企业应重视对宏观经济形势的研究运用,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经济形势论文,重视论文,企业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企业作为市场竞争主体,作为国家宏观经济的微观基础,其经营管理行为的实施是在总的宏观经济背景下进行的。也就是说,国家的、区域性的、全球性的宏观经济运行状况对企业行为具有不可忽视的影响。外贸企业一直处于我国改革开放的前沿阵地,受国际、国内宏观经济形势的影响更大,这次东南亚金融危机引发的全球性的经济和金融震荡,使许多外贸企业措手不及,经营限于被动。严酷的事实给外贸企业及其经营管理者提出了更高要求:
企业不仅要准确理解并把握现行的国家宏观经济政策,使企业行为符合、顺应宏观经济政策的要求,以获得预期的短期收益;同时,更要加大对国际、国内宏观经济形势研究的力度,充分运用其研究成果,以便准确把握经济形势的未来走向,及时调整企业的经营发展战略,确保企业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不因外部环境的突然变化而措手不及、盲目决策,使企业不断增强竞争力,长期掌握市场竞争的主动权。
一、宏观经济形势研究与运用的一般原则
从宏观总量的角度分析,宏观经济的运行状况也就是宏观总量即社会总供给与总需求之间的状态。在市场经济条件下,社会总供给与总需求之间的平衡是暂时的、相对的,而失衡即不平衡却是长期的、绝对的,这就要求中央政府对经济进行必要的干预,政府会利用自己的特权,通过采取积极的或紧缩的财政、货币政策来拉动需求或抑制需求的过快增长,以保证宏观经济运行的基本平稳,这就是企业经营的大背景、大环境。
国家采取不同的财政、货币政策,就会在不同程度上影响区域性的宏观经济形势,而不同的宏观经济形势对企业行为有着完全不同的影响:
(一)、社会总供给过剩与企业行为
1993-1996年,我国通过整顿金融秩序,采取适度从紧的财政与货币政策,有效控制了社会总需求过度膨胀,成功实现了宏观经济的“软着陆”。在一些行业明显出现了供给过剩的现象(产业结构调整不到位也是出现这一现象的原因之一),1998年5月,对601种日月消费品的统计数据表明,供不应求的商品几乎没有,市场有效需求不足已经成为我国宏观经济运行的主要形式了。
在这种形式下,启动市场、刺激消费已经成为政府宏观调控的重要政策指向。而一般性的企业行为特征则是:企业家对未来市场信心不足,投资扩张欲望不高,企业倾向于战线收缩防守:缩减投资,撤并机构,裁减人员。整个社会经济限于不景气气氛中。当然,有共性就有个性,有挑战就有机遇,在不景气的经营环境下,企业是选择寄希望于政府出来“救市”,还是选择挖掘潜力,谋求创新,不同的选择就是企业间不同层次、不同水平的表现,企业间就会出现不同的结局。
(二)、社会总供给不足与企业行为
从理论上讲,当一个国家的基建投资与居民货币收入的增长幅度高于国同收入的增长幅度时,则表现为总供给不足的宏观经济总量失衡状态。应该说,社会总供给不足、市场有效需求膨胀是多年来我国宏观经济运行的基本特征。
在这种形势下,商品供不应求,企业的往来款与存货的周转速度加快,财务运行状况良好,投资扩张欲望强烈。但往往有较大的盲目性,盲目决策的负面效应的体现有滞后性的特征,并且会被需求膨胀的经济形势所掩盖,但是,当宏观经济形势在政府干预和市场调节的双重作用下有所转变的时候,企业便会尝到当初盲目扩张的苦果。
二、外贸企业对宏观经济形势研究与运用的现状
长期的垄断经营使外贸企业对外部经营环境变化带来的压力重视不足,虽然近年来,外贸体制改革逐步深化,外贸企业基本站在了与其它行业相同的起跑线上,一些企业逐渐认识到了宏观经济形势研究对企业行为尤其是确定企业发展战略的重要影响,成立了专门的发展战略或政策研究机构,配备了高素质的专业人才。但从实际效果看并不理想,因为多数企业的宏观经济研究成果与企业行为的确定是脱节的,没有起到应有的决策依据作用。企业确定的中长期发展规划还是口号式的,既没有对各种可能的影响因素的科学分析,也没有切实的、可操作的保障措施;年度计划也是一堆关于营业额、利润额等经营指标的罗列。对企业的经营管理没有实质的导向与约束作用。另外,还有相当一部分外贸企业不仅自身没有专门的经济形势研究机构与人员,也不够重视相关研究成果的吸收与运用,出现制度创新、决策创新的少,重蹈复辙的多;有明确目标的少,跟风的多;大成功的少,维持、观望的多。1992年的房地产热,1993年的钢材热曾使多家外贸企业盲目“入市”,造成了巨额的资金占压,大量的无效益投资和不良债权直到今天仍是外贸企业财务状况难以好转的主要原因。
三、宏观经济政策研究对外贸企业的重要性
外贸企业是我国外向型经济的主体,对保持我国经济的稳定增长、维持我国国际贸易收支平衡起到了不可替代的作用。但仅对外贸企业本身来讲,90年代以来出现了各种各样的问题:企业整体效益滑坡,潜在亏损严重,资产质量下降,财务状况恶化。这些问题的原因从表相上看是企业诸如投资失误、担保失误等造成的,但从根源上讲,就是各级企业经营者在不同经营领域上的决策失误。剔除责任心的因素,决策失误频频发生的主要原因,就是在世界经济已经进入一体化的背景下,对国际经济形势、国内宏观经济运行状况没有一个准确的理解和把握,对未来的发展趋势和政府即将采取的调控政策没有一个科学的判断。企业在这种情况下作出的决策是盲目的,主观的,不科学的,当然出问题也就不奇怪了。所以,研究、分析企业所依存的宏观经济运行状况,并在企业决策中充分考虑这些因素对企业发展的影响,是一个企业尤其是外贸企业发展壮大过程中不可或缺的一项工作。
四、外贸企业对宏观经济政策研究的重点
应该说,影响世界经济形势走向的各种因素的异常波动,都应是外贸企业关注对象,当然,不同经营领域、不同的进出口市场的企业在研究方向上也应有所侧重。但是,总的来看,以下方面应该成为外贸企业在宏观经济政策研究和宏观经济形势预测时关注的重点:
(一)、本国的国内生产总值增长态势及现行的财政与货币政策;海关、财税及统计部门公布的各种数据的经济含义。
(二)、与本企业经营范围相关的国内、国际主要商品市场现货、期货价格指数,预测价格走势,以确定最佳存货规模及报价策略。
(三)、本企业主要投资集中地、主要市场(供应市场和销售市场)集中地的政治稳定、经济繁荣、金融安全、经济开放度(进口额除以GNP)等方面的信息。
(四)、高新技术产品的开发与产业化状况。
(五)、其他与本企业、本行业相关的财税、货币、管理制度的变动情况。
五、 外贸企业在宏观经济政策研究与应用中应处理好以下几个关系
(一)、正确处理加强宏观研究与强化基础管理的关系
为提高外贸企业的管理水平和经济效益,外经贸部作为行业主管部门,在加强企业领导班子建设、强化财务审计工作等方面做了大量工作,并提出了“三挖潜、四清理”“双降(降成本,降费用)”等具体指导措施。这些无疑是完全正确的,也确实抓住了根本,见到了实效。但是,我们也应该意识到,这些工作的最终结果是提高了企业的基础管理水平,提高了企业的资产质量,提高了竞争力。但有了这些是不是就可以无往而不胜呢?我想还是不行的,基础管理的提高仅是保证了企业有了参与竞争的资格与资本,但还不能保证在市场竞争中取胜。企业是应该有“头脑”的,企业对未来经济形势走向的判断是否准确,采取的应对措施是否得当才是最具竞争力的致胜因素。
也就是说,对国际、国内宏观经济形势的研究、分析与判断并制定适合本企业特点的发展战略,和企业通过加强管理,改善资产结构,提高竞争能力,是企业在市场竞争中取得胜利的不二法则,二者缺一不可。
(二)、 正确处理分析现实宏观经济形势与分析经济形势预期走向的关系
分析现实的宏观经济形势和宏观调控政策,目的在于使企业的经营管理决策顺应宏观经济形势和宏观经济政策的要求,以有利于获得最大化的收益;而对政府在未来将要采取的宏观经济政策和未来宏观经济形势预期走向的研究,目的在于使企业决策者及时、准确地把握未来国际、国内宏观经济形势的走向,适应外部经济形势的变化,确保企业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不会因外部环境的变化而出现大的决策失误,从而避免企业因此而导致的经营性亏损甚至破产。从以上可以看出,企业研究现实宏观经济形势是基础,研究的重点应是对未来经济走向及政府将要采取的经济政策的判断,这也是企业决策最重要的参考依据所在。
总之,由于经济发展存在着周期性循环的特点,在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过程中,中央政府对经济的宏观调控会日益加强,企业不重视对宏观经济形势的研究与应用,盲目决策,只能会使企业发展偏离开确的方向;反之,如果企业的重大决策能够顺应外部经济形势的变化,则企业总能站在“制高点”上,在市场竞争中立于不败之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