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宁波三明电力发展有限公司 浙江宁波 315000;2.宁波环网建设有限公司 浙江宁波 315000
摘要:本文从引述危险点的定义入手,详细分析了危险点的成因和特点,在成因及特点的分析中就能理清危险点存在的主要形式,重点分析了习惯性违章与危险点之间的辩证关系,指出习惯性违章会加剧危险点的发生,最后顺利地得出危险点预控的一般步骤。
关键词:危险点;预控;安全
一、前言
危险点一般情况下是指在作业中有可能发生危险的部位、地点、场所、工器具或动作等。危险点包括3个方面:一是有可能造成危害的作业环境,直接或间接地危害作业人员的身体健康,诱发职业病;二是有可能造成危害的机器设备等物质,如转机对轮无安全罩,与人体接触造成伤害;三是作业人员在作业中违反有关安全技术或工艺规定,随心所欲地作业。比如:有的作业人中在高处作业不系安全带,即使系了安全带也不按规定挂牢等。
在作业前,通过一定的途径,对作业中可能存在的危险点进行分析判断,作出提前预测的行为叫做危险点预测。
对有可能发生事故的危险点进行提前预测和预防的方法称作危险点预控法,它要求各级负责人和员工对电力生产中的每项工作,根据作业内容、工作方法、机械设备、环境、人员素质等情况,超前分析和查找可能产生危及人身或设备安全的危险点,即不安全因素,再根据有关作业规程和规章制度,研究制定可靠的安全防范措施,从而达到预防事故的目的。
危险点是一种诱发事故的隐患,如果不进行治理和防范,在一定的条件下,它就有可能演变为事故,事先进行研究分析预测并采取措施加以防范,就会化险为夷,确保安全。危险点预控,正是这样一种积极预防的有效方法。
二、作业过程中的危险点是如何产生的
2.1成因分析
产生于生产实践活动之中。只要生产实践活动继续下去,就必然会生成相应的危险点;危险点也会随着生产实践活动的结束而自动消失。
伴随于设备的缺陷之中。有些设备存在的缺陷(危险点),不全部是在制造时就原始形成的,在长时间的使用过程中也会逐渐形成危险点的。一旦缺乏必要试验和认真的检查,在故障状态下使用或让隐患留着不去解决,就会给作业人员的健康和生命带来威胁。有些机械设备的制造缺陷不经过技术检验很难发现。而一旦投入使用,在一定的条件下,潜在的缺陷就会变成现实的危害。这就是设备自身问题所存在的隐患。
萌芽于违章作业之初。《电力安全工作安规》是电力施工企业安全工作的根本准则,也是对历次安全事故的分析和经验总结,对控制和避免危险点具有特别重要的作用。如果违反《电力安全工作安规》去违章施工,就会使处于电力施工的作业环境变得险象环生、危机四伏,不仅不能控制已存在的危险点,还会生成一些新的危险点,从而诱导发生事故,这也是产生人身伤亡事故的重要原因。
产生于特殊天气之时。《电力安全工作安规》规定了一些不适宜户外的气象条件,如果已经在户外开展作业的前提下,天气状况突然变差,就有可能生成相应的危险点。天气状况一直维持适宜作业,天气原因的危险点也不会存在的。
2.2习惯性违章加剧了危险点的形成
习惯性违章,是指那些固守旧有的不良作业传统和工作习惯,违反安全工作规程的行为。习惯性违章是导致事故的人为因素,危险点则是引发事故的客观因素,习惯性违章与危险相结合,很容易造成事故。
习惯性违章会人为地制造新危险点。
期刊文章分类查询,尽在期刊图书馆在一些具体的作业过程中,如果人们坚持按照《安规》操作,不渗入习惯性违章的成分,就不会生成危险点。但是,如果人们固守违反《安规》的旧的传统做法和工作习惯,本来不存在的危险点的作业过程也会生成新的危险点,进而危及人们的生命安全与身体健康。
习惯性违章会掩盖危险点的存在。习惯性违章者,往往抱有侥幸的心理,对作业中可能存在的危险点视而不见,听而不闻,从而掩盖其存在。
习惯性违章会使危险点扩大。危险点演变成现实的危险以后,如果及时采取措施,能够控制事态的发展,把损失减少到最低限度。而在危险点演变成现实的危险之后,又遇到习惯性违章行为,则会使危险点进一步扩大,造成更为严重的后果。
习惯性违章会使危险点演变成事故。一些客观存在的危险点只有具备一定的条件时才会演变成事故,而人的习惯性违章行为恰恰为已经存在的危险点演变成事故提供了这种条件。
习惯性违章是生成和引发危险点的人为因素,要有效地控制危险点就必须根除习惯性违章。
三、危险点有哪些特点
危险点具有潜在性。这种潜在性,一是存在于即将开展的作业过程中,不容易被人们意识到或能够及时发觉而又有一定危险性的因素。如:停电时拉错开关或挂错接地线,结果造成电源接地。这类事件反映出施工班组的验电和必要的检查工作没有做好。二是指存在于作业过程中的危险点虽然明确地暴露出来,但没有变为现实的危害。应该指出,并不是所有的危险点都必然会转变为现实的危害,导致事故的发生,但是,只要有危险点存在,就有可能危及安全。
危险点具有复杂多变性。危险点的复杂性是由于作业实际情况的复杂性决定的。每次作业尽管任务相同,但由于参加作业的人员、作业的场合地点、使用的工具以至于所采取的作业方式各异,可能存在的危险点也会不同。而相同的危险点也有可能存在于不同的作业过程中,所以治理危险点的工作不能一劳永逸,要经常分析,定期分析。
危险点具有可知可预防性。电力施工的日常工作中存在的危险点具有一定的隐蔽性,它常常隐藏在作业环境、机器设备或作业人员的行为之中,但是按照辩证的观点来看,一切客观事物都是可知的。那么只要我们思想重视,认真分析每一项具体施工及维护工作,采取的措施得力可靠,危险点也就完全可以在我们的日常作业中预先得到识别和预防。
危险点具有客观实在性。生产或科学实验活动中的危险点,是客观存在的,不以人的主观意识为转移。不论我们是否愿意承认它,它都会实实在在地存在着,而一旦主观条件具备,它就会由潜在的危险变为现实,即引发事故。然而,在我们的具体工作中,一些同志对潜在的危险点不愿意认真发现,甚至于对已暴露的危险点也是视而不见的,其结果必然导致事故的发生。危险点的客观实在性告诉我们:分析作业中的不安全因素,一定要从客观实际出发,有什么危险点就承认什么危险点,进而研究和采取行之有效的安全措施加以防范,决不能采取回避态度和抱有侥幸的心理。
四、危险点预控有哪些做法
熟悉作业情况,做到心中有数。分析即将开展的作业所具有的特点以及给工作提出的问题,也要回顾曾经开展过的完成同类作业所积累的经验教训,作为预测此次作业危险点和制定安全防范措施的参照。过去完成的同类作业与此次作业的情形越相近,其可参照性就越大。而对此作业的情况越熟悉,所分析的特点越透彻,对可能出现的问题估计得越充分,找出的作业中可能存在的危险点就会更加全面、准确。
开好施工班前会。应把每项即将开始的作业的整体过程,分解成若干阶段,让大家逐个阶段地寻找有可能存在的危险点,并提出安全防范的方法。需要注意的是,应尽可能把所有的危险点都找寻出来。
有针对性地提出防范措施。施工企业或施工班组应全面分析作业的危险点,并向所有参加作业的人员交底及进行全过程的监督,坚持运用作业中危险点预控是确保安全生产的有效手段。
五、结论
要使危险点能够得到有效控制,必须遵守安全规章制度,学懂弄通做实危险点预控理论来指导实际的施工工作,坚持周期性的危险点预测分析制度,彻底杜绝习惯性违章行为,加强各级管理人员的上岗到位监督管理的责任心,在全体作业人员中广泛开展好安全教育活动,完善各种安全管理制度和安全设施。全力消除危险点可能带给我们的威胁,安全的工作状态就能得到很好的保障,职工生命安全就能有保证。
论文作者:严迪波1,袁锡乔1,施夙懿2
论文发表刊物:《防护工程》2019年第4期
论文发表时间:2019/6/3
标签:危险论文; 作业论文; 习惯性论文; 工作论文; 事故论文; 电力论文; 也会论文; 《防护工程》2019年第4期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