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海绵城市"在市政道路给排水设计中的应用论文_刘加立

浅谈"海绵城市"在市政道路给排水设计中的应用论文_刘加立

武汉炼化工程设计有限责任公司 湖北武汉 430070

摘要:目前市政道路硬化面积逐渐扩大,这在一定程度上削弱了城市内部空间的雨水渗透能力,进而诱发城市内涝问题。而将海绵城市理论融合到市政道路给排水设计中,则可增大资源综合利用率,缓解城市内涝,促进区域经济的稳定发展。

关键词:海绵城市;城市内涝;给排水设计

当下,市政工程建设数量及规模不断扩张,但城市内涝问题也逐步成为制约城市经济可持续发展的关键要素。对此,市政道路设计人员应引入海绵城市理念,优化工程设计方案,缓解城市内涝问题。

1海绵城市的基本概念

所谓海绵城市,是指以可持续发展理念为引导,采取适当的改造手段,增强城市的自然灾害防御能力与环境变化适应能力。在持续降雨时节,充分发挥蓄水调节、渗透导流与净化水源的作用;在干旱时节,优化水资源分配,增大水资源利用率。在创建海绵城市的过程中,需遵循生态优先的基本原则,促进生态调节与人工干预的有机整合,在控制城市内涝的基础上,实现水资源的循环利用。

2将海绵城市理念融合到市政道路给排水设计中的实际意义


2.1提高水资源综合利用效率

传统市政道路给排水设计中,对自然水的利用率偏低,这造成了大量的资源浪费。为此,需要采取行之有效的技术手段实现自然水资源的循环利用,缓解城市水资源供应匮乏问题。而海绵城市设计理念既可以改善水资源过度浪费问题,满足工业生产与日常生活的实际需求,又可以缓解城市内涝问题,维系城市的良好发展。

2.2改善生态环境品质

随着现代化城市建设进程的加快,城镇居民的物质文化生活水平不断提升,居民加大了对生态环境的重视度。因此,将海绵城市理念融合到市政道路给排水设计中至关重要,其不仅可以改善生态环境品质,还能够维护交通运输安全。现阶段,我国制定并出台了一系列关于生态环境保护的政策条例,而海绵城市建设也将成为未来发展的核心工作。

3海绵城市理念在市政道路给排水设计中的实践运用

3.1人行道采用透水性铺装材料

人行道是市政道路工程的重要组成部分其,有助于维护交通秩序,保障城镇居民出行安全。为此,将海绵城市理念融合到人行道设计中具有实际意义。传统市政道路多以不透水路面为主,在持续降雨天气下,地表径流加大,严重情况下,还会使路面积水,增加交通运输安全隐患。在海绵城市理念的指导下,市政道路设计多采用透水性铺装材料,从而增强路面结构的渗透性,避免路面积水,同时调节人行道路面温度。若市政道路建设区域的土壤结构透水性不满足要求,则可在基层设置排水管,全面排除路面积水,减小地表径流。

3.2兼顾车行道的地表径流渗透与地基结构稳定

在市政工程建设过程中,应当加大对车行道排水设计的重视度。当下,各城市道路工程车行道多采用非透水性路面,在持续强降雨天气下,极易造成路面积水,严重情况下,甚至会制约地下水的供应,诱发热岛效应。将海绵城市理念融合到车行道设计中,可依靠透水性路面材料减小地表径流,保证地下水的正常补给。在市政道路车行道建设过程中,应当在道路上层铺设一定厚度的透水沥青混凝土,并在中层及下层使用非透水性材料,以防雨水渗透量超限影响路基结构稳固性。

3.3绿化带的雨水收集、水体过滤、排放设计与排滞缓蓄

在市政道路给排水设计过程中,绿化带是最基础且最重要的内容。在贯彻落实海绵城市设计理念的影响下,市政道路绿化带应具备雨水收集、排滞缓蓄与水体过滤等基本功能。具体内容如下所述:

1)雨水收集

在市政道路给排水系统中,雨水会随地表径流引入绿化带,并聚集在雨水口位置。在绿化带设计过程中,应当将雨水口设置在路面下方15—20厘米的位置,确保雨水口的均匀分布。

期刊文章分类查询,尽在期刊图书馆

2)水体过滤

在市政道路给排水系统中,水体过滤的作用不容小觑,其核心理念在于过滤雨水资源,确保水源清洁度满足使用需求。在水体过滤设计环节,首先要遵照相关标准规范铺设种植土;其次,规划调整砾石层的铺设;最后,安装一定规格的渗透管,以此达到过滤雨水资源的目的。

3)排放设计

在排放系统设计过程中,要严格遵照标准要求设置溢流系统,确保雨水与排水管道的紧密连接。在持续强降雨季节,雨水口的排放强度无法满足实际需求,此时,低洼地段的绿化带会优先完成雨水存储工作,然后,通过溢流系统进入市政管网,解决雨水积存问题。在绿化带排放设计环节,应结合区域自然环境特征,优化溢流系统设计,进而缩小发生城市内涝的概率。

4)排滞缓蓄

首先,应当综合分析绿化带的地形特征,然后遵照相关标准规范,优化市政道路导流系统,增强自然水的渗透能力。同时,在雨水口位置设置明沟,强化雨水的沉淀效果。在明沟的两端布设一定规格的水沟渠,优化水资源配置,以增大资源综合利用率。针对降雨充沛的季节,可依靠雨水口的导流作用,延长水体在绿化带范围的停滞时间。

3.4优化市政道路附属设施设计

路缘石与路肩边沟是市政道路给排水系统的重要附属设施,在海绵城市理念的引导下,应当从如下几方面着手:

1)路缘石设计的注意事项

路缘石是市政道路的基础排水设施之一,按照铺设方式差异,主要分为平缘石和立缘石两种。平缘石的高度与周边地表高度相同,可将自然水引流至雨水口或绿化带,避免路面雨水积存。立缘石略高于周边地表结构,在雨水漫流以后聚集在雨水口,由于立缘石的基本特征较为特殊,无法产生必要的自然水引流效应,需采用豁口式或间隔式立缘石,充分排除地表径流。

2)路肩边沟设计的注意事项

在传统路肩边沟设计过程中,多采用混凝土结构,然而此类结构表面硬化强度较大,不具备雨水净化功能,且美观性较差。为此,应当在地面的沟渠中种植绿化植被,达到净化与输排雨水的目的。

3.5市政道路与绿化带衔接区域设计

在现代化城市建设进程中,要结合实际情况,切实优化道路周边与绿化带的衔接部位,完善路面径流的分流功能,同时高效应用LID源头渗透技术、中途技术与末端存储技术。其中,LID源头渗透技术适合应用在植被缓冲带、雨水花园、下沉式绿地;中途技术适用于植草沟、渗透渠与调节池塘;末端存储技术适用于雨水湿地、雨水灌木丛。

由于各地域的自然环境特征不同,市政道路与绿地的衔接方式也存在较大差异。为此,应当结合实际情况采取有针对性的处理措施。首先,针对水资源丰沛的区域,选择雨水截污净化技术,将雨水导流至绿化带,达到降低地表径流的目的。其次,针对水资源匮乏的区域,需增大雨水储存与回收利用率,实现自然水资源的循环利用。最后,针对生态环境重污染区,可采取行之有效的污染控制措施,依靠植被缓冲带、雨水花园与植草沟等方式,达到净化雨水的目的,通过水质检测,待雨水水质符合标准要去后,再将其导流至绿化带。

4结束语

综上所述,海绵城市是符合可持续发展要求的现代化城市建设理念,将其拓展融合到市政道路给排水系统设计中,可减小雨季地表径流,维护城市交通运输安全,缓解城市内涝。与此同时,海绵城市还能优化水资源配置,减轻城市资源的供应压力,进而维系生态系统的平衡,促进经济建设与生态文明建设的协同进步。

参考文献

[1]袁廷.海绵城市理念在城市给排水建设中的应用研究[J].住宅与房地产.2018(21)

[2]程琳.海绵城市市政给排水规划设计分析[J].四川水泥.2018(11)

[3]张钦鑫.基于海绵城市理念下市政道路给排水设计分析[J].中国标准化.2018(18)

[4]徐锋.分析海绵城市理念在市政给排水设计中的运用[J].黑龙江科技信息.2017(08)

[5]刘国良.论“海绵城市”在市政道路给排水设计中的应用[J].技术与市场.2018(05)

论文作者:刘加立

论文发表刊物:《基层建设》2019年第10期

论文发表时间:2019/7/4

标签:;  ;  ;  ;  ;  ;  ;  ;  

浅谈"海绵城市"在市政道路给排水设计中的应用论文_刘加立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