水研究 |
6.1 引言 |
6.2 实验部分 |
6.2.1 反渗透法处理废水实验 |
6.2.2 反渗透装置中试实验 |
6.2.3 回用水漂洗精制棉实验 |
6.3 反渗透膜处理废水实验室试验 |
6.4 反渗透膜处理废水实验中试实验 |
6.5 反渗透回用水漂洗精制棉棉浆粕 |
6.6 实验小结 |
第7章 总结与展望 |
7.1 总结 |
7.2 展望 |
参考文献 |
攻读硕士期间已发表的论文 |
致谢 |
(9)电化学氧化法应用于燃煤电厂高盐氨氮废水处理的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致谢 |
摘要 |
ABSTRACT |
1 绪论 |
1.1 研究背景 |
1.1.1 火力发电在电力行业的主导地位 |
1.1.2 燃煤电厂的环境治理概况 |
1.2 燃煤电厂氨氮废水的来源 |
1.2.1 脱硫废水中携带氨氮 |
1.2.2 精处理再生废水中携带氨氮 |
1.3 工业废水氨氮去除技术 |
1.3.1 物理法 |
1.3.2 化学法 |
1.3.3 生物法 |
1.3.4 物化法 |
1.4 电化学法处理废水技术 |
1.4.1 电化学法处理废水的试验研究 |
1.4.2 电化学法处理废水的工业应用 |
1.5 本文研究的目的及内容 |
1.5.1 研究目的 |
1.5.2 研究内容 |
2 某燃煤电厂的水平衡研究 |
2.1 水平衡研究的意义及方法 |
2.2 取水及用水情况分析 |
2.2.1 原水取水情况 |
2.2.2 工业水系统 |
2.2.3 锅炉补给水系统 |
2.2.4 脱硫用水系统 |
2.2.5 灰渣用水系统 |
2.2.6 输煤用水系统 |
2.3 现有废水处理系统评价 |
2.3.1 排泥水处理系统 |
2.3.2 含油废水处理系统 |
2.3.3 生活污水处理系统 |
2.3.4 综合废水处理系统 |
2.3.5 酸洗废水处理系统 |
2.3.6 脱硫废水处理系统 |
2.3.7 化学再生废水处理系统 |
2.4 氨氮废水水质特性及分析 |
2.5 本章小结 |
3 电化学氧化法处理氨氮废水的研究 |
3.1 研究目的 |
3.2 试验装置与器材 |
3.2.1 试验装置 |
3.2.2 试验器材及药品 |
3.2.3 试验分析方法 |
3.3 试验流程设计 |
3.4 试验结果与分析 |
3.4.1 电流密度对氨氮降解影响 |
3.4.2 停留时间与氨氮降解的关系 |
3.4.3 氯根浓度对氨氮降解的影响 |
3.4.4 TDS对氨氮降解的影响 |
3.4.5 水温对氨氮降解的影响 |
3.4.6 系统可处理的最大氨氮质量浓度的探索 |
3.4.7 电解去除氨氮的反应机理研究 |
3.4.8 电解装置能耗的研究 |
3.4.9 电解对氨氮以外的污染物的影响 |
3.4.10 电极清洗对氨氮降解的影响 |
3.5 本章小结 |
4 电化学工艺与折点加氯工艺的比较 |
4.1 对氨氮降解能力的比较 |
4.2 工艺特点的比较 |
4.3 投资及运行成本的比较 |
4.4 环保效益比较 |
4.5 本章小结 |
5 电解法处理氨氮废水的工业应用研究 |
5.1 工艺技术方案制定需考虑的因素 |
5.2 降低氨氮废水总量 |
5.2.1 探索脱硫废水减量方案 |
5.2.2 探索精处理再生废水的减量方案 |
5.3 电解系统设计 |
5.4 电解后的废水回用方向研究 |
6 结论、创新与展望 |
6.1 结论 |
6.2 创新点 |
6.3 应用前景与展望 |
6.3.1 应用于燃煤电厂氨氮废水处理领域 |
6.3.2 解决脱硫添加剂使用后脱硫废水COD高的问题 |
6.3.3 替代循环水杀菌剂 |
参考文献 |
攻读硕士期间主要成果 |
(10)普光气田采出水深度处理工艺方案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1章 绪论 |
1.1 论文研究背景及意义 |
1.1.1 四川盆地气田采出水特点 |
1.1.2 普光气田采出水现状与难题 |
1.1.3 本文研究的目的及意义 |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
1.2.1 气田采出水处理现状 |
1.2.2 气田采出水处理技术 |
1.2.3 气田采出水处理工程案例 |
1.3 本文研究内容及技术路线 |
第2章 普光气田采出水深度处理试验 |
2.1 除硬试验 |
2.2 除有机物试验 |
2.2.1 芬顿氧化 |
2.2.2 臭氧催化氧化 |
2.2.3 活性炭吸附 |
2.2.4 树脂吸附过滤 |
2.3 脱盐试验 |
2.3.1 膜浓缩 |
2.3.2 膜蒸馏 |
2.4 本章小结 |
第3章 普光气田采出水深度处理方案 |
3.1 站址选择及设计规模 |
3.1.1 站址选择 |
3.1.2 处理规模确定 |
3.2 处理工艺设计 |
3.2.1 采出水水质情况 |
3.2.2 回用水水质要求 |
3.2.3 处理工艺路线 |
3.3 处理方案设计 |
3.3.1 方案一: 预处理+膜浓缩+MVR |
3.3.2 方案二: 预处理+膜浓缩+多效蒸发 |
3.3.3 方案三: 预处理+预蒸发+多效蒸发 |
3.4 方案比较与评估 |
3.4.1 工程投资比较 |
3.4.2 运行成本比较 |
3.4.3 综合评价 |
第4章 普光气田采出水深度处理工艺及现场测试 |
4.1 工艺流程与实施方案 |
4.1.1 预处理段工艺流程 |
4.1.2 脱盐浓缩段工艺流程 |
4.1.3 辅助工艺流程 |
4.2 设备选型 |
4.2.1 预处理设备选型 |
4.2.2 浓缩脱盐设备选型 |
4.3 现场施工 |
4.3.1 区域布置 |
4.3.2 管网施工 |
4.3.3 配套工程 |
4.4 现场测试 |
4.4.1 预处理现场测试 |
4.4.2 浓缩脱盐现场测试 |
4.5 本章小结 |
第5章 结论与展望 |
5.1 研究结论 |
5.2 展望 |
致谢 |
参考文献 |
四、电解法在回用水处理中的应用初探(论文参考文献)
- [1]印染废水治理技术进展[J]. 薛罡. 工业水处理, 2021(09)
- [2]水质多变型油田作业废水模块化处理工艺原理与应用[D]. 王涌. 西安建筑科技大学, 2021(01)
- [3]废纸制浆造纸厂废水处理新工艺及中试研究[D]. 焦东. 华南理工大学, 2020(05)
- [4]印染废水二级生化出水的臭氧气浮处理特性及应用[D]. 高博文. 西安建筑科技大学, 2020(01)
- [5]甘肃某中药企业制药废水处理工程实践[D]. 焦军强. 兰州交通大学, 2020(01)
- [6]多级多段AO生活污水处理工艺系统研究与应用[D]. 雪宸. 兰州交通大学, 2020(01)
- [7]内蒙古自治区某电厂生活污水处理厂工程设计[D]. 王似玉. 吉林大学, 2019(03)
- [8]精制棉废水深度处理及回用研究[D]. 熊泽. 武汉工程大学, 2019(03)
- [9]电化学氧化法应用于燃煤电厂高盐氨氮废水处理的研究[D]. 王亮. 浙江大学, 2019(03)
- [10]普光气田采出水深度处理工艺方案研究[D]. 古兴磊. 西南石油大学, 2018(0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