推进乡风文明建设的挑战及对策分析
□滕 飞
乡风文明是乡村振兴的重要保障,对实现农业农村农民现代化、提升乡村社会文明程度具有现实意义。但是,随着当前农村经济社会发展变革速度加快,农村社会正处于传统与现代相互交织的境遇,农村精神文化生活领域依然存在严峻挑战。因此,如何推进乡风文明建设,营造淳朴友善、具有个性特色、能够助推发展的乡村文化,是新时代的一项重要课题。
一、加强乡风文明建设的重要意义
加强乡风文明建设,主要包括农村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完善、农民思想道德提升、优秀农耕文明传承、人居环境优化、科学文化素养提升等内容,根本目的是提升乡村社会文明程度,提升农民的精神文化风貌,促进农业农村农民的全面发展。
首先,有利于激活乡村振兴的“精神短板”。乡风文明是为建设美丽乡村、推进精准扶贫、实现乡村振兴、促进农村农业农民现代化提供精神文化支持的一项重要工作。实施乡村振兴战略是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重要战略组成,而加强乡风文明建设则是实施乡村振兴战略的应有之意。当前我国农村经济有了普遍发展,但精神文化生活匮乏、农村文化发展滞后已经成为影响乡村振兴的重要因素。因此,加强农村精神文明建设,激发农村的精神文化活力,补足乡村振兴的“精神之钙”,推动思想兴农,对促进乡村产业振兴、生态宜居、治理有效、生活富裕都具有重要意义。
其次,有利于满足农民对美好生活向往的需要。不断满足人民群众对美好生活的需要,是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发展的根本要求,是当前推动各项工作的出发点和着力点。近年来,我国农村经济社会发展迅速,农民对物质精神文化的需求更具多样化、个性化,而农村公共文化基础设施相对落后,精神文化活动开展相对较少,影响了农民的精神文化生活质量。因此,加强农村精神文明建设的根本出发点就是要满足农民在精神文化领域的美好需要,丰富农民的精神文化生活,用先进文化引领农村精神文化生活,提升农民的精神文化生活质量。
再次,有利于促进农村社会的和谐稳定。社会和谐是人类孜孜追求的目标,能否实现农村社会的和谐稳定,直接关系到农村各项事业的顺利推进。推进乡风文明建设,就是营造淳朴友善、和谐安定的农村文化生态,引导农民正确看待经济社会发展中的各种风险矛盾,提升农民的思想政治素养,使农村社会形成睦邻友好、安定有序、团结互助、和谐友爱的生活环境,对于构建和谐的社会主义新农村具有重要的意义。
矿床储量规模分布的数学模型是根据矿床储量的统计自相似性,应用概率统计方法建立模型,并通过模型及其分维值的数理分析,得出不同分维值的地学解释 [3] 。
二、当前推进乡风文明建设面临的现实挑战
首先,完善“网格化”组织监督管理机制。针对当前乡风文明建设中存在的不均衡发展情况,以及有些领导干部摆样子而轻内容、走形式而忽视农民群众实际需要的情况,应构建在各地市文明委领导下,由地市文明办组织协调谋划,各有关单位和部门共同配合的自上而下、权责明晰的“网格化”乡风文明组织监督管理机制。科学谋划乡风文明建设的各项任务,制定乡风文明建设目标清单、任务清单、责任清单、措施清单,明确市、区、街道、村四级组织的工作内容及实现目标,建构自上而下、责任明晰、目标明确的乡风文明工作清单。要建立科学有效的监督考评体系,实现现场考察、电话调查、第三方暗访等方式,及时发现乡风文明建设中存在的问题,督促有关组织机构及相关领导,实现监督考评工作的常态化、精细化、制度化、规范化。要进一步建立和完善文明创建工作机制、工作督导机制、科学评价机制、年度复查机制和末位淘汰机制,对乡风文明建设中摆样子而轻内容、走形式而忽视农民群众实际需要的单位进行整改,使各级领导干部真正把乡风文明建设作为重要工作目标。
针对当前各地乡风文明建设中存在的问题挑战,更好推进乡风文明建设、实现乡村文化振兴,提出以下对策建议:
随着生理、心理的发育及成熟,步入青春期的你们会对异性产生极大的关注,心中会朦朦胧胧地暗生出对异性的倾慕,正像德国大诗人歌德所说:
再次,乡风文明建设相关制度机制不完善。乡风文明建设涉及内容庞杂,部门较多。尽管当前各地已经成立了精神文明建设领导小组,但是涉及到具体区县、部门时,对精神文明工作认识不够,领导重视不够的问题仍然存在。在实际工作中,政府牵头、部门参与、目标明确、责任清晰的工作机制不健全,管理不规范,督查不到位,效果不明显。
由上述试验数据可以看出,试验装置在设定距离范围内,横向偏移量、纵向偏移量、距离最大偏差分别为0.063、0.025、1.065 m,总体上呈现距离越远,偏差越大,距离越近,偏差越小的趋势。
最后,乡风文明建设目标不明确。推进乡风文明建设,主要目的是提升农民的综合素养。当前,有些农民个人主义意识不断增强,重利益而轻道德的现象客观存在,社会主义集体价值观念淡薄,“为富不仁”、尊老不足、爱子有余等不良社会风气出现;有些农民对国家大政方针的理解相对狭隘,参与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的意愿不够;有些农民法治意识淡薄,不懂法、不守法、不用法的现象客观存在;有些农民科学文化观念滞后,对科学与文化的接受度相对较低,对祖辈经验、封建迷信等认同度较高。当前各地提升农民综合素养仍主要采用单一化宣传方式,形式相对僵化,内容缺乏吸引力,对农民群众的教育宣传意义有限,较难达到以宣传促素质提升的目标。
三、推进乡风文明建设的策略分析
首先,乡风文明建设不均衡。从覆盖领域看,内容与形式不平衡,当前村内主干道硬化亮化绿化、村规民约和群众组织、文化宣传阵地、核心价值观公益广告等工作推进较好,但是农村公共服务文化基础设施缺乏落后、农村精神文化生活匮乏、农村精神文化活动单一化等问题仍然存在。从干部认知看,当前不少农村干部对乡风文明缺乏全面认识和正确理解,或者以为精神文明建设务虚而无用,或者以为抓物质文明优先于精神文明,或者以为精神文明建设花钱多见效慢,或者认为搞精神文明建设太难,思想上有偏见、认识不到位,导致实际工作中加强乡风文明建设摆样子而轻内容,各县区文明村整体达标情况差异性较大。
乡风文明建设是一项系统复杂的工作,是一项长期艰巨的任务。调研发现,当前各地加强乡风文明建设已采取了多种举措并取得重要成效,但是乡风文明依然面临不均衡不充分发展等现实挑战。
其次,乡风文明建设的开拓创新不够。当前乡风文明建设存在形式单一化、内容固化现象,影响和制约乡风文明建设的效果。从形式上看,乡风文明建设采取单一化的宣传灌输手段,流于表面的宣传形式,不仅难以满足农村群众的精神文化需要,还容易引发农民的厌烦情绪;借助于评优树先的各类创建活动,实质大同小异,显得单一,不能充分调动群众的自主性和积极性。在内容方面,各类评选工作具体内容太多,涵盖国家、社会、个人不同层面的价值观念,内容庞杂,操作性差,缺乏明确的针对性。这在根本上制约了对农村社会风气引领的效果,限制了农村精神文明建设的实效。
其次,创新农民群众满意型乡风文明宣传内容形式。加强宣传是新时代乡风文明建设的重要途径。针对当前乡风文明宣传“虚化”“形式化”“表面化”等问题,特别是农民群众对精神文明宣传活动“无感”现象,要从宣传受众需要的视角建构农民群众欢迎满意的宣传形式与内容。在内容选择方面,既涵盖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民族精神与时代风尚、优秀传统文化等,也要按照“爱农业、懂技术、善经营”新时代新型职业农民培育视角选择复合型的科技文化宣传内容。在宣传形式方面,要实现由“虚”向“实”的转变,根据农民群众的身边事、身边人进行社会公德、家庭美德和个人品德教育;要转变农村生活方式,实施公共文化辅导,发现培养农村文体骨干,组织创作群众喜闻乐见、反映社会文明风尚的文艺作品,增强农村文化的生机活力;要深化诚信主题宣传教育活动,建立诚信“红黑榜”,大力宣传推广群众身边的守信践诺之举、诚实守信典型,公开曝光失信败德行为,形成“守信光荣、失信可耻”的强大舆论氛围;开展四德工程示范县(区)创建活动,推出一批四德工程建设示范点;坚持典型带动,抓好榜样引领,深挖精神富矿,激发道德暖流;挖掘农村传统美德教育资源,凝聚道德力量、传播主流价值,全面提升农民文明素养。
学生通过网络教学平台参与教师发起的活动:如完成作业、随堂测试、调查问卷和签到等。蓝墨云班课中的签到有3 种方式:一键签到、手势签到和手工登记,简单快捷方便,通常一个班的签到可以在1 分钟甚至更短的时间内完成。蓝墨云班课中的头脑风暴活动是学生背对背答题的一种方式,答题过程中学生之间无法看到对方的答题内容,在活动结束后,可以浏览所有学生的答题情况。
再次,加快推进农村基本公共文化服务均衡发展。农村基本公共文化服务发展不均衡不充分是影响当前乡风文明建设的重要因素。基于此,要加快完善农村公共文化设施网络,全面推进农村基本公共文化服务均衡发展,有效增强农村公共文化发展活力,不断加强农村公共文化人才队伍建设,提升农村公共文化服务效能。要注重加强农村公共文化载体建设,明确功能定位,有效实现公共文化平台资源利用,努力建成集宣传文化、党员教育、科学普及、普法教育、体育健身、文化遗产保护等功能于一体,资源充足、设备齐全、服务规范、保障有力、群众满意度较高的基层综合性文化活动中心,使其成为现代乡村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的重要阵地。要广泛开展农民文化乐园建设,积极推行农家书屋总分馆制建设,推动网络惠民,推进乡村数字图书馆、乡村远程教育中心等公共文化网络载体建设。要不断提高农村公共文化产品和服务质量,加快推进乡村公共文化配套设施建设,组织各类型文化企事业单位开展文化艺术知识普及和培训,拓展“三下乡”、“文艺志愿服务”等特色文化品牌,组织开展丰富多彩的文艺晚会、文艺汇演、公益电影、广场舞等,形成乡村特色文化活动品牌,丰富农村文化生活,增强农村的凝聚力。要积极培育壮大农村文化队伍,组织实施农村公共文化辅导工程,深入挖掘乡村文化人才,增强乡村基层文化的自我发展能力,形成可持续发展的乡村文化人才体系。
最后,推进移风易俗,树文明新风尚。当前要深化农村群众性精神文明创建活动,着力改进乡村生活方式,引导广大农民树立新型生活观、婚俗观、人情观、丧葬观,形成全社会崇尚文明、节俭、科学的良好风尚,进一步提升乡村社会文明程度。要倡树文明和谐新“三风”坚持立破并举,弘扬主旋律和社会正气,培育文明乡风、良好家风、淳朴民风,积极发挥“一约四会”作用,开展乡风评议活动,引导农民自我约束、自我管理、自我提高,培育“文明、和睦、互助”乡村文化精神。要在农村积极探索建设新时代文明实践中心,以志愿服务为基本形式,传播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满足农民思想文化需求。积极开展文明村镇创建评选活动,采取绩效形式发放文明奖,增强讲文明、树新风的内生动力,加强科学动态管理。要加大力气整治农村陈规陋习,广泛开展唯物论、无神论和移风易俗宣传教育,规范宗教活动,打造一批无邪教创建示范县、乡、村,倡导婚事新办,引导广大青年树立新型婚恋观,继续倡导厚养薄葬、丧事简办,简化流程,继续建立覆盖城乡居民的殡葬公共服务体系。要继续加强农村科普宣传推动农业科技培训的规范化、经常化、长期化,加强科协基层组织建设,提高农技协组织网络覆盖率,打造科协服务品牌,深入开展文化科技卫生“三下乡”、科普日、科技周等科普宣传活动,普及科学理念,提升农民科技文化素养,形成良好的乡村文明新风。
(作者单位:中共济南市委党校。本文系2018年度济南市哲学社会科学规划青年项目“乡村振兴战略下济南市加强乡风文明建设研究”(JNSK18D28)阶段性成果)
标签:乡风文明论文; 农村精神文明建设论文; 中共济南市委党校论文;