经济全球化进程中的双系统稳定性问题_经济全球化论文

经济全球化进程中的双系统稳定性问题_经济全球化论文

经济全球化进程中的双系统稳定问题,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经济全球化论文,进程论文,双系统论文,稳定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经济全球化作为当今经济发展的大趋势及时代进步的一大特征已广泛影响到各国社会经济活动。随着中国加入世界贸易组织,全球化对于中国的影响也将不仅仅限于孤立的层次和方面。我们可以将这种影响和作用分为经济、社会两个方面加以分析。

经济全球化下的经济系统稳定问题

经济全球化的一个重要特征及内涵,是全球范围内经济主体活动及区域经济形势的相互依赖影响、辐射。在这个全球经济关系网中,每一个国家都可以通过各种市场渠道直接或间接地与他国发生联系。而一些经济大国或大型跨国集团,由于自身实力的强大和经济交往中的广泛性,而处于网络的节点位置,其行为会给其他主体造成更多的影响。这个经济关系网存在于紧密联系的市场体系当中。对于市场而言,在宏观长期上它是有规律可循的,而在微观层次上由于经济主体决策的主观性和不完全理性化,以及各种系统突变因素的影响导致了市场过程中充斥着大量随机性和不可预测性因素。这些因素在以市场为介质的经济关系网中非线性传递,从而引起了经济系统的蝴蝶效应。

“蝴蝶效应”是混沌学(chaos)中的概念。其含义为:初始因素的改变在大型互动系统不断自发形成临界状态的条件下呈现出非线性的增长,并最终导致输出端的剧变。市场主体决策的偏差,非预测性经济波动及政治、军事、外交等领域的突发事件都可能作为输入端诱发“蝴蝶效应”,并以难以想象的后果影响整个世界经济。而在这些输入因素中最易发生,也是最危险的是金融投机所引起的国际金融市场的波动。国际金融市场的形成是资本作为中心生产要素为参与全球范围内的生产而自由流动的必然要求。它原本的目的是使优质资本流向回报率高的地区或领域,并以其为中心聚合其它生产要素参与生产,从而完成市场机制对资源的优化配置。可以在统一的国际金融监督机构和标准的资本跨国运行规划尚未形成的前提下,国际金融市场往往成为游资进行不正当投机的最佳场所。从而引起更大的经济动荡,这些动荡通过“蝴蝶效应”加以传递最终对整个世界经济系统造成严重危害。

面对如此情况,中国必须把保证经济稳定健康的发展、维护经济安全放在战略高度:

首先,增强系统稳定性。必须从自身实际出发加强市场体制建设,完善各种制度与经济立法,规范市场秩序,减少经济运行中的内在不稳定性;加快对经济运行中诸如呆帐、坏帐等不健康因素的清查,防止这些因素在经济波动中的恶性推动作用;严格加强金融监管机制,做到能够运用货币政策对资金流向进行宏观引导;在资本项目的自由兑换上切记实事求是,必须正视监管不利的弱点,把握节奏循序渐进,只有这样才能为我国金融发展与经济建设筑起一堵防火墙以防止各种投机势力对经济系统的冲击。

其次,从系统输入因素出发,政府不仅要自己不断完善决策机制、做好科学决策的理性人,同时还要保持政策的透时性、可预见性和稳定性,并通过与微观主体的信息交流与反馈,使微观经济主体决策尽量“理性化”,以防止经济系统内部因子的非良性变化。对于外界市场的波动及各种国际突发事件,政府应快速公开的表明自己的立场,并通过各种方式明确或重申宏观经济政策方向以防止国内经济主体的非理性预期和盲目跟从。只有这样才能减少国际经济关系网中各种外来输入因素通过“蝴蝶效应”对本国经济产生消极影响。

最后,我们还必须认识到世界经济运行的不稳定性是经济全球化向一体化转变过程的必然表现,中国作为发展中的经济大国,应认清并加强自己在经济关系网中的节点地位,并为促进跨国经济调控与管理合作,完善国际金融运行规划、加强全球经济系统的稳定性做出自己的贡献。

经济全球化下的社会系统稳定问题

除了利益分配的重新调整引起的社会矛盾外,经济全球化还引起了其他的社会问题:

1.国际竞争及国际资产结构的调整将引发失业率的上升,而“不管失业的经济代价多么大,列举出货币损失并不能完全反映出持续非自愿失业所带来的社会和心理上的代价”。(萨谬尔森:《经济学》(第12版)[M],中国发展出版社,第336页)

2.经济的全球化不仅要求市场的开放,也要求人的思想和观念上的解放,传统思想价值观、文化在与外来文化、新观念的竞争重组过程中,很容易产生异化,假如不加以正确引导,则会导致社会的道德、精神、信仰危机。

3.许多国家,特别是发展中国家在参与全球化的过程中注意经济运行方式的引进与改造,而忽视了经济结构的优化和社会结构的调整,注重增长而忽视发展,从而导致经济增长与经济结构的优化以及社会整体进步相脱节,这不仅降低了经济本身的运行效率,也使其丧失了持续调整增长的必要因素之一“社会凝聚力”。

这些全球化所带来的社会问题源于其对社会系统中因子(例如利益关系、思想道德标准等)的改变。这些因子的变动将产生良性和恶性的双重影响,其中良性影响将作为经济发展与社会进步的动力在社会系统中耗散,而恶性影响如果处理不好则会加以积聚,当其达到一定程度时就会引发系统自身的变动——大规模的社会动荡。经济全球化对国家的社会管理职能和宏观发展战略提出了新的挑战,市场经济所引起的效率与公平间的矛盾如何在国家发展中得到合理的解决、社会系统如何在经济增长中保持稳定与进步将成为国家迈向繁荣的关键。

资本主义通过对自身市场经济体制的调整,社会管理手段的完善,在一定程度上使自己的社会运作满足了经济全球化的要求。但这仅仅是资本主义左右两翼势力,面对经济发展新问题时在公平与效率间寻找新的平衡点,它不可能解决制度本身所导致的矛盾。中国作为社会主义国家,不能照搬资本主义国家的作法,但可以对其加以研究和借鉴,进一步完善我国的社会保障制度,加强政府管理职能,并在此基础上抓好两个方面:

首先,要加大对教育的投入,增强职业培训的比例。失业是引起社会系统因子恶性改变的重要原因。而在经济全球化发展的过程中,失业很大一部分是由于知识结构不符合新产业的要求,导致的“知识性结构失业”。据中国国际人才交流会预测,中国加入WTO后,GDP每年将提高三个百分点,相当于300多亿美元,而GDP每提高1个百分点将带来400万个就业机会,相当于每年增加1200万个就业机会。(堪新民:《入市后中国需要规范的劳动力市场》[J],《经济学家》,2000年第2期47-48页)同时根据新华社99.11.发布数字,中国加入WTO后,农村就业人口将下降3.8%,机械仪表工业减少25%。汽车工业下降14.5%人,仅此三个行业每年即减少就业岗位1074.2万。(同上,第47-48页)这一部分退出的就业力量假如不具备新就业机会所需的能力与素质,就会导致闲置劳动力和闲置工作岗位并存,从而导致严重的结构性失业。因此,加大国家教育投入,有选择的开展职业培训,完成劳动者知识结构的改造是解决再就业的关键。另一方面,公民素质的提高也有利于其理性的面对各种利益调整及社会变化,从而减轻社会不稳定性。

其次,重新审视非政府主体的社会稳定作用。现在的各种政策与理论对企业办社会、承担社会任务都持否定态度,这是针对企业在过去计划经济体制下,依照政府指令被迫承担各种社会负担,导致效率低下、运行成本高昂而言的。事实上企业承担社会的任务并非计划经济所独有。在日本,企业就广泛承担社会责任,为员工提供福利房,提供各种保险,帮助其子女解决就学问题。英荷壳牌公司不仅投资几千万美元为员工建造俱乐部和培训中心,还向退休员工提供高额福利和优惠医疗。这些企业参与社会服务、承担社会责任通常是为了培养企业文化、增强企业凝聚力以实现自身经营的目的。这种企业的社会行为严格受到自身收益与成本预算机制的限制,可以说它本质上是一种经济行为。但是,这种行为客观上减轻了国家的社会负担,为保持社会稳定起到了积极的作用。

在重新思考微观经济主体社会角色的同时,我们不能忽视另一种社会稳定力量的运用,即商业行会、民间非赢利性福利机构等“社会组织”,这些组织机构作为稳定社会系统的第三种力量可以替代政府的部分职能,在社会经济运行中起到巩固系统因子、耗散不良影响的作用,只有把它与政府、微观经济主体协调起来,共同作用、相互补充才能确保社会系统的稳定,为经济全球化提供“安全网”与“减震器”。

从上面的分析我们可以看出,经济系统和社会系统的稳定决不是相互隔绝和孤立的。经济作为社会健康发展的基础。其良性运行为社会系统对外界因素冲击的吸纳提供了物质基础,也为社会系统的自我完善提供了动力。反过来,社会系统的稳定将为一国经济在全球化过程中开放和参与全球市场竞争提供支持。社会系统自我调节能力的强弱将直接影响到一国经济走向全球化的速度和竞争优势的发挥程度。可见,面对经济全球化,我们必须在认清其历史趋势的必然性的基础上,将社会和经济两个系统的稳定性有机地协调起来,做到相互促进、相互支持,本着积极参与的态度,全面系统地加以研究和对待,以求在全球化的道路上掌握主动并获得更大的成功。

标签:;  ;  ;  ;  ;  ;  

经济全球化进程中的双系统稳定性问题_经济全球化论文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