深圳市万科房地产有限公司 广东.深圳 518000
摘要:随着环保意识的加深,装配式建筑已经成为重要的建筑方式。同时,成为现代建筑行业主流施工技术,对建筑业发展起到至关重要的作用。高质量的混凝土装配式建筑施工在提高施工效率的同时增加建筑行业经济效益,推动建筑行业朝着现代化发展,因此需要重点加强研究。尤其是在装配式建筑的吊装过程中,需要落实相关技术,并加强控制,从而使得装配式建筑的施工水平大大提升。与此同时,混凝土装配式住宅工程建设技术对于处理以上问题有非常大的帮助,其具备抗震性能强、结构科学有效、简便实用等特征,因为这些特点,该技术在工程中得到了推行使用。
关键词:混凝土工程;装配式住宅;施工技术;优点
1、混凝土装配式住宅施工技术
1.1施工速度的增加
住宅建筑施工,在工期方面一般都有着严格的要求,而建筑施工又较为复杂,在施工过程中还会出现各种不同的意外,实际施工的工期也受到了来自材料运输、天气等多个方面的影响,延误交付时间,也就意味着施工方要在建设当中承担较多的风险,在工期无法正常交工时,施工方还要对业主缴纳罚金等补偿性款项,这也就加大了建筑建设的成本。而混凝土装配式住宅施工不需要依赖于建材的运输来满足正常的施工。
1.2施工成本的节约
施工成本是建筑成本当中最重要的一个组成部分,在施工的过程当中,由施工材料的采购和运输等多个成本流失方向,也导致了施工过程中的大量成本消耗。而建筑的多样化也使得建设的消耗常被大量浪费,这个过程中會耗费大量的成本,并且在混凝土装配式住宅施工技术中,混凝土构件通常是由厂家制作的,减少在施工过程中施工建材在运输方面反复产生的成本。
2、混凝土装配式住宅建设技术的优点
2.1节省资源
在具体的建筑项目建设中,会让很多资源出现巨大的浪费,尤其是对工程材料的耗费,而工程建设方采用混凝土装配式住宅建设技术,可以较好减少现场混凝土部件耗费的现象,其施工材料缩减运输共组,降低工程垃圾产生,大幅度提升了住宅工程节能降耗的效果。
2.2缩减住宅工程施工周期
传统住宅工程通常是在主体框架完成后,还要求用60天左右的周期来开展副框收口、挡水、窗口剔凿等项目收尾工作,而采用装配式工程建设技术在预制外墙板的过程中,就保存了墙体设施外窗时所需的木砖,在主体框架竣工后就能够立刻进行外围密封,相比以往工程处理外围封闭工期能够节约将近60天的时间,同时,装配式工程建设技术还给提早插入室内砌筑和工程装饰等项目提供了更好的条件,缩减工序,从根源上处理施工周期问题。
2.3减少对周围环境的污染
混凝土装配式住宅工程建设技术可以减少施工场地的制作和运输,缩减施工场地材料的盾防,极大改善工程周围的环境,减少了施工噪声的污染,其满足国家相关的绿色工程建设要求。
3、混凝土装配式住宅工程建设技术
3.1预制墙面安装和节点的建设技术
预制墙面的安装与节点的施工是混凝土装配式住宅工程建设技术的的重要内容,主要涉及预制墙面的吊装、定位、支护安置等。合理的实施平面局部,根据住宅工程对预制墙面的作用及性质展开科学的布置。在布置环节,要求坚持美观科学的技术需求。在预制墙面施工完成后,应当有效的对节点展开调整,进而较好的提升住宅工程的性能。
3.1.1灌浆施工技术要点
在灌浆过程中,需要合理的对灌浆液展开调配,并拌合均匀,同时提前做好初期的准备任务与建设时机的选取。等预制墙面调整完工后,科学的展开灌浆施工,灌浆结束后处理好密封任务与预制墙面的任务,防止预制墙板遭受影响出现移动。
3.1.2 PC板施工技术要点
PC板是具备良好采光性能与耐火组热、隔音与防老化等特征的版面,一般直接和未干的混凝土面进行接触。在设置PC板的过程中,应当科学的安装临时的固定结构,有效的实施总体的拼接与调整,完成总体的拼装,实行混凝土的浇筑,要注重混凝土浇筑的高度。
期刊文章分类查询,尽在期刊图书馆
3.2管线安装
在预埋敷设环节,针对管线的铺设一定要确保很高的安全性与稳定性,在布设环节落实好加固措施,使其可以从板件中心部位穿过,而且较好防止产生立体交叉穿透。针对线和线交叉的位置能够使用线盒,若有的位置存在多个管线集中在一起,就需进行放射式布局,防止产生平行排列的现象,严格落实好细节任务,如此方可从根源上确保混凝土的浇筑质量与总体性能。
3.3预制重叠阳台板安置工艺技术
3.3.1预制重叠阳台板的安置重点是采用吊装的手段处理,吊装预制重叠阳台板借助阳台板中的吊装环来操作,在吊装环节,要求科学的对施工速度进行管理,保证合理的施工进度,吊装至固定点时,合理的调节阳台板的部位,保证阳台的平衡,并利用U型托修整阳台的高度。在调节完之后,应当对阳台实施固定。加固阳台板通常选择螺栓稳固。固定结束后要求科学的开展支架的设置。支架设置完工后,进行砼的现浇工作,当砼的强度满足设计标准的70%后,方可将下个支架实施拆卸,保证预制重叠阳台板的性能。
3.3.2预制重叠板的安装处理,和预制重叠阳台板的设施相同,要求科学的对预制板的位置进行纠正,防止预制板的部位移动对安装的质量产生影响。
3.4预制飘窗设置施工技术重点
预制飘窗也是经过吊装的途径,主要选择预制的吊环、螺栓和螺母等来衔接,吊装预制飘窗至施工面的特定部位时,要求下降吊装速率,使得预制飘窗可以较好的抵达施工区域,等到达施工区域后用螺栓与螺母来连接,较好的提升预制飘窗的施工效果。
3.5预制楼梯板的设置施工技术重点
楼梯属于住宅工程中不可或缺的关键部分之一。在预制楼梯板的设置过程,要求严格根据安装施工程序与规范来处理,提升楼梯的质量,减少安全隐患的出现。在具体的预制楼梯设置中,经过吊装开展施工,当楼梯板抵达作业面0.5米处,减少吊装速度,管理吊装方位,缓慢实施吊装,保证楼梯板可以正常的达到施工位置,并按照预先确定的管理线,通过撬棍来调整预制楼梯板,增加预制楼梯板的设置精度,防止安全隐患的出现。预制楼梯板设置环节,应当注重支撑的可靠,防止支撑强度薄弱,干扰整个预制楼梯板的施工质量。
4、混凝土装配式住宅施工中吊装技术控制
4.1慎重选择起重机型号,并进行负荷的最大力臂的稳定性计算
预制构件吊装是最易出现事故的环节,起重机型号选择是否恰当直接影响施工的安全。案例中,明显可以看出起重机型号选择不恰当,风险等级为Ⅲ级,存在巨大的安全隐患。事故一旦发生,后果不堪设想。施工过程中出现这种现象应立即整改,根据预制构件的外形、重量、吊装楼层数来核算起重机的承载能力。
4.2保障临时支撑体系到位
预制构件没有临时支撑,经风险评价可知存在Ⅱ级的风险,可能会危及人身安全或者损坏构件,应采取限期整改措施。在实际施工中预制构件多种多样,根据不同的构件采取相应的临时支撑。例如,对于预制墙、柱在吊装前,需要设置钢管斜撑等形式来维护自身的稳定,斜撑与地面的夹角要保持在适当的角度,一般为45°~60°上支撑点适宜的位置是在不低于构件高度的 2/3 处,如果构件较大,容易发生外滑时,还可以在构件下部再增设一道短斜撑。
4.3准确设定叠合楼板吊点
叠合楼板吊点设计不准确时会损害预制构件,从而影响强度,或在吊装中构件出现滑落砸伤工人。对案例中的风险评价为Ⅰ级,应加强监督。对于不单独设置吊筋,直接采用吊桁架钢筋的叠合楼板进行吊装时,应仔细计算检验吊点的承载力,确保承载力满足吊装的要求,避免案例中吊点设计不恰当的情况发生。当吊装构件质量较大时,应该增加吊点的数量。
4.4控制施工误差范围
施工误差由施工工人技术、自然条件等导致。误差会影响预制墙体的插入,或者即使插入也可能倾倒,砸伤他人,其风险等级为Ⅱ级。为了避免事故的发生,就需要提高施工工人施工技术与熟练度,加强培训。定期进行装配式建筑的理论学习,并引导工人将理论运用到实际施工中,减少施工误差。
4.5高空作业时,完善外围防护措施
没有外围防护措施时,风险达到Ⅲ级,意味着已经到了立即整改的程度。为了降低事故的发生率,可以采用安全母索和防坠安全平网的方式,对高坠事故主动进行防御。做好临边防护、不乱动安全设施,防护设施损坏要及时维修。可将安全平网挂在框架结构的钢梁翼缘设置的专用夹具或预制混凝土梁上的预埋挂点,防止梁上作业人员意外坠落,实现对坠落人员的拦截保护作用。
4.6加强人员的控制
人为因素对混凝土装配式建筑施工质量产生的影响是最大的,所以控制人为因素是控制施工质量的重中之重。控制人为因素的措施包括:增强人员质量意识,依托持续的质量教育,或播放施工现场质量事故案例,或分析施工人员发生事故的原因等,让施工人员直观体会不重视质量的后果,自觉增强质量意识;加大技术培训力度,注重施工技术交底,聘请有丰富经验的专家对施工人员实施操作前的装配式建筑新技术、新方法等培训,全面落实施工技术交底工作,使交底到位;加大质量监督与管理力度,在完善各阶段质量监督细则的基础上留下质量监督检查记录,使质量监督与管理能落到实处;严格执行施工人员持证上岗制度,严禁资质不合格人员进入施工岗位,执行有效的奖惩措施。
5、结束语
综上所述,工程事业的发展必定会朝着技术化、节能化的趋势变化,而混凝土装配式住宅工程建设技术的探究对整个工程行业而言是个较好的榜样。尽管当前这个技术还没有完善的运行体系,可是混凝土装配式住宅工程建设技术的进步空间非常大,这个技术的普遍使用对处理我国逐渐短缺的资源具有关键的作用,并且满足我国长远发展的基本要求。
参考文献
[1]牛向冲.关于混凝土装配式住宅建筑施工技术的研究[J].科技展望,2017,27(11):29.
[2]仝慧婵.混凝土装配式住宅建筑施工技术优势与质量控制[J].四川水泥,2017(07):191.
[3]钟志昌.装配式混凝土住宅建筑施工技术及质量管控分析[J].价值工程,2016,35(14):152-154.
论文作者:李永涛
论文发表刊物:《建筑学研究前沿》2017年第32期
论文发表时间:2018/4/12
标签:混凝土论文; 住宅论文; 技术论文; 施工技术论文; 工程建设论文; 工程论文; 楼梯论文; 《建筑学研究前沿》2017年第32期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