融合建设基地:构建现代教科研体系的尝试论文

融合建设基地:构建现代教科研体系的尝试论文

融合建设基地:构建现代教科研体系的尝试*

丁 杰

【摘 要】 “教科研融合建设基地”是构建现代教科研体系的一种尝试,是实现教研和科研融合的一条路径。从基地建设背景、基地建设主要内容、基地建设成效以及基地建设问题四个方面进行反思,呈现教科研融合建设的苏州实践。

【关键词】 教科研融合;“苏式”教育;市区统整;现代教科研体系

“教科研融合建设基地”是江苏省苏州市教育科学研究院与苏州市姑苏区教师发展中心联合建设的第一个基地,是探索指向立德树人的教科研整体改革的一条实践路径,是苏州市实现教科研转型的一个重要载体,是构建现代教科研体系的一种有益尝试。

“教科研融合建设基地”旨在通过市、区两级教科研专业部门的深度合作,借助项目驱动,以专家引领、同伴互助、科研导航、教学探航、具化标准、优化课程等方式,充分开展高品位、接地气的研究与实践,切实提高教科研服务决策、服务教学、服务教师、服务学生的水平,是一种以“关联+嵌入”为主要路径构建现代教科研体系的有益尝试。

一、基地建设背景概述

“教科研融合建设基地”以党的十九大精神为指导,以全面提升苏州市初教学科教育教学质量为目标,高举“以提高质量为核心,推动教科研融合发展”鲜明旗帜,以科研高度做教研,以教研实度做科研,探索“市区通联”的体制创新、“教科融合”的效能提升、老百姓“教育获得感”提高的新思路、新路径。其建设背景主要基于下面三个方面的思考:

1.方向选择:基于推进义务教育均衡发展的需要。

2018年初,中共苏州市委、苏州市人民政府出台关于《勇当“两个标杆”落实“四个突出”建设“四个名城”12项3年行动计划(2018—2020年)》(苏委发〔2018〕6号)的通知。其中,苏州市教育局承担的《教育均衡、优质发展三年行动计划(2018—2020年)》是“十二项”行动计划之一,包含9项改革。苏州市教育科学研究院牵头承担的是“教科研体制机制改革”项目,在这个项目中,确定“现代教研方式根本性转型改革”“教科研纵向联动、横向协同机制改革”为改革重点事项,将“教科研整体融合发展改革工程”作为落实“行动计划”的主要工程之一,作为推进义务教育均衡发展、优质发展的重要举措。

2.路径探寻:基于推进教科研联动与协同的需要。

苏州市姑苏区为三区合并而成,是具有深厚历史文化底蕴的核心城区。姑苏区现有44所学校,其中三分之一多是百年老校,还有若干新建学校以及扩并学校。其最大的特点是该区所有学校都是小学和幼儿园,而处于姑苏区地盘上的中学均为市直属学校。这样的区域位置和学校的独特布局,是进行教科研融合发展的天然“场域”,这也是我们选择姑苏区作为试点的一个重要原因。一方面,可以进行纵向联动。由于苏州市教育科学研究院也处于姑苏区,与姑苏区教师发展中心属同一区域,上下联动非常便捷,可以进行深度合作。另一方面,可以进行横向协同。市直属初中校的生源主要靠姑苏区的小学输送,可以实现小学、初中在学段上的“无缝对接”,作为提升义务教育学校教学质量、进行教科研融合发展、实施横向协同建设的一个重要抓手。

3.平台搭建:基于推进学科核心素养落地的需要。

苏州的吴文化不仅是江苏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还是江苏文化的突出代表。要研究“苏派教学”“苏派课堂”,必须研究苏州的教学、苏州的课堂。为此,苏州市教育局提出“苏式教育”理念,确立“苏式教育”项目研究,以此促进苏州教育的改革。研究“苏式教育”很有价值,而研究“苏式课堂”则是其不可或缺的部分。

二、基地建设主要内容

教科研融合建设基地,牢固树立全面教育质量观,牢固确立“教师即研究者”的意识,实行市、区双向关联,跨学科、跨学段互动,进行主题、过程、方法的“嵌入”,努力形成具有苏州区域特色的“大教研”格局。强化市、区两级教研员、科研员“一岗三责”的融合意识,探索角色互换与教科研活动一体化的保障机制。优化集体调研、点调研、专项调研、网络教研、校本教研等形式,完善市、区、校三级教研体系。从体制整合走向功能融合,从功能融合走向创新发展,构建教研、科研、培训、评价一体化融合发展模式,逐步形成立体式教科研网络管理体制与合体运行机制,促进传统教科研向现代教科研转型。

“教科研融合建设基地”重在“四聚”,即聚积学科建设内涵、聚力优秀师资培育、聚合衔接课程开发、聚焦教学质量提升,确定六个重点建设项目,并制订了相应的项目实施工作要点。

1.教科研融合服务教育决策项目。

事实也是如此。姑苏区教体文旅委副主任、教育党工委书记郑云出席“教科研融合建设基地”启动仪式并表示:“我们将以此为契机,充分借力市教科院的专业引领,站高望远,自加压力,砥砺前行,全力助推姑苏教育进一步优质、均衡发展,为全市教育科研工作的繁荣做出我们应有的贡献。”我们在授牌仪式现场成立了“小升初衔接课程建设联盟校群”,并配备了足额的导师团队。笔者认为,此项目立足苏州教育发展现状,为促进每一个学生的全面发展,联合了多方力量,整合了多方资源,可以实现真正办好老百姓家门口的每一所学校这一目标。可以预见,该项目发展前景广阔,必将为区域教育质量提升提供强大的支撑。

交叉切割后的试验区用胶粘带粘过后,对漆膜脱落面积进行计算,计算出的数值作为评定结果的参考数据。试验结果的分级标准见表1。[1]

2.学科核心素养落地“苏式课堂”示范项目。

及时了解学科教学改革的新动向,积极探索和传播课改新经验、新方法,着力“苏式课堂”学科核心素养的研究与落地,积极组织开展高规格、高品质的学科教学研讨活动,促进基地学科教学研究的再发展,形成鲜明的学科教科研融合特色,进而发挥示范、引领和辐射作用。

3.高层次骨干教师“孵化”项目。

会同基地科学谋划、精确制订学科骨干教师高层次发展规划,精选好苗子、主动压担子、积极搭台子,切实帮助优秀骨干教师提高专业水平和教学能力,取得“以名师支撑基地,以基地成就教师,以教师发展学生”的理想效果。

4.学生阶段学养绿色达标升级项目。

精心指导基地开展数据化、标准化的学业质量评估工作,以更好的专业态度和更高的专业标准,为基地的评估标准研发、评估工具开发、评估数据分析、评估结果应用等各方面做出全方位指导,构建理想的学科监测模型,培养优秀的学业质量评估人才。

5.小升初衔接课程建设项目。

成立“衔接课程建设联盟校群”,以联盟校群为样本,积极开展衔接课程的研究、开发与实践,形成具有特色的衔接课程体系和课程资源,为不同潜质、不同基础的学生发展提供可能与空间。

6.基层调研纵深化服务项目。

在“山大王”的绿色种植园区,每年生产加工野生食用菌600多吨,人工种植食用菌和各种果蔬900多吨,盖着黑色遮阳网的大棚整齐有序地排列着,远远望去就像片静谧的黑色海洋。

2.2 淋巴细胞数与中位无进展生存(medianprogressive free survival,mPFS)及中位总生存(median overall survival,mOS)的关系 高淋巴细胞组患者mPFS高于低淋巴细胞组(7.6 vs.6.5),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高淋巴细胞组患者mOS高于低淋巴细胞组(15.5 vs.12.2),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图1。

三、基地建设成效

实践中,通过召开“小升初衔接课程建设联盟校群”座谈会、“小升初衔接课程建设项目”推进专题研讨会等,让联盟校的校长畅谈校群工作思路,并征询“小升初衔接课程建设项目”课程意向,为课程研发打下基础。随后,各学科组研制本学科小升初衔接课程建设方案,小学语文、数学、英语学科完成衔接课程框架的搭建工作,并组建由小学、初中骨干教师共同参与的专家组,对学科教学模块组织、学习材料内容选择、学习专题划分等进行了充分的研讨,达成共识,进入课程编写环节。2018年11月,该套教材由苏州市、姑苏区两级教科研人员和项目联盟校优秀教师历经半年打磨完成,在首批“小升初衔接课程建设联盟校群”中“试水”,有望消除小升初时的知识盲点和断点,更好地培养小学毕业生升入初中后的学习能力、方法以及思维。其中,语文衔接教材是通过对学科教学目标与内容的合理序列化,再依据序列编写而成的学习材料,力求通过对教材的学习,实现小学六年级与初中一年级学生语文知识与能力的有机衔接、上下贯通;数学学科主要基于当下小升初衔接的现状,在广泛调研和深入研讨的基础上,立足于“计算”和“解决问题”两大板块,围绕“概念梳理、学生问题、指导建议、例题解析、习题精选”5个方面进行编制,为不同潜质、不同基础的学生的数学学习与能力发展提供可能与空间;英语衔接教材从自然拼读、书写训练等方面,多层次多角度训练学生的书面表达,凸显思维表达和英语综合语用能力的提升。教材设计了“单词语音归类表”,让学生在自然拼读中,通过一年的学习,实现“见词能读、听音会拼”的预定目标。

答:那我不禁要问,用粗暴手段将3名游客强行驱离酒店,其中还有两名老人,一名老人有病在身,带着药,警察将他们丢弃在荒郊野外的坟场,深更半夜,当时气温在10℃以下。他们的生命安全受到威胁,尊严受到伤害。瑞典的《警察法》允许这样做吗?瑞典的《警察法》有这么不人道、不道德吗?瑞典的法律有这样不尊重人的基本权利的吗?!

1.行政助推,全面形成教科研发展合力。

回顾教科研工作的发展历程,笔者深感教育行政,尤其是各级教育行政“一把手”的支持,是区域教科研的重要推力,是教科研工作得以规范、有序、健康、持续、科学发展,形成合力的关键要素。通过有效整合教研、科研的力量,全面创设合作共享、协同创新的外部环境,有效推进教科研工作从“有为”到“有位”、从“被动”到“主动”、从“单打”到“合作”的转变,进而可以形成教科研协同创新、融合发展的良好格局。

紧扣基地整体核心课题研究,更高视域审视基地区域教育的发展进程,适时引领区域教育发展的战略制高点、工作支撑点和发展提升点,助力区域教育工作的宏观决策,助力基地“苏式学校”的特质形成与风格建设。

进一步优化调研形式,以教科研融合的高度全面深入调研基地学校,客观评估学校教科研工作各项举措,切实指出工作短板,详细给出改进意见,深入开展跟进服务,全力服务学校质量提升。

2.研发课程,小升初衔接课程初见端倪。

衔接是教育的永恒话题,它贯穿于整个教育的始终,从学前直至大学,每相邻两个学段之间都存在着衔接的问题,这些衔接都是教育人关注和研究的焦点问题。教育环境的改变、教材版本选用的不同等都对衔接产生较大的影响,这种影响也体现在教学内容、教学方法、学习习惯、学习方法、教学评价、教研制度等多个方面。影响衔接的问题虽然很多,但应该抓住主要方面。笔者认为,抓住课程、回归标准是有效解决“小升初衔接”问题的一条现实路径。为此,我们抓住“小升初衔接课程建设”这一“牛鼻子”,为教科研融合改革打开突破口。

“教科研融合建设基地”于2018年3月26日在苏州市沧浪实验小学举行启动及授牌仪式,自此,正式拉开基地建设的序幕。基地建设启动以来,按照既定的计划有序推进,取得了初步成效。

作为智能监控系统的核心,PLC的选择至关重要.本系统采用的台达DVP-PLC在性价比方面具有一定优势.同时,选用了Weinview公司的触摸屏MT6070IH.具体的PLC与触摸屏之间的连接以及PLC的I/O端口分配如图2和表1所示.

做一名合格的职业导游,要注重品质和形象的修养,要了解导游的基本职责和义务,要有强烈的职业责任感,增强职业荣誉感,培养职业品质。要有职业理论的沉淀,不仅要对一些重要景区的人文、自然景观以及历史特色有所了解,而且要对一些景区的历史变迁和人文内涵有准确的把握,要有令游客赔付的渊博的旅游知识,并且能够完美地表达出来,才会是游客的旅行更有品位。

3.协同攻关,“苏式课堂”研究逐渐深入。

近年来,苏州市教育局提出了将“苏式”教育品牌培育作为促进苏州教育改革与发展的新理念,作为实现“学有优教”教育内涵发展的重要指针。基于此,苏州市姑苏区教师发展中心申报了江苏省教育科学“十二五”规划2015年度重点自筹课题“基于叶圣陶教育思想的区域培育‘苏式学校’的实践研究”,着力研究“苏式课堂”“苏式教学”“苏式教师”“苏式学子”,而这些“苏式”教育品牌恰恰是推进学科核心素养落地的有效载体。为了促进这一课题的有序开展,苏州市教育科学研究院下发了《关于推进中小学“苏式教学”与“苏式课堂”实践与研究的工作意见》(以下简称《意见》),《意见》强调:以“苏式教学”为引领,深化落实课程改革。鼓励各市(区)教研(科研)部门开展苏式教学研究,全面展开“苏式教学”与“苏式课堂”研究工作,提炼区域特色,形成独特经验。同时,苏州市教育科学研究院正在研究的江苏省教育科学“十三五”规划重点资助课题“指向立德树人的教科研整体改革实践研究”,既指向教科研融合发展,又指向教科研联动协同,更重要的是落脚点指向学生核心素养培育的落地问题。

作为教科研融合建设基地的一个重点项目———“苏式课堂”的研究,早在2015年就已经开始以课题的形式,依托“苏式学校”的建设来研究“苏式课堂”。我们成立了“姑苏区苏式学校研究中心”,并颁布了《姑苏区“苏式学校”建设行动方案》,举行了“基于叶圣陶教育思想的区域培育‘苏式学校’的实践研究”课题研究推进会,会议进一步厘清了整体推进“苏式学校”建设思路,并赋予了教科研融合基地建设的新任务,特别是为有效落实“教科研融合服务教育决策项目”的建设工作,探寻了切实可行的实践路径。

另外,我们还聚焦核心,将示范与孵化项目融合推进。“学科核心素养落地‘苏式课堂’示范项目”和“高层次骨干教师‘孵化’项目”是基地建设的重点内容,而这两个项目又是相辅相成的。一方面,各学科利用多种形式,带领“基地”课程联盟学校的骨干教师深入学习核心素养的相关理念,学习叶圣陶先生的教育理论,寻找学科核心素养与苏式课堂内涵的契合点;另一方面,结合市区校本教研、公开课教学、主题研讨等活动,促进骨干教师发展,增强骨干教师的“孵化”效应。

四、基地建设的问题及反思

教科研融合建设基地自启动以来,“市区通联”的机制已基本形成,“教研、科研融合”的工作思路基本清晰,“无缝对接”的工作氛围已成常态、“市区统整、提升教学质量”的共识已深入人心。

但我们也清醒地认识到,我们所做的只是构建现代教科研体系的一种探索与尝试,前行之路还很漫长。特别是“教科研融合建设基地”中所确定的“六大项目”还没有齐头并进,存在着发展不平衡、不充分等现象和问题。比如,“小升初衔接课程建设项目”在课程的定位、架构、建设、实施、评价等方面还需要进一步的专业引领;“学生阶段学养绿色达标升级项目”“基层调研纵深化服务项目”还处于启动阶段,需要不断深入;“学科核心素养落地‘苏式课堂’示范项目”“高层次骨干教师‘孵化’项目”还没有形成市、区教与学的真正“融通共进”,等等。

针对上述问题,我们将进一步推进“小升初衔接课程建设”这一重点也是难点的项目。在语文、数学、英语三科教材试用的基础上,进一步论证其余学科所拟定的课程框架,并围绕论证完善后的课程框架,进行课程的具体设计与编撰。同时,按照《实施方案》中各项目的实施要点逐一梳理,围绕建设目标,确立项目责任人、形成实施共同体、排好推进时间表、确定运行路线图,确保教科研融合建设基地有序有效推进。

湖北省人民政府办公厅印发《关于创新建立贫困县资金整合机制实施精准扶贫的意见》(鄂政办发〔2015〕63号),在国办发22号文件的基础上,进一步明确统筹整合的范围为:“以财政资金统筹为主体,引导金融资金和社会资金等多种资金的参与。统筹中央、省到县市的财政性资金、上级安排及本级安排,当年安排及结转资金、存量资金及增量资金,都要做到应统尽统。”2016—2018年,谷城县共统筹聚集各类扶贫资金32.25亿元。统筹的扶贫资金来源主要有四个渠道:

“教科研融合建设基地”只是苏州市构建现代教科研体系众多举措中的一种,目前也只在姑苏区进行试点,但我们会“由点及面”,将教科研融合建设基地打造成教育决策咨询服务中心、学科核心素养培育中心、骨干教师专业发展中心、学业质量监测评估中心、小升初衔接课程建设中心和基层调研推广辐射中心。相信在不久的将来,“教科研融合建设基地”一定会成为苏州市教育科研的一个特色品牌。

【中图分类号】 G521

【文献标志码】 A

【文章编号】 1005-6009(2019)42-0031-05

【作者简介】 丁杰,江苏省苏州市教育科学研究院(江苏苏州,215004)院长、党总支书记,高级教师。

*本文系江苏省教育科学“十三五”规划重点资助课题“指向立德树人的教科研整体改革实践研究”(立项编号:B-a/2018/02/01)的阶段性成果。

标签:;  ;  ;  ;  ;  ;  

融合建设基地:构建现代教科研体系的尝试论文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