适时适度地推进财政体制改革,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体制改革论文,财政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去年以来,我国经济进入了经济良性增长的上升通道,世界经济也在逐步回暖,民间投资趋于活跃。在这样的背景下,对近年来支持我国经济稳定增长的长期建设国债的发行规模和力度进行适时适度的调整,对其绝对数量做审时度势的酌情调减是符合实际的。而且在保持政策稳定性连续性的同时,根据经济形势的变化,适时适度进行宏观经济政策相机调整也是必要的。
明确政策调整的目标和方向
当前,我们应当按照建立公共财政体制的要求,合理确定长期建设国债政策调整的范围和要点。
对长期建设国债的政策做出一些适度调整,必须符合我国政府职能和公共财政职能的定位与转换的基本要求,必须符合在我国政府职能和财政职能方面校正政府“越位”和“缺位”的现实需要。在具体的资金投入方向上,应该使长期建设国债资金逐步退出一般竞争性的领域,发挥市场机制在资源配置上的基础性作用。
长期建设国债的政策调整也应该符合国家发展规划确立的战略发展目标。当前,我们在更具体地考虑长期建设国债资金投入的结构时,应该继续关注原来已经形成的一些重点,保持政策稳定性和连续性,按照党的十六届三中全会《决定》明确表述的统筹协调发展的新发展观的要求,将改革开放以后形成的以经济建设为中心的正确思路进一步上升到更加关注经济、社会、自然的整体和谐发展。中央已经明确的生态保护、国土整治、西部开发、东北老工业基地改造等,这些指导思想的落实必须放在今后一段时期长期建设国债资金考虑的重点之列。
对原来已经形成的长期建设项目,要考虑继续投入资金来完成续建和收尾;对于社会总体发展需要缓解公共产品和部分准公共产品瓶颈制约的基础设施项目,长期建设国债资金要继续予以特别关注。那些与解决“三农”问题、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紧密相关的重大项目,也必须作为重点,在原来已经有所关注的基础上,进一步加大资金支持力度。我们认为,长期建设国债应当与其他的财政政策和宏观政策相结合,促使政府投资引导民间投资增长的作用,更多地以“四两拨千斤”的方式来服务于培养财源、做大蛋糕等市场经济条件下政府能够发挥政策力度的重要事项。
正确处理协调好各方面关系
值得注意的是,长期建设国债的政策调整,必须正确处理好几方面的关系。
首先,应当和税收政策的调整相互呼应,协同配合。前一些年,协调配合的政策举措就已卓有成效,我们在1999年以后陆续推出了一些局部减税的措施,虽然在总体上不能把减税作为重点,但是在操作上结构性减税已经有一系列具体安排。今后一段时间,在已有的局部减税的基础上,可以利用尚可用的一些减税空间,与大力推进的税制改革相结合,水到渠成地发挥减税的效应。十六届三中全会明确地提出今后税制改革的重大事项,比如增值税的转型,某种意义上等价于一个比较普遍的减税举措;比如内外资企业所得税的并轨等等,在现在外资普遍享受的15%左右的优惠税率和现在内资企业标准的33%的税率之间,可以求得一个可行可操作的税率水平,实际上对于内资企业来说也是一个减税的安排。
其次,在对长期建设国债政策的实施力度和结构调整中,必须结合财政体制改革深化的方向和思路。建立健全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相配套的分税分级财政框架,必须在巩固1994年财税配套改革的基本成果的同时,认真分析研究它仍然遗留的没有解决好的问题。需要在减少政府层级和财政层级的大前提下,考虑怎么样真正建立“一级政权、一级事权、一级财权、一级税基、一级预算、一级产权、一级举债权”这样相互配套协调的分税分级财政体制,重点要在1994年已经作出的中央和(省为代表的)地方分税体制框架之下,对省以下体制灌注分税分级体制的实质性内容,建立合乎现实需要的分税分级财政。
第三,具体的改革和调整内容必须和建立规范的公共收入制度相结合。在前几年农村税费改革试点的基础上,十六届三中全会已经明确了农业特产税和农业税方面的改革,指出了城乡税制一体化的方向。我们要结合缓解基层财政困难,促进城乡协调发展,在财政体制方面进一步完善财政转移支付制度。税制改革应该和公共收入制度的通盘改革相协调,审时度势地推进。社会保障体系必然要进一步发展到越来越一体化、越来越发挥全社会的互济功能,建立规范统一的社会保障税,可能是在社会保障资金筹集方面的一个值得探讨的思路。还有,十六届三中全会《决定》中强调的物业(不动产)方面的税种,主要是房地产税,在其逐步发展过程中,可以给今后的基层财政形成稳定的大宗税源。随着市场化、城镇化进程加快,我国税收增长潜力仍然很大。
第四,结合公共财政支出框架的建立完善,按照公共财政的原则,进一步调整优化支出结构,大力推进部门预算、收支两条线、国库集中收付、政府采购制度等方面的改革。在财政支出资金的使用方面,努力研究找到一套比较切实可行的绩效评估操作方法,逐步建立科学有效的评估体系和机制。要在依法行政、依法理财的原则下,以“金财工程”为技术支撑,形成一套高效有序的财政资金运行调控和监督体系;在支出过程中,结合绩效考评制度的完善,越来越严格地对预算执行过程和完成结果实行全面的追踪问效。
随着宏观调控政策的积极调整、长期建设国债规模的逐渐收缩和公共财政框架下财政体制改革的积极推进,我们还要考虑,按照公共财政的要求积极地设计和创新在财政支出机制上的新方式新方法。比如在改革试点和推进的基础上,进一步扩大贴息规模,提高贴息资金的使用效率和放大倍数,浙江省在这方面的探索已经取得很好的经验。中央财政1999年以后以贴息方式正面介入大型国有骨干企业技术改造的经验也值得很好地总结和提升。另外,我们还应该进一步理顺财政和国家开发银行、信用担保机构等政策性金融机构的关系,更积极合理地发挥政策性金融体系的作用;进一步深化和完善政府采购制度改革,加强招投标的管理和多样化的采购规范,克服经济转轨过程中的职能不到位等造成的负面影响,总结经验,改革创新,积极推进我国财政体制改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