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论幼儿综合能力的培养,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综合能力论文,幼儿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一、培养健康的情感和社会能力
健康的情感指儿童能区别喜、怒、哀、乐的情感,使其能对他人产生理解及同情心。而社会能力是指具有社会的约束与自我控制的能力,使其能正确地扮演社会公民在该社会中所应有的角色。
在日常教学中,或是在家庭生活中,教师或家长要从一个更客观更实际的角度来观察孩子、与孩子交往。比如,早晨入园时,3岁的园园哭着不让妈妈走。教师的看法可能是:1)这孩子惯坏了;2)这个孩子有问题;3)这个孩子不喜欢上幼儿园。家长的反应可能是:1)这孩子丢我的脸;2)这孩子不乖;3)我的孩子怎么和别的小孩不一样,一定有什么问题吧;4)这孩子被我们大人惯坏了,真不好意思;等等。
从这些心理反应来看,老师和家长都是站在自己的立场上来评价孩子的。当成人用他们自己的见解来解释孩子的行为时,已经将自己的标准强加在孩子身上,并对孩子产生负面的心理影响。儿童,特别是幼儿,他们对成人的行为是高度敏感的,同时孩子对成人行为的理解是主观的,这是由他们身心发展的规律决定的。其实,孩子哭着不让妈妈走是其亲子依恋情感的表现,是正常的心理现象。有些孩子在此阶段发展得快些,可以很快地适应新环境;有些孩子则相对慢些,这取决于孩子本身的性格,以及家庭环境和家庭关系的影响。但是,如果老师和家长以成人的标准来看待孩子,很有可能使孩子的情感受到压抑。如孩子表达情感的权力被不断地剥夺,他很有可能在心理上形成障碍,并导致其他方面能力的缺乏。
作为一名称职的教师,必须学会从孩子角度去理解她。要学会问自己:她为什么哭?她现在是和谁住在一起?来园之前,她是否和家里人发生了什么?等等。幼儿的情感是最敏感最脆弱的,幼儿的情绪波动以及行为表现都是因为他内心世界和周围环境的不协调而产生的。因此,遇到类似情境,成人要首先反省自己的行为,教师,应该更多地关注这些孩子,同情他们,使他们觉得对父母的依恋也可以转移到老师身上。依恋情感的合理满足是孩子安全感及信任感的保障。当孩子确信自己感到安全,受到保护时,他才会全身心地投入到学习活动中去。
在培养孩子社会能力时,也要尊重儿童身心发展的规律,同时积极向儿童提供练习社会能力的机会。老师在安排活动时,应尽量考虑到让孩子学会轮流、分享、相互尊重等社会所倡导的行为。比如,让每一个孩子都有机会去尝试做某件事,培养孩子之间相互协作的精神。
培养孩子相互协作有赖于教师的作用。教师要学会观察并欣赏每一位孩子的细小行为、动作和情感,及时肯定孩子之间的协作,并通过各种游戏手段来提高孩子的协作意识。相互协作能使孩子健康的情感得到有效地巩固和提高。通过协作,孩子对周围人文环境的信任度会增强,自信心会提高,并从中感受到喜悦和快乐。当一个孩子生活在感到安全、信任和快乐的环境里,他的认知需求才能得以实现,才会积极地去探索学习。这样,儿童才能成为学习的主人。
二、培养解决问题的能力
解决问题的能力包括两个方面:一是当冲突发生时的适应性,二是辨别、分析并做出可行性决定的能力。这就要求教师在问题出现的时候,要冷静地面对它,然后让孩子参与讨论,先把问题的原因搞清楚。孩子之间的冲突,通常是因为个体主观意识摩擦引起的,这是由儿童身心发展的特点所决定的,每一个儿童都必须经历这一阶段。解决冲突的有效办法是让孩子之间进行交流,相互告诉对方各自是怎么想的,现在心里感受如何等,让孩子进行语言情感交流。这种将情感与解决问题综合起来进行的方法,孩子更容易接受,并对孩子的认知提高也起到了积极的作用。
在这里有必要着重谈一下教师的角色。一位合格的教师会为孩子提供语言工具,通过孩子之间的交流,来达到帮助提高解决问题能力的目的。而不是做裁判,来评谁对谁错。但是目前,大多数教师一直充当该角色。结果,每次问题出现时,总有一位孩子是老师权威的牺牲品。换句话说,在孩子之间,总是出现输赢现象。这其实是一种间接的竞争,同样会产生许多负面的情感行为。培养儿童解决问题的能力是学会达到双赢目的,更何况儿童必须经历相互之间的冲突,为将来面对社会做好心理准备。因此,教师要给每一位孩子都提供机会让孩子表达他们自己的想法,然后进行肯定,归纳。最后,把权力交给孩子,让他们想出一个两人都同意的办法。这样,不但没有伤害孩子的情感,而且使孩子产生了协作的成功感;同时,又加深了儿童对自己在社会里应担任的角色有了责任感和约束感。
另外,教师要为儿童提供选择的机会,培养他们自己做正确决定的能力。授权感是培养孩子综合能力的关键。儿童授权感的形成能使孩子自信心增强,强化社会约束感及自我控制感,以达到培养孩子责任感的目的。如何给予儿童授权感呢?首先,上面提到的解决处理问题的方法是一种有效地给予授权感的作法。另外,在日常生活中,教师可以将要求变成选择性规则,让孩子有选择的权力。当孩子被授予权力做决定时,孩子的授权感就形成了。这样,孩子往往会更容易地接受教师提出的要求,达到双赢的目的,并使孩子和老师之间形成互动效应,既融洽了师生关系,提高了民主水平,又培养了孩子的综合能力,最大限度地减少了孩子行为偏差的可能性。因为授权感能使孩子强化他们的社会意识以及自我控制能力。
三、培养创新能力
创新能力是指儿童的创造想象力和表达能力。我们都知道儿童天生有着丰富的想象力。然而,传统教学法由于强调“跟着老师走”的观念,在很大程度上压制了儿童的想象力,结果导致了儿童缺乏创新能力的后遗症。记得国内曾有副漫画非常确切地表达了这一现象:一群小朋友走进校门之前脑袋是各种各样的,但出来时却都是一种形状了。最近的报刊也刊登了一些大学教授的呼吁:孩子们的创造力想象力哪里去了?我印象最深的是一次我在国内一所较有声誉的幼儿园里和孩子一起活动。当我将孩子们分成不同的小组进行不同的创造性项目活动时,许多孩子不知如何下手。他们等着我做示范。这就是长期被要求按照老师所制定的模式活动造成创造力缺乏的表现。
那么,应该如何提高儿童的创新能力呢?首先,教师要改变传统教育的观念,尊重儿童身心发展的规律,避免将成人的观念强加于儿童身上。教师要重新理解“上课”的涵义,即“上课”是指教师和孩子共同参与的活动。教师要为孩子提供可以动手探索的材料,鼓励孩子提出有深度的问题,和孩子们一起探索解决问题,并利用社区和家长的作用,和孩子们一起享受解决问题的快乐。这样将学习理解为过程的观念,符合学习是过程性的理论。也只有将学习看作是过程的展开,儿童的学习天性才能被调动起来,才能将儿童变成真正学习的主人。
其次,环境的设计变化必须按照孩子兴趣的变化而变化,教师应尊重儿童对自然环境的向往,将教室设计成具有自然气息的环境,使孩子们能在自然生活的环境中对自然界进行探索,帮助他们学会观察,了解科学。同时,教室环境的布置应让孩子们参与,让他们产生一种主人翁感。这种正面的情感不但有助于儿童的想象力和创造力的发展,而且更利于整个身心的发展。目前大部分幼儿园老师在环境设计上仍起着主角的作用。他们花了很大的功夫把教室布置得的确很有艺术性,但是,对孩子来说,这不是他们自己的,他们担心自己是否会不小把老师做的东西搞坏。从心理角度来讲,当儿童有畏怕感时,他们的学习欲望就会明显降低。
总之,成人要给予孩子一个充满多种材料,多种选择的学习环境,让他们有充分发挥自己智慧的机会。将成人的要求强加于儿童身上,是最容易扼杀他们的创新能力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