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初中数学课堂结尾的思考——基于一次专项调研,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结尾论文,专项论文,初中数学论文,课堂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近期,笔者聚焦于“初中数学课堂结尾的细节”,进行了专项调研,听了160多节常态课,结果发现:仅有15.6%左右的课,教师能够较好地关注和利用课堂结尾这一环节;而有85.4%的课,教师或拖堂,或草草了事地收尾,或呆板、机械地小结.日常课堂的结尾,成了被大多数教师轻视或忽略的环节!本文结合初中数学课堂结尾的一些现象,谈谈笔者的思考. 一、消除拖堂,修炼换位思考的素养 现象:下课铃响了,教师还没有完成教学任务,于是就拖堂. 这类现象在此次调查中占58.2%左右.长期的拖堂带来的是什么?笔者观察到,对此,大多数学生表现出反感、不耐烦的情绪,不少学生还会低声抱怨,但大多数教师并不理会.而询问“为何不及时下课”时,大多数教师只是站在自己的角度考虑:我这是为学生好!在调研中,笔者还发现了一个令人深思的结论:有拖堂习惯的教师中的40%,在他们的课堂中教学方式较为单一、师生关系不太和谐、教学效率偏低. 教师拖堂,不是负责、奉献,而是时间观念不强,是对学生的不尊重;不是教师崇高和尊贵的体现,而是教师隐性霸权的体现.教学细节往往反映着教师的教学水准,折射着教师的教学思想,而拖堂与否这一教学细节实际上就反映了教师是否具有以生为本的思想和换位思考的素养. 【消除策略】 怎样才能做到不拖堂?叶圣陶先生说过:“我们必须会变成小孩子,才能做小孩子的先生.”笔者认为,要消除拖堂,教师必须修炼换位思考的素养,学会用学生的心灵去感受,用学生的眼光去看待,用学生的情感去体验自己的教学行为.这样,才能真正做到以生为本. 二、改写完备,演绎完整课堂的精彩 现象:临近下课,教师或以“今天我们主要学习了——”开头,简单重复一下本课所学内容;或把板书的课题等条目念一遍,最多再加上几个注意点,就此“下课”了. 这类现象在此次调查中占28.4%左右.这样轻描淡写、草草了事地收尾有效吗?笔者观察到,在教师这样收尾的同时,大多数学生的注意力指向分散,甚至出现骚动不安的现象.这不仅使整个课堂黯然失色,直接影响到教学效果,还会使学生产生“下课前的痉挛”,甚至发生“多米诺骨牌效应”. 这样简单重复所学内容仅仅是在形式上使课堂有了收尾(小结)这个环节而已,并无实效,甚至还会阻滞学生的思维水平及数学能力的发展.完整的课堂,不是无憾、无缺的课堂,而是充实、丰足的课堂.如果教师心中只有完备的教学任务,而没有学生,那么怎会有促使学生发展的教学设计,怎会有促进有效教学的课堂生成? 究其缘由,笔者发现,这类现象的产生主要来自三个方面:一是教师对讲课时间控制不当,前松后紧,临近下课已无时间用于收尾,只好讲到哪里算哪里,敷衍收尾就此下课了;二是教师仅关注课堂的完备,而不注重收尾的功效,为了完成完备的收尾形式,无视课堂的教学实际;三是教师受传统的“师结”习惯的影响,施事是教师,受事是学生,导致课堂收尾多是课前预设的“粘贴”和“再版”. 【消除策略】 俗话说:“编筐编篓,重在收口.”收尾在一节课中虽然仅占几分钟,却有它不可替代的作用.如果听一些名师的课或者阅读他们的实录,就会发现他们很注重课堂收尾的艺术.所谓“课堂收尾”,就是在完成一节课的教学内容后,教师引导学生及时回顾、总结、巩固、迁移、提升、点睛的教学行为.成功的课堂收尾除了可使课堂结构更加紧凑与完整,显现课堂教学的和谐与完美之外,更重要的是应有两大功能:梳理归纳、提炼升华——条理化、系统化,利于学生记忆、理解和应用;激活思维、画龙点睛——延伸性、拓展性,再次激起学生的思维高潮,使学生对关键问题豁然开朗,并产生余味无穷的感觉. 因此,笔者认为,教师必须高度重视课堂收尾的功效.在课堂收尾的设计上,教师要寻求突破,控制好课堂时间,尽量把收尾环节留给学生,以保证学生课后反思的质量;也要改写完备,以“不全”求“全”,在“有限”中追求“无限”. 三、改变鞶结,激活小结的灵动、深刻 现象:教师以空乏浮泛的问题如“通过本课的学习,你有什么收获或体会”或“你学会了什么,你的感悟是什么”等,引领课堂收尾. 这类现象在此次调查中占56%左右.这样呆板、机械乃至程序化的收尾有效吗?笔者观察到,在这样的课堂收尾中,学生的反应常有三种:一是不知道,说不出;二是总结的内容是表面的、肤浅的,如仅仅把课题或者所学的定义、定理等复述一遍;三是总结的内容是与重难点无关的、不着边际的,如“数学来自生活”、“解题时要细心”等. 这样空乏浮泛的问题放之每课都可以,缺乏针对性、具体性,完全达不到将知识条理化、系统化的目的,更不要言其他了.课堂小结,应该是“融结”(融合凝聚)、“释结”(解决疑难)的环节.确实“思维总是从问题开始的”,但数学课堂有其不同的类型、不同的教学内容和要求,学生也有不同的知识结构、智力水平、年龄特点和心理特征.因此,应该针对这些“不同”而设计与之相适应的课堂小结内容和形式. 【消除策略】 教育家夸美纽斯曾说:“应该用一切可能的方式把孩子们的求知与求学的欲望激发起来.”教师给学生一个恰当的引导,学生就会走得更远.那怎样的引导才能实现灵动、深刻的小结?笔者认为,关键要把握两点: 一是设计有效“支点”,引导学生主动反思.例如,人教版初中数学八年级下册《函数》一课的小结环节中,可以设计如下问题:(1)你是如何理解函数的?举例说明.(2)函数有哪几种表示方法?它们之间有何联系?(3)结合函数概念的学习过程,谈一谈如何学好一个数学概念.(4)还有什么问题吗?这样的问题设计,直指本课的重点和难点,变“空乏浮泛”为“针对具体”,让学生有了恰当的“支点”.学生聚焦问题,则思之有方向,言之有深度.在良好的问题情境中,学生才能不断地释放潜能,才有可能产生创新的思维火花. 二是延伸、拓展学习时空,引导学生生动反思.例如,人教版初中数学九年级上册《弧长和扇形面积》一课的小结环节中,某教师提出了如下问题:(1)“弧长相等”与“等弧”有什么区别?(2)公式探究中经历了怎样的过程?其中主要用到了什么方法?(3)两个公式你是如何理解的?它们之间有什么联系?(4)你学到了哪些解题策略?然后,又设计了如下活动:(1)围绕问题独立思考2分钟后小组交流.要求:①依次交流各自想法;②互相完善不足之处;③组长汇总观点、收集问题,并安排好全班展示的人员和问题.(2)小组全班展示思考的成果.这样的课堂收尾,把小结的权利还给学生,变“师结”为“生结”,为学生学习在时间、空间等方面进行了充分的延伸、拓展.这一课堂中,笔者看到的是主动、积极、灵动、深刻的场面,学生尽展思维、交流的过程、成果.通过这样的小结,学生不仅知识、方法、能力得以提炼升华,充满成就感,而且这种参与状态,又反过来大大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动力. 总之,只要做教学的有心人,一切教学细节都有可能分离出有价值的成分.有效使用课堂的最后几分钟,关注日常课堂结尾的细节,消除拖堂,改写完备,改变鞶结,为学生在时间、空间、问题、材料等方面进行充分的设计,还学生一个凝练、实用、灵动、深刻的课堂小结,不仅可以提炼内容、升华情感、激活思维、挖掘潜能,而且可以提高学生反思性学习的水平和能力.初中数学课堂结束的几点思考--基于专题调查_数学论文
初中数学课堂结束的几点思考--基于专题调查_数学论文
下载Doc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