化学新课改实践中的教师教学自由及其实现,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新课改论文,化学论文,教师论文,自由论文,实践中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新世纪的课程改革已经走过10多年的历程。实施新课程的目的是为了改变传统课程过于注重知识传授的倾向,进一步促进学生发展的自主性和主动性,使获得基础知识与基本技能的过程同时成为学生学会学习和形成正确价值观的过程。在教学实践中,教师贯彻执行课改理念的程度成为制约新课改成败的关键所在。在教学中,采取何种方式和方法进行教学的主体是任课教师,其享有法律和事实上的教学自由,任何人不能在课堂上干涉教师的教学。这种自由也正是教师教书育人的专业体现。但同时也正是教师在课堂上存在着较大的自由空间,从而导致了课堂效果存在高效、优质与低效、一般的区别。教学改革在一定程度上就是教师在一定程度上改变自己原有的教学行为。探讨新课改实践中的教学自由有助于提升教师的专业素养,也有利于促进课改向深层推进。 一、教师自由的含义 自由就是主体在活动中有目的、有能力、有权利做他应该做和能够做的事情。这就是说,主体性、认识的必然性构成了自由的基本要素,为所欲为和自律、他律构成了自由的2个方面。教学自由不是课堂的随意放松和任意调整,而是教师在教学实践中尽最大努力提高教学质量的过程。在实践过程中,教师最大的教学自由就是选择的教学行动已经在不知不觉中契合教学规律。从结构上看,教学自由可以分为2个层面,即内心自由与行动自由。内心自由与行动自由之间是紧密联系的,教师的内心如果是不自由的,而是对教学怀有某种不正当的企图,就不可能实现教师自由;同样,如果教师不能将内心的自由展现在教学行为中,就无法真正成为教学的主体,也就不能获得真正的教学自由。真正的教学自由必须由内心的教学思想转化为具体的教学行为。 (一)内心自由是教师教学自由的基础 所谓“内心自由”,主要包含教师精神(道德)层面的自由和思想层面的自由。它是教师职业生活中所应具有的最基本的自由。教师的内心自由首先是道德意义上的,即教师用意志克服自身欲念的束缚。当教师在教学生活中能学会理性地控制自我的情绪和欲望,并表现出应有的德性时,内心就是自由的;如果任由情绪压制自身的理性或被功利与私欲遮蔽了自我的道德与良知,其内心就不可能是自由的。 内心自由的另一个层面主要指人的思想自由,也就是思维和认识层面的自由。在教学生活中,思想自由体现为教师能克服经验主义、教条主义的束缚,进行独立的思考,从而获得对教学本性的科学认识。日常生活中存在大量似是而非的经验和形形色色的理论,它们往往未经理性的审视就轻而易举地占领了人的头脑和心灵,束缚了人的思维,成为个体思想自由的障碍。必须指出,很多教师由于自身知识视野的狭窄、经验的束缚和教学的懒惰而造成自身在观念和认识上的局限,从而阻碍了其内心的自由思考,导致很难形成正确的教学行为,是造成课改推进滞后的主要原因[1]。 (二)行动自由是教师教学自由的外在体现 如果一个在学校生活中缺乏实际行动的教师即使会背诵高深的教学理论,却没有将教学理论转化为实际行动,这样的教师仍然不是自觉、自为的主体,并不具有真正意义上的教学自由。由此可以说明,教师要想获得真正的教学自由,还必须把内心的自由转化为现实的行动。对教师而言,其主要的活动领域就是教学,因而其自由的外在体现主要表现为教学设计思想和教学实践的自主状态。教师自由保证了教师作为一个专业工作者的存在。利伯曼指出,教师在专业的自律性范围内直接负有做出判断、采取行动的责任,这是因为教师最清楚知识内在的规律,他们最有资格决定应该学习哪些知识以及如何学习知识,这实际上就是教师的行动自由。教师自由没有最大限度,只能无限地接近于教学规律和学生的学习心理。正因如此,教师教学自由的探讨永无止境。 二、化学教师教学自由的实现 在化学教学实践中提出追求教师教学自由,就是希望教师的活动不受教育教学外在的各种潜规则的摆布,化学教师在自己的课堂中可以自主、自觉和自愿地进行教学。这并不是要求教师要违背教学规律,而是要遵守一定的规则,在规则的范围内尽可能克服经验习惯,把握因人而异的教学规律,从而实现学生的发展。各个学校都有类似的“教学五认真”检查和集体备课活动,但是这些都是针对教学的宏观指导,教师进入课堂后采取的具体教学形式和学习的具体内容仍然给教师极大的自由空间,利用和实现这些自由,将是课堂教学实现优质高效的关键所在。 (一)教师要充分认识教学规律 教师教学自由的获得必须建立在对教学过程规律的充分认识上。获得教学自由的关键不在于摆脱教学过程的外在规律性和必然性,而在于使外在的规律性和必然性转化为课堂教学的要素和环节。教学是一种复杂的活动,其复杂性主要表现为教学过程的多样性、变动性和不确定性。从“多样性、变动性、不确定性”这3个角度来看,教师教学工作的复杂性远超过许多人的想象,其中涉及的专业知识、专业技能与专业判断相当复杂。专业判断的复杂性主要是因为教师常常需要同时决定许多因素(如教学目标、教学方法、教学评价),且又持续进行局部调整,无法一个因素、一个因素分开来考虑。教学的复杂性充分体现了教师行为的多样性选择,同时也使教师的教学活动丰富多彩。因此,教师要充分认识教学过程内部各种因素之间的必然联系,把握教学规律,因为教师对教学规律的认识越深刻,教师的教学行为就越自由,主动权就越大。相反,不懂得教学规律,教师就会处处被动,也就不能获得真正的自由。 例如,电解原理是高中化学最基本和最重要的化学原理之一,是高考的必考考点,出现在必修与选修模块中。电解原理在苏教版“化学1”“化学2”“化学反应原理”“实验化学”与“化学与技术”模块中分别以“观察与思考”“资料卡”“交流与讨论”“实验”“活动与探究”的栏目方式呈现(见表1)[2]。 不同的教师面对相同的教学内容,会根据自己对学生的理解和对高考的评估分析,从而出现将其他选修模块的内容融合在必修内容进行学习,大大增加了学生的学习负担。分析教材内容可以发现:在学生学习化学的不同时期,教材进行了差异化的处理。了解这一差异,在教学中才能做到知识学习的针对性和层次性。教师拥有选择授课内容的权利,但其教学行为不能违背基本的教学规律,不能违背高中化学知识的结构逻辑。教师教学自由要求化学教师加强专业知识和教育理论的学习,在教学中把握好度和量,要针对学生的学习特点,不能随意拔高和拓展,违背课改对选修教材设置的初衷。 (二)教师要注重在教学实践中体现教学规律 教学实践是复杂的、不确定的。拥有教学理论知识并不代表教师能面对复杂的教育情境作出合理的判断、决策。教学理论既要有独立于教学实践的理论研究,也要在实用取向的指导下开展教学研究。因为离开教学实践,教学规律就没有了意义,教师教学自由也同样没有了意义。因此教师既要注重把握教学理论知识,又要注重运用教学理论知识,体现教学规律,解决教学实际问题。 例如,以和NaOH溶液反应为例,相同的教学达成目标如果采取不同的教学方式,收到的教学效果也会不同[3]。 方式2:你知道“84消毒液”的有效成分吗(NaClO)?你知道NaClO是如何制备出来的吗?(告诉学生:将通入NaOH溶液中就可以得到),请你应用氧化还原反应的规律,写出该反应的方程式。 方式3:你知道“84消毒液”的有效成分吗(NaClO)?它真能漂白有色物质吗?让我们来验证一下。教师演示“84消毒液”漂白月季花瓣的实验。请你应用氧化还原反应的规律,写出该反应的方程式。 方式4:你知道“84消毒液”能漂白有色物质吗?请大家亲自试一试它的功效如何。学生验证“84消毒液”漂白有色布条的实验。你知道“84消毒液”的有效成分吗(NaClO)?请你应用氧化还原反应的规律,写出该反应的方程式。 上述4种教学方式中,各自体现了不同的教学基本观念。第1种方式体现了“教师主导”的教学认识,学生只是作为被动记忆知识的机器,教师只需要将知识倒入学生的大脑容器中。第2种方式体现了“训练为主线”的教学策略,通过学生动手分析化合价升降规律,并加以练习强化,达到熟练做题的目的。第3种方式体现了“情境教学”的教学思想,学生对化学方程式的理解可以通过教师演示实验进行感知,然后进行方程式的书写。第4种体现“以学生为中心”的教学观念,问题的设置与解决都是通过学生自己来完成,在学生主动参与和合作探究中,促进了对知识的理解。 通过上述案例可以知道,不同的教学行为体现了不同的教学规律。在不同的时期,这些方法都曾被教师所采用。在专家看来,某些陈旧的教学方式早应该退出今天的课改舞台,但事实上,上述4种教学方式在现实教学中依然并存,这说明课改取得了一定的成绩,欲取得更大的进展工作任重而道远。作为课改实践下的化学教师要充分利用各种培训和业务学习,努力学习先进的教学理论,用科学的理论武装自己的头脑,同时要对各种不同的教学行为进行对比分析,选择出最优和最佳的课堂教学方案。 (三)教师要在教学实践中追求教学理性 1.教师的教学理性表现为教学的专业性 教学的专业性即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对其角色的选择及其行为表现,应以专业知识为其根据。真正的教学拒斥各种缺乏深思熟虑的武断和消极的选择及决断。教师必须具备高水平的知识与技能,把握教育教学的原理原则,并在教学活动中,充分体现教学的专业性特点。 例如,在高三化学复习中,使学生对化学知识网络化、系统化,提升解题技能,这是高三化学教师专业能力的主要内容。然而部分教师尽管在课堂上采取多种形式的教学方法,但由于不能科学理解考试说明中相关要求,常常出现一些训练偏差现象,造成复习效率低下。下面是某校一节高三“物质结构与性质”复习中模拟考试的一些选题: (1)基态碳原子的轨道表达式为________。 (4)[]的配体是________,配位原子是________。 (5)W元素的原子的M能层为全满状态,且核外的未成对电子只有1个,W晶体中微粒的堆积方式是图1中________(选填“甲”“乙”或“丙”);已知W晶体中1个晶胞的边长为a cm,则W晶体的密度为________(用含a的表达式表示,用表示阿伏加德罗常数)。 对照《2013年江苏化学科考试说明》中有关物质结构的相关要求[4]: (1)能用电子排布式表示1-36号元素的原子及简单离子的核外电子排布。 (2)了解共价键的主要类型σ键和π键,能用键能、键长、键角等数据说明简单分子的某些性质(对σ键和π键之间相对强弱的比较不作要求)。 (3)了解简单配合物的成键情况(配合物的空间构型和中心原子的杂化类型不作要求)。 (4)知道金属晶体的基本堆积方式,了解常见金属晶体的晶胞结构特征(晶体内部空隙的识别、与晶胞的边长等晶体结构参数相关的计算不作要求)。 通过对比分析可以看出教学中的选题已严重违背考试说明中的相关内容。将这样的习题让学生去训练,不仅无用,且浪费学生的宝贵时间,到头来只能是吃力不讨好,是对学生不负责任的一种表现,这种教学就没有体现高三化学教师的专业水平。 教师在复习选题时须吻合考试说明和课程教学要求。高三教师必须认真研读学习化学科考试说明和教学要求,认真做好近3年的高考试卷分析,及时学习新的考试说明。在此基础上要细心、尽心研究,精确把握考试说明和课程教学要求的内涵和外延,知道高考考什么和怎么考。平时的复习选材和选题不仅要常对照考试说明且要及时跟备课组同行集体研究,不断地提升自己的专业化水平。 2.教师的教学理性表现为教师的实践智慧 教师的实践智慧是对教学理论的超越,它渗透在教学理论的具体应用之中。教师的实践智慧既非纯粹的教学理论,也不是单纯的教学经验,而是教师对教学过程规律自我独特的认识。实践智慧一方面超越了教学理论的书面描述,另一方面又克服了教学经验的简单归纳,它的显现过程是使教学实践活动不断趋于合理和优化的有力保证。 例如,原子结构知识由于具有微观性和抽象性的特点,很多学生对其难以理解,教师可以采用类比的教学策略。合理地选择和运用类比能在帮助学生有效理解概念的同时,类比本身的有效性可有效降低学习者对科学概念的认知难度。但是用生活或学生熟悉的情境中什么相关的概念进行类比,如何防止类比出现负迁移,这就需要教师拥有一定的实践智慧。教学智慧不是撰写在纸上的,它需要教师在教学实践中不断总结、反思和调整,从而提升自己的教学水平。下面是某校骨干教师在课堂上采用的类比内容(如下页表2)[5]。 从下页表2可以看出,类比物是学生日常生活中所熟悉的事物和生活情境,可以形象而直观地展示电子的能级及其迁移。教师通过这种方式帮助学生理解抽象的化学概念,是经过大量的教学实践不断总结出来的,体现了教师的教学智慧。这就需要教师在平时实践中能从学生的角度出发设计教学过程,及时撰写教师反思,并观察学生的日常生活,采取学生喜闻乐见的形式,使化学学习有趣、有味。 3.教师的教学理性表现为教师具有清晰的教育价值观 教育价值观是教师对教育的看法,教育价值观直接影响教师的教育行为。有着正确而积极教育价值观的教师在处理教学问题时,选择不尊重学生的行为的可能性大大少于其他教师。因为他们时刻都努力调整他们的行为应与自己所持的教育观保持协调一致。而那些没有清晰而坚定的教育信念的教师往往会出现行为与预设不一致的现象。 学生通过上述分析,明白其中的大小比较原理,比单纯的记忆其规律效果要好得多。在面对学生遇到类似的问题时,尽管知道应该让学生去自己发现规律,但是由于担心学生发现不了,教学时间不充足等因素,教学中往往出现包办代替的现象,这实际上就是自己教学的价值观不坚定的表现。“教是为了不教”“学生为中心”等教学观念需要教师在实践中不断尝试。通过自己的感悟,不断地增强教育价值观的坚定性,从而不断推进课程改革的发展。 教学活动是依赖于理性并最终指向学生的理性发展的,而理性本身不仅意味着自由,而且追求自由[6]。在教学活动中,教师对教学自由的追求同样也是不停息的。对教师而言,没有他们的自觉、自由的思考,就没有真正的教学设计。课堂改革的进一步推进,需要一线教师自由、自觉地采取教学行动,这样才能迎来教育改革更多的曙光。 编辑手记:本文通过分析教学自由的含义以及教学自由与提高教学质量的关系,指出可以通过三个途径实现化学教师的教学自由:充分认识教学规律,在实践中体现教学规律,追求教学理性。这不仅让编者想起了庖丁解牛,在编者看来,要实现教学自由,关键在于对教学规律的深刻理解和学生学情的精准把握,切中教学肯綮,才能“以无厚入有间,恢恢乎其于游刃必有余地矣”。新课程改革中教师的教学自由及其实现_教学理论论文
新课程改革中教师的教学自由及其实现_教学理论论文
下载Doc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