德国社会民主党的政治新形象,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民主党论文,德国论文,新形象论文,政治论文,社会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近期来,德国社民党一改此前数年的颓势,政治行情明显看好:党员人数止住下滑趋势,相对稳定在78万左右;在党主席拉封丹的领导下,党内派别之争较前有所消弭,出现了空前的团结局面;随着9月27 日联邦大选的临近,社民党及其总理候选人施罗德在选民中的支持率持续高于执政的保守党及现任总理科尔。此间舆论认为,社民党正处于1982年下野以来的最佳状态,有可能在大选中获胜,取代现政府执政。
社民党政治形象的改善,除因德国经济结构问题凸现、失业压力大、选民对现政府不满外,主要应归功于该党近年来理论和政策的调整。
一、 围绕是否继续奉行民主社会主义问题统一思想认识。
原苏联、东欧剧变严重地冲击着包括德社民党在内的西欧社民党人奉行的“民主社会主义”理论和信念。保守党人故意混淆“民主社会主义”与“现实社会主义”的区别,认为一切类型的社会主义理论与模式都已失败,德社民党内一度思想混乱,就是否放弃“民主社会主义”提法、改称“社会民主化”产生争论。经过数年的探讨和争论,该党终于在以下几个理论问题上达成一致:
1.全盘否定“现实社会主义”,认为“现实社会主义”是一个“经济上、生态上、政治上和伦理上彻底失败的制度”,称“民主社会主义”与“现实社会主义”之间一直存在着原则对立,主张要以“历史的”和“批判的”态度深入研究“现实社会主义”失败的原因,进一步划清“民主社会主义”同“现实社会主义”及其理论基础马列主义的界限。
2.继续坚持“民主社会主义”理论。认为“民主社会主义”的理论与政策在改良资本主义制度方面,取得了巨大成就。它在同保守主义和自由主义的竞争中深刻地改变了社会。称今后以民主社会主义的基本价值(自由、公正、互助)和民主原则改革资本主义制度仍是“绝对必要”的。
3.逐渐放弃党纲中某些带有科学社会主义色彩的提法。该党从50年代制定的“哥德斯堡纲领”到80年代末出台的“柏林纲领”一直把“民主社会主义”目标描述为伦理目标和制度目标的综合体,其中伦理目标强调以“自由”、“公正”、“互助”等民主社会主义的基本价值为准则改革社会;制度目标则带有一定的科学社会主义色彩,认为“民主社会主义”应谋求“建立一种新的和更好的社会制度”,“建立一种没有阶级、没有特权、没有歧视、没有相互排斥的社会”。而目前,党内多数人更加强调民主社会主义的伦理目标,对制度目标,则放弃了谋求建立一种“新的”社会制度的提法,主张在资本主义制度范畴内,以一种替代性原则和替代性政策对之进行改良。这说明,该党有意同科学社会主义彻底划清界限,以“民主社会主义”原则对现代资本主义进行改良的着眼点更多地集中在具体政策上,而不是制度替代。
二、分析新形势,积极调整经济、社会政策
在数次大选惨遭失败后,社民党意识到仅靠传统的经济和社会政策已无法获得选民的信任,更无法迎接经济全球化浪潮给德国乃至欧洲社会带来的巨大挑战。经过几年的酝酿、讨论,该党终于在1997年底提出了新的经济政策框架,其要点是:
1.以开发高科技产业为龙头调整经济结构,促进经济增长;改革科研、教育体制,保持并改善德国经济在国际市场上的竞争力。
2.从需求和供应同时入手,对经济发展实行多方位宏观调控。
3.对德国社会市场经济体制本身进行机制性调整:如放松国家对经济的调节,增强其服务性功能;调整劳资行业工资合同制度;在保留德国社会福利制度基本结构的前提下,对其进行改革。
纵观社民党经济政策演变的脉络可以发现,该党政策重点在发生变化:50—60年代中社民党主张将经济政策目标(促进经济增长、扩大就业)和社会政策目标并重;70年代后期到80年代末,该党对生态和社会政策目标的关注明显大于对经济政策目标的追求;在经济日益全球化、国际竞争日益加剧的90年代,社民党政策关注的重点则更多地集中于经济和生态政策目标,社会政策目标被置于次要地位。
与此前相比,社民党经济政策也作了某些方针性的调整:
1.纠正了70—80年代强调的对经济增长重“质”(有益于生态环境和提高人的生活质量)、不重“量”、主张低速增长的方针。现在主张在保持质量的前提下,尽可能促进经济保持一定“量”的增长(不低于3%);
2.修正了70—80年代奉行的关于科技发展的“进步观”。该党当时强调并非任何科技发展都能带来社会进步,诸如核能、生物遗传工程等新技术都对大自然和人的生存构成了威胁和危害,应审慎对待并加以限制,主张对科技发展实行民主监督。调整后的“进步观”则主张对任何科技发展都采取积极的态度,首先着眼于利用其有益的方面,不能因其有消极面而一概予以排斥,认为德国应在高新科技领域占据世界领先地位;
3.对经济的宏观调控方针作了重要补充。直至80年代末,该党的宏观调控政策主要建立在新凯恩斯主义经济理论基础上,即从需求入手,实行调节景气周期的政策。现在社民党则意识到,在经济生活日益全球化的当今,单个国家对经济景气周期的政策性干预已难以奏效,为此该党借鉴了一直为保守党奉若神明的供应学派的理论,赞成在对经济景气周期进行干预的同时,也从供应方面考虑,改善投资环境,刺激经济增长。
三、初步调整了国际政策
面对东西方冷战结束后错综复杂的国际形势,社民党一度难以适应,对重大国际事件,特别是在德国应如何作为政治大国在国际事务中发挥更大作用等问题上表态模糊,曾被舆论称为外交舞台上的“瘸鸭子”。
经过近几年的调整工作,该党于1997年底初步确定了自己中近期的外交与安全政策。该党对目前国际形势的基本估价是:当今世界不再面临随时可能爆发核战争的危险,但饥饿、贫穷、破坏环境、大规模杀伤性武器扩散可能引起新的危险,恐怖主义、国际犯罪、毒品交易以及层出不穷的地区性冲突对世界安全构成新的威胁,迄今尚无有效的解决机制。鉴于此,该党将其外交与安全政策的总目标确定为:谋求国际和平与稳定;实现更多的民主与人权;争取持久的富裕(包括保护环境与资源)。具体政策主张有:
1.以欧盟为依托,积极参与世界经济的竞争与合作;致力在国际范围内建立起公正的竞争机制和经济秩序,加强同国际金融、经贸组织的政策协调。
2.以欧盟建设为欧洲文明模式的基础,推动国际范围内展开不同文明之间的对话,消除敌对现象。
3.加速欧洲实行统一的外交与安全政策进程,将西欧联盟纳入欧洲联盟条约,提高欧安组织地位,并以此为基础构造全欧安全与和平秩序。
4.主张在北约内加强欧洲成份。支持北约东扩,重视“跨大西洋伙伴关系”,认为应通过开辟新的合作领域,扩大欧洲——北美稳定区。
5.继续促进国际性的全面裁军,主张全部消除大规模杀伤性武器,要求削减欧洲与世界范围内的常规军备,认为所有国家都应加入核不扩散条约。
6.本着“团结互助”的精神促进发展援助,认为应保证足够数量的发展援助金额(财政开支占国民生产总值的0.7%)等。
7.支持改革联合国,主张加强其维护和平、消灭贫困、解决全球问题的作用,扩大其在经济、社会和环保领域内的功能。认为由于欧洲国家未能在安理会常任理事国中共同拥有一个集体席位达成一致,德国可以成为安理会常任理事国。
社民党当前的国际政策以欧盟一体化建设为中心,同执政的保守党政策无根本差别,但该党的发展援助政策较之保守党却另有侧重,如在发放发展援助时更强调应附加条件(如受援国的民主和人权状况等);在使用上更注重对“软件”(如建立行政管理体制、投资教育等)、基础设施和环保项目的投入;认为发展援助政策更多应通过多边组织(如欧盟)实施等。
可以看出,社民党上述调整实际是该党在政治和政策上为重新执政、领导德国参与塑造新世纪所做的准备。这些调整在保持了理论和基本价值观一贯性的同时,在政策方针领域体现出较强的灵活性和应变能力。不管社民党今年大选能否上台,做为欧洲社会党和社会党国际的重要成员党,它在德国乃至欧洲的社会和政治生活中都将继续发挥重大影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