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实施科教兴国战略的思考_科技论文

关于实施科教兴国战略的思考_科技论文

落实科教兴国战略的思考,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科教兴国战略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一、机遇与挑战

党的十六大报告指出,世界多极化和经济全球化的趋势在曲折中发展,科技进步日新月异,综合国力竞争日趋激烈。形式逼人,不进则退。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的经济社会发展取得了巨大成就。经济连续25年保持了年均9.4%的增长速度,国内生产总值增长了10倍,经济总量跃居世界第六位,人均GDP突破了1000美元,实现了现代化建设“三步走”战略的头“两步走”目标。人民生活基本达到小康水平,生活质量指数达到世界平均水平。加入WTO,标志着我国已经成为世界经济的重要组成部分。科技、教育、文化等各项事业空前繁荣,科技创新能力显著提高,知识创新体系正在建立和完善;教育事业有了长足发展……。

(一)落实科教兴国战略:我国的国情与现状

1.尽管我国的经济总量很大,但人均GDP仍处于中等偏下收入国家的行列,综合国力和国际竞争力还处于较低水平。

2.科技发展水平相对落后,科研投入不足。

3.大学教育对竞争性经济的满足程度相对较低,合格工程师在劳动市场易获得性较低。

4.国际性的技术创新中心还没有形成,影响了我国在更大范围、更广领域和更高层次参与全球经济与技术的合作与竞争能力。

5.在新的发展时期,科技创新能力不足和创新人才缺乏已经成为我国经济发展的重要制约因素……。

6.本世纪头20年是我国发展的又一个战略机遇期,能否抓住将是关中华民族跻身世界现代化国家之林,实现几代人梦想和追求的关键。

7.我国已经进入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加快推进社会主义现代化,向第三步战略目标迈进的新阶段。

8.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是新世纪的战略目标,对科教兴国有着本质的要求。

(二)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所面临的挑战

我们建设的是惠及十几亿人的小康社会;是在生产力发展水平较低,70%的人口居住在农村,60%以上从事农业生产的条件下建设小康社会;是在国民教育水平较低,科技创新能力处于发展中国家水平的条件下建设小康社会;是在人均资源相对短缺的条件下建设小康社会;是在社会与企业管理水平亟待提高的过程中建设小康社会。我国的政治、经济、金融、科技、教育、卫生、文化体制改革正处于攻坚、突破、创新的关键阶段;我国的民主法制、思想道德、文化建设正面临建设、继承、弘扬、创新的重要阶段。

(三)科技和产业变革将带来机遇

科学技术突飞猛进,以IT、BT、NT为代表的科学技术前沿正酝酿着新的科学革命、技术革命与产业革命。科学革命将进一步改变我们的认识论与世界观;技术革命将进一步改变我们的生产方式与生活方式;产业革命将进一步改变我们的经济与社会结构;高技术发展将引发新的国家安全概念和新的军事变革。我们应该清醒地认识科技进步可能带来的变革、挑战与机会(1978~2002年科技进步对经济增长的贡献率为19.8%,2002年达到40%)。

落实科教兴国战略,大力发展科学技术,迅速提升创新能力,加速培养各类人才,有效支撑与融合我国综合国力和国际竞争力,在国际上树立竞争优势,对世界文明发展做出新的更大的贡献,是我国科技教育工作者的重大历史使命。

二、当代国际科技发展趋势

(一)科学发展的启示

相对论、量子论、信息论、控制论、DNA双螺旋结构模型、大陆板块与漂移学说、宇宙大爆炸假说等,均是对物质、能量的运动和相互作用基本规律,信息的存储、传辅和变换规律,生命遗传的分子机制,固体地球与宇宙演化基本规律的揭示与探索,均属原始性、基础性的科学发现与理论创新。

(二)科技变革的启示

20世纪的技术革命多是满足人类基本需求,促进全球经济社会发展、创造新的市场需求的关键性、战略性的技术创新或集成。

汽车、飞机、航天飞船拓展了人的活动空间;电报、电话、卫星通讯、遥感技术、因特网、计算机拓展了人们信息获取和传播的能力,替代了人的部分脑力劳动;黑色与白色家电解放了家务劳动,使人们有更充裕的时间学习与制造,家庭与世界连接成为整体;材料制备和制造技术的进步使人类有可能更有效地利用自然资源和满足人类的多样化需求;生物与医学工程技术的进展,使农业育种和栽培技术、医疗诊断治疗与医药发生了革命。

(三)20世纪科技作用与社会的特点

(1)生产发展主要由科技进步推动,经济竞争的成败主要决定于科技竞争的优势。

(2)科技发展速度越来越快,科技成果转化为生产力的周期也越来越短。科技成果工业化的周期:喷气发动机为14年,电视机为12年,原子弹为4年,晶体管5年,激光不足2年。

(3)科技进步因素占GDP的比重越来越大。20世纪初,科技进步因素在发达国家GDP中的比重大体为5%~10%,现已高于80%。

(4)科技发展改变了产业结构,使经济发展逐步由传统的资源型经济向现代的科技型产业发展。

结论: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

(四)世界科技发展现状

信息技术在全球经济生活中的主导作用进一步凸显;人类基因组序列“工作框架图”被成功绘出;纳米科技在世界范围内受到各国普遍垂青。

1.生命科学与生物技术

(1)基因组研究。①2000年6月26日,美、英、日、德、法、中六国科学家宣布测定人类基因组全部DNA序列的人类基因组计划工作框架构建完成,被誉为“生命天书”的人类基因组工作草图绘制成功,从而使人类获得了全面认识自我的最为重要的生物信息;②后基因组的研究。法国巴黎内克尔医院利用基因疗法已使数名有免疫缺陷的婴儿恢复了正常的免疫机能。这是基因疗法研究10年来的首次成功。

(2)生物芯片。生物芯片是探索生命奥秘,协助人们揭开基因之迷,彻底变革当前医疗方式的有效手段。

(3)克隆技术。继“多莉”绵羊克隆成功后,美、英、意大利等国的科学家以不同高等动物的体细胞借代孕母体克隆成个体,并繁衍后代。我国利用转基因山羊胎儿体细胞成功地克隆山羊,成功率是克隆多莉羊的10~20倍。这表明,成熟的高等动物体细胞通过“假母”克隆成个体的技术是可行的。

(4)器官移植技术。全世界需要做器官移植的患者每年正以15%的速度递增,基因改性猪有望为人类提供移植所需的器官。猪心很可能成为第一个异种器官移植成功的例子。美国科学家通过基因工程技术向基因中加入某种物质而获得改性器官,将其移入受体患者的骨髓,解决了异体排斥反应的问题,在小鼠实验中获得成功。

(5)生物农业技术。在农业上,主要通过利用转基因技术,培育和改良新的作物品种,达到农作物的高产和高质。中国育种专家袁隆平院士培育的超级杂交水稻连续两年试种,亩产均在800kg以上,并创造了亩产1141kg的世界纪录。从而使中国最有希望首先成为实现“超级水稻计划”的国家。

2.信息技术

因特网目前正以比迄今为止的任何技术都要快得多的速度被人们采用,并在当今世界经济发展中发挥重要作用。目前全球已有12亿因特网用户,其中我国有2600万用户。

电子商务正成为世界经济发展的新引擎。数字用户回路、电缆调制解调器以及卫星通信线路技术的应用,大幅度提高了因特网的连接速度,使网页流通速度比采用56kb/s的调制解调器快了100倍。

目前,以光缆为主的有线传输网发展最为迅速,光纤通信传输的容量每12个月就会有成倍的增长。通过增加单纤中的光波长数和单波长中传输的比特数已达到堪称“宽带爆炸”的程度,每对光纤具有传送10Tbit/s到100Tbit/s信息量的潜力。

在光电显示器应用方面,将向大屏幕、全平面化、数字化、超高分辨率、高亮度及对比度综合性能方向发展。对于液晶显示器,预计未来10年内将会出现纸张电脑,可用做电子报纸、电子书刊等,真正实现无纸办公。

3.微/纳机械系统

在微电子和光电子技术基础之上发展起来的光机电一体化微电子机械系统,具有体积小、重量轻、功耗小、成本低、可靠性高和功能性强的特点,被许多发达国家列为重点发展计划。目前人们已成功地制造出了尖端直径为5μm大小,可以夹起一个红细胞的微型镊子。

4.纳米技术有了新的突破,应用领域进一步拓宽。

5.当代科技呈现出的新特点

(1)科技发展的动力机制更趋于市场化、国际化。随着经济和市场力量在科技发展中的作用不断上升,世界范围内很多先进技术研究与开发的竞争更多地会在私营企业和跨国公司之间展开。一些跨国公司普遍以销售额10%以上的资金投入科研。另外,为了分摊资金、共担风险、节约成本,国际间科技合作的趋势蔚然成风,人类基因组计划就是典型的代表。

(2)人才短缺加剧,世界范围内人才争夺战更加激烈,并出现一些新的动向。不少发达国家纷纷放宽对高科技人才的移民政策。德国出台了向非欧盟国家引进的信息人才发放“绿卡”的规定。

(3)科技发展已开始对社会发展、价值观造成实质性冲击。信息技术带来的“数字鸿沟”,生物技术产生的“基因歧视”和动摇伦理等问题已经不容回避。社会认知水平明显滞后于科技发展水平的矛盾日益突出,科普的重要性将会不断上升。

三、21世纪科技发展的趋势

从科学方面看,真正能够对量子论和相对论产生革命性影响的思考还未成熟,因此21世纪初可能不会产生像20世纪初那样的科学理论的重大突破。

第三次技术革命远未结束,并将在21世纪初与生物技术的兴起合而为一,最终改变人类的生产生活方式。

(一)跨门类科学与技术整合化

在整个科学技术的结构中,最大门类是自然科学和社会科学、物质技术和社会技术。这类跨门类科学和技术必将在更深层次上融合。

20世纪60年代兴起的世界性环境与发展运动,促使自然科学与社会科学走向大综合。跨门类科学和技术整合化对于建构新的哲学认识论和方法论具有重要的意义。

NBIC——提高人类生存质量的科学集成。“会聚技术”是指当前四个迅速发展的科学技术领域的协同和融合。这四个领域分别是:纳米科技、生物技术(包括生物制药及基因工程)、信息技术(包括先进计算机与通信)、认知科学(包括认知神经科学)。“NBIC四面体”是这些技术融合的象征。

(二)科学与技术一体化

在未来,科学与技术一体化的趋势将会增强,即科学子系统之间发生相互作用而产生整体效应,并显示更多的社会功能,对人类社会的发展产生巨大的推动作用。生命科学技术可能成为科学与技术一体化的杰出代表。

(三)科学技术高度社会化,社会高度科学技术化

新的世纪,科学技术活动由国家规模向国际规模发展,向社会机体进行全面的渗透,并将成为人类社会的重要活动;在科学技术高度社会化的过程中,同时伴随着社会高度科学技术化。未来社会可持续发展必须依赖于科学技术高度发展所形成的巨大力量。

四、科学技术发展的战略需求与前沿领域

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振兴经济首先要振兴科技。只有坚定地推进科技进步,才能在激烈的竞争中取得主动。当前,我国经济正面临着加速发展、调整结构、提高效益的重大任务,尤其需要全社会提高科技意识,多方面增加科技投入,真正依靠科技进步。科技工作要面向经济建设主战场,在开发研究、高新技术及其产业、基础性研究这三个方面合理配置力量,确定各自攀登高峰的目标。在世界高科技领域中,中华民族要占居应有的位置。

所以,我们要着重研究与经济建设、社会发展、人民健康和国家安全相关的重大战略需求;及时把握物质科学、信息科学、生命科学、数学与系统科学、脑与认知科学以及高技术的前沿发展、理论与方法创新;制定中长期发展规划,用先进的科学技术理论与方法解决重大战略需求,攀登科技高峰;改革创新体制,培养、吸引和组织创新队伍,建设创新体系,革新科技管理与文化,实现我国创新能力的跨越式发展。

(一)能源——必须满足高效、清洁、可持续发展要求

(1)可替代和可再生能源煤的清洁燃烧与转化、油气新发现、天然气水合物、水利资源开发、高效太阳能、风能、生物能源、燃料电池、IGCC、多联供等高效转化。

(2)清洁、高效、安全核能。清洁、高效、安全核裂变新堆型;聚变发电(磁约束与惯性约束)的探索。

(3)节能及能源的有效传输及利用。电网调节与控制,用户节能,超导发现与变换。

(二)现代农业——面向全面建设小康社会优质、多样需求、高度市场化的生态农业

(1)农业信息系统、农业GIS(市场、估产、气象、耕地、灾害)。

(2)高产、优质、抗逆品种培育。

(3)生态农药、农肥、生物防治病虫害。

(4)节水及精准农业技术。

(5)农、林、果、牧、渔等生态农业科学的新区划。

(三)信息科学——必须满足安全、高效、多样化、网络化、智能化服务需求

(1)信息安全。

(2)智能芯片。

(3)超级计算。

(4)高清晰摄像及显示。

(5)网络技术。

(6)数学方法。

(7)软件。

(四)材料与先进制造——提高我国产品国际竞争力,满足我国经济社会国防战略需求

(1)超级结构材料,满足国防、能源、汽车及航空工业需要。

(2)绿色可再生结构材料,满足建筑、包装、农业等大宗需要。

(3)新一代微电子、光电子材料及其工艺,满足IT产业需要。

(4)生物医学材料,满足医疗保健需要。

(5)数字化、智能化、全球化环境友好先进制造与过程技术。

(6)纳米技术与MEMs、SoC。

(7)分子设计、自组织、自组装、自生长材料……。

(五)资源、生态、环境

(1)成矿理论创新与新勘察技术。

(2)资源高效、清洁利用与可再生循环。

(3)水、土壤、大气污染的修复与保护。

(4)固体废物的清洁处理与利用。

(5)自然灾害的监测、预报与防治。

(6)水土流失与荒漠化的治理。

这些使得可持续发展能力不断增强,生态环境得到改善,资源利用效率显著提高,促进人与自然的和谐,推动整个社会走上生产发展、生活富裕、生态良好、文明发展之路。

(六)人口、健康与生物安全——不仅是关于十几亿人口健康的大事,也是数以千亿计的大产业

(1)计划生育与优生优育相关技术。

(2)食物营养与安全。

(3)公共卫生应急能力建设。

(4)新流行病、传染病防治技术与体系。

(5)外来种质危害预防与利用。

(6)新药与疫苗研发平台与产业化(天然源药、中药现代化、基因药、蛋白质药等)。

(7)老龄化老年病对策与技术。

(七)城镇化与城乡基础设施

(1)城镇规划与综合优化理论与方法。

(2)信息、交通、能源、供水、生态环境、安全规划与管理。

(3)城镇管理信息化、网络化。

(八)战略高技术

(1)空天运载工具与技术平台。

(2)高效、洁净、安全一次能源及二次能源。

(3)超级计算与超级网络技术。

(4)信息安全与软件。

(5)深部地球资源勘探技术。

(6)生物信息学(基因组、蛋白质组……)。

(7)纳米精度先进制造技术。

(8)超级结构与功能材料。

(9)诊断、防疫与医药技术。

(10)生态与环保技术。

(11)超级科学与工程计算。

(九)科学前沿

(1)认知极端条件下的物质结构与性状。

(2)生命科学。

(3)交叉与复杂科学。

(十)公共科学、技术与支撑平台。

(1)跨学科实验平台。

(2)公共科学观察平台。

(3)超级计算平台与网络。

(4)生物医学公共平台。

(十一)公共科学平台

(1)超级材料研发平台。

(2)NT&MEMS研发平台。

(3)生态环境与公共灾害监测网络。

(4)公共数据库、资料库、标本库、种质资源库。

五、我国科技发展的战略目标与思路

(一)战略目标

1.2010年前后

(1)基本完成国家创新体系的建设,在若干重要科技领域占有一席之地,科技水平进入发展中国家的前列。

(2)为我国经济发展、国家安全和社会进步提供有力的科技支撑。

(3)向社会不断输送创新人才与高素质的知识劳动者。

2.在建党100周年前后

(1)初步实现科学技术现代化,科技整体水平达到世界科技强国的中等水平。

(2)自主创新能力和科技竞争力大幅增强,取得一批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重大创新成果,为我国早日实现现代化提供强大的科技支撑。

(3)培养和造就大批适应21世纪发展需求的高水平科技人才。

3.到新中国成立100周年前后

(1)实现科学技术现代化,科学水平跻身世界强国前列。

(2)科技创新能力成为我国综合竞争力中最具优势的重要因素之一。

(3)发展结构合理、功能完善、运转高效的国家创新体系。

(4)实现科技人才的国际化,形成国际化人才队伍。

(二)战略思路

1.充分利用全球创新资源,广泛参与双边、多边和全球竞争与合作,大幅度提升我国科技创新与产业化能力

(1)在多数领域,主要采用加强引进技术的消化吸收和集成再创新,尽快实现引进技术的本土化。

(2)在具备条件的某些产业或产业发展的某些阶段,加强关键技术创新和系统集成,实现跨越式发展。

(3)在关系国计民生的关键领域和若干科技发展前沿,形成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核心能力,占领对国家发展至关重要的科技与产业制高点。

2.增强科学技术基础与后劲

(1)加强基础研究与重要高技术领域前沿的前瞻布局,加强原始性科学创新,并在一些重要领域登上世界科学高峰,为我国中长期发展和第三步战略目标的实现提供持续支持。

(2)优先发展信息科学、生命科学、物质与材料科学和重要交叉科学等重点领域,在信息技术、生物技术、新材料与先进制造技术、新能源与环境技术、空间与海洋技术等对未来经济、科技发展有巨大带动作用的领域,选择具有一定优势的关键技术,力争实现突破和跨越。

3.着力解决一些重要问题

(1)深化科技体制改革,加强国家创新体系建设。

(2)加强市场化改革进程,促进科技与经济社会发展紧密结合,与国家安全紧密结合。

(3)改革与发展国民教育体系,开发人力资源。人口众多是我国的基本国情,通过改革与创新国民教育体系,将沉重的人口负担转化为巨大的人力资源,是我国面临的重大挑战和实现现代化的关键。

(4)宏扬科学精神,建设创新文化。坚持解放思想,实事求是,营造“尊重科学、尊重人才、尊重创新”的社会氛围,提倡尊重知识创新,鼓励技术创新,崇尚与支持创业精神,倡导“爱国奉献、求真唯实、诚心敬业、协力创新”的风范,树立社会化、全球化、现代化观念。

(5)确保对科技与教育投入稳步增长,构建合理的投入结构和机制。

六、新时期我国教育事业所面临的机遇

实现经济结构战略性调整、实施西部大开发、积极稳妥地推进城镇化、大力推进体制创新和科技创新、积极参与经济全球化的总体发展目标和战略,都需要更加紧密地依靠科技进步和提高劳动者素质。这从根本上提出了加快扩大教育规模,扩展教育内容,提高教育质量和实现教育形式多样化的要求,更给教育面向社会发展需要进行机制创新和结构优化提供了深化改革的有利时机。

技术手段的现代化为教育实现跨越式发展创造了有利条件。科学技术迅猛发展,信息技术正对教育产生革命性影响,加速了教育技术手段的现代化,网络教学等远距离教育和多媒体教学等现代信息技术的广泛应用,正深刻改变着传统教育手段、教学方式和方法,优质教育资源可以在大范围共享,学习知识和掌握技能的效率大大提高,教育资源配置实现更大产出效益成为现实,给教育超常规发展带来机遇。

(一)教育事业新时期的发展目标

(1)努力扩大普及九年义务教育的人口覆盖范围,争取实现中西部边远贫困地区和少数民族地区的基本普及,国民基础教育跃向新的台阶。

(2)使高中阶段毛入学率由44%提高到60%左右,基本实现城镇初中毕业生升入高中阶段就学的目标。

(3)采取多种形式加快高等教育发展步伐,使高等教育毛入学率达到15%以上。

(4)以跨越式步伐加速建立覆盖全国各级各类教育的信息化网络,远程教育网络基本覆盖全部初中阶段教育和部分小学;公共教育信息资源初步实现全民共享。

(5)强化普通教育与职业教育之间的沟通,加强职前教育与职后教育的衔接,构建起终身教育体系框架,最大限度地创造终身教育的机会。

(二)我国发展的多样性和不均衡性决定了我们发展道路的选择

(1)利用比较优势。工业化进程中的追赶,需要大量符合现代化工业发展的技术人才和熟练工人;当前教育的历史性责任和根本性战略任务,是要致力于开发人力资源,迅速提高全民族的科学文化水平,培养数以亿计的高素质劳动者和专门人才。

(2)建立竞争优势。科教兴国战略的实施,需要大批具有创新能力的研究型人才。在国家科技投入有限的情况下,充分发挥现有科技资源和智力资源的潜力,依托国家创新体系建设,在增强科研机构和高校创新能力的同时,加大研究型人才培养力度,以期为国家做出创新成果和创新人才的双重贡献。

(三)加快培养研究型人才的战略意义

1.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迫切需要

(1)提升科技创新能力,人才培养具有先导性和全局性作用。

(2)经济转型和产业结构升级的急切要求。

(3)可持续发展,实现依靠科技进步为主要增长方式。

2.满足社会对高层次教育的需求

(1)近年来我国高等教育的快速发展,对后大学教育的需求显著增长。

(2)人的个体充分发展要求相应的提升途径。

3.研究型人才是发展知识经济的核心资源

(1)知识共享、国际合作和新技术发展为我国追赶发达国家、实现跨越式发展提供了机遇,知识型产业的发展取决于人才培养和储备。

(2)发展以知识为基础的产业是我国面临的巨大挑战。1997年,我国以知识为基础的产业增加值为29.7%,远低于OECD国家1993年49.9%的平均水平,与美国56.1%的水平差距更大。

4.应对经济全球化导致的人才竞争的国际化

改变我国人才流失特别是具有潜力的优秀青年流失状况,只有加快人才国际化和培养国际化人才的发展进程。

21世纪,是科技和理性的世纪,也是创新发展的世纪。在过去百年里,中华民族有半个世纪曾饱受沧桑与磨难,也有半个世纪的崛起与奋进。历史昭示我们,一个缺乏科学理念和创新精神的民族注定是没有希望的。尽管中国沐浴现代科学技术的历史并不久远,与发达国家还存在着较大的差距,但我们有理由相信,在科学技术迅猛发展的今天,中国完全有可能利用“后发优势”,实施科教兴国战略,依靠各级政府及广大科学与教育工作者的勤奋和厚积薄发,依靠全国人民的坚定支持,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

标签:;  ;  ;  ;  ;  ;  ;  ;  ;  ;  ;  

关于实施科教兴国战略的思考_科技论文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