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90我国对外经济发展的战略取向,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取向论文,经济发展论文,战略论文,我国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一般而言,对外经济关系要与一国经济发展水平相适应。然而,作为后起的对外经济开放国家,必须尽快完成发达国家在几十年内已经走过的道路而不能“亦步亦趋”,因为它面对的是一个已经“成熟”的世界经济体系,只有建立类似发达国家“成熟”了的对外经济体系,才能在国际经济中立稳脚跟。因此,仅仅根据国内具体国情而对外开放是不够的,还要根据全球开放状况作出与此相适应的对外决策。
一、重构产业组织制度——对外经济活动集团化
我国企业大多数为“大而全”、“中而全”和“小而全”的“全能厂”。以汽车产业为例,据1990年底统计,全世界所有汽车厂加在一起也不如中国多,中国以126家总装厂、5000家改装厂的庞大阵容名列世界各国厂家数量之首。1991年,中国汽车总产量虽然突破60万辆,但这个数字却比不上某些国外厂家一个车型的年产量。目前,世界汽车产业正在向集团化、跨国化方向发展。经过近10年的兼并、改组,美国的汽车公司只剩下3家,日本是10家,法国2家。一般而言,国外汽车产业零部件厂和整车厂构成一个“金字塔”,下面是成千上万的零部件、二层次零部件企业,最上面是十几个、甚至两三个汽车公司;而我国的汽车产业基本上是从零部件到整车,几乎都出自一个企业,即每一个企业既是整车厂,同时又是零部件厂。这种产业组织状况,不仅汽车产业存在,其它产业也是如此。这种落后的产业组织状况,已经严重影响到中国对外经济关系的发展。
大型化和国际化往往是联在一起的,巨大规模企业具有外向发展的“天性”。这是因为,在企业规模和企业力量之间存在着高度的相关性。何况,目前国际竞争已不再是单个企业之间的竞争,而发展成为产业经济集团、跨国公司之间的竞争。作为后起的对外经济开放国家,只有在更高的起点上才能具备参与国际市场竞争的经济与技术实力。为此,中国必须抛弃封闭环境下长期形成的一整套产业组织观念,借鉴日本、韩国的做法,走一条产业经济集团化的道路。首先在国内同一产业内形成内聚力十分强大的产业集团,然后以产业集团这样一个整体的形式涌进国际市场。只有实行产业经济集团化,才能发挥其在优势组合、规模经济、技术扩散、分散风险、统一对外诸方面的优势,以最小的成本、最快的速度、更大的规模进入国际市场,实现对外开放的最大效益。
就国际经验看,产业经济集团形式多样、名称各异,但其共同特征则是,多功能、一体化参与国际合作。产业经济集团一般集生产、技术、贸易、金融、信息、组织、服务于一身,把国内业务与国际业务相结合、输入业务与输出业务相结合,包括产品进出口、资金输出入、技术输出入和劳务输出入等,做到出中有进、进中有出,实行“一揽子”的综合平衡。
在我国,根据组建方式,产业经济集团可以分为三大类:一是股权式产业经济集团,它是通过资金关系形成的,即以大型企业为核心,通过控股、持股,控制一批子公司、孙公司、关联公司,形成庞大的集团;二是合同式产业经济集团,它是通过契约关系形成的,即众多大中小型企业由于经济技术的密切关系抑或经济活动中的相互需求,以一种经济契约关系共同组织起来,形成庞大的集团;三是混合式产业经济集团,它是通过资金关系和契约关系形成的,即核心层是股权式的,外围层是契约式的。产业经济集团形成以后,国家应赋予它与其地位和作用相适应的特殊开放政策,如在产品出口、境外办厂、引进外资、外汇留成、人员出国等方面享受比一般企业更大的自主权。
近几年来,我国发展企业集团工作进展较快,例如一汽和二汽汽车制造集团、嘉陵和熊猫电子产品集团、永久和飞鸽自行车集团,等等。其中,不少企业集团还开始投资境外,例如广东白云山企业集团下属42个成员企业,兴办境内合资企业7家,境外合资企业3家;广州汕头实业有限公司拥有中外合资企业7家,境外联营企业2家。但总的来讲,我国企业集团远不适应从事国际经济活动的需要,其缺陷是:(1)功能较少。目前,我国企业集团多为工贸两位一体,或者工业、科研、外资三位一体,缺乏金融、信息、组织、服务功能。(2)规模太小。由于我国企业平均规模较小,因而集团的整体规模并不大,尤其与国外产业集团相比较,在规模上还有很大的差距。(3)内聚力弱。由于受部门、地区、所有制隶属关系的影响,我国企业集团既没有形成一个实力很强的核心层,也没有形成一个联系紧密,分工合理的外围层、成员企业在经济活动上仍保持着很大的独立性。(4)权限较小。
二、实施区域推进战略——对外经济活动区域化
我国对外经济关系以本国为圆心,按照地理位置远近,可划分为三个圈层:第一圈层,包括周边国家和地区;第二圈层,包括北美、欧洲国家;第三圈层,包括南美、非洲国家。中国对外经济活动基本上沿着两条路线运作:一是直接开放,亦即中国自身分别向第一、二圈、第三圈层国家开放;二是间接开放,亦即中国通过置身由第一圈层国家组成的区域经济集团,并以区域经济集团力量分别向第二圈层国家和第三圈层国家进行渗透。这里,关键在于中国如何与第一圈层国家组成区域经济集团。按照开放取向不同,中国的东北、东南、西北、西南地区将分别与第一圈层国家组成四个亚经济圈,并共同置身于“亚太经济圈”内。
东北亚经济圈。其核心包括四国五方,由中国东北地区的辽宁、吉林、黑龙江三省、内蒙古自治区东部一市三盟,俄罗斯的西伯利亚和远东,日本全境,朝鲜民主主义人民共和国和韩国5个国家和地区组成。在东北亚经济圈内,我国东北和内蒙古东部地区具有丰富的资源和大量剩余劳动力,即可满足日本和韩国对原材料的要求,又可满足俄罗斯引进劳务的需要。这种情形,决定了东北亚各国和地区之间在经济上的互补性和互换性。随着东北亚经济圈的扩大,中国的河北、天津、北京、山东等省市相继加入,并以此为根据地,向“北美经济圈”渗透。
中国人经济圈。其核心包括一国四方,由中国东南沿海的广东、海南、福建三省和香港、澳门、台湾三地区组成。在中国人经济圈内,四个地方都是同一民族,它是经济比较优势的一种自然组合。中国东南沿海省份,人口众多、市场广大、经济潜力雄厚,若有其它三个地区的合作,就能充分发挥其经济潜力。随着中国人经济圈的扩大,中国的浙江、江苏、上海等省市相继加入,外部可扩大到菲律宾、泰国、新加坡、马来西亚、印度尼西亚等国家,并以此为根据地,联合澳大利亚、新西兰等国家,一起向南美国家渗透。
伊斯兰经济圈。它由中国西北地区的陕西、甘肃、宁夏、青海、新疆等省区,蒙古西部地区,独联体(CIS)的哈萨克、塔吉克、吉尔吉斯、乌兹别克、土库曼,以及西亚的巴基斯坦、阿富汗、伊朗、伊拉克、科威特、沙特阿拉伯、阿拉伯联合酋长国等若干国家和地区组成。在伊斯兰经济圈内,我国西北地区是少数民族居住较为集中的地区,其中大部分少数民族信仰伊斯兰教,与中亚、西亚等国家具有共同的民族习惯和宗教信仰。西亚国家盛产石油并以石油为其主要出口产品。世界银行的一项研究表明,在亚洲16个人均国民生产总值超1000美元的国家中,西亚就有11个。早在1975年,科威特、阿联酋、卡塔尔的人均国民生产总值就分别占到世界第一、二、三位。但是,这些国家由于国内经济薄弱,劳动力严重不足,加上市场狭窄,不得不把大量的“石油美元”投入国外。中国西部地区与西亚国家开展国际经济合作,可以吸引海湾产油国家巨额剩余美元,从事大规模的资源开发和经济建设。独联体各国家国民经济结构,同我国西北地区有着很大的互补性,发展双边经济合作,能使各国获得较为理想的比较利益。今后我国对外经济关系,要以伊斯兰经济圈为根据地,通过三条欧亚大陆桥(第一条欧亚大陆桥从我国沿海港口上陆后,走内蒙古的满洲里到独联体、欧洲各国;第二条欧亚大陆桥从内蒙古的二连浩特经蒙古到独联体、欧洲各国;第三条欧亚大陆桥沿陇海线至荷兰的鹿特丹。)进入独联体、东欧乃至大西洋沿岸各国,从而渗透整个“欧洲经济圈”。
印支那经济圈。它由中国西南地区的广西、云南、西藏等省区,印度、尼泊尔、不丹、锡金、孟加拉国、缅甸、老挝、越南、柬埔寨等若干国家和地区组成。在印支那经济圈内,各国大都属于穷国,生产力水平低,技术落后,商品经济极不发达,进出口贸易能力十分有限。因此,圈内国际经济技术合作的程度和规模均将受到限制。但是,近几年来,这一区域的一些不太开放的国家也纷纷加快开放步伐,特别是缅甸,曾制定和实施“一步到位”的全方位开放政策。随着中越关系的改善,中越国际铁路近期内可望开通,它从中国广西的友谊关到越南的同登,南下可达河内、胡志明市。因此,这一地区的国际经济合作重点将首先放在中印、中尼、中不、中锡、中缅、中老、中越等边境贸易,中孟、中柬等跨国贸易方面,并在此基础上,进一步向深层次发展。随着交通运输条件的改善,中国西南地区的贵州、四川等省份相继加入,并以此为根据地,经过孟加拉湾和阿拉伯海向非洲国家渗透。
三、协调商品要素开放——对外经济活动均衡化
鉴于我国生产要素开放规模大大小于商品开放规模,因此,在继续扩大商品开放规模的同时,如果不加速扩大生产要素开放的步子,那么我国生产要素开放和商品开放二者失衡的状况将会进一步加剧。为此,进入90年代以后,我国商品开放要从过去单纯的商品开放转到通过生产要素开放带动商品开放这样一条新路上来,从而实现生产要素开放和商品开放的高度有机结合。
在我国对外经济关系中,为了加速扩大生产要素开放的比重,核心在于积极发展对外投资。利用外资不仅包括引进外资,而且包括对外投资。同等数额资金,通过引进外商直接投资这一方式可能利用的外资数额已经大大低于发展对外直接投资所能利用的外资数额。例如,引进外商直接投资,举办中外合资经营企业,在中方股权不低于51%的情形下,中方投资总额自然高于外方;为了吸引外商直接投资,还要有相当数额人民币的配套资金。据测算,每投入1美元外资,就需投入配套人民币7元。这样,可能出现引进外商直接投资越多,国内资金越是紧张的局面。而且,向外商提供过多的优惠待遇,实质上是减少了引进外资国家应有的财政收入。不仅如此,80年代期间我国“三资企业”海外市场大多数为外商所控制。在这种情形下,中外合资、合作企业外方可从四个方面获取收益:在企业建立初期,从进口成套设备上索取高价,赚取第一笔收益;在企业投入运营以后,从进口原材料和半成品中实行“转移定价”,赚取第二笔收益;在国际市场上销售产品时,人为地压低价格,为其母公司所购买,赚取第三笔收益;在企业利润分成时获得第四笔收益。有人估计,外方在第一、第二两个环节上就可收回全部投资。这里,外商利用我国资金的数额可能远远大于我国利用外商资金的数额。
相反,从发达市场经济国家的实践看,对外直接投资资金来源的主导部分已经转向在国际金融市场上借款投资和子公司的内部积累。以美国1966-1972年期间海外拥有多数股权的子公司资金来源分布为例,美国跨国公司子公司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获得资金:(1)跨国公司母国占13%;(2)跨国公司子公司未分配的利润和折旧提成占50%;(3)东道国和第三国占32%;(4)其他占5%,包括设备、技术、商标资本化等。这时,美国利用国外资金的数额已经大大高于国外利用美国资金的数额。由此可见,对外投资好比“钓鱼”,国内资金是“诱饵”,国外资金是“大鱼”,从而可用较少量的“诱饵”钓到最多量的“大鱼”,即以少量国内资金吸附大量国外资金。因此,在国内资金不足的情况下,对外直接投资也是利用外资的一种方式,而且是更重要的一种方式。
不仅如此,与其它对外经济活动相比较,对外投资具有“一揽子”性开放的特点。目前,世界各国、尤其是经济发达国家,均把对外投资作为其对外经济关系的一条主线,并且围绕这一主线,广泛展开商品和生产要素的全面开放。我国对外经济活动应该尽快适应这种发展趋势,通过采取各种类型的对外投资方式,达到扩大、优化对外经济关系之目的。
(1)效益导向型投资。我们应该充分利用世界各国提供的税费优惠政策和良好的投资环境,积极稳妥地发展对外直接投资,尽量把资金投入到从全球范围来说经济效益最高的地方去,以此提高对外经济活动效益。
(2)引致出口型投资。对外投资、举办海外企业,一方面可以以成套设备、专有技术、商标和高级劳务作价投资,从而带动国内商品、技术和劳务的出口;另一方面,企业投入运营以后,可以从投资国进口原材料或半成品,扩大国内中间产品出口。特别是在进口国对某种产品进行进口限制后,可利用对外投资,就地生产,就地销售,从而以资金输出为商品出口铺平道路。
(3)产业转移型投资。正在发生和发展的一场世界范围内的新技术革命,将使我国沿海地区面临新的一次产业结构调整。今后,要把对外投资作为我国向发展中国家实行“产业梯度转移”的一种有效手段。
(4)技术获取型投资。一般来说,通过对外投资,特别是在西方发达国家举办合资企业,可以直接获得它们某一领域的先进技术。不仅如此,西方发达国家工业生产都有一套科学的经营方法与之配套,通过对外投资建立海外合资企业,可在短时间内造就一批活跃在国际市场舞台上的企业家。今后,要把对外投资、尤其是高新技术研究领域的对外投资作为我国引进国外先进技术的一种有效手段。
(5)原料保障型投资。随着我国中、西部经济地带的不断发展,东部经济地带和内地争夺原材料的矛盾将日益严重。今后,我国经济发展所需要的部分原材料将会逐步转向国际市场,开展对外投资可以保证国外廉价原材料的充分供应。
(6)集团进入型投资。随着“欧洲经济圈”和“北美经济圈”的形成。我国同圈内国家的经济往来将会受到严格限制。然而,它们是世界级的两个“增长极”,国际上富裕资金、先进技术主要集中在这两大区域经济集团内部。在两大区域经济集团形成以前,加速扩大对这两大区域经济集团内部国家的投资,这是保持和继续扩大向欧美国家输出产品的重要措施。今后,要把对外投资作为我国渗透、参与区域经济集团的一种有效手段。
(7)战略安排型投资。为了适应全球或区域经济发展趋势,抢先在海外投资,以防御竞争者抢占市场。在垄断竞争市场上,当某一投资者在海外投资兴办企业时,其它投资者也会跟随进行防御性投资,以防对手独占市场。
(8)经济协调型投资。
综上所述,面对国内国际经济环境的新变化,对外投资在我国对外经济活动中的地位将会越来越重要,它可以从更高层次上、在更大范围内拓宽我国对外经济关系的路子。今后,我国对外经济活动重心要逐步由商品开放转向生产要素开放,并在生产要素开放中,集中突出资金开放的作用,而在资金开放中,把对外投资作为中心环节来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