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货币市场建设与商业银行资金营运,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商业银行论文,中国论文,货币市场论文,资金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一、充分发展的货币市场是商业银行进行信用风险转移、流动性风险防范及经营效益提高的新途径
在一个国家的经济发展中,货币市场的作用十分重要。它有效地促进资金的供需平衡,提高资金的使用效率,传导货币政策。货币市场在发挥这些作用的同时,也为商业银行找到了新的途径进行信用风险转移、流动性风险防范以及盈利水平的提高。
第一,商业银行实现信用风险转移依赖于充分发展的货币市场。
当前,信用风险是经营风险中最主要、最集中的风险表现,如果能管理好信用风险,我国商业银行实现稳健经营就有了基础,然而,我国商业银行在信用风险管理方面依然有许多问题,特别是目前出现信用风险在商业银行过度集中的势头。数据显示,2003年我国间接融资比重达89.5%,而在发达国家金融市场融资格局中,间接融资平均只占40%左右。这样,原本应由直接融资领域化解和分散的信用风险反而进一步向商业银行过度集中。这不但会导致银行系统在资金配置方面出现低效率,而且会导致投融资体系畸形发展,加大整个金融市场的风险。
而充分发展的货币市场可以为商业银行转移信用风险提供更多的途径。货币市场的均衡协调发展可以带动债券市场和股票市场的发展,提高金融市场直接融资比重,实现信用风险从商业银行领域的直接转出。由目前的信用风险完全由银行系统承担转变为由债券市场、股票市场和银行系统共同承担。货币市场可以为商业银行提供资产证券化工具,将现有不同品种、不同客户的资产转换成不同期限的证券进行流通,也可达到信用风险转化和分散风险的目的。货币市场的均衡协调发展可以为商业银行将表内资产向表外资产的转移提供新的途径,降低了补充资本金的压力。一个典型的例子就是通过货币市场制度创新而出现的货币市场基金。它不仅可以帮助商业银行实现信用风险向流动性等风险的转化,而且可以实现资产从表内业务向表外业务的转移。这样,商业银行可以通过对风险的调节或提供风险管理的咨询意见。既可在不承担信用风险的条件下获取营业收入,又减少了由于资产扩张而带来的资本补充压力,为商业银行摆脱出于消化贷款损失动机而被动加大放款规模的怪圈提供了新的思路。
第二,商业银行可以在充分发展的货币市场中为流动性管理找到更为主动的工具,并且可以开发新的业务空间和利润增长点。
长期以来,商业银行一直固守从资产和负债结构来考虑流动性问题。这是一种静态的、被动的传统观念,而货币市场本身独有的特点可以为商业银行进行流动性管理提供新的思路和工具,可以将商业银行流动性管理变被动管理为主动管理、变静态管理为动态管理,通过创新提高流动性风险管理水平。例如,为解决目前突出的、受到社会各界广泛关注的商业银行短存长贷问题,我国商业银行可以首先通过货币市场进行主动负债,如发行次级债券、大额可转让存单等方式,锁定商业银行负债期限,减少或消除面临的流动性风险敞口。还可以推进资产证券化,将商业银行较长期限的资产,特别是信贷资产以证券化的方式通过货币市场进行销售,从而降低商业银行整体资产的余期,优化存量资产结构。这同时也为商业银行进行业务创新,增加新的利润增长点提供了广阔的空间。
二、货币市场要在商业银行改革发展中发挥其应有的作用,必须在交易主体结构优化、交易工具创新和利率期限结构形成等方面进一步完善
与货币市场本身应该发挥的宏观调控职能和商业银行改制上市的要求相比,我国货币市场总量仍然偏小,结构有待进一步优化。因此,货币市场必须继续完善,以发挥其应有功能。
第一,是优化我国货币市场的主体结构。
从我国货币市场目前的情况来看,交易主体类别已经足够广泛,问题在于一些主体只能参与某个子市场。就个人投资者而言,他们只能通过银行柜台交易间接进入银行间债券市场,不能在整个货币市场体系中根据成本和收益的比较来自由选择交易方式。就企业来说,只有通过贴现、转贴现实现部分短期资金的融通,真正具有融资性功能的商业票据发行目前还没有实质性进展,企业无法利用货币市场进行有效的融资。所以,为优化我国货币市场的主体结构,应当从以下三个方面着手:一是尽快改变市场交易主体单一、需求趋同的局面,逐渐增加交易主体数量,放宽交易主体的资格限制。允许更多中小金融机构、具有良好信用的工商企业和各类基金通过多种形式陆续进入市场,提升货币市场的开放度。二是加快货币市场中介机构建设步伐。中介机构具有加强交易双方沟通,降低市场交易费用,提高市场交易效率的功能。三是发展货币市场基金。一方面,货币市场的发展和完善为货币市场基金的推出提供了水到渠成的条件;另一方面,货币市场基金形成规模化后又极大地拓宽了货币市场投资主体的范围,特别是将以前不具备资格的个人投资者纳入货币市场主体的结构中来,有效形成了投资主体多元化的格局。在中国货币市场和资本市场有效的联结机制没有形成之际,发展货币市场基金可以促进货币市场和资本市场的联结。
第二,是加快货币市场工具创新步伐。
货币市场交易工具的品种和交易数额的多寡也是决定市场广度和深度的基本因素之一。我国货币市场信用工具仅包括债券回购、票据、同业拆借和现券。其中,前两个市场规模较大,后两种交易不是很活跃。加快我国货币市场工具的创新,在具体操作中,我们应当注意两点:一是注意向国际通用性方向靠拢,尽量使用国际上比较成熟的金融工具,有利于降低交易成本与风险,有利于金融交易的规范化和国际化。大额可转让定期存单等成熟产品都值得我们学习和借鉴。二是在引进国外金融工具时,要注意规范性引进,不宜随意改动其基本特性。
第三,是力争形成合理的利率期限结构。
目前,我国利率体制下的基准利率是银行存款利率,而货币市场利率难以发挥基准率的作用。原因是,虽然我国的中央银行利率和商业银行存贷款率是处于政府管理状态下,由中央银行根据宏观经济发展情况确定,而同时货币市场利率和长期债券利率已经完全实现了市场化,但由于各类存款占社会金融资产的90%以上,是规模最大的金融资产,其价格对全社会的资金流量都具有绝对的影响力。所以,为了形成期限合理的利率结构,积极稳妥地推进利率市场化进程,我们有必要下大力气建设货币市场。通过货币市场规模的不断扩大,结构的日益优化,使货币市场中以市场化方式产生的利率水平能够代表更大规模的资金供求力量对比,其影响必然会越来越大,直至带动包括信贷市场在内的全社会资金以市场化方式确定利率水平。
三、商业银行是推动货币市场的发展与完善不可或缺的力量
商业银行的改革发展需要良好的货币市场环境,反过来,商业银行本身又是货币市场的参与主体,在商业银行的改革发展中,商业银行通过自身的经营活动和实践,也促进了货币市场的进一步完善。
第一,商业银行是完善货币市场体系发展的主导力量。
我国货币市场以同业拆借市场、银行间债券市场和票据市场为主体。从货币子市场的发展可以看出,商业银行一直是我国货币市场最活跃的主体,商业银行对我国货币市场的发展起到了核心推动作用。例如,在拆借市场,2003年商业银行参与的交易额占到整个市场交易额的45%;在银行间债券市场中,商业银行也是债券回购和债券现券买卖两个子市场的最大参与者,交易额分别占有债券回购市场的95%以上和债券现券交易市场的80%以上:在2003年,票据业务市场交易额已达到整个货币市场交易总的1/3以上,商业银行也是这一市场中的绝对主力。
第二,商业银行在包括市场参与机构、金融工具、交易方式和交易中介的创新等方面,都发挥了重要作用,是货币市场创新的主要动力。
(1)货币市场机构创新主要由商业银行来推动。目前,我国货币市场交易主体的结构都比较单一,货币市场也不够活跃。而我国商业银行首先可以利用自身拥有客户群体优势,针对客户群体不同的需求,从资产、负债、结算、财务顾问等多角度提供新的产品和服务组合,将企业、个人客户引入货币市场,会极大地丰富货币市场的主体结构。此外,商业银行经营机制从“专业化”向“综合化”的转化,也将使商业银行突破原有的业务分工,在较大范围内开始综合经营,实行多种金融业务的交叉。通过商业银行的合并、分裂,将产生更多的新型金融机构。它们将参与到货币市场中来,进一步推动货币市场的机构创新。
(2)商业银行是金融工具和交易方式创新的主要动力。金融体制改革的深入、金融的国际化发展为我国商业银行追求盈利、规避管制、转嫁风险、创造信用等方面提供了创新动机。纵观国际货币市场的金融工具创新,例如各类新型短期债券、大额定期可转让存单(CDs)等,这些都是由商业银行开发出的主要产品。近年来,我国商业银行在债券双边报价、开放式回购、债券结算代理业务、发行次级债务、债券远期交易、票据融资、货币市场基金产品等方面做出了很多有益的尝试和研究,而且其中的一些产品已经成为货币市场上的重要交易品种,大大提升了我国货币市场的发展速度。
(3)商业银行是自然的货币市场交易中介主体。货币市场最主要的交易中介是做市商。做市商的主要作用是保证货币市场的流动性,并且通过增强市场统一性和透明度来提高市场的效率。为完成其上述职能,做市商一般都是由一些实力强大和信誉卓著的金融机构担任。在我国货币市场上,能够拥有足够的资金量和证券量,并在投资者心目中有着极高信誉的机构只有商业银行。近年来,在开展的债券柜台交易中,四大国有商业银行就已经承担了债券市场做市商的基本职能。
第三,商业银行是货币市场有效传导货币政策的保证
货币政策必须通过货币市场中的货币流通量和货币价格一利率来反映政策意图。货币市场是货币政策的当然载体,一个完善、发达的货币市场是政府对经济进行宏观调控的有效手段,在货币政策的传导机制中起着重要作用。而作为货币市场的参与主体一商业银行,自然在货币政策传导方面中起到了枢纽作用。从两个方面来看这个问题:首先,商业银行是中央银行公开市场业务的主要参与者。数据显示,2004年2月,我国公开市场业务一级交易商扩容,共有9家新增机构成为公开市场业务一级交易商,总数增至52家,其中银行为44家,占了84.61%的比重。此外,商业银行是中央银行利率政策传导的主要机构。如前所述,商业银行在货币市场的各类交易中都占有强大优势,拥有规模最大的金融资产,其价格水平对社会的资金流量都具有绝对影响力。
四、商业银行必须引入货币市场运行方式,深化内部资金营运体制改革
货币市场的发展和完善与商业银行改革之间应是互为因果、相互作用与反作用的关系,而商业银行在货币市场中进行的资金营运活动是双方作用与反作用的施力点,为更好地实现货币市场的发展与商业银行改革的协同性,我们必须按货币市场运行的客观规律,引入货币市场的运行方式,改革商业银行的内部资金营运体制。
目前,我国商业银行普遍采用的资金管理模式可以简单地概括为:上下级行之间资金实行差额管理;总分行之间资金往来多通过定期存款和系统内借款,仅一些短期资金依靠总行的系统内资金交易系统解决;资金只是纵向之间转移,横向之间资金不运动。各个业务部门都按照自身的需要对资金来源与运用的总量、结构、时间进行自主决策,资产部门与负债部门之间不发生实际的资金往来关系,各部门的成本收益不考核。这种资金管理模式显然与现代化商业银行的要求不符。我们应按全行资金统一运作、风险进行集中管理以及合理计价考核为目标进行改革,具体改革内容分为三步:首先,实现省级分行的资金集中管理,可以省级分行成立资金营运中心,集中管理和营运全辖资金,二级分行的各项资金来源全部上存总行,二级分行的各项资金运用均通过配置系统内借款解决。其次,总行和一级分行之间的资金往来不再通过原有系统内定期存款和系统内借款,而由总行利用资金交易系统招标发行短期和中长期的系统内融资票据,并同时进行正向和反向操作的方式进行。最后,根据业绩考核的需要和资产负债管理委员会确定的内部转移价格建立资金的计价考核体系。这样,资金集中与全面成本管理和业绩价值管理将互为基础,互为条件,实现良性互动。
通过资金体制改革,要努力使商业银行资金管理体制实现四个转变:一是实现资金的差额管理向全额管理转变。根据资金集中管理改革的目标,改革后,一级分行将依托于资金营运中心实现对辖内二级分行资金的全额集中和配置,有利于解决以前差额管理模式下谁筹集、谁配置所产生的各种问题。二是实现资金管理手段的行政化向市场化转变。在传统的资金管理模式下,资金管理方式还是沿循行政化的审批制,系统内存借款需要经过上级行层层审批,不可避免地会出现低效率、缺乏价格的调控约束等问题。新的资金管理模式将实现总分行间资金管理的完全市场化,交易成员是平等的、交易完成是即时的,交易价格是公开的,可以有效避免行政审批制所带来的各种弊端。三是实现资金的纵向管理向纵横结合管理转变。传统的资金管理实行总行——一级分行——支行的纵向管理,资金只在这样一个链条上进行纵向的运动,同级行各部门之间不存在资金往来关系。在资金集中管理模式下,纵向上,一级分行对辖内二级分行实行资金全额管理,二级分行对辖内支行实行全额管理。横向上,资产部门和负债部门通过资金营运中心发生资金往来关系,资金营运中心作为一个资金池来统一营运全行资金,可以有效地执行全行综合经营计划,并对资产和负债部门进行成本收益的考核和约束。四是实现资金的规模导向型管理向效益型和风险型管理转变。在差额资金管理模式下,由于管理手段的单一化和行政化,资金管理仅注重规模的管理,分行缺乏效益和风险意识。集中化的资金管理模式、市场化的交易手段将迫使分行树立资金营运的效益和风险意识。
五、充分利用货币市场,多层次协调运作,提高资金营运效益
随着我国金融体制改革不断推进,金融市场发展也更为全面系统,同时风险也更为复杂和多样化。为实现稳健发展目标,商业银行必须处理好三个层次的均衡和协调问题。首先,商业银行根据内部风险控制能力,外部市场规模和整体经营定位,合理确定整体资产在信贷市场、债券市场和货币市场之间的收益分配和风险均衡。其次,资金营运部门要处理好保证支付和对外资金运作之间的关系,即如何在保证基本支付,减少头寸闲置的基础上,实现货币市场运作资金数量的最大化。第三个层次是资金营运部门要处理好在运作资金既定的前提下,如何协调各个货币子市场运作,充分利用货币市场提供的金融工具,统筹配置资金,不断提高资金营运效益,使货币市场收入真正成为商业银行持续的利润增长点。
为此,商业银行资金营运部门需要做好三个方面的工作:首先是加强国家宏观经济研究,对债券市场和货币市场的未来发展趋势进行准确的判断和预测,揭示风险和收益状况,为全行进行整体资产在信贷市场、债券市场和货币市场之间分配提供重要的决策依据。其次,要处理好资金管理中流动性和盈利性目标之间的关系。针对目前我国商业银行资金管理中,对资金头寸变化缺乏可量化的方法和模型,用于头寸管理、防止流动性风险的资金规模过大,资金收益较低,资金交易被动受制于资金头寸变化,无法主动捕捉市场时机等问题,应大力加强资金头寸预测技术开发和对货币市场工具的研究,减少头寸闲置,设计合理的内部资金转移价格,建立资金交易利润中心,实现资金交易赢利性目标的相对独立性。最后,应建立科学合理的产品定价机制和交易协调机制,通盘考虑货币市场的多层次和操作工具的多样化、货币市场不同业务类型的联动性和利差变化等因素,合理配置和运作资金,灵活进行套利和掉期,在纷繁复杂的市场交易中抢占先机,赚取风险溢价。这样,才能建立票据市场。同业拆借市场、债券市场等货币子市场协调运作的关系,在控制风险的基础上实现提高资金运作收益的目标。
标签:银行论文; 信用风险论文; 资金管理论文; 商业银行论文; 货币市场论文; 银行资产管理论文; 银行风险论文; 货币职能论文; 营运资金管理论文; 交易银行论文; 银行资产论文; 货币论文; 资产规模论文; 交易风险论文; 管理风险论文; 金融论文; 风险资产论文; 债券市场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