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学模式应用与运作的哲学思考_教学过程论文

教学模式应用与运作的哲学思考_教学过程论文

关于教学模式运用与操作的哲学思考,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教学模式论文,哲学论文,操作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教学模式作为沟通教学理论和教学实践的方法论体系,在理论与实践的结合点上,无疑起了桥梁和中介作用。它不同程度地解决了长期以来人们一直探讨着的如何使教学理论真正成为教学实践的指导,又以丰富成熟的经验来完善教学理论等一系列重大问题。但是,在教学模式的具体运用和操作过程中,由于构成教学过程因素的复杂性,特别是教学活动中起主导作用的教师对教学对象——学生的不正确了解、教学实际的不完全洞悉和对教学模式本身的变通性缺乏足够的认识和分析,也由于缺乏辩证法的指导,往往非此即彼或牵强附会,极易走向极端和片面。因此,从哲学的高度对教学模式的运用和操作进行分析和研究,很有必要。

一、联系的观点是一切教学模式运用和操作的基本原则

唯物辩证法认为,世界上的事物是多种多样,千差万别的,然而它们又是相互联系的。世界上没有、也不可能有同其他事物完全隔离而孤立存在的事物。这就要求我们研究客观事物时,要把问题放在一定的范围之内,不能忘记它与其他事物的基本联系。

教学活动之所以是人类特殊的认识和实践活动,是由构成教学活动的诸因素及其相互关系决定的。一般认为,构成教学活动的基本因素包括教学目的、教师、学生、课程、教学方法、教学环境和教学反馈等。这些因素相互联系相互作用,形成了教师与学生及其活动的关系、教师和学生与课程、教学方法、教学目的、教学反馈、教学环境等等一系列异常错综复杂的关系集合。在这个特殊的关系集合中,其中最基本也是最重要的关系是教师与学生的关系及其各自的行为所构成的教与学的关系。它是我们研究教学理论的切入点,也是我们研究、创立教学模式必须关注的基本焦点,更是我们运用和操作教学模式的基础。

第一,教师和学生是教学模式的原始创造者和实际执行者。教学模式是由教学思想、功能目标、结构程序及操作要领构成的一整套组织、设计和调控教学活动的方法论体系。一方面,它来自学教实践,是教师和学生对某些有效的具体教学活动方式进行优选、概括和加工的结果。如自学辅导教学模式,它的基本操作程序定向→自学→讨论→练习→总结,是在归纳我国许多教改实验成功经验的基础上提出来的。为这一模式提供素材的实验很多,如“六课型单元教学法”、“八字教学法”、“教学自学辅导教学实验”、“六步教学法”等。另一方面,教学模式的实际执行者是教学的实践工作者和实践对象——教师和学生。在教学活动中,教师和学生是不可缺少的两个最基本的因素,是教学活动的实践主体,教师的教和学生的学构成了两种最基本的相互依赖的活动体系。教学模式作为居于教学理论与教学实践之间起中间作用的方法论体系,最终只能是教学活动的实践主体,通过教与学这两种最基本的活动体系达到一定教学目的的工具,否则,它的存在没有任何意义。但是,工具本身具有特定的结构、特点以及目标指向,它只有在特定的时空关系中,由特定的活动主体加以实际运用和操作才能发挥作用。如工人运用和操作机器、农民运用和操作农具。教学模式只有通过教学活动的实践主体的运用和操作,才能为实现一定教学目的服务。

第二,构成教学活动的其它因素对教学模式运用和操作的影响,是以放射状渗透的形式通过教师和学生这两个活动主体而起作用的,即教学模式与它们之间的联系是间接的,以活动主体为中介而完成的。教学模式运用和操作与师生及其活动的关系,是一种性质主导的关系,而与其它因素的关系只是一种范围主导的关系。显然,性质主导关系支配着范围主导的关系。

第三,教学模式的创立不是为了空洞的思辨,而是为了运用,是为了通过一套操作的系统和程序,把抽象、复杂的教与学的活动变得具体简明和易于操作,便于教学实践主体理解、掌握和运用。它直接指向于教学活动的实践主体。教学模式的操作性和简约性特点集中反映了这一点。

认识了教师和学生及其活动对教学模式运用和操作影响的性质,反过来对照教学模式创立的基础和在实践中的运用,就更能说明教学模式的运用与操作和构成教学活动基本因素及其活动之间联系的重要性。

任何一种教学模式都是在一定教学思想和理论指导下提出来的。指导思想是建立教学模式的理论基础,是教学模式的灵魂。就指导思想的具体内容来说,它离不开人们以一定的哲学观为基础产生的对教学目标、学习机制、构成教学活动的诸因素,特别是师生关系和教与学关系的基本认识。有什么样的师生观,就有什么样的对教与学关系本质的认识,在教学实践中,也就会形成什么样的教学模式。以“教师中心论”为理论基础和指导思想的赫尔巴特“四阶段教学模式”和以“学生中心论”为指导思想的杜威“五步教学模式”就是典型代表。

从现代教学论观点看,学生是教学活动的主体,教学的任务就在于培养学生,使他们获得知识、发展能力、培养人格。教师是教学活动的主导,是促进学生成长的外部因素之一。因此,从哲学的角度来分析,“四阶段教学模式”是外因论或机械唯物论的产物,它重视教学的外部环境或因素对学生发展的决定性影响,尤其是把教师看成是教学过程的绝对支配者,“教师的作用犹如舵手一般,学生心智的成长全依仗于教师对教学形式、阶段和方法的刻意求工和定式指导”。[1]该模式的四个阶段明了、联想、系统、方法界限明显,“重心”偏向教师和教师的教,运用和操作的变通性差。由于赫尔巴特教学思想的权威地位,该模式自产生直到本世纪初一直主导着教学实践,甚至成了长期以来建立课的类型和结构的主要理论依据之一,其中对前苏联和我国当代教学实践的影响至为深刻。与此相反,“五步教学模式”是内因论者,它较多强调教学过程中学生的内因作用,贬低甚至否定教师的主导作用。作为时代的产物,该模式弥补了赫尔巴特模式的不足,但模式本身的缺陷和运用操作带来的结果,严重背离了教学活动的基本关系,走向了另一极端。

毋容置疑,上述两种教学模式在教学模式发展和运用的历史上,二者都做出了伟大的贡献,对教学实践也都产生了深刻影响。但由于理论基础上的某些偏颇,从实践上看,在提高教学成效上收益不大。之所以如此,关键在于模式的缔造者没能正确地看待构成教学活动因素的复杂性及其它之间更为复杂的相互关系,尤其是不能用辩证的观点来看待教师和学生在教学过程中的地位和关系,模式的运用者也由于历史的局限和对权威思想的盲目崇拜而忽视了对上述关系的清醒分辨和科学探索,当然也就很难驾驭异常复杂的教学过程,从而导致顾此失彼。

学生是教学的客体,又是教学的主体,教师在教学中起主导作用。教学过程是教师的主导作用与学生主体作用相互影响的动态过程。这是教学过程中处理教与学关系的基本准则,也是我们运用一切教学模式的理论基础。尽管各个教学模式的侧重点不同,如有的侧重于师生关系,有的侧重于教学目的,有的侧重于教学方法等等,但在教学实践中,模式的运用必须以正确的师生在教学过程中的地位和教与学的相互关系为基本前提。否则,就会出现只重视学生的主体作用而忽视甚至取消教师的主导作用抑或相反的错误,从而达不到模式运用的目的。如程度教学模式,范例教学模式,它们都是以学生为主体设计的,但如果取消教师在模式运用和操作中的主导作用,必将重复“儿童中心主义”的错误。因此,任何教学模式的运用和操作,切记从教师和学生以及教与学的基本联系出发,忽视任何一方面,其收益都是低效或寡效的,也是违背教学模式创立初衷的。

二、发展的观点是教学模式运用和操作的又一个重要原则

唯物辩证法在承认物质世界是普遍联系的同时,又承认物质世界是永恒发展的。人类社会的一切事物或现象始终都处于不断地运动和变化之中,没有任何事物或现象是不动和不变的。这就要求我们在认识、研究教学模式及其运用和操作的时候,应该坚持发展的观点,动态地看问题,而不应该用停滞的观点,即僵死地看问题。

教学模式是发展的。教学是完成一定任务的活动过程,它是随着时代和制约教学过程的种种因素的发展变化而发展变化的,是一个动态的、发展的过程。同样,教学模式作为相对稳定的、系统化的一整套组织、设计和调控教学活动的教学范型,也是随着教学活动的变化而变化的。从孔子的“学—思—习—行”教学模式思想的最初萌芽到当代美国乔以斯等人《教学模式》著作中对当代新教学模式的分类,无不表明了教学模式发展的历史过程。

当今世界,知识量倍增,知识更新加快,科技迅猛发展,时代需要教育培养的人才,不仅要智力、能力都得到充分发展,而且要他们在相当长的时期内具有独立接受新信息、处理新信息的能力。过去那种单纯的教师讲、学生听的教学模式已不能完全适应新的需要。在历史的呼唤下,引导发现模式、自学辅导模式等新模式相继出现,并对旧模式进行着革命性的改造。例如,传统的讲解接受模式,其特点是能让学生迅速而有效地掌握大量系统的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但如果使用不当,极不利于学生主动积极性的发挥,师生之间也易形成主动与被动的关系,不利于学生创造精神的培养。引导发现模式的创立,在保持了讲解接受模式良性特点的基础上,能够培养学生的探究精神和能力,师生之间也易形成协作关系,它克服了讲解接受模式因作用不当所形成的顽症。此外,科技革命对教学的物质技术条件带来的革命性变革,也促使旧模式突破原来呆板、僵死的局面而出现崭新的姿态。如自然科学教学中,实验模式广泛采用。在教学系统内部,教学内容在不断丰富和提高,科学领域在不断扩大,师生经历和水平在不断变化,教学模式为适应新情况、解决新问题,也必然发生变化。因此,教学模式是具有发展性的,“包医百病”的教学模式永远不会存在。

教学模式是不断发展的,运用和操作教学模式更应以发展的观点来对待,为此,要处理好如下两个关系:

首先,要处理好教学模式和模式运用目的的关系,确立正确的教学模式运用指导思想。任何一个教学模式的运用和操作,是为实现一定的教学目的任务服务的,教学模式是达到教学目的任务的手段而不是目的本身。教学模式可以多种多样,但绝不能把教学模式的运用作为教学活动的目的,本末倒置。我国教学改革的指导思想是:全面贯彻教育方针,使学生在德、智、体几方面都得到发展,把他们培养成社会主义建设的劳动者和接班人。这是我国教学改革的出发点和归宿,也应是我们运用和操作教学模式的宏观指导思想。

其次,要处理好教学模式运用中批判与继承的关系。任何教学模式的创立,都是在既定条件下进行的,并不是随心所欲的。任何新的教学模式也绝不是抛弃历史上一切优秀的教学模式思想从零开始,白手起家的。孔子的“学—思—习—行”教学模式思想并非一无是处,相反,它对我们今天创立新的教学模式和评价新的教学模式仍有不少值得借鉴之处。所以,不加分析地一概摒弃过去尤其是我国古代珍贵的教育遗产,不是辩证唯物主义的态度。同理,现代新的教学模式并非没有缺憾甚至谬误。一方面,世上不存在万能的教学模式,每种模式都有自己的个性,即每种教学模式都有特定的教学目标指向和适用范围;另一方面,教学模式不是封闭,一成不变的。随着教学实践、教学观念和理论的变化,教学模式也需要不断地修改和发展。况且各国的文化渊源、历史传统、社会制度各不相同,更不能盲目地照搬国外的教学模式。应抱着批判地吸收态度对待他们,这样,才能合理地利用,科学地发展教学模式。

我国在教学模式的运用上,应该在传统教学模式的基础上,吸收现代教学模式的合理成分,如目标教学模式、暗示教学模式的成功经验,在传统教学模式与现代教学模式日趋融合的过程中,结合各自的教学实践和条件,逐步摸索出适合我国教学特色的教学模式,运用新路子也有利于创立、探索新的教学模式。

三、具体问题具体分析的观点是教学模式运用和操作的基本方法

唯物辩证法认为,每一事物或现象的产生、发展和变化,都占有一定的时间和空间,以及决定其产生、变化、发展的各种主客观因素。即任何事物的存在和发展都要受到它周围其他事物的制约,都是有条件的。所谓条件,是指与某一事物相联系的,对它的存在和发展发生作用的各种要素总和。

目前,随着世界各国教学改革的逐步深入,国内外的教育家创立了许多不同的教学模式,其中有些已对我国学校的教学实践产生了深刻影响。如自学辅导模式,实际上是对讲解接受模式的一种改造模式,它有利于调动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和积极性,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和习惯,也有利于适应课堂教学条件下学生的个别差异。但该模式的运用适合高年级,在操作时需要有专门的自学教材,也存在在运用中易混概念学生不易分清的弊端。因此,使用该模式要求教师不但要精通教学内容,而且要善于搞好教学设计,对教学程序有周密的构思,并能在课堂教学中随机应变、善于组织。如果不顾模式的发生条件,把它放在任何地方的任何学校乃至任何课程中,是很难收到实效的。

所以,教学模式的运用和操作,要因地、因校、因人制宜。即便在同一所学校,也不能搞“一刀切”,搞一个模式。这是因为各地各校情况不一,更主要的是每一种教学模式的运用和操作都要考虑到教学目的、内容、教学阶段、学生的年龄特征,以现有的教学模式为基础,一模式为主,多模式相助,吸收、借鉴该模式在其他地方和学校先进的教学经验和方法,形成具有自己特色的、保持原教学模式规定性的变通模式,才能取得预期的效果。

如果说教学模式是教学过程理论的新课题和当前教学改革实验中值得重视的问题,那么,如何运用和操作现有模式则是摆在我们面前的严峻现实。本文把唯物辩证法的基本方法引入该问题的探讨,旨在从宏观上把握教学模式运用与操作的基本原则。

注释:

[1]《教学论》,李秉德著,人民教育出版社1991年版,第111页。

标签:;  

教学模式应用与运作的哲学思考_教学过程论文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