郑州市农村产业结构发展变化研究_劳动生产率论文

郑州市农村产业结构发展变化研究,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郑州市论文,产业结构论文,农村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农村产业结构是农村中各产业部门及社会再生产的各个方面的组合形式及其比例关系。它是农村社会系统、经济系统和生态系统相互交错的综合体,是农村经济结构的核心内容。它的状况决定着整个农村经济的发展状况。过去,郑州市农村产业结构不合理,偏重于种植业,二、三产业所占比重很小。这种结构一方面使得农村资源得不到合理配置和充分利用,另一方面使得农业劳动生产率提高缓慢,农村长期处于贫穷状态。80年代以来,经济体制的改革推了农村二、三产业的发展,使农村产业结构发生了很大变化,也使农村经济有动了很大发展。正确认识郑州市农村产业结构的发展变化状况,能帮助我们建立合理的农村产业结构,从而促进农村经济的持续、稳定、协调发展。

一、郑州市农村产业结构的变化状况

1.农村二、三产业发展迅速 劳力构成变化较缓

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农村各项改革措施的推行和不断深化,使农村经济发生了巨大变化。郑州市的广大农村,除了以种植业为主的传统农业部门外,二、三产业已经迅速发展起来。

我们用1984-1993年10年间郑州市农村各业的产值构成和劳力构成的变化来说明。见表1。

表1 郑州市农村产业结构的发展变化

资料由《河南省农村经济统计年鉴》计算所得

产值构成反映农村各产业产值在农村社会总产值中所占的比重。劳力构成则反映农村各产业的从业劳动力数量占农村就业劳动力总量的比重。

从表1中可以看出,1984年郑州市农村二、三产业的产值构成已经超过第一产业(即农业)产值构成21个百分点,1993年农村二、三产业产值构成超过第一产业(即农业)产值构成74个百分点,其中1984年农村第二产业产值构成高于农业产值构成14个百分点,1993年已经高出农业产值构成62个百分点。10年间,农村第二产业产值构成增长了41.5%,而第一产业(即农业)产值构成下降了66.7%,这说明农村第二产业已经成为农村经济中最重要的产业部门。

然而从劳力构成看,1993年农业劳动力仍然占有较大的比重,而且10年来下降的幅度也不大。1984-1993年,第一产业的劳力构成仅下降了6.6个百分点,这说明农村产业结构调整中,劳力构成的变化滞后于产值构成的变化。

2.农村产业结构变化的速度快

从郑州市农村产业结构变化的10年资料可以计算出农村产业结构的变化值,见表2。

表2 郑州市农村产业结构的变化值

西方主要发达资本主义国家在其整个工业化阶段,产值和劳力构成的变化值年平均大约分别为0.80和0.82个百分点,发展中国家在1960—1977年的18年间,产值构成和劳力构成的变化值年均分别为0.78和0.44个百分点。我国1980—1991年12年间,产值构成和劳力构成的年均变化值分别为4.67和2.74个百分点。而郑州市1984—1993年10年间农村产业结构中的产值构成和劳力构成的年均变化值分别为5.8和3.0个百分点。均高于全国平均水平,更高于前面所引用的其他国家的变化水平。这说明,郑州市农村产业结构的调整幅度近10年来还是相当大的。

3.农村产业结构的调整带动了农村社会总产值的迅速增长

10年来,郑州市农村产业结构的调整所带来的经济效益是十分显著的。这从1984—1993年郑州市农村社会总产值的变化可以看出。见表3。

表3 郑州市农村社会总产值的增长状况

表中数据来源于《河南省农村经济统计年鉴》

10年间,郑州市农村社会总产值是稳步增长的。综合表1可以看出,郑州市农村社会总产值的增加是与第一产业产值构成和劳力构成的下降,和非农产业产值构成和劳力构成的上升相伴随的。这就是说,第一产业从业人数的下降,二、三产业从业人数,尤其是第二产业从业人数的上升是农村经济扩张的重要因素。

劳力构成的变化之所以会导致农村经济的迅速增长,原因在于非农产业特别是工业部门的劳动生产率和产值就业弹性大大高于农业部门。统计资料表明,1992年我国农业劳均产值为2606元,农村工业劳均产值为26670元,是农业的10倍,建筑业为9464元,是农业的3.5倍,运输业为12833元,是农业的4.8倍,商饮服务行业13617元,是农业的5.1倍。经过计算可以得出,第一产业产值构成相对于劳力构成变化的弹性系数为2.61,第二产业的弹性系数为3.35,其中工业部门为6.87,第三产业为1.01,这就是说,在第二产业中,劳力构成每增加1%,产值构成将增加3.35%,工业部门劳力构成每增加1%,产值构成将增加6.87%。可见工业是劳动生产率最高的产业部门,其劳动生产率为农业的10倍。而且工业部门的产值就业弹性最高,是农业的2.63倍。从劳力构成变化所导致的产值增长的绝对量看,一次产业每增加万名劳动力,可增加产值1.234亿元,二次产业每增加万名劳动力,可增加产值1.852亿元,其中工业部门可增加2.982亿元,第三产业每增加万名劳动力,可增加产值0.77亿元。因此,从农业部门向工业部门转移每一万名劳动力,可使农村社会总产值净增1.75亿元。从农业部门向农村工业部门转移的劳动力规模越大,农村经济扩张的幅度就越大。所以,近年来郑州市农村经济的迅速增长,正是传统农业部门中剩余劳动力向工业部门大规模转移的结果。

4.劳力构成与产值构成的偏差趋大

从表1的资料可以得出,1984年三次产业的劳力构成与产值构成的偏差(绝对值)总和为74,1993年增加为116。扣除正常偏差43.6个百分点,1984年郑州市农村产业结构的非正常偏差为30.4,1993年则增加为72.4,比1984年翻了一番还要多。比同年全国农村产业结构的非正常偏差度高18个百分点。这说明,郑州市农村产业结构的畸变程度在加大。

农村产业结构调整的畸形变化,主要是由于农业的基础地位薄弱,农业劳动生产率低,农业内部生产结构不合理和农业剩余劳动力转移缓慢所造成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农村推行了全面的经济体制改革,土地联产承包制的实行,调动了广大农民的生产积极性。但是也出现了一些问题,土地的分散经营使土地生产力得不到充分发挥,而且由于经营主体的分散,农业投入(包括基建投入和科技投入)大大降低。这就使得近年来农业的基础地位日益削弱,农业的抗灾能力日益降低,阻碍了农业劳动生产率的进一步提高。同时由于转移载体的不充分,转移渠道的不流畅,使得农业中仍然滞留着大量的剩余劳动力,1984—1993年10年间,农业劳力构成只降低了5个百分点。而且,由于对农业生产结构和种植业结构调整的重视不够,致使农业发展徘徊不前。

5.农民家庭经营收入构成变化大

自从全面推行农村改革以来,农民家庭经营收入中,农业占有较大比重的格局已经打破,随着农村二、三产业的发展,农民家庭经营收入中,农业所占比重逐渐减少,二、三产业所占比重迅速增加。从表4中可以看出。

表4 郑州市农村家庭经营收入构成 %

1984-1993年10年间,二、三产业的收入在农村家庭经营总收入中所占比重增加了289%,净增49.66个百分点。

二、郑州市农村产业结构变化的基本动因

1.经济体制的改革和国家政策的扶持

经济体制和国家政策是一个国家产业结构变化的充分条件。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我们国家进行了经济体制改革,尤其是十四大确立了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新体制,这就为劳动力资源在各产业间的自由流动提供了基础。而且,目前国家出台了一系列政策,鼓励二、三产业的发展,鼓励劳动力的自由流动,这是郑州市农村产业结构迅速变化的基本原因之一。

2.各产业间比较利益的差别

产业结构的变化最根本的原因是各产业部门中比较生产率的高低。比较生产率即为相对的劳动生产率,它等于产值构成与劳力构成的比值。比较生产率的高低说明了各产业比较利益的差别,比较生产率越大,说明该产业的比较利益越高,即该产业的劳动生产率水平越高。在劳动力等资源均为自由流动的市场经济条件下,劳动力和其他资源就会纷纷从比较生产率低的产业部门流向比较生产率高的产业部门。从理论上看,这种流动将持续进行,直至产业部门间的比较生产率相等为止。

3.中心城市的带动

郑州市郊区和郊县位临郑州市,市区内有许多大专院校、科研机构和大中型工厂。第二产业的发展,尤其是工业的发展,在技术上和项目上都是“近水楼台”。同时,郑州又是京广、陇海铁路的交汇处,铁路、公路、航空运输都很方便。而且,郑州市区现有人口123.33万人,是一个巨大的消费市场,可以促进二、三产业的发展,也为郊区、郊县农业劳动力的离乡转移提供了载体,带来了农村经济和城市经济的共同繁荣。

三、郑州市农村产业结构调整的方向

从郑州市农村产业结构近10年来的变化看,农村各次产业间比较生产率的差异仍然有一个增长的趋势。见表5。这说明,目前,农村产业结构的调整仍然有其内在的动力。那么,今后郑州市农村产业结构调整的方向是什么呢?下面就分析一下。

表5 郑州市各产业比较生产率的变化

表6 1993年郑州市农村主导产业评价表

农业 工业 建筑业 运输业 商业

产业带动系数 0.55 0.94

1.681.412.7

主导产业指数 0.39 0.87

1.001.01

1.18

我们用产业带动系数和主导产业指数两个指标来分析。产业带动系数是用来反映某一产业结构中,该产业对农村经济总水平所起的带动作用;主导产业指数则是反映某产业作为主导产业的可能性的大小。从1993年的资料分析来看,农村五大主要行业的产业带动系数的比较为:商业>建筑业>运输业>工业>农业,主导产业指数的对比为:商业>运输业>建筑业>工业>农业。三次产业间的产业带动系数对比为:第三产业(1.85)>第二产业(1.00)>第一产业(0.55)。综合对比分析,今后郑州市农村产业结构调整中,发展的主导产业应该是第三产业,发展的重点行业应该是商业。

结合前面的分析也可以看出,1993年农村第二产业的比较生产率为424%,与1992年相比降低了96个百分点,而农村第三产业的比较生产率1993年为269%,与1992年相比提高了97个百分点。农村第二产业的比较生产率在下降,而第三产业的比较生产率却在迅速上升,因此,今后发展的主导产业应该是第三产业。

四、调整中应注意的几个问题

1.产业结构的调整要遵循因地制宜的原则

自然资源条件和社会经济条件是农村产业结构调整的影响因素。不同的地区自然条件和社会经济条件不同,都有自己的资源优势。所以,农村产业结构的调整不能千篇一律,一个模式,要根据该地区的自然资源状况和社会经济资源状况来进行,在不同的地区形成不同的区域产业优势。

2.不断加强农业建设 巩固农业的基础地位

随着国民经济的发展和农村产业结构的调整,虽然农业产值在国民经济中所占的比重下降了但决不能因此而削弱农业的基础地位,没有农业的稳定发展,就不能承载整个国民经济的发展对农业越来越大的需求压力。国民经济的长期稳定增长是建立在农业发展的基础上的。国民经济的长期稳定增长是建立在农业发展的基础上的。因此,我们要增加两种投入,一是农业基建投资,二是农业的科技教育投入,调动四个主体(国家、地方政府、集体和个人)的投资积极性,从根本上改变农业基础脆弱、后劲不足的状况。

3.重视农业内部的结构调整

目前,在农村产业结构的调整过程中,农村经济结构的变化是重大的,农村经济由过去单一农业的一元经济结构转变为农业与非农业的二元经济结构。但是,在农业内部生产结构的调整中和种植业结构的调整中,所取得的成就不大。因此,今后要重视这两个层次的结构调整。在种植业内部,要在确保粮食稳定增长的前提下,根据各地的资源优势,大力发展经济作用和饲料作物,形成粮食作物、经济作物和饲料作物的三元结构;在农业内部,要进一步降低种植业比重,逐渐增大林、牧、渔业比重,特别是要大力发展畜牧业和水产养殖业。

4.加快农业剩余劳动力的转移

目前,郑州市农村产业结构的变化中,二、三产业从业劳动力的数量虽然连年增加,但增加的比重很小,而第一产业劳动构成的下降速度很慢。1993年,一、二、三产业劳力构成比例为71∶21∶8,而其产值构成比例为13∶75∶12。这说明农业中尚滞留着大量的剩余劳动力,这些劳动力虽然表面上也从事农业生产,但其边际劳动生产率接近甚至等于零,而二、三产业的边际劳动生产率却远远高于农业,收入也比农业高得多。因此,我们要在加强农业的基础地位,调整农业内部生产结构,提高农业劳动生产率的同时,改革户藉制度,建立广阔的开放型劳动力市场,加快农业剩余劳动力的转移。

标签:;  ;  ;  ;  ;  ;  ;  ;  

郑州市农村产业结构发展变化研究_劳动生产率论文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