经济全球化与创新型人才的培养_全球化论文

经济全球化与创新型人才的培养_全球化论文

经济全球化与创新型人才的培养,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经济全球化论文,人才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一百多年前,马克思说过一句著名的话:“资产阶级,由于开拓了世界市场,使一切国家的生产和消费都成为世界性的了。”经济全球化是世界生产力发展的必然结果。它不是一种选择,而是一种现实,任何国家都不能对它采取回避的态度,所能考虑的只是如何清醒地估价局势,正确地做出应对。

一、经济全球化的涵义

经济全球化是一种有着多方面和多层次内容的复杂的社会经济现象。它的本质属性包含两个方面的内容:一方面,它是人类社会生产力发展的必然结果和客观要求,是商品和生产跨越国界发展的结果。另一方面,迄今为止的经济全球化又同资本主义向全球扩展有着密切联系。目前的经济全球化,在很大程度上是资本主义生产关系向全球扩展的产物。从生产力发展的角度看,经济全球化同科技革命、信息产业等的发展有密切的联系。从生产关系的角度看,到目前为止,经济全球化确实又是与资本主义生产方式的全球扩张同时并进的。作为人类社会生产力发展的产物,经济全球化有促进和符合社会生产力发展的历史进步性,与闭关自守的社会相比,社会的开放确实是人类的一大进步;然而资本主义生产方式向全球的扩张,无疑又有利于发达国家维护世界经济的旧秩序。因此,经济全球化具有双重性。

经济全球化不等于一体化,它表明整个世界经济呈现一种全球化的趋势,相互渗透、交往、联系更加密切,而不是整个世界政治体系都融为一体。一方面,我们要强调科学技术的创新和发展、生产力的发展特别是高新科技对经济全球化所起的决定性作用。只有认识到这一点,才能认清经济全球化是一种客观发展趋势,从长远看它是不会逆转的。另一方面,除了科技因素和生产力因素外,推进经济全球化发展的还有发达国家政府和跨国公司,其作用也是不可低估的。美国大力推动贸易自由化,本意是为了向世界各地输出商品和资本,为建立美国的经济和政治霸权扫除障碍,但客观上推动了经济全球化的发展。因此,要全面认识经济全球化,和经济全球化所具有的内在矛盾与斗争。

二、经济全球化给中国现代化带来的机遇与挑战

经济全球化是一柄“双刃剑”,既有利,又有害;既带来机遇,又带来挑战。从宏观上讲,有利方面在于:全球化的趋势为我国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带来新的机遇。在全球化的背景下,新思想、新科学的传播加快,新产品、新技术的流动更加迅速。可以少走许多弯路获得新的知识,从而增强各种创新能力,推动经济和社会的全面进步。不利方面在于,全球化的趋势为我国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带来新的压力。在全球化的背景下,国家之间的综合实力的较量、经济之间的竞争、文化和价值观念之间的碰撞更加激烈。如果我们不做好各种准备,不主动地迎接这种新的挑战,就会在激烈的竞争中败北。江泽民同志指出,必须全面正确地认识和对待经济“全球化”的问题,当前“在国际经济领域中,一个引起人们普通关注的趋势,就是经济全球化。经济全球化作为世界经济发展的宏观趋势,是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的,任何国家也回避不了”,都得参与进去。问题的关键是要辩证地看待这种“全球化”的趋势,既要看到它有利的一面,又要看到它不利的一面。这对于我们中国这样的发展中国家来说尤为重要。

从微观上讲,经济全球化给我国带来的机遇和挑战具体体现在:第一,为我国多方面地吸取世界各国创造的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提供了条件,特别是它为中国长期实行对外开放政策提供了良好的国际环境。同时,引入竞争机制,中国的经济和社会也面临来自全球的挑战。第二,有助于我国建立富有活力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使我国能更全面、更广泛地了解世界上各种经济体制的优缺点,为我国经济体制改革提供更多的借鉴。同时,中国选择的发展道路和方向也会受到来自各个方面的挑战。第三,有利于我国调整和优化产业结构。但如果任由全球化市场进行调节,而缺乏合理的政策引导,我国的产业结构会固定化和低度化,对我国的经济安全造成潜在威胁。第四,贸易和投资自由化有利于我国利用国内外两个市场、两种资源,促使我国企业尽快走向世界,在参与中发展壮大;但也增加了西方发达国家跨国公司垄断中国市场的危险性。

中国是一个发展中的大国,必须积极参与经济全球化进程,汇入世界经济发展的主流。但又必须清醒地认识时尚与自身,应从中国的具体国情出发,坚持独立自主的发展道路,而不能总是跟着别人屁股后面跑。特别是在某些核心领先尖端技术领域必须坚持自主开发和自主创新。可以说,如何正确处理积极参与经济全球化和自主发展的关系,将是未来长时期内中国经济发展必须解决好的最重要的战略性课题。

三、经济全球化形势下高科技创新人才的培养

目前,经济全球化的趋势将世界各国自觉不自觉地纳入这个体系之中,各国都在全球化给本国带来的利弊得失以及如何趋利避害上加强研究。比较一致的认识是:随着经济世纪和经济全球化的到来,世界范围内的经济和综合国力的竞争将更加激烈。这种激烈的竞争归根结底是人才和人才素质、特别是尖端科技创新型人才的竞争。

现在,许多国家尤其是美国、英国、日本、法国、德国等发达国家都十分重视经济全球化的21世纪知识经济的发展,从国家创新体制、企业创新机制、资金投入、人才配备等方面采取了许多行之有效的措施,把提高全民族的创新能力摆在了重要的战略地位,从娃娃开始进行创造教育,培养创新能力,并采取多种措施在全球范围内争夺人才,力争在21世纪保持其世界领先地位和支配地位。就我国而言,21世纪,世界人才交流增长速度将超过货物和资本流动的增长速度,跨国公司同中国企业争夺人才的斗争会明显加剧。经济全球化对我国的最大挑战从某种意义上说将表现在人才问题上,我国人才特别是最高层次创新型人才短缺和外流的压力会进一步加大。

加强创新教育,培养面向经济全球化的创新型人才,应着眼以下几个方面:

(一)着眼于教育观念的转变

长期以来,由于受计划经济的影响,我国传统教育思想根深蒂固,其主要特征是:主要传授已有的文化科学知识,重点是继承人类已经创造出来的文明。创新教育规则认为,要在很好地传授和学习已有知识的基础上,注意培养实践知识创新、技术创新、管理创新的能力。这种创新教育观对于培养创新型人才十分重要。观念不转变,创新教育自然无从谈起,对于经济全球化的时代要求势必将措手不及。更重要的是,转变观念不仅要求教育工作者在行动上转变,而且要求决策者有清醒的认识:教育创新的根本性前提不在教育的局部环节,而在于构建一种全新制度和文化,作为教育决策者,有必要与教育研究者、教育实践者密切合作,将经济全球化对教育特点的要求转化为切实可行的教育政策。

(二)着眼于创新教育环境的建设

创新型人才的培养是在一定环境中进行的。没有良性的创新教育环境,无疑将不利于创新人才的培养,在当前加强创新教育环境的建设十分必要。这种创新教育环境建设主要体现在两方面:一是学校教育环境的硬件建设,主要体现在面向经济全球化的趋势,加大对网络、电子阅览室建设的投入,建立开放式的图书馆等。二是整个社会教育环境的软件建设,主要表现在学校方面要有一批有现代观念和创新能力的教育行政者与教师,形成良好的创新激励机制。同时在全社会形成有利于创新人才成长的良好社会风气,努力把培养学生创新精神由单一的学校行为建设为社会的整体行为。

(三)着眼于创新人才培养教育体制的改革

观念的转变,体现在行动上必然要求进行面向经济全球化的教育体制改革。因为,创新教育无疑是一种开放式、多元化的教育,只有改革,才能打破传统教育的僵化单一模式。具体表现为:第一,应建立弹性教育制度。建立弹性教育制度对于创新人才的培养在于能让具有特别才能的人有充分的发展机会,比如跳级制、学分制等。第二,应有不拘一格的人才标准。创造性,往往具有非常规的特点,带有与众不同的个性。不拘一格的人才标准,为具有超常发展潜力的学生走一条特殊发展之路创造了条件。第三,应建立以人为本的教育管理目标。建立以人为本的管理目标,即是根据人的发展要求,根据事情发展的需要作出灵活调整的管理制度。

创新是经济全球化挑战的迫切需要,在改革开放的新世纪尤为重要。大力培养高层次的创新型的科技尖端人才,“造就一批真正能站在世界科学前方的学术带头人和尖子人才,以带动和促进民族科技水平与创新能力的提高”,要求我们必须增强紧迫感、危机感、责任感,集中精力,抓紧时间,在搞好我们的各项改革工作的同时,着力提高全民族的科学文化素质和创新能力,这是全党全社会的战略性任务。惟其如此,才能在经济全球化进程中立于不败之地。

标签:;  ;  ;  

经济全球化与创新型人才的培养_全球化论文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