数学教改召唤回归,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教改论文,数学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当前的小学数学教改的确存在一些令人费解和担忧的现象,特别是对教改中出现的偏激、偏差、偏废的作法,更值得我们反省和深思。矫枉过正,物极必反。教学理论与实践喊出了同一个强音——小学数学教改召唤着回归!
回归原理 切中归因
“讲风太甚”、“加班加点”、“题海战术”等落后作法正伴随着素质教育的现代文明在到处膨胀、漫延、恶变,致使小学生学习负担过重成了数学教改中最突出的问题。
人们都在寻找成因。许多人总归究于“统考”。“因为你要考,所以我糊搞。”进而自圆其说地找到“取消考试”的良策来。如此循环推论,当然顺理成章。
我则以为,问题并非出在“统考”上。真正的直接原因在于教师,间接原因在于管理。“领导在天空中喊,教师在陆地上滚,学生在题海中游”正是对当前小学数学教改中不良现象的真切写照!
教师有悖教与学的原理,不遵循数学教学的认知规律,用陈旧的落后的数学思想自我辩护,独往独来,在教改误区中徘徊而不能自拔。一是走进了“唯恐讲不够”的上课误区,教师苦口婆心,学生听得乏味,使更多的学生越来越讨厌数学,教学质量每况愈下。于是只好又踏进“唯恐考不好”的补差误区,把上课外延无限扩张,肆意扭曲,将每天的一节数学课拉成两三节,害得学生无精打彩,苦不堪言。教师仍不放心,又跑进“唯恐练不全”的作业误区,用大规模的做习题来刺激学生大脑,形成题型与解法之间的条件反射,教师自己也都被困扰在作业堆里叫苦连天,真是作茧自缚,学生受害,家长受罪。
当务之急,非通过强硬的科学管理才能真正解决,这是唯一正确的“上策”。一是通过对教师的教学思想管理,在小学数学界形成健康、文明、科学的教改氛围。首先要倡导正确的数学观,把“科学的数学”同“学科的数学”区分开来。作为学科的数学并非“纯粹客观性”和“绝对形式化”的,而是“拟经验性”的,所以小学数学课应倡导在师生共同构建数学结构后让学生独自内部“装璜”,而不在乎外在“包装”。数学课不是“科学数学”的重演,而是“学科数学”的再构。那些过分“精细”的数学课,也许滴水不漏,但学生并不欢迎。而那些看似“粗糙”的数学课,也许有些漏洞,学生却受益非浅。因此,数学课应淡化形式,注重内化。其次,要倡导正确的学生观,把“差生”同“白痴”区分开来。差生大多是由教师的教法不当造成的,教师应千方百计地改进教法,使其有最大限度的适应性。而不是让学生削足适履迎合教师的教法,牢牢记住:没有教不会的学生,只有不会教的老师。其次要让学生真正成为课堂学习的主人,让学生有学习的权利,尽学习的义务,使学生高兴地举起手,体面地坐下去。真正解放学生,首先要让学生真正回到课堂上来,不占用其它任何课时或休息时间,把一切问题都解决在课堂上,即根据认知规律设计教学程序;根据思维规律,开展教学活动;根据遗忘规律组织复习和练习;根据生理节律使学生劳逸结合。使“教学太负责”、“补课太热心”毫无市场。第三要倡导正确的质量观,把“正当考试”同“应试教育”区分开来。要理直气壮地用好考试指挥棒,发挥考试应有的检测、反馈、激励、评价等积极功能,而不是羞羞答答地将“统考”变成“会考”,甚至因噎废食而“不考”。课外“取消分数”的失败,我们应当警戒。二是通过对教师的教学能力管理,真正提高教师的业务素质。国外的最新资料表明,教师的知识水平与学生学习成绩并无显著相关。教师应具有最低限度的知识,而超过某一关键水平,知识将不再起多大作用。但教师的表达能力、组织能力、诊断能力等始终与教学效果有较高相关。大学生未必能教好小学生,一个优秀的教研员也许会在课堂上一团糟。原因就在于他们虽有足够的业务知识,而无较强的业务能力。提高青年教师的业务素质,一定要狠抓“备课关”、“上课关”和“评课关”,应选送有几年教学实践经验的青年教师上大学深造,激励青年教师快速成长。三要通过对教师的上课现场管理,优化数学课堂教学。领导要亲临教学现场,多听随堂课,及时掌握教学实情,做到胸中有数、有的放矢。
回归基本 返朴归真
小学数学的基础性、普及性、义务性,决定了这门学科的教学要求和内容的基本业特征。超纲脱本、拔苗助长的作法不仅加重了学生负担,而且连基本的教学目标也不能实现,从而造成“高分低能”的虚假现象,误人子弟。回归基本,就是一切从实际出发,让学生经历课堂教学真实的基本过程,从而掌握数学的基本结构。
回归基本过程,包括三个方面:
回归教学过程,防止宏观失控。要确保教学基本环节有合理的教学时间,特别注意不能用铺垫过程压缩新授过程,用巩固过程挤压作业过程。要做到:铺垫——强力度,导入——高速度,新授——大密度,巩固——多角度,作业——重效度。
回归认知过程,防止中观失策。学习应当成为学生主动的认知过程,即新观念与原认知建立起非人为的实质性的联系的过程。这种过程就是借助于同化或顺应来实现新旧意义的交互作用的过程。完整的认知过程,不仅指认知结构的建立和获得,而且指认知结构的完善和巩固。在数学教学中,认知过程不仅指新受过程,而且包括练习和复习的过程。即随着学生经历“新授→复习→练习”的过程,不断地构建、重组和强化认知结构。如学习了“比和比例”后,在复习中通过有组织的板演,扩充认知结构:
再通过一系列的练习训练,巩固和强化认知结构。在练习中,不仅要注意沟通本单元内的知识联系,如比例尺与比值、简比的关系,而且应沟通本单元同其它知识的联系,如比与除法、分数的联系,“按比例分配”应用题与归一问题应用题、分数应用题及正比例应用题的联系,等等。这样的认知过程就是有意义学习的过程。
回归思维过程,防止微观失当。学生学习数学是一个从“具体”到“抽象”再到“具体”的循环往复过程。第一个“具体”指“感性具体”,第二个“具体”指“思维具体”。从“具体”到“抽象”就是归纳过程,数学教学往往忽视这一思维过程的教学,而直接进入从“抽象”到“具体”的演绎过程,匆匆忙忙得出结论便迫不急待地大量练习,到头来,学生能解答一些题目,却不知道为什么这样做。如学生能娴熟地化简比和求比值,若问他化简比和求比值是根据比的意义还是比的性质,多数同学张冠相戴,甚至不知所云。因此,思维过程的两大环节都不可偏废,不能让演绎组织领先一步,而应当出现在充分的归纳组织之后,使两个环节和谐联结,相得益彰。
过去总以为培养学生的思维品质是发展学生思维能力的突破口,是提高教学质量的好途径。这就将思维能力的培养引入了思维结果(数学知识)的盲目训练的误区。为思维训练而训练,有些学校还开设了所谓“思维训练课”。殊不知这是治表不治里。因为思维能力是“本原的”,而思维品质是“再生的”,思维品质作为思维能力强弱的指标,虽可反作用于思维能力,却无法决定于思维能力。培养思维能力的必经之路就是回归到构成思维能力的结构中去,也就是只有在思维活动过程中才能发展学生的思维能力。当然,思维过程与结果也是相对的,当思维活动进行到一定程度时,应及时转入结果状态,这样才能进入下一步思维活动实现思维连动,否则也是不利于学生数学能力的发展的。如教学乘法分配律,应有从冗长的文字叙述到及时抽象的形式化的符号系统(a+b)c=ac+bc的转换过程,这对学生灵活应用乘法分配律是大有裨益的。
回归基本结构。数学知识的系统性首先反映在知识的逻辑性和序列性上。每个新知都是在相关旧知的基础上发展起来的。数学教学过程,实际上是新旧知识交互作用的过程,这个过程是通过同化或顺应来达成暂时的动态平衡的。因此,回归基本结构,不外乎两个方面。首先是加强基本结构中基本要素的教学。基本要素包括基本观念、基本原理和基本方法等。学生学到的数学越几乎归结为定义,也就是概括性越高,那么其适应性和迁移性就更宽广。一切数学问题的解决,实际上都是化归的过程,因此化归是教学的通法,它几乎包摄了所有计算公式的推导原理。学生有了化归观念,面临新的问题情境时就主动迁移,或化生为熟,或化圆为方,或化曲为直。多步计算应用题的解答过程,实际上也是化归原理的具体化。教学中就应有意识地渗透、指点这种化归观念,使学生逐渐悟化,形成“数感”、“数理”等数学气质。其次是加强基本结构中数学关系的教学。学习基本结构,重要的就是学习数学之间是怎样联系的。例如“按比例分配”,教学前就应从与其最接近的旧知——“平均问题”导入而来;教学时就应与“分数应用题”相联结;教学后就应与“归一问题”和“正比例应用题”相沟通。这样使学生找到该知识在知识结构中的位置,增强知识的活性,提高学生的悟性,进而在解答有关问题时能八面玲珑,进出自如,使解题思路四通八达。
回归大纲 殊途归同
在从“一纲一本”的“计划经济”发展成“一纲多本”的“市场经济”的过渡时期,更有许多问题亟待解决。教材是影响教学质量的重要因素,好的教材能促成数学教改的发展,差的教材则成为数学教改的羁绊。因此,教材不在于数量多少,而在于质量高低。教材并非多多益善。现在有多种版本的教材可供我们筛选,就应加强对教材的研究,以便从中选用较好的一种。选用教材的标准,主要看其是否符合大纲精神,因此,加强教材建设、教材运用和教材评价是实施大纲精神的要求,也是提高数学教学质量的重要举措。
加强教材建设,一是增强教材的力度。数学教材纯粹形式化或过份演绎化是一个痛病,这样的教材可续性不强,没有吸引力作为学科的数学教材,应熔科学性与可读性于一炉,各册教材都应有吸引学生去读的特色,这既能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又能提高学生的自学能力,从而真正发挥教材应有的功能。二是增加教材的厚度,集纲目、例题、习题、小结等一体,特别是习题要有变式,题型要拓宽,可设计一些开放型题。三要增大教材的广度,使教参、教具、教案、试卷、练习册、课外阅读等相配套,组成教材系列,真正减轻师生负担。
加强教材运用,首先应吃透教材。认真钻研教材,掌握教材结构是上好课的前提。教材吃不准,教法越先进教学效果越糟糕。理解教材是数学教学能力的重要组成内容。其次应调整教材。根据教学实情作适当的调整。可以是单元与单元之间的调换,可以是单元内的调度,也可以是习题的调配。第三应修正教材。对教材某些缺陷可作适当修正,促其完善。
加强教材评价,不仅是教材编写的需要,也是提高教师教学能力的需要。评价能力是教学能力中的最高层次,它不同于理解教材的能力。一个优秀教师,应当在教材评价上技高一筹,从而高层建瓴地占领教材,得心应手地驾驶课堂。
大纲精神、教材内容是通过课堂教学中的具体教法来贯彻和落实的。教法可以千变万化,但不管什么教法,都应为一定的教学内容服务,即最终都要归到是否真正启发上去。启发,是数学教学的生命线,没有启发,数学就缺乏内在魅力。启发,实际上就是形成空穴,使学生感到该有而没有,从而去追求“有”,达成心理平衡。启发的形式很多,可以是旧知的改造成为新知学习的铺垫材料;可以是因果关联的过渡而成为旧知向新知迁移的导入桥梁;可以是学习情境的展开而成为认知的构建过程;可以是变式材料的有机组织而成为智力操作的内化因素;可以是精心设计的作业而成为思维发展的必要条件。启发式不是问答式,有时一个精巧的板演、一次必要的操作、一回有效的讨论,往往成为无声或有声的暗示,有形或无形的指点。成功的启发,是教师全面素质的充分体现。数学教师不能迷恋花枝招展的虚伪形式,而应追求内涵丰富的启发过程。“粉笔加黑板”未必就落后于“电脑加幻灯”,关键要看教学实情的需要。
总之,回归并非是简单的后退,也不是消极的复旧,更不是盲目的逆反,而是在某种程度上更有现实意义的进步和修复。小学数学教学的发展,往往是改革与回归的交响曲。至少在目前,回归是积极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