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内外开放存取研究,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国内外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开放存取(Open Access)是国际学术界、出版界、图书情报界为了推动科研成果利用互联网自由传播而采取的行动。其目的是促进科学及人文信息的广泛交流,促进利用互联网进行科学交流与出版,提升科学研究的公共利用程度、保障科学信息的长期保存,提高科学研究的效率。
1 开放存取的概念、基本特征
国内对OA术语有多种不同的译法,包括开放存取、开放获取、公开获取(也有台湾学者译为“公开取用”的)、开放使用、开放式出版、开放共享、开放访问、开放阅览等等[1-10]。其中开放式出版对应的是“Open Access Publishing”。
目前,较为准确、全面、且为人们广泛引用的“开放存取”概念有:2001年开放协会研究所(OSI)在匈牙利的布达佩斯召集了一次有关OA的国际研讨会,并起草和发表了“布达佩斯开放存取倡议”(BOAI)给予“开放存取”的完整定义是:“对于某文献,存在多种不同级别和种类的、范围更广、更容易操作的获取方法。对某文献的‘开放存取’即意味着它在Internet公共领域里可以被免费获取,并允许任何用户阅读、下载、复制、传递、打印、搜索、超链该文献,也允许用户为之建立索引,用作软件的输入数据或其他任何合法用途。用户在使用该文献时不受财力、法律或技术的限制,而只需在获取时保持文献的完整性,对其复制和传递的唯一限制,或者说版权的唯一作用应是使作者有权控制其作品的完整性,及作品被正确接受和引用”。
开放存取具有下列基本特征[2]:①在内容方面,开放存取对具体交流的信息只有质量上的控制,而没有内容和形式方面的严格限制。②在存取途径方面,强调开放传播,同一文献可以以多种途径检索与阅览,交流范围覆盖整个互联网,各系统间需具有良好的互操作性,以免费或收取少量费用方式减少获取障碍。③在使用权限方面,读者对学术文献的使用权限大大扩充。④在交流方式与交流效率方面,重视提高信源、信宿交流的直接性和交互性,可以实现作者、读者、编辑之间一对一、一对多、多对多的交互模式,重视提高学术交流的时效性,增进文献处理自动化程度,缩短出版周期。⑤为出版而不是使用付费,费用由学术作品的创作者(作者或学术机构)或资助的组织而不是用户/读者来承担,这样使用就更大众化。⑥由作者而不是出版社来保留版权,允许不受限制的阅读,下载,复制,共享等,但有些作者不允许商业性的再利用。
2 开放存取的发展历史
乔冬梅[2]将开放存取的发展过程分为萌芽阶段、初步发展阶段、稳步发展阶段。
笔者认为,国外开放存取研究如火如荼,国内研究也正蓬蓬勃勃,现在就对其发展历程进行分段还为时过早,当然,如果就目前的研究对其进行分段,以后还有待于修正。笔者就目前情况试将其分为三个阶段:萌芽阶段、发展阶段、逐步成熟阶段。
2.1 萌芽阶段(20世纪60年代至1997年)
1995年keller从信息的背景来界定“开放存取”,指出:所谓“开放存取”,不仅是指网络物理连接的建立,而且还意味着要保证这些连接易于使用、收费合理,并能提供一整套基本的信息资源。更为重要的是,网络的使用不应仅局限于信息的被动连接。相反,这一环境应是开放、分散和易于漫游的。1998年的“自由扩散科学成果运动”要求对于科学文献要减少版权条约中的限制条款,反对将作品复制权从作者转移给出版商。这一阶段致力于开放存取的具体信息组织方式有:数字图书馆、免费网络期刊、电子文献档案、档案数据库、新闻组、网络二次信息服务。
2.2 发展阶段(1997年至2004年)
“自由扩散科学成果运动”后,越来越多的人们开始认识到开放存取的重要意义,到2004年11月是其发展阶段。这一阶段的主要活动有:
2.2.1 会议和宣言
这一阶段的宣言有:Betesda宣言[11]、布达佩斯宣言[12]、柏林宣言[13]。
这一阶段的会议有:2003年12月,在日内瓦召开了联合国资助的“关于信息社会世界峰会”;2003年,美国众议员马丁·塞勃向国会提交了一项议案,要求受联邦政府资助产生的研究成果向公众开放使用;2004年,英国议会下院科学和技术委员会在其研究报告中认为,当前的科学出版体制是不能满足需要的,并呼吁英国政府支持开放使用行动。
然而,上述美国和英国的立法和行政努力都还未最后成功。
2004年11月,英国维康(Wellcom)基金会宣布所有该机构资助的研究项目将采取OA出版模式[2];2004年,包括有10个图书馆协会和公共利益促进组织的联盟宣布支持“华盛顿原则——自由使用科学”[14]。一些大学宣布应用开放使用出版模式来发表研究成果[2]。
在2004年,开放使用模式包括开放仓储,在各个方向取得了显著的进展,越来越多的公共或私人机构都开始支持某种方式的开放使用出版模式,许多大学开始建立开放仓储,越来越多的研究人员希望其资助机构接受开放使用出版模式;同时,一些商业巨头也开始向开放使用出版模式靠拢,通过对开放使用模式期刊的搜索强化其结果的学术性;ProQuest/Bepress和BMC开始为大学提供开设和维护开放仓储的服务[2]。
开放使用模式的影响并不局限在学术出版界。经济合作发展组织(OECD)在其《公益基金组织研究数据报告》中声称,医生与病人要求采用开放使用模式发布临床药物实验报告,而且药剂公司也已经表示同意[2]。
2.2.2 开放存取项目
最有影响的开放存取项目是1998年6月美国研究图书馆协会创建的“学术出版与学术资源联盟”(SPARC),它由10个大学图书馆联合出资建成,旨在使STM学术期刊价格更合理,并与同类商业盈利期刊进行竞争,其创建的期刊被认为是开放式期刊的典范。
1999年“开放社会机构”资助的eIFLDirect项目,将超过5000种的人文社科及STM全文期刊向前苏联势力范围、非洲和拉丁美洲地区的39个国家2000多家图书馆和研究机构提供在线学术期刊的存取,绝大部分单位是免费获取。
2002年BMC和法国国家研究、科学中心的科学信息和技术研究所(INIST)宣布合作建立开放使用档案。
2.3 逐步成熟阶段(2004年至今)
2004年11月以来,开放存取逐步走向成熟,一些基金组织将会受到美国国家卫生学院的公众访问政策的启发而制定出类似的政策。美国国家卫生学院的政策将会使更多的学者和决策者开始了解OA出版模式,同时我们也看到有些基金组织会在促进公众利益方面做得更好更多,在与出版商合作方面也会做更小的让步,例如:(1)要求而不是建议在OA仓储中存放OA文献;(2)允许OA文献发布在任何符合某种条件的OA仓储中,而不是仅限于唯一的OA仓储中心;(3)缩短期刊发布与许可OA模式发布之间的延迟;(4)取消使用限制,在“公平使用”或者“公平对待”方面会放宽政策,(5)OA模式的相关政策将超出文献进而发展到数据发布方面[15]。
3 开放存取的形式
(1)BOAI提出了实现开放存取的两种途径:自我存档和开放存取期刊[16]。
(2)芬兰学者Bo-Christer Bjork则将之总结为以下四种:实施同行评审的电子期刊、特定学科领域的预印本服务器、基于大学的机构仓储以及作者本人的个人主页[17]。
(3)李武等将实现开放存取出版的主要途径归纳为以下两种:OA期刊(开放存取期刊)和OA仓储(开放存取仓储)[1]。
(4)也有人认为实现开放存取的途径有[18]:①建立以学术研究机构、学校、系别、科研基金会等为单位的机构知识库;②以学科分类为基础,建立学科知识库;③开放存取期刊;④学者个人主页及Blog。
(5)开放存取实现方式有[3]:①基于OAI的开放元数据机制;②基于DOI的永久性保存与利用机制;③基于搜索引擎的开放存取机制;④基于Web Service的开放存取机制。
4 开放存取的现状
4.1 国内开放存取的现状
目前国内有五个开放存取知识库,即奇迹文库、国家科技图书文献中心的中国预印本服务系统和教育部的中国科技论文在线、arXiv中国镜像、香港科大机构OA仓储。目前其影响力都较小,尚缺乏相应政策支持,国内学者亦大多采取观望态度[19]。
2003年12月29日,我国中国科学院院长路甬祥院士代表中国科学家签署了《柏林宣言》。2004年5月,路甬祥院士、中国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员会主任陈宜瑜院士代表中国科学院和中国国家自然科学基金会签署了《柏林宣言》,表明中国科学界和科研资助机构支持开放存取的原则立场。
为了吸取发达国家的OA经验,推动中国政府部门和相关机构积极制定相关的政策和战略,中国科学院与IAP(科学院间国际问题研究组织)将于2005年6月下旬召开了“科学信息开放存取政策与战略国际研讨会”,会议主题为科学信息OA政策与战略。
4.2 国外开放存取的现状
国外开放存取的研究有两个阵营,一是以Peter Arzberger为首的理论研究阵营,第二个阵营是DOAI为核心的技术开发及应用研究,他们进行开放存取系统结构、框架、技术组成等方面的研究,开发出众多应用系统,如Dspace、Eprint等。
目前国际上专门致力于OA出版的出版商或机构有很多,其中有代表性的机构的项目有:①科学公共图书馆(PloS);②BioMed Central(BMC);③布达佩斯开放存取先导计划(BOAI);④学术出版和学术资源联合机构(SPARC);⑤Oxford University Press(OUP);⑥Proceedings of the National Academy of Sciences USA(PNAS)。
5 开放存取的优势及存在的相关问题
5.1 开放存取的优势[20]
开放存取除了具有投稿方便、出版快捷、出版费用低廉、检索方便、便于传送或刊载大量的数据信息、具有广泛的读者群和显示度的优势外,还具有以下好处:①增加研究者文章引用率,加快科学研究速度;②提高学术研究机构、科研基金的影响力和美誉度;③降低获取科研文献的门槛,有利于发展中国家缩小和发达国家在科学研究上的差距,促进科学研究在整体上进步,增加公众对科学的理解;④杜绝文章抄袭,防止学术腐败,提高科学研究整体功效;⑤提高教育质量,缩小学生学习与实践的距离。
大量的统计调查表明,OA出版可以显著提高论文的被引频次。例如,对119924篇公开发表的计算机科学方面的会议论文调查发现,OA论文的平均被引次数为7.03,非OA论文的平均被次数为2.74,相差2.6倍[21]。
5.2 开放存取的主要问题
5.2.1 版权问题
目前一般采取Creative Commons(CA)标准,与博客(Blog)普遍采取的版权声明是一样的,CA还有针对科学出版的Science Commons项目。CA的核心在于赋予作者灵活定义自己需要的版权,可以保留部分自己需要的(如署名权),而放弃其他不需要的(如转载、复制等)。CA组织会根据世界各国法律的不同,专门组织专业人员书写版权条款,CA目前也有专门针对中国的版本[20]。
5.2.2 质量控制问题
OA虽然加快了出版速度且可以免费获取,但如果不以保证质量为前提,这种速度和免费的价值是不大的。所以,如何制定网络出版的质量控制策略,特别是如何建立行之有效的、跨机构的评审联盟制度是比较重要的。
5.2.3 知识产权问题
开放存取出版模式下,知识产权的表现形式是什么,如何指定相应的管理策略,如何解决传统出版模式向网络出版之间知识产权划分的问题,如何保护产权人利益等问题。
5.2.4 费用问题
为读者提供免费访问服务,并不意味着出版开放存取期刊也是免费的。
为了弥补出版成本和传播成本,开放存取倡导者提出了多种途径,包括争取相关机构的赞助、广告收入和为用户提供增值服务收入等,但认为最为主要的是作者付费模式。
作者付费模式是针对于传统读者付费模式而言的,即作者为出版自己的研究成果需要支付一定的出版费用,并为读者提供免费服务。开放存取倡导者认为作者付费模式具有合理性并可以保证开放存取出版的可持续发展。
5.2.5 其它问题
开放存取的出版模式还涉及技术标准、服务政策、数字存档、合作出版、服务模式、知识管理与语义检索服务等方面的问题。
6 开放存取的发展趋势
6.1 开放存取出版模式最终是否可行、能否成功还有待实践的检验,需要各方的支持和协作,在中国推广开放存取的策略,需做到以下几点[19]:
(1)政府相关部门制定相关政策和法律,鼓励科研论文的开放存取;(2)研究机构、大学、科研基金提供者制定强制性政策要求所有科研论文开放存取,并纳入到考核的环节中去;(3)研究者向开放存取期刊投稿,或将自己的研究文章在机构知识库或学科知识库中存档面向公众共享;(4)研究机构、大学、科研基金提供者提供必要资金支持建立机构知识库或用于支付作者向开放存取期刊投稿的费用;(5)传统出版商逐渐向开放存取模式转变,并为读者、作者、学会提供更多的增值服务;(6)开放存取出版商提高开放存取期刊影响力,并为读者、作者、学会提供更多增值服务;(7)专业及大众媒体:向公众及科学家社群宣传开放存取概念,引起大家的关注和讨论,增加对开放存取的认识,消除顾虑;(8)技术及开发:研究建立中文论文开放存取的标准,开发能够整合所有开放存取文献的搜索技术;(9)文献计量及评价:建立适用于开放存取模式的计量及评价体系,如:除考虑文章引用率外,下载量是否可以考虑等。(10)公共图书馆:向读者重点推荐开放存取期刊及开放存取知识库。
6.2 国外开放存取的理论研究[19,22]
国外开放存取的理论研究,一开始就采取国际合作方式,体现了开放存取的跨国性特点;并且将开放存取与网络出版、永久性保存、公益性信息服务结合在一起,也就是说,永久性保存项目必须包括开放存取解决方案;而且出现了一系列开放存取系统。这表明,开放存取的一个重要内容是学术资源的开放出版、发布与保存。
6.3 开放存取文献的数据集成
开放存取可看作是一种分散式的数据提供方式,各个学校、学科等都可能会维护各自的知识库,对用户查询来说是不方便的。对于用户来说,通过统一的检索人口查询各种文献是最方便的。可通过主流搜索引擎:如可通过google scholar进行科学文献检索;类似的还有Yahoo!CC Search;也可通过一定技术规范,如XML,OAI-PMH等,集成数据,并提供统一搜索人口。从长远看,用户更习惯于通过主流搜索引擎搜索并获取开放存取论文的全文,如有资料显示约65%的用户是通过Google来查询DOAJ(开放存取期刊目录)中的文章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